留戀春節(jié)的狂歡與溫情_春節(jié)過年溫情

        發(fā)布時間:2020-03-1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春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第一大節(jié)日,在過去被稱作大年或年節(jié)。年節(jié)是一個時間過程,一般是從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揭開序幕的。從這天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一段時間,包含著舊年歲末與新年年初這兩個前后銜接的時間段落!斑^大年”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日,積聚了一年的情感與期待在春節(jié)的神圣時空中集中爆發(fā)。
          
          春節(jié)是歡樂的節(jié)日
          
          自南北朝以來就盛行的放爆竹、煙花是民眾狂歡精神的集中代表。大年初一午夜零點,大江南北,舉國上下鞭炮聲遽然響作一團,天地間仿佛震成混沌一片,宣告了新的一年開始,渲染著新年第一天的熱烈氣氛。本為驅(qū)逐鬼怪的爆竹因其強烈的喜慶色彩成為最能代表新春的文化象征符號和民俗標志。歡樂的情緒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達到高潮,愉悅乃至狂歡的氣息彌漫在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各個角落。
          元宵節(jié)的熱鬧在于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像;簟⑻砀、跑竹馬等。龍燈是花燈的一種,已經(jīng)有很久的歷史了,現(xiàn)在依然是元宵節(jié)的重頭活動。秧歌在中國廣泛流行,是各地“鬧”元宵的主要娛樂形式。東北地區(qū)的東北大秧歌、晉西陜北的傘頭秧歌、山東的“鼓子秧歌”都是著名的秧歌形式。竹馬是山東人的一種自娛性游戲。最早是孩童將竹竿夾于兩腿之間,模仿騎馬奔馳的動作,戲耍逗玩。后來藝人用竹片扎制成馬頭、馬腔的形式,糊上涂有畫面的紙或布,用麻線作馬尾馬鬃,精心制作成表演用竹馬。
          當(dāng)然,元宵節(jié)的熱鬧還在于人的狂歡。華燈初上,人們陸續(xù)走上街頭,踏月觀燈,賞歌樂舞,在喧囂的夜色下,人們的心情極度地放松,許多美好的事情隨之而來。在古時候,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年輕的女子不能自由地外出,但在元宵夜卻可以結(jié)伴出游。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之機,便可尋覓意中人。元宵佳節(jié)竟成了青年人約會的好時機。宋代大詞人辛棄疾正是在光影轉(zhuǎn)換的元宵之夜寫下了著名的《青玉案?元夕》:“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歐陽修所寫《生查子?元夕 》卻又表達了失去戀人的那種無奈:“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春節(jié)是吉祥的節(jié)日
          
          屋里屋外張貼的鮮艷的年畫、春聯(lián)、窗花、福字,將早就灑掃一新的屋舍裝點烘托出一種神秘、祥和、喜慶的年節(jié)氣氛。傳統(tǒng)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多以五谷豐登、春牛、嬰童、風(fēng)景、花鳥、蟠桃、鯉魚、壽仙、財神、觀音、玉帝等民間喜聞樂見的神、人、事、物為主題。
          春聯(lián),又稱對聯(lián)、對子,寫春聯(lián)又稱“書春”、“揮春”。相傳最初的春聯(lián)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題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春聯(lián),一般是對偶的上下聯(lián)再加一個橫批,用紅紙黑字寫成,工整地貼在門的兩旁及上方的門框上。春聯(lián)講究有神必貼、有門必貼,其中大門的一幅最為重要。除了成對的春聯(lián)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單聯(lián)”,又稱“春條”,即寫著吉祥祝福語的紅色紙條,一般上書四字吉祥語,貼于家中各處,如在門外的大樹上貼“出門見喜”,在糧倉上寫“五谷豐登”,在車上貼“四季平安”,在牛羊圈前貼“六畜興旺”等。它和對聯(lián)一樣,都是表達吉祥祝福的含義。
          福字斗方也極為常見。人們把它貼在門上、墻壁上、櫥柜上等許多地方,寓意福氣降臨。春節(jié)貼“!弊,寄托了人們對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除了福字外,斗方上還經(jīng)常寫一些其他的吉祥字,如“富”、“貴”、“壽”、“祿”等,還有一種特殊的團結(jié)字,即把一句吉祥語合起來寫成的一個字,最常見的有招財進寶、日進斗金等。
          窗花就是貼在窗戶上的裝飾花,多為剪紙而成。舊時窗戶用木頭做窗欞,糊白紙擋風(fēng),因而人們就在白紙上貼各式各樣的窗花,以起到裝飾作用,改為玻璃窗之后,貼窗花的習(xí)俗也沿襲了下來。窗花一般用紅色的紙剪成,也有講究的人家用彩色紙剪,取材非常廣泛,凡舉戲曲人物,花鳥魚蟲、故事傳說、生活場景、吉祥字體等都可以用剪刀裁出,如傳統(tǒng)的歲寒三友、八仙過海、龍鳳呈祥、老鼠娶親、老鼠嫁女等等,都是常見的窗花題材。
          這些五顏六色、象征著吉祥的年畫、春聯(lián)、窗花、福字,注定將陪伴千家萬戶歷經(jīng)風(fēng)雨四季陰陽昏曉,直到下一個年節(jié)到來時才被戀戀不舍地替換下來。
          
          春節(jié)是神圣的節(jié)日
          
          “歲暮神仙多”正是對春節(jié)這一神圣時段的形象化說法。春節(jié)的神圣傳統(tǒng),主要是體現(xiàn)于諸多年俗之中,多以家庭、家族為單元舉行各類信仰儀式。
          灶王爺是年節(jié)期間最早出場的神仙。相傳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監(jiān)察大員。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行為,玉皇大帝據(jù)此實施獎罰措施。這天,每家都會在黃昏入夜時舉行辭灶儀式。祭品有灶糖、甜點、豆腐、酒或酒糟等有講究的物品:酒與酒糟是為了讓灶君忘乎所以,暈頭轉(zhuǎn)向;灶糖是為讓灶王的嘴兒變甜,多說好話,或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豆腐是使其嘴軟。
          根據(jù)南宋詩人范成大在《祭灶詞》中的記載,當(dāng)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dāng)豐富的:“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逼鋵,無論祭品是什么,都是對灶神的賄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灶神上天能多說好話,少說或不說壞話。老百姓的想象力實在妙極。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這一套人世生活經(jīng)驗,也用在了對灶神的供奉上,而臘月二十三也因其重要性被稱為“過小年”。
          門神是家庭的守護神,最早的門神是神荼和郁壘兩兄弟,相傳他們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上,最擅長捉鬼降妖,于是人們就把他們畫在門上,好讓妖魔鬼怪避而遠之。后來的門神又增加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鐘馗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是協(xié)助唐太宗開國的兩位將軍,功績赫赫,威震鬼魔。傳說唐太宗曾于夢魘之中受鬼魔侵擾,兩位將軍自愿夜守于門外,鬼魔不敢再來。但兩人天天守護太過勞累,唐太宗就讓人畫了他們的像掛在門口。這一招倒也起效果。老百姓聽了后,也將他二人繪制成了門神以尋求保護。也難怪吳承恩在《西游記》中發(fā)出感慨,“本是英雄豪杰舊功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
          財神也是春節(jié)中一個很重要的神仙。中國各地區(qū)所信奉的財神有所不同。在南方,下轄進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等仙官的趙公明最受尊拜。北方財神則有文武之分,文財神有比干和范蠡,武財神是義氣千秋的關(guān)羽。傳說中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因而許多地方都要在前一天晚上置辦酒席,舉行頗為莊重的“接財神爺”儀式,為財神賀辰。與大年初五迎財神相映成趣的是,一些地方還在這天舉行“送窮神”的儀式。人們在這天把家院里的垃圾打掃干凈,全部傾倒出去,比較講究的人家還要放一串鞭炮,號稱“崩窮”。各地關(guān)于“送窮”的說法與儀式不盡相同,但都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在辭舊迎新之際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祭祖也是春節(jié)里重要的信仰活動。家庭是社會的基礎(chǔ),祭祖加強了家庭成員、家族成員的情感聯(lián)系。春節(jié)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規(guī)模的祭祖活動,其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xiàn)源遠流長,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全發(fā)自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思想。
          
          春節(jié)是團聚的節(jié)日
          
          當(dāng)除夕的夜幕在人們的忙碌和期盼中悄悄降臨,年夜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就開宴了。年夜飯,也叫“團年飯”、“團年酒”。
          團圓是年夜飯的主題。老百姓一年到頭所有的忙碌都是為了能在歲末吃上一頓豐盛的團圓飯。你看,無數(shù)游子不計舟車勞頓,從千里之外風(fēng)塵仆仆地趕回父母身邊⋯⋯如果有誰這一頓飯不能在家里吃,那幾乎要心酸上一年。為了全家的團聚,為了來年日子的紅火,各家各戶無不盡其所有,把年夜飯做得又好又多。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食,餃子可謂年夜飯桌上的必備佳肴,因其形似元寶,而且諧音“交子”,有“歲更交子”之寓意,因而更受人們喜愛。
          除夕之夜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之時,中國人還有守歲的習(xí)俗,就是全家人團圓在一起,一起見證歲月的流逝、新年的到來。古人有詩云:“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笔貧q,有辭舊迎新,教人珍惜流光的深刻含義。
          作為中國第一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民眾活動表達了以除舊迎新、趨吉避邪、天人和諧為核心的文化心態(tài)。在春節(jié)中,大自然經(jīng)歷了時間的新舊更替,人類在合家團聚的活動中加強了家庭的聯(lián)系,老百姓在開放的村落與社區(qū)活動中增進了情感。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的春節(ji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團圓、吉祥、平安、幸福、長久的代名詞。
          然而現(xiàn)今人們卻發(fā)出“年味”越來越淡的感慨。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化的體現(xiàn),是農(nóng)耕時代時令節(jié)點和生活節(jié)奏的反映,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崛起和社會節(jié)奏的變化,源于農(nóng)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漸弱化就是一種必然。然而,春節(jié)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代表,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家庭親情,聯(lián)絡(luò)著親戚朋友的友情,促進了人們對和諧美滿的追求?梢哉f,春節(jié)的民俗活動有利于民族認同感的形成,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在哲學(xué)、倫理、社會關(guān)系和心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它已成為傳承民族文化、表達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號。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jié)的精神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老百姓的血液中。我們需要必須重新恢復(fù)和挖掘春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不能讓它隨著社會變遷而消亡。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民俗的生命力在于體驗性和參與性,只有親身參與,將民俗作為一種生活內(nèi)容,才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內(nèi)心的滿足,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恢復(fù)春節(jié)的“年味”,必須加強民眾的參與性――加長春節(jié)假期,不僅可以舒緩人們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有利于家庭和諧,也為參與節(jié)日活動提供較長的時間;提倡更多的娛樂形式而不僅僅是一臺春節(jié)晚會必然帶來身心的放松與舒展;更多公共設(shè)施的開放會為民眾提供體驗春節(jié)文化的空間,同時還要尊重春節(jié)延續(xù)下的神圣意識,春節(jié)的神圣傳統(tǒng)應(yīng)當(dāng)以某種形式在當(dāng)今社會繼續(xù)傳承。
          
          Nostalgia for the Revelry and Tender Feeling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 is the most ceremonious and most bustling festival in China.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riod, people’s emotion and anticipation that have been building up for a whole year usually have a concentrated release.
          Spring Festival is a carnival. The firecrackers and rockets which start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386-589) are the concentrated showcase of the carnival spirit of the people. The noise of the firecrackers, originally designed to drive away ghosts, due to its jubilant character, gives a bustling atmosphere to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hel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New Year, people’s happy mood reaches a climax. The carnival atmosphere permeates into every corner of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Spring Festival is propitious festival. The New Year paintings, couplets and paper-cuts for window decoration produce a kind of mysterious, peaceful and happy atmosphere for the houses and symbolize people’s wishes for a good future.
          Spring Festival is a holy festival. The holy tradition of Spring Festival is mainly embodied in many New Year folk customs as well as various traditional rites performed by Chinese families and clans.
          By offering sacrifices to various gods, people expect that these gods can bless their family members with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in the coming yea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sacrificial activity of the entire year, creating a displa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al ideology.
          Spring Festival is a festival of union. As the No. 1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contains rich folk activiti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period, nature undergoes her seasonal changes and people strengthen family links by means of family gathering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Spring Festival is a synonym of union, auspicious, peaceful, happy and long-time.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溫情 狂歡 留戀 留戀春節(jié)的狂歡與溫情 春節(jié)狂歡 王者春節(jié)狂歡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