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教育不公乃最大的不平

        發(fā)布時間:2020-06-20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我不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對20年以前的日子“憶苦”則有之,“思甜”卻極少。但捫心自問,20年以前確有一樁事叫我不能不深感慶幸。那就是:像我這樣出身在窮鄉(xiāng)僻壤貧寒人家的孩子,幾乎沒有花父母的錢而能讀到大學畢業(yè)。因為是超支戶,我讀小學和初中時學費全免,自家只須籌2—3元書本費。記得讀初中時,國家不僅每學期給我這樣的窮學生發(fā)點助學金,還給我們所有農村戶口的學生每月發(fā)18.5斤糧票,即扣除生產隊應當發(fā)的基本口糧,補到與城鎮(zhèn)戶口學生一樣的口糧指標每月34斤……若是擱到當今,要現(xiàn)在這么高的學費雜費,以我家的經濟狀況,恐怕我連小學都畢不了業(yè)。盡管意識到即使在那時我也屬幸運兒(我家階級成分沒問題;
        我是長子,家里保我上學而讓姐姐與大弟大妹下學掙工分),我還是對那時候的教育資源雖然緊缺但分配相對公平,特別是國家對農民子女和貧窮人家子女的關照心存感激。

          是什么時候開始,是什么原因,使教育資源的分配越來越不公平呢?本人說不清楚。好在教育部日前發(fā)布了《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用最權威的數(shù)據(jù)直面了教育領域當前存在的教育機會不均加劇的現(xiàn)狀。這份報告指出:一是義務教育財政資源分布不均,對農村存在教育歧視。農民收入本來比城里人低得多,《教育法》卻規(guī)定向農民征收教育附加,而大多數(shù)地方的城鎮(zhèn)居民則無此責任。城鄉(xiāng)教育預算內經費差距巨大,使城鄉(xiāng)中小學生入學率、教學條件與教育質量相差懸殊。二是地區(qū)之間高等教育機會分布不均。比如,北京市高中畢業(yè)學齡人口只占全國的0.9 %,而北大、清華在北京的招生名額分別占總數(shù)的13%和18%。三是公辦學校本是公共資源,一些享受政策傾斜的重點學校卻私收高額擇校費、贊助費,還不用納稅或上繳。這個研究報告所揭示的問題與人們的直覺是吻合的。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正視這些問題,并提出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教育財政體制,建立對社會低收入階層、農村和邊遠地區(qū)人口等弱勢群體實行教育補償?shù)臋C制。應該說,這是一個明智的令人鼓舞的信息。

          什么是最大的社會不公?在一個商人或企業(yè)家看來,不公開競標,大宗生意憑權勢定取舍,靠關系搞桌底交易,這是最大的不公;
        在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看來,“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升沉不取決于能力和公議,前途系于一人之喜嗔,這是最大的不公……但是,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從一個人的命運沉浮來看,最大的不公則是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借用一句廣告詞來講就是讓人“輸在起跑線上”。在這個新經濟時代,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本,人們的能力取決于智力而不是體力,而智力無疑是要通過教育來開發(fā)的。相對貧窮的人們,只要不忍饑挨凍,只要還有通過受教育向上發(fā)展的希望,他們就不會失去夢想,就勿須妒羨別人的美食華服,而以自己的勤勉進取去贏得自尊和成功。也就是說,教育機會的公平,對他們對社會來說,是最大的公平。

          1980年代,我們在討論中國古代社會為什么會不同于歐洲而出現(xiàn)“超穩(wěn)定結構”時,比較公認的緣由之一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比歐洲的貴族等級制度優(yōu)越,它為中下層民眾提供了上升到上層精英階層的通道,化解了階級對抗。這個結論應當說是可信的?婆e時代,買一套四書五經花費不多,考上縣學秀才就可以全家免賦稅勞役。如今要受到良好教育成本大大增加,國家政策不扶持弱勢群體,他們的“上升通道”就會被堵塞或者極狹窄,更易比古代造成社會不公。何況,我們已進入了張揚人道主義、強調公民權利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

          

         。ㄔd《南方日報》2003/02/28)

        相關熱詞搜索:不公 不平 教育 鄢烈山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