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研韜:甕安事件與管治危機

        發(fā)布時間:2020-06-1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6月28日下午,貴州省甕安縣數(shù)萬余人沖擊縣公安局及縣委縣府,“最終釀成嚴重打砸搶燒突發(fā)事件”。事件導火索是一名女中學生的死亡鑒定。警方說,死者是因感情問題投河自盡,是溺水而亡。而民間傳說,死者是遭官宦子弟奸殺而死,警方涉嫌包庇。期間社會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質疑警方。就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分析,甕安事件反映當?shù)卮嬖趪乐氐墓苤挝C。對此,筆者將從傳播學視角深入剖析。

          表面看來,事件起因于當?shù)鼐o張的警民關系。根據(jù)傳播學理論,警方的鑒定結果之所以受到質疑,與警方的“可信度”(credibility)偏低有關。在民間,關于警察的各種負面?zhèn)髀劯┦敖允,“警匪一家”的說法流傳甚廣。遺憾的是,筆者并沒有看到警方采取有效措施重塑自身形象。雖然熒幕上警察智勇雙全、除暴安良的故事已幾近泛濫,但這和警察形象塑造似乎毫無關系。即使觀眾尊崇影視作品中的“警察”,但未必敬服現(xiàn)實生活中的“警察”。個中原委頗值得傳播學者探究。

          但毋庸諱言,警民關系緊張折射出當?shù)毓倜耜P系緊張。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指出,“6·28事件”背后深層次原因是,當?shù)厍址该癖娎娴氖虑閷矣邪l(fā)生,而在處置這些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過程中,一些官員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隨意動用警力。筆者認同石宗源的分析。事實上在目前的中國,群眾對地方政府不滿已不是個別現(xiàn)象。筆者近期對某省的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四成的受訪者對政府工作感到滿意;
        高達六成的群眾認為政府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央黨校的一項對縣級以上干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缺乏或較弱的占被調查者的一半以上,應對復雜局面能力較弱或手足無措的占三分之一強。在這次翁安事件處置中,當?shù)卣谋憩F(xiàn)令人遺憾。首先,從信息發(fā)布看,事件發(fā)生在6月28日下午,但直到7月1日才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事件發(fā)生之后的最初數(shù)小時是影響輿論的黃金時間,但有網(wǎng)友注意到,“官方發(fā)布的消息只有那么短短幾行,僅僅在強調"社會秩序穩(wěn)定"等,對事件一筆帶過,難免讓人不信服!

          早在3·14拉薩騷亂事件之后,筆者就已注意到,地方政府官員的危機處置能力嚴重滯后。關鍵時刻,官員們或者畏懼媒體(有官員甚至懇求西方記者,“我們不談這些好吧?”),坐失引導輿論的良機,導致“謠言跑到了真相前面”;
        或者言辭欠謹慎,思維欠縝密,導致官方信息相互矛盾,地方政府與中央級媒體發(fā)布的信息不吻合。而事實上,這幾年各級政府組織的所謂培訓班數(shù)量并不少。

          甕安事件再次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官方媒體的無奈。可以說,這次事件是官方媒體與網(wǎng)絡輿論的采信度之戰(zhàn)。由于中國新聞政策嚴重滯后于社會發(fā)展,中國官方媒體的公信力極低。筆者近期在某省所做的調查揭示,老百姓對當?shù)孛襟w的滿意度只有24.4%。眾所周知,傳播者及其信道( channel)的“可信度”與傳播效果密切相關。只要媒體形象欠佳,其傳遞的信息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在這次事件中,有網(wǎng)友甚至對官方媒體的相關報道逐句點評,成為一道罕見的歷史景觀。

          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初期中共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機關報《新華日報》最高發(fā)行量達到五萬份,在中國的革命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毛澤東、周恩來譽為八路軍、新四軍之外的“新華軍”!缎氯A日報》的成功秘訣是,它“為人民講話,讓人民自己講話,講人民自己的話”,真正發(fā)揮了“暮鼓晨鐘,大眾喉舌”的作用。昔日的《新華日報》正是今日中國官方媒體的楷模。

          翁安事件再次顯示中國的信息能力嚴重滯后。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指出,今后的時代,控制世界的將不是軍事實力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國家。中國政府在危急時刻的信息能力并沒有與時俱進。封城、封(互聯(lián))網(wǎng)、切斷對外聯(lián)絡、刪除網(wǎng)絡上的非官方信息,從拉薩騷亂到甕安事件一脈相承。輿論說辭更是千篇一律,以至于有博客譏諷說,“情緒都是煽動的,真相都是不明的,群眾都是一小撮的”。

          據(jù)香港《明報》消息,胡錦濤在過問事件時問:“一件很小的刑事案件,為何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群體事件?”總書記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為什么“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具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我們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可這次為何數(shù)萬群眾同時受蒙蔽?唯一的解釋是,民間積壓的不滿情緒已接近臨界點;
        公開抗議迎合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社會缺乏可靠通暢的民意渠道。正是由于大量干柴的存在,一;鹦遣艜劤伞盎馂摹薄

          筆者近期的一項調查表明,高達62.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沒有可靠暢通的渠道反映個人意見和建議;
        5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需要可靠的言路保障自己的話語權。中國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權依然缺乏制度性保障。

          中國的政客大多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誤導。但最近有研究發(fā)現(xiàn),此語中的“防”字是“堵塞”之意。也就是說,此語警示統(tǒng)治者:不讓老百姓說話的后果比堵塞河川還要可怕。大禹治水,疏而不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經(jīng)驗之一就是“深淘灘,低做堰”。更何況在信息時代,任何鉗制言論的努力都是徒勞的,而且會受到國內外輿論的譴責。

          魯迅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睆恼蝹鞑ソ嵌确治,沉默是最可怕的群眾力量。因此,筆者對國內政府部門片面追求信訪總量下降的做法無法認同。根據(jù)我們的了解,國內近幾年信訪總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老百姓對信訪渠道已經(jīng)失去信心。為確保北京奧運會的順利召開,眼下部分地方政府提升了接訪官員的層級和規(guī)模。筆者擔心,這些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

          利益分化加劇導致社會矛盾升級,但現(xiàn)有的民意渠道既不能及時準確地發(fā)出預警,也不能行之有效地發(fā)揮社會控制的功能。當常規(guī)渠道無力化解不斷積累的沖突和激情時,無路可走的弱勢群體就會被迫開發(fā)非常規(guī)的民意渠道:走上街頭。

          根據(jù)2005年發(fā)布的《社會藍皮書》,從1993年到2003年間,我國群體性事件數(shù)量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參與人數(shù)也由約73萬人增加到約307萬人。根據(jù)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2004年中國共發(fā)生“群體事件”74,000起,平均每天200起(1994年是10,000起),參加人數(shù)也從1994年的730,000上升至3,800,000;
        2005年中國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有87,000起群體事件,平均每6分鐘一起。根據(jù)英國《經(jīng)濟學人》文章,2006年中國的“群體事件”數(shù)量下降至23,000起,但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受到質疑。《瞭望》新聞周刊最新一期引述官方統(tǒng)計說,2006年中國爆發(fā)的群體性事件超過9萬起,“并一直保持上升勢頭”。

          遺憾的是,甕安事件發(fā)生后竟有論者呼吁實行網(wǎng)絡實名制,以減少社會謠言。而本人的看法是,在目前的政治與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實行網(wǎng)絡實名制很可能會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使官民沖突進一步升級,使社會動蕩進一步加劇。

          北京大學早前對內地近百名專家和學者的調查結果顯示,逾六成受訪專家認為,中國在2010年前可能在社會、經(jīng)濟或政治領域發(fā)生影響國家發(fā)展的重大危機,導致中國偏離或無法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正是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胡錦濤總書記6月20日到人民日報社考察時指出,新聞工作者要“把體現(xiàn)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倳浀闹v話折射出黨和國家決策層對民意的認知與判斷:執(zhí)民意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筆者認為,在目前形勢下,中國各級政府必須主動拓寬民意渠道,主動回應民意訴求。為此,政府必須從根本上改造我國的信訪制度,徹底改革僵化落后的新聞制度,切實鼓勵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唯有如此,才能鞏固黨和政府的“合法性”(legitimacy)基礎,才能有效降低“群體性事件”數(shù)量,才能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

         。ㄗ髡呦岛D洗髮W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相關熱詞搜索:甕安 危機 事件 畢研韜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