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以“國家”的名義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讀歷史書,書上總是說唐帝國多少大方和自由,中國人的歷史記憶總是很留戀那個自己很酷很闊的時代。那個時代的自信和驕傲,使唐人覺得中國就是整個“天下”,多少有些不把四夷放在心上,把自己的家門大敞開著,還說這是“海納百川”。一千二三百年前,日本使臣和僧侶到中國來,除了好吃好喝好招待之外,臨行時總是送一堆書,儒經(jīng)也有,佛典也有,連那些不那么能登大雅之堂的《游仙窟》甚至《素女經(jīng)》、《玉房秘訣》,也隨便他們鈔回去,并不覺得這就被偷窺了國家機密,也不覺得這就丟了上國斯文,倒總覺得這是“以夏變夷”。只有一回例外,就是在吐蕃日益強大,弄得唐帝國寢不安席的時候,于休烈上過一份奏折,叫《請不賜吐蕃書籍疏》,但是,好像也沒有下文,該送的照樣送,大包小包,看看日本人自己編的《將來書目》,就知道這種“文化饋贈”在唐代是多么大方。

          大方的背后是富強,自由的基礎(chǔ)是自信,到了帝國外面突然出現(xiàn)敵國外患的時候,漢唐以來中國人那種睥睨萬國的心理就開始悄然變化,特別是在“八尺臥榻變成三尺行軍床”的宋代,盡管口頭不說,心里卻總是有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個寫詩寫得很好的張耒就說過,“為今中國之患者,西北二虜也,……君臣不以掛于口而慮于心者,數(shù)十年矣”,數(shù)十年的陰影籠罩下,讓過去的自信和大方,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謹(jǐn)慎和緊張,只是口頭不肯多說,害怕一言成讖。

          這個時候,有人意識到書籍不能大方地送人了,知識不能隨便的外傳了。理由呢?據(jù)說是為了“國家”的安危和尊嚴(yán)。

          最早是至和二年(1055),有名的歐陽修在《論雕印文字札子》中,相當(dāng)鄭重地請求朝廷下令,禁止雕印有關(guān)文字,原因是什么呢?因為怕傳到北方的遼國。據(jù)說,當(dāng)時汴梁有人刻印了宋人的文字,“多是當(dāng)今論議時政之言”,里面有很多朝廷的內(nèi)部消息,歐陽修說“竊恐流布漸廣,傳入虜中,大于朝廷不便”,另外呢?據(jù)說有的文字不那么高雅,說是怕“不足為人師法者,并在編集,有誤學(xué)徒”,實際上是怕北方的遼人小看了大宋,丟了國家的體面。歐陽修的建議結(jié)果如何?我沒有考察。表面看來,理由相當(dāng)正當(dāng),事關(guān)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體面,不能不小心。幾十年以后,元佑四年(1089),也算是他的學(xué)生吧,那個有名的蘇轍出使了一趟北方,就在《北使還論北邊事札子五道》里說,我們大宋的民間印刷品,“北界無所不有”,其中“臣僚章疏及士子策論,言朝廷得失、軍國利害,蓋不為少,兼小民愚陋,惟利是圖,印行戲褻之語,無所不至,若使盡得流傳北界,上則泄漏機密,下則取笑夷狄,皆極不便”。意思和歐陽修的差不多,大概是應(yīng)他的呼吁,第二年也就是元佑五年(1090),禮部就下了禁令,“凡議時政得失、邊事軍機文字,不得寫錄傳布”,“諸戲褻之文,不得雕印”。于是,唐代的宏放和自由,在事關(guān)安危的背景下?lián)Q成了小心翼翼,天朝的大方和豪氣,在不太自信的心境中變成了惴惴不安。

          小心翼翼也罷,惴惴不安也罷,當(dāng)國家畢竟還是同一秩序下的生活空間時,這種小心和不安都很有理。不過,道理一旦越界,事情馬上就變味道,知識分子為了國家安危和尊嚴(yán)出的主意,反過來卻授政府以柄來鉗制言論。他們也許沒有想到,以“國家”的名義可以堂堂皇皇,也照樣可以夾帶私貨,特別是懷有某種不良意圖的執(zhí)政者越俎代庖,把這種正當(dāng)行為延伸到了文化領(lǐng)域的時候。就在這份元佑五年(1090)的禮部令中,借著對敵國的擔(dān)心,執(zhí)政者便暗度陳倉,順手就控制了本國的知識和思想空間,禁令中說,不僅“本朝《會要》、《實錄》,不得雕印”,就連“其他書籍欲雕印者,選官評定,有益于學(xué)者,方許鏤板”,而且“候印訖,送秘書省”,這口氣,這腔調(diào),讓人想起馬克思所說的普魯士的書報檢查官。

          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沿著慣性往下走,接下來,皇帝偽裝成政府,政府替代了國家,以“國家”的名義鉗制新聞出版的官方行為,似乎接連不斷。北宋的大觀二年(1108),由于各地書商生意紅火,有個負責(zé)淮南西路教育的官員叫蘇棫的,就建議把印刷權(quán)力收歸國子監(jiān),不要讓民間的書商自己印諸子百家的書,免得“晚進小生,以為時之所尚,爭售編誦,以備文場剽竊之用,不復(fù)深究義理之歸”。到了政和四年(1114),一個叫做黃潛善的人,也乘機大講時文的壞話,把他們自己用來考試的時文和導(dǎo)致考生死背教條的毛病,都算在了出版商的身上,說因為讀了書商的東西,他們的學(xué)問“讀之則似是,究之則不根”。三年以后(1117),又有人就引用控制印刷的禁令,覺得讀書人現(xiàn)在講話寫文“不根義理”,就是讀了“編題”、“類要”之類的出版物,所以建議“禁絕書肆私購程文鏤板市利”。

          想想最可悲的是,本來是士人的建議,最后鉗制的是士人自己。以“國家”的名義,政府有了對思想控制的合法權(quán)力,于是,關(guān)于出版的鉗制就越來越嚴(yán)厲。舉兩個南宋的例子,一個是對于自由思想的控制,慶元二年(1196),國子監(jiān)建議,讀書人要以《語》、《孟》為師,不能傳習(xí)語錄,應(yīng)當(dāng)禁止這些語錄出版,免得這些“欺世盜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壞了人心,所以要把《七先生奧論》之類的書統(tǒng)統(tǒng)銷毀。一個是對政治新聞的管制,像南宋紹熙四年(1193),朝廷下令銷毀各種小報,因為它“始自都下,傳之四方”,把各種本來只讓官方知道的消息,像章疏、封事、程文,甚至“官員陳乞未曾實行之事,先傳于外”,搞得民間的小報比官方的朝報還受歡迎,因此朝廷只好下令銷毀,把新聞大權(quán)統(tǒng)統(tǒng)收歸自己,規(guī)定只有官方朝報才可以報道消息。

          其實,遼和金從兩宋的印刷品中,未必能刺探到多少軍情政事,只是在這種小心、不安、緊張和焦慮中,不僅僅文化氣象上唐人的大方,生活世界中唐人的自由,漸漸換成了宋人的拘謹(jǐn)和專制,而新聞、出版和言論的自由,在宋代也被政府以“國家”的名義,合法地取消了一大半。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名義 國家 葛兆光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