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對大自然的感悟
發(fā)布時間:2017-01-17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摘抄對大自然的感悟篇一:第一單元 大自然的美景
摘抄對大自然的感悟篇二:李吉林摘抄感悟
1、應該說,我的小學語文情境教育的探索,它的起步是從“不滿”開始的。
2、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正是在對孩子,對自己終身從事的事業(yè)的愛中,在對小學語文,小學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著讓孩子發(fā)展得早一點,好一點,全面一點,充分一點的強烈的愿望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3、兒童學習語文,固然大多是在課堂上,但他們不能遠離生活學語文。除了課堂應從校內擴大至校外,即便在教室里,生活的春風也應該吹拂進來,讓語文帶著生活的盎然春意。
4、語文教學的美育意義不僅僅能從“教美的語文”中獲得,它還應該在“美美地教語文”過程中獲得。
感悟:我從書中讀到的不僅僅是李吉林老師的教育歷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樣在教學改革的風雨中努力前行,怎樣在學生中發(fā)現(xiàn)愛和進行愛的,從中我感受到研究的方法和態(tài)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與欣喜。其中書中介紹了運用情境教學的一些經驗更是顯得尤為的珍貴,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情境在課堂中的運用及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1、應該說,我的小學語文情境教育的探索,它的起步是從“不滿”開始的。
2、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正是在對孩子,對自己終身從事的事業(yè)的愛中,在對小學語文,小學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著讓孩子發(fā)展得早一點,好一點,全面一點,充分一點的強烈的愿望中,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
3、兒童學習語文,固然大多是在課堂上,但他們不能遠離生活學語文。除了課堂應從校內擴大至校外,即便在教室里,生活的春風也應該吹拂進來,讓語文帶著生活的盎然春意。
4、語文教學的美育意義不僅僅能從“教美的語文”中獲得,它還應該在“美美地教語文”過程中獲得。
感悟:情境教育以課程教材為依據(jù),從兒童無假、兒童愛美、兒童有情、兒童好問的心理發(fā)展實際出發(fā),把識字、讀書、作文的訓練融入精心創(chuàng)設的境界。通過形真、情切、意遠、理蘊其中的操作模式,將兒童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把認知與情感、學習與審美、教育與文化,在課堂中交織、融會起來,解決了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帶來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不能協(xié)同發(fā)展的問題。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品德素養(yǎng)。
1、每個人都是從兒童過來的,但是并不等于每個人都真正了解兒童。別人可以不了解兒童,但小學老師不可以,因為小學老師幾乎天天都在和兒童打交道,工作的對象就是兒童。如果我們不了解兒童,不能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我們就無法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無法去塑造兒童的心靈。
3、如果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兒童,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用他們的大腦去思考,我們就可能找到打開他們心鎖的鑰匙,我們就能把教育的甘露真正地淋灑到他們的心田。
3、兒童絕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體,他們的小腦袋里充滿著神奇的幻想、想像,他們的情感豐富,他們是“情感的王子”。
4、我非常習慣于思考。給孩子們上課,盡管每一次都精心設計了方案,但不到上課,我是不會停止對它的思考的。
感悟:作為一個對教育有著獨到領悟和對兒童有著摯愛深情的專家,她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是兒童的知心人。她不止一次地強調,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最富創(chuàng)造性、最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類實踐活動,它不可能也不應該單純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來分析研究——因為人永遠不能等同于物。真正的教育實驗研究應當植根于教育的現(xiàn)實中,應該是“現(xiàn)實的研究”也即“思量著做”和“做著的思量”,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統(tǒng)一在具體豐富的教育活動之中,這樣,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1、 造物主是公正的,它把想像的翅膀不分貧富貴賤,同樣賦予了所
有的孩子。
2、 大自然是窮孩子們最鐘情的天地,因為大自然最公平,它不因為
貧富而對孩子厚此薄彼;大自然也最慷慨,它不需要購買,它無私地把它所有的美麗和樂趣都給了我這樣的窮孩子們。
3、我看山看水小學最美,兒童最讓我愛戀。從此我像農民忠實地守
著自己的園地,不斷地耕耘,不斷地播種,不斷地收獲。泥土般的氣息,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讓我享受著田園詩人般的純凈與甜美。
4、 我是一個播種者,也是一個收獲者:思想的、情感的、事業(yè)的??
我懂得了一個老師的責任。
5、只要像孩子那樣,憧憬著未來,敞開自己的心懷,便能不斷地呼
吸到新鮮的空氣,吮吸新的營養(yǎng),而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6、我愛兒童,一輩子愛。如今我已不是兒童,但喜似兒童,我只不過是個長大的兒童。我多么喜歡自己永遠像兒童!因為我是他們的老師和朋友!
感悟:李吉林老師在為人、處世、治學、從教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們大家很好地學習的。李吉林老師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注重踐行、創(chuàng)新的敬業(yè)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對理想永不言棄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無限熱愛兒童、忠誠于兒童教育事業(yè)的奉獻精神。
1.情境課程的操作要義:以“美”為境界、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
▲再現(xiàn)“美”的教學內容。
▲選擇美的教育教學手段:圖畫、音樂、戲劇。
▲運用美的教學語言。
▲表現(xiàn)美的教師儀態(tài)。
▲在審美愉悅中,培育開發(fā)潛能的土壤。
▲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讓情感點燃智慧的火花。
▲在認識周圍世界的典型場景中,讓兒童的思維飛起來。 ▲活動融入學科課程,以求保證。
▲活動利用角色效應,以求主動。
▲活動與培養(yǎng)實踐能力結合,以求應用。
2.情境教育的“五要素”:誘發(fā)主動性、強化感受性、著眼創(chuàng)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
3.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
1)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
2)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
3)利用角色效應,強化主體意識。
4)注重創(chuàng)新實踐,落實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感悟:情境教育的產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師以及她的同事們積極鉆研、努力奮斗的結果。他們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向小學語文教育提出的許多重要問題,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藝術。情境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體系仍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仍然是一個發(fā)展的體系,它仍將從多個方面吸取營養(yǎng)使自己更加豐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廣大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們的歡迎。
摘抄對大自然的感悟篇三: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教案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詩
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題目實際是一個句子:“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題目用逗號取代了“是”。這個題目是對本文主題的概括。作者熱愛大自然,覺得大自然就好像詩表達的那樣,那么美好,那么意境深邃,給人以美感享受,所以說“大自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詩”。本文作者是宗白華。
宗白華,原名之櫆,字伯華。江蘇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我國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詩人。1897年12月22日生,1986年12月20日逝世。幼年時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讀書,17歲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21歲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語言科,后學醫(yī)科,課余自修哲學、文學。1920年赴德國留學,先后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和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任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箲(zhàn)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zhàn)勝利后回南京繼續(xù)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史教授直至逝世。宗白華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主要理論著作有《美學與意境》《美學散步》《歌德研究》《論中西書法之淵源與基礎》,另有詩集《流云》,與郭沫若、田漢合著通訊集《三葉集》,譯著有《判斷》《歐洲現(xiàn)代畫派畫論選》《海涅生活與藝術》等。
〔結構分析〕
本文用藝術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象引發(fā)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fā)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共7個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孩童時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寫少年時大自然引起的奇異的情感。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寫青年時與大自然結成微妙的音符。
〔語意理解〕
“我小時候雖然貪玩,不愛念書,但對山水風景的酷愛是發(fā)乎自然的。”
這是本文的總起句,寫愛大自然是自己的天性。這句話為本文定下了基調———表達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個雙重關系的轉折復句,這種復句的重點都在后一個分句上。前兩個分句寫作者小時候“貪玩,不愛讀書”,點明他的興奮點不在學習上。接著句意一轉,指出興奮點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先否定,再肯定,肯定的意思則更為突出!翱釔邸,非常愛好!鞍l(fā)乎自然”,自然而然引起和產生的。本句中的“自然”,是“不經外力干預,自由發(fā)生”的意思,即天性。
“風煙清寂的郊外,清涼山、掃葉樓、雨花臺、莫愁湖是我同幾個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 本句寫作者小時候常去游玩的地點。這時,他正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讀書。清涼山,位于南京城西,秦淮河畔,海拔67.7米。清涼山地區(qū),有山有水,古跡甚多,是重要的旅游景點。掃葉樓,位于清涼山西南坡上,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樣,磚木結構,覆小瓦,二層,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占地面積270平方米。樓前翠竹婆娑,綠樹掩映;后院假山層疊,景象極好。雨花臺,南京城中華門外1000米處,面積約1.53平方千米,綠地覆蓋率90%以上。據(jù)說南朝時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講經,因說法虔誠,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門外,面積0.47平方千米,周長5000米。它是景色秀美的園林,清朝時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傳說南齊時洛陽少女盧莫愁遠嫁江東,居于此湖濱,因而得名。“風煙清寂”,空氣清新,環(huán)境靜寂!敖纪狻,城市外面的地方。
“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霧色融合為一體,飄浮在樹林間,隨著簫聲、笛聲遠去……這時我的心最快樂! 這句寫作者在風煙清寂的郊外游玩時的感受。他被大自然的秀美與深邃所陶醉,癡迷于自然之中,忘記了
自己的存在,覺得自己已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并飛升遠去。顯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韻。癡迷自然到如此地步,這是對大自然強烈之愛所致!暗崖曔h去”后的省略號,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青島的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這時我喜歡海,海是世界和生命的 象征!”
作者17歲時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此時他已是一個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島是海濱城市,作者可以經常去看海。大海浩瀚無垠、氣勢不凡,大海是生命的發(fā)源地。面對有這樣特征與內涵的事物,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思想與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作者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跋笳鳌保镁唧w事物去表現(xiàn)某種特殊意義。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與特殊意義有相似處或必然的關聯(lián)。大海氣勢壯闊,又是生命的發(fā)源地,與世界和生命之間關聯(lián)緊密,作者正是抓住這種關聯(lián)產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聯(lián)想。
〔寫作特點〕
1.語言富有詩意。
2.想象豐富。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純真的刻骨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感受生活與自然的方法。
4.認識2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特有的感受。
〔教學準備〕
師生可以在課前收集了解有關作者的資料,包括作者的相關作品(詩歌)。
〔教學時間〕
2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1)關于本文教學的難點。
在作者的筆下,大自然是美的。那云、那山、那水、那清麗的白天、那落日的晚霞、那靜夜的簫笛聲,等等,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作者的心里都賦予了詩的靈性。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文章帶有了一種神韻,一種綿厚悠長的味道。自然是美的,但美的自然卻要靠善感的心靈去感受,而我們的學生大多還沒有像作者那樣的感受力,許多美的自然時常與學生失之交臂。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可能對作者于自然的種種感受不甚理解。教學時,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并喚起情感的認同,成為了教學本文的難點。
(2)關于教學思路。
課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展開敘述的。從對自然的朦朧之愛到賦予自然詩化的情感,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自然感受不斷發(fā)展的心靈進程。展開教學應該遵循這一進程,正所謂“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要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然后作深入理解,最后拓寬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共同的感受。
(3)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梢詮那拔摹洞骸穼W習導入,也可以從課題導入: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大自然是最美
的詩?
②整體感知?梢圆扇《喾N形式反復閱讀,如教師范讀、學生范讀、齊讀、自由讀等。在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作者在不同的時期對大自然分別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③細讀理解。引導學生細讀理解課文,要注意三點:一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看到的自然之景,二是由景而生的特殊感受,三是學生對作者感受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時,要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按下面的步驟展開。
第一步,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填寫下面的表格:
第二步,品味句子,指導朗讀。
讀第1、2自然段,體會作者童年時代對自然的感受。讀第一句“我小時候雖然貪玩,不愛念書,但對山水風景的酷愛是發(fā)乎自然的”,“酷愛”是什么意思?從“發(fā)乎自然的”可以體會到什么?作者看到天上變幻的白云聯(lián)想到了什么?在風煙清寂的郊外和簫笛聲聲的夜晚,作者的心情又怎樣?你也曾有過作者這樣的感受嗎?在學生理解回答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要重點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的形式,可以范讀,可以指名讀,還可以讓學生想象讀,在讀中產生聯(lián)想,在讀中喚起體驗。
讀第4自然段。先思考作者為什么喜歡海,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由海想到了生命的壯闊,想到了世界的美麗。然后引發(fā)學生想象曉霧彌漫中的海的詩情畫意。最后指導朗讀,讀出激昂的情感。
讀第5~7自然段!耙粋長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華燈一城夢,明月百年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理解后指導朗讀。
第三步,再扣課題,回讀全文,體會作者的心靈變化歷程。
可以先提出問題:作者喜歡寫詩與大自然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朗讀全文。可以告訴學生:作者不僅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還是詩人,是大自然給了他詩的靈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詩。還可以朗誦作者的一首詩,如《我生命的流》:我生命的流/是海洋上的云波/永遠的照進了海天的蔚藍無盡。 我生命的流/是小河上的微波/永遠的映著兩岸的青山碧樹。我生命的流/是琴弦上的音波/永遠的繞著那松間的秋星明月。 我生命的流/是她心泉上的情波/永遠的縈著她那胸中的晝思夜潮。
④比較閱讀。課文《春》和本文都是景與情緊密結合,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洞骸穫戎赜趯拔锏拿枥L,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在美麗的景物之中;而本課也寫了景物,但在感情的表達上則是直接抒發(fā),這又是一種表達方法。
2.積累內化。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背誦。3.遷移練習。
(1)識字寫字。本課要認識的生字不多,注意“犀”的讀音。要注意寫字的指導,特別是課文中容易寫錯的字要重點指導,如“酷、秩、簫、蒸”等,強調學生的寫字習慣。
(2)照樣子,在括號里填寫恰當?shù)脑~語。
(曉霧彌漫)的海 ( )的海 ()的海 ()的海
(3)摘抄自己喜歡的句段。
4.實踐活動。
觀察自然中的一景,寫寫自己的感受。
資料
〔宗白華(1897-1986)〕 原名之櫆,字伯華。江蘇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幼年在南京第一模范高等小學讀書,17歲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1918年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語言科,后升讀大學,課余自修文學、哲學。同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負責編輯《少年中國》月刊。1919
年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發(fā)現(xiàn)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壇新秀。1920年赴德留學,先后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任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抗戰(zhàn)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zhàn)勝利后返回南京繼續(xù)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史教授至逝世。曾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宗白華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蜇)”之稱。宗白華認為“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把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歸結為“充實”與“空靈”、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認為“充實”和歌德的進取精神有某種相通的地方,對歌德所描繪的離開有限去追求無限的所謂“浮士德的苦悶”提出了批評。對中國魏晉玄學中的美學思想給予了特殊的注意,認為其中包含有積極的東西。還著重論述了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和空間意識問題,認為中國藝術中的空間表現(xiàn)了人與悠久無限的大自然生命的親切統(tǒng)一,是一種節(jié)奏化、音樂化了的時空合一的空間,這種空間意識是以道家和《周易》的宇宙觀為哲學基礎的。所著《美學散步》論文集,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散步美學”。對于美學研究,主張不能脫離藝術,不能脫離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不能脫離自己民族豐富的美學遺產。研究中國美學,要注意音樂、建筑、舞蹈等方面,了解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同時將中國美學理論與歐洲、印度美學理論進行
比較。
主要著作有:《美學與意境》《美學散步》《歌德研究》《論中西書法之淵源與基礎》等;譯著有:《判斷力批判》(康德原著)、《歐洲現(xiàn)代畫派畫論選》《海涅生活與藝術》等;主要論文有:《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國詩畫中所表現(xiàn)的空間意識》。另有《宗白華全集》《宗白華美學文學譯文選》等編輯出版。著有詩集《流云》,與郭沫若、田漢合著通訊集《三葉集》。
相關熱詞搜索:摘抄 大自然 感悟 感悟大自然 感悟大自然作文600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