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fā)云:一段魔術師式的采訪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剛剛在網上看到看到《長江日報》一篇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跨越時空———作家、評論家追悼魏巍》。
其中有我的一段話?赐陠∪皇,那幾句話,除了“魏巍”兩個字曾從我嘴里說出來過,其余與我毫不相關。我想,這么一個照耀中國文壇半世紀的紅色巨星哺育過億萬紅色后代的人,何必一定要假借我的嘴說他幾句好聽的話呢?
報道不長,全文照錄如下:
《<誰是最可愛的人>跨越時空———作家、評論家追悼魏巍》
肖復興:《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一個經典,時隔這么多年,“最可愛的人”這個稱呼仍然跨越時空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任何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感動了社會的人都可以成為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這是魏巍的一個貢獻。
韓石山:我很喜歡魏巍的文字,他喚起了我對文學的向往和對作家的向往,他的逝世是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作家了。
阿成:《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幾代人心中的經典之作,成為共和國散文史上的一座豐碑。魏巍是一位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偉大作家,照亮一代代作家前進的征程。
熊召政:我們都是讀過他的作品的人。最好的紀念,就是向讀者奉獻最好的作品。
董宏猷:“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命題永遠不會過時。它讓我們永遠牢記: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要的不僅僅是GDP(國民生產總值),而是價值觀和信仰,以及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胡發(fā)云:魏巍用真摯的情感投入到對黨、對祖國的熱愛與謳歌之中,他是執(zhí)著的理想主義者。
劉川鄂:魏巍把握時代的特征和脈搏,給時代的一群人命名,并得到廣泛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
昌切: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們從一個沒有主權的國家變成一個有主權的國家,從一個戰(zhàn)亂的時代到一個和平的時代,從放不下一張書桌的時代到一個可以書寫的時代,作家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感激與歌頌之情,巍巍的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達到了當時藝術的標高。
朱鴻:《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可以流利背誦的一篇文章,那些文字會讓現(xiàn)在的人珍惜身邊平凡的幸福。
采寫/記者周璐 廖保平
也夠快的。本不想對魏巍說什么,現(xiàn)在不得不說了。昨天中午,接到記者之一的廖保平先生的電話。廖問,魏巍去世了,你能不能說幾句話?我一笑說,我說了,你們報紙怕不好發(fā)。再說人家還在辦喪事,中國有一句老話,死者為大,你們就找?guī)讉真喜歡他的人說幾句溢美之詞吧。
廖先生似乎很理解。他不久前曾來過電話,索要我的《如焉》,也談了一些別的事,兩人都還坦誠。
我又說了,等喪事過后,如果你們覺得需要,關于魏巍和他們這一代紅色文化人,還可以深入談一下,那時再說吧。
婉拒了這次采訪,正題似乎到此就打住了。往下又扯了一點閑話,不知怎么他又轉回到魏巍,那已經是兩人的私話。
我說了下面一些意思:魏巍和他們那個時代的許多文化人,因為種種局限——教養(yǎng),經歷,眼界,資訊來源和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了很多共和國謊言的制造,影響毒害了幾代人,特別是那些被當局大力傳播的,進入了教科書的。且不說那一場戰(zhàn)爭的真相與正義性如何,就是那些“最可愛的人”當年為著保家衛(wèi)國滿腔熱血拼卻身家性命去打仗,是因為“美帝國主義要奪走他們的勝利果實”,那時候這些貧苦農民剛剛分得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不管這土地是如何得來的,但畢竟屬于他們自己了,這是他們從軍的第一推動力?墒菐啄曛,戰(zhàn)爭還沒有完全結束,那土地便歸了合作社,不久又歸了人民公社。他們不但失去了土地,甚至失去了幾千年都一直保有的自由遷徙權與就業(yè)權,從此被囚禁在那已經不再屬于他們的土地上不得離去。有一些年頭,過得比“萬惡的舊社會”還慘。還有那些傷兵,那些復轉軍人,那些被放回的俘虜,這些“最可愛的人”的命運,有眼睛的人都看得見,一直到今天有些問題還沒有解決。這一切,如果魏巍當年看不見,想不清,后來他是應該看得見想得清的,退一萬步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他還可以自得于他那篇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佳作,但是八十年代以來,他應該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了,但是我從來沒有見到。
說到這里,廖先生提及魏巍曾為“黑磚窯”事件說過話。我說那是一個最基本的善惡判斷,連這一點都沒有了,只能是魔鬼。再說,關于這個事件,當局和媒體都在說,是一個很保險的話題。一個因為寫了“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作家,享受到很高的榮譽和很高的物質待遇,他為那些受過苦受過難的,有的至今還衣食無著求告無門的當年那些“最可愛的人”說過什么話沒有?這不是以一個作家的標準,而是以一個當年的志愿軍戰(zhàn)友,生死與共的兄弟的標準來看一個人。
言談中,我也說到五十年代一批文化人的熱情,理想,忠誠,獻身精神,但這些都成為日后的歲月中一個苦楚荒謬的背景。它不能組接成今天報上的的那一句贊語,況且其中“謳歌”,“熱愛”……一類的詞兒早已從我的辭典中刪除。
當然,我善意地猜想,這不一定是采訪記者的本意,他的稿子完成以后,還有編輯,還有總編,你不知道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實施了這種文字手術,或許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但是廖先生不可推脫的責任是,他是明明知道我拒絕了這一次訪談的。
不知廖先生有無電話錄音,據(jù)我所知,一般都沒有的,這就讓他們的新聞采寫有了無限的空間。好在當時正有一個朋友在身邊,全程聽見我的談話,也能猜得到對方的一些意思。
長江日報是一家有著近六十年資歷的黨報,這種老虎進去,老鼠出來的點石成金的魔術手法,讓人啞然又憐憫。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