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代仕女畫中的“唐妝”之美

        發(fā)布時間:2018-07-0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一、唐代仕女畫中的服飾之美
          唐代仕女的服飾多姿多彩,唐代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張萱、周昉所創(chuàng)造的貴族婦女美的典型被后世稱為“唐妝”。
         。ㄒ唬⿵堓媸伺嬛械姆椫
          唐朝被稱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王朝。唐代前中期的婦女大多穿小頭的鞋子和較窄的衣服,披帛半臂低胸;晚唐時期的婦女流行穿曳地寬松的裝束。
          張萱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人物畫家。他的著作有《揭練圖》、《按樂仕女圖》、《號國夫人游春圖》等。在《搗練圖》中可以看出張萱的線條運用上很是講究,這種線條后來被稱之為“琴弦描”。張萱能巧妙的運用不斷變化的線條來表現(xiàn)不同的質(zhì)感,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畫中線描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強大的包容性。
          張萱的畫色彩艷麗、細作暈染,被世人稱為“張家樣”。張萱的仕女畫中唐代裙裝的特點很明顯,被唐代詩人稱之為“時世妝”。袒露半胸,上著寬袖的對襟衫,下著華美的長裙,華貴精致的織繡帔帛披于肩上,這些服飾元素在后世被視為唐代服飾的主流審美。
         。ǘ┲軙P仕女畫中的服飾之美
          張萱之后的著名畫家周昉,他的風格被世人稱為“周家樣”。
          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圖》中的貴婦人們都穿著這種“綺羅纖縷見肌膚”袒胸的大袖衫。唐朝早期的服飾較為窄小,到唐朝中后期都演變成了寬大的衣服。周昉在描繪這些衣服時,賦彩技法嫻熟。尤其是對于紗衫的表現(xiàn)更是完美,通過設色時色彩深淺的變化和在白色紗衫著色后,沿衣紋勾白線的技法,充分表現(xiàn)出紗衫的質(zhì)感,準確地表現(xiàn)出衣衫之間疊壓關系。
          二、唐代仕女畫中的頭飾之美
          自古人人皆梳發(fā)髻,唐朝飾物更是講究華美,而且喜歡將發(fā)髻加高。唐朝的貴婦人們大多喜歡用假發(fā)來增加發(fā)量,頭發(fā)上再裝點首飾。
         。ㄒ唬┣ё税賾B(tài)的發(fā)型
          唐代婦女對發(fā)型的講究促使了發(fā)型千姿百態(tài)的特點。“高祖宮中有半翻髻、樂游髻,明皇帝宮中有雙環(huán)望仙髻,回鶻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長安城中有盤桓髻,又拋家髻及倭墮髻”。當時發(fā)髻還有百合髻,墮馬髻和螺髻等等。我們可以從唐代婦女豐富多彩的發(fā)型和發(fā)飾窺視唐代社會的興旺和開放程度之高。
          唐代發(fā)髻在唐代的名稱非常多,有雙鬟望仙髻、簪花髻、飛天寶髻、拋家髻、雙纓髻等發(fā)髻。唐代婦女的發(fā)髻跟唐代的服飾一樣,在繼承前朝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以發(fā)展改造,不少古墓和唐代繪畫,例如有《宮樂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作品,都保留了大量發(fā)型的形象資料。
          簪花高髻是唐代貴族婦女的時髦打扮。梳理時真、假發(fā)結合,向頭的頂部分層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前插串珠步搖,頂上戴牡丹花。在《簪花仕女圖》中,畫家對圖中仕女頭飾的刻畫極為精致。結椎式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發(fā)髻,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都存在。這種發(fā)式的梳法是將頭發(fā)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后,在扎束后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立于頭頂或兩側。
         。ǘ┝宅槤M目的發(fā)飾
          發(fā)飾作為頭部的裝飾也是可以代表一個民族對美的認識。因此唐朝的婦女對美的追求自然少不了對頭部進行裝飾和造型。
          秦代始創(chuàng)鳳釵,以金銀為鳳頭,玳瑁為腳。續(xù)而之后西漢就有了垂珠步搖,東漢幵始有了婦制盤龍釵,晉惠帝元康年間,婦女喜好頭戴金銀,玳瑁所做的釵,南齊潘淑妃有九鸞釵,北周到隋朝出現(xiàn)了金銀材質(zhì)、左右對插的大小花樹釵。到了唐朝,帝王之家的貴婦的發(fā)飾就可以說是已經(jīng)到了多得滿頭釵簪,珠鈿累累。唐朝中期,花之魁的牡丹盛行,婦女又以簪花為時尚,這種愛好由五代起,到宋朝,每逢年節(jié),連皇帝百官也有簪花。由于鮮花并不耐久,所以很快便由發(fā)欽羅絹制成的假花所替代。這樣不僅花的種類變得應有盡有,而且它們的形態(tài)也由花簪而成為花團錦簇的花冠。也許由于這種花冠的應用,使得形態(tài)的意識影響。就在這一時期,古代流傳下來的龍鳳釵、花樹鈿、金步搖等,也像花冠一樣點綴在冠上,戴在貴婦人的頭上,這就是所謂的花釵冠、龍鳳冠。
          三、唐代仕女畫中的畫妝之美
          戰(zhàn)國時期所出土的楚俑臉上存在“粉白黛黑”,也有胭脂的痕跡。秦始皇時期宮中多流行紅妝翠綠眉。漢武帝時期宮女多掃八字眉。魏武帝時期多命令宮人掃青黛眉?梢钥闯龃涿甲钤绯霈F(xiàn)于秦漢,到六朝盛行。在唐代早期就一直存在翠眉,當時的這種面妝在生活中最為流行。
          到了唐代,眉毛的形狀也發(fā)生了變化,研究古代的陶俑和詩詞,當時的眉毛可以劃分成寬細兩種。細的一種大致像飛蛾的觸角,是細長而彎的蛾眉;寬的一種是形狀短圓的蛾翅眉。在《簪花仕女圖》中對女性的觀察可以看出細眉的流行在初唐和盛唐,與畫中女子細長的雙目形成鮮明的對比。
          額黃的大小和花鈿相同,是指在額頭間涂抹上黃色,額黃也叫作“鵝黃”、“鴉黃”、“貼黃”,“花黃”。如今這種化妝方式已不見,額黃起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
          花鈿和妝靨也是唐代婦女中盛行的一種妝容,統(tǒng)稱花靨;ㄢ毷侵甘褂媒鸩、紙、珍珠、茶油花子等,有的就用原型,有的要剪成各種花葉鳥蟲等,然后把它貼在眉心、眼角。這種妝容盛行于唐朝,在王建的詩中記敘地尤為詳細:“膩如云母輕如粉,艷勝香黃薄勝蟬。點綠斜蒿新葉嫩,添紅石竹晚花鮮。鸞鴦比翼人初貼,蛺蝶重飛樣未傳。沉復蕭郎有情思,可憐春日鏡臺前!痹凇稉v練圖》中,女性的額上有紅瓣花片。在敦煌壁畫上中唐后供養(yǎng)人的面像上都點綴了梅花妝,有圓的,也有花瓣形的。在唐代,妝靨被用來增加女性的魅力,點在婦女的嘴角酒窩的位置,施以圓形紅色的粉靨,或是貼上花鈿,如同唐詩中所描述的“杏小雙圓靨”,“醉月雙眉靨”一樣。
          結語:
          唐代婦女的服飾妝容華美多樣,處處體現(xiàn)了唐代的繁華與昌盛。唐代仕女畫中的韻味很輕快,畫中的女子妝容華美,人們可以通過畫家筆下舒緩的線條去欣賞畫中女子的妝容,欣賞唐代的美。
          作者簡介:高歌(1996年 4月-),女,河南省鄭州市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國畫,研究生。

        相關熱詞搜索:仕女 唐代 淺談 之美 畫中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