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駝鳥現象隨筆
發(fā)布時間:2020-05-19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駝鳥,世界上最粗壯、最強健、最大的鳥,擅奔跑,翅膀退化,不能飛,故在沙漠上有賽跑冠軍之稱,可惜它在驚慌失措之時常常把頭往沙堆里一鉆,也不管身后的危險,于是乎,駝鳥成了顧前不顧后的代名詞。顧名思義,駝鳥政策正好體現了這一現象——有頭無尾,只顧眼前利益,不長遠考慮的短期效應政策。
眼下,印度報刊上屢見ostrich policy這一熟悉的字眼,稱印度政府常犯之通病——駝鳥政策。比如,他們總認為中國威脅印度,要與中國一比高低,實際上他們根本就不了解中國,不理解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永不稱霸的民族,更不了解中國人民決不容許霸權主義站在我們旁邊指手劃腳,耀武揚威。部分印度政客總是打著中國威脅論的怪調撈取政治資本,把印度人民的思想和視線引入歧途,這的確是危險又愚蠢的行為。
話說印度文化的駝鳥現象,可以說是屢見不鮮、見怪不怪。當你在大街上行走,你會發(fā)現他們的公共廁所幾乎是露天的,只遮擋了前面,后面卻是大門敞開——根本就沒有門,而且還一人一個坑——對號入座,有時他們干脆就不進廁所,往路邊一站,只要前面不被人看見就行。還有,當你坐著三輪摩托車前往某處去的途中,你會非常刺激和冒險地看到車水馬龍,你追我趕的場面,他們一個勁地往前沖,根本不管后面,特別是在轉彎或超車時,甚至連轉向燈都懶得用,干脆用手一揮,就若無其視地轉彎或超車了,這在中國簡直是不可思議。
帶有鴕鳥秉性的人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常常會表現出沖動、天真、固執(zhí)。因為駝鳥現象就是缺少全盤考慮,只顧當前,忘卻未來,只就事論事,常拋卻事物的連動性,這種沖動體現出極端的自由和民主,那就是頻繁的罷工和示威游行。這種頻繁度甚至失去了民主和自由的本身意義,過多的游行示威等于毫無意義,過多的游行示威就喪失了其權威性和影響力,因為誰都明白這個道理,司空見怪的東西從來就是見怪不怪和習以為常的東西,也就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好奇感,當然就沒有多少人去關注,相反還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和輕蔑。所以,駝鳥政策幾乎成了貶義詞,其原因無不在于此。
這種現象的背后隱含了思想上的獨裁、行為上的天真、民主極端自由。印度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甚至深奧晦澀。但是世界的發(fā)展表明,再完美的文化都有其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營養(yǎng)缺乏,所以文化交流和文化引進吸收就成了社會發(fā)展特別是文化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吠陀文明再古老再精深,奧義書再深奧,印度教再寬容,它卻難以包含現代文明的豐富內容和其它宗教的所有東西?梢哉f,英殖民主義者對印度近兩百年的統治使其喪失了很多東西,但另一方面也給其輸入了不少新鮮血液。遺憾的是,這些新鮮血液卻同其自身的血型嚴重相背而沒被很好地吸收。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差異本不是最重要的,思想的守舊和固執(zhí)才是其難以溝通的緣由;蛟S宗教的不吻合就如同血型的不吻合,印度教和基督教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一個想把印度教基督化,一個想把基督教印度化,在兩個“化”之間沒有第三條道路。印度教的改革運動卻推動了印度教的發(fā)展,使得《薄伽梵歌》具備了新的意義,印度教諸神被賦予了新的力量,印度教精神放射出異乎常的光輝,印度教為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激起了靈感、供給了糧食、提供了精神武器,反之,這些民族斗士又為印度教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直至今天仍然如此。然而,今天的印度民族斗士在捍衛(wèi)印度民族的問題上走了極端,僅舉幾例就可見一斑:印度教徒抵制麥當勞進軍印度;
印度教徒組織示威游行強烈反對政府通過牛肉出口決定;
印度教徒在情人節(jié)自封文化警察,自動組織五十個巡邏隊在全印度各主要城市對慶祝情人節(jié)的活動進行無端干涉, 美其名曰,保護印度文化的純潔性,這種唯我獨尊的文化保守行為與當今文化相互借鑒吸收的國際大環(huán)境極不合拍。所以,我要認為,這種駝鳥現象起于固執(zhí)和天真,固執(zhí)和天真又發(fā)端于印度文化的本質——強烈的宗教文化——極端的民族主義文化。
固執(zhí)起于信仰,
天真也起于信仰,
信仰又發(fā)端于宗教。
你可以說固執(zhí)是一種真正的堅信,或者說是虔誠,天真卻是在這種虔誠信仰之外置一切于無顧;诖,只要符合虔誠信仰的東西就可以專注于信仰而忘卻別的后果,譬如,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禮拜,除了專注頌經齋戒之外,其它都顯得毫不重要,以色列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取得了著名的齋月戰(zhàn)爭的勝利,你能說這不是對神執(zhí)著造成的后果嗎?
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巴布里清真寺問題牽動了多少政治家和宗教人士的神經,且不說瓦杰帕依的多次聲明,僅印度教大會(VHP)和國民志愿服務團(RSS)以及濕婆軍(Siva Sena) 就揚言寸步不讓,甚至訂出了時間表,不是同政府對抗,就是同“穆盟”爭鋒相對,而“穆盟”也緊張地制定了各種對策,可見宗教寺廟問題已非簡單地得到解決,而是火上澆油,愈燒愈旺,他們考慮過宗教情感以外的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嗎?說得不好聽,這就是宗教的固執(zhí)和天真,就是只顧眼前利益,說得好聽一點,這或許是捍衛(wèi)宗教的精神,維持教派的神圣,再引申一下,這是虔誠信仰的寸土必爭。
駝鳥改變不了它的本性,只要在沙漠上奔跑,它就會自然地在一定時候表現出這一特性,即使沒有沙漠,也還有別的什么可以將頭藏起來。但社會是一個發(fā)展的復雜過程和集合體,構成這一重要因素的社會人群卻可以拋棄這些藏頭露尾的“灌木叢”,從謬誤的陳套中解脫出來,打破陳規(guī)和偏見,好好地“全局”一下!
習性又來自于何處呢?駝鳥當然不能與人相提并論,作為沙漠,畢竟也不同于復雜的社會,只不過這個比喻恰好抓住了駝鳥在沙漠上的這一奇怪的反映,形象地道出了一個道理,其意義不在于一次生動的描寫,而在于啟迪了我們的思維,甚至提醒我們人類所具有的相似頑疾。
在印度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暫且極端地把它叫做“女子一號監(jiān)獄”效應,在德里大學,有一個命名為“云使宿舍”(megadhuta Hostel)的女生宿舍樓,據說她聞名世界,網上也占一席之地,原因僅僅是她近乎軍事化的嚴格管理。這里,男人休想越雷池半步,如果你想見朋友,也只能在管理人員的視線以內,不,應該是在大門口三尺地方的范圍內聊聊天,聲音還不能太大,行為必須檢點規(guī)矩,會客時間是每天下午四點至七點半,其它時間就算你是那女生的親生父母,也別指望有人情可講,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記得第一次,我們的一個中國女同學辦理完注冊入住手續(xù),在搬家之際,我們滿懷熱情想為她搬行李上樓,順便也可以看看房間,可是,值班人員毫不留情地把我們攔住了,接著叫來苦力,一遍又一遍地用頭頂著行李吃力地爬上四樓,這似乎是可笑的舉動,執(zhí)行政策幾乎到了機械主義地步,讓他們說,“This is India”,你毫無脾氣,只讓無聲的報怨往肚子里咽。這就是“云使宿舍”給我留下的初步印象,就連迦梨陀沙知道了,我想,肯定會再來一次更動人的“云使”,我覺得簡直有點玷污“云使”的名聲。
實際上,這是印度的一大怪事。住在外面的女孩子,我指的是在自己租的私人出租房居住的女孩子,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類似的情況:某位男士想看望女同胞,往往會被善意的主人拒之門外,美其名曰:對女孩負責任。他們害怕什么?除了Sex就是Sex,在他們腦子里,男女在一起只有Sex,沒有別的什么交流,沒有感情的傳遞,語言的交際,沒有擁抱,哪怕是友好的握手。
有時候,你會認為印度人的思維是別出心裁的,他們的管理也是令人啼哭皆非的,用駝鳥政策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比如我們的女同胞住在云使學生樓,規(guī)定下午四點至七點半會見客人,八點鐘吃飯的時候必須點名,晚上十一點前必須回宿舍,晚上八點以后任何理由都不能外出,否則必遭懲罰。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可惜在印度人這里卻只有原則沒有靈活,比死了還要礓硬,礓硬得不能熔化。比如規(guī)定晚上八點以后絕對不許外出,那么有人突然犯疾病需要送醫(yī)院治療怎么辦?據說在“云使宿舍”的隔壁女生宿舍樓真有如此怪事發(fā)生:一天夜里,一位女生突然犯闌尾炎,腹疼厲害,但根據規(guī)定,晚上八點以后不能外出,可憐這女孩肚子痛了一夜,讓宿舍的女朋友提心吊膽,詛咒這該死的規(guī)定。如此壓抑,讓那些女生的精神在扭曲的環(huán)境中變形,難怪有了同性戀。
同樣,云使宿舍有規(guī)定:晚上十一點必須回宿舍,這還是要檢查的。但是,如果有客觀原因不能回去,第二天必須在吃早飯時向樓長報告,并規(guī)規(guī)矩矩地呈上一份檢討書,承認自己的錯誤,并表明改正的誠意,這樣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犯類似的錯誤”,但不會有任何懲罰,這種形式上的認錯,無實際內容的懲罰,難道跟駝鳥政策有兩樣嗎?
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在晚上八點吃晚飯時不在場也必須交份檢討,這是那兒的話!在男生住的國際留學生宿舍(叫做ISH),也同樣有讓你難解之事,比如男生進大門可以在任何時間且不用履行任何手續(xù),但女生進來卻必須登記,時間限制在早晨九點至晚上八點。這不是因為男女授受不清,而是因為Sex,只有Sex才是危險的,才是值得防范的,其它都是可以討論和商量的。正是這種極端壓抑導致了印度年輕人的心理饑渴癥。在印度,可以隨便買到《愛經》之類的性經驗書籍,使人對性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又采取高壓政策,把你局限在狹小的圈子之內,不讓你有任何機會接觸異性。諸不知,能鎖住人的身卻鎖不住人的心,看似一個封閉的世界,其實是一個開放的心靈,看似個個老老實實、緬腆文靜,實際上放蕩不羈、充滿幻想,所以女孩子在一起總是大言不慚地議論誰的乳房大,誰的性欲強之類的話題。男孩子總是指點女人激昂情緒,搞得我們這些所謂的“開放者”都不好意思。
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壓抑得讓人心花露放,壓抑得讓人啼笑皆非,壓抑得讓人莫名其妙而思不得其解。一邊是卡珠拉號(印度中央邦以《愛經》為題材的大型雕塑建筑群所在地),一邊是《愛經》,另一邊卻是禁欲的殿堂,何等鮮明的對比。形式上的禁錮鎖不住渴望的心靈,物極必反,表面上正人君子,暗地里卻胡思亂想,中國古代不也是這樣壓抑人性嗎?其結果如何,甚至近代中國也還存在封閉壓抑,但如今開放的中國并沒有泛濫,美國那么自由也沒有出現駕馭不住的局面,泰國的“性開放”舉世聞名,但也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應該相信人性,人又不是沒有控制力,人又不是沒有理智的動物。在宿舍大院內控制如此之嚴,一出大院就自由散漫,與其如此,還不如靈活一點,這對解放思想,放松靈魂恐怕有益無害。
學生畢竟是有知識的人,應當以學習為主,但應允許他們有自由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方面的交流,只有這樣他們的發(fā)展才是健康的、全面的,他們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美好的。
我絕不是批評印度文化不好,也不是對印度文化指手劃腳,我只是覺得這些現象有待人們去思考。眾所周知,印度文化博大精深、神秘莫測,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它必定積淀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印度教精神使印度幾千年來在面臨任何外來文化攻擊時沖不垮、擊不破,這也值得我們深思。然而, 盲目的妄自尊大和缺乏全局觀念的那些種種現象的確難以讓人茍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