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軾人生的感悟

        發(fā)布時間:2017-02-0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對蘇軾人生的感悟篇一:通過感悟蘇軾人生來賞讀其作品

        通過感悟蘇軾人生來賞讀其作品

        作者:朱啟明

        來源:《職業(yè)·中旬》2010年第10期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世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的。”“他具有一個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廣博,蘇東坡像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雖飽經憂患,卻始終不失其赤子之心!备黝愓Z文教材都把蘇軾作品作為重要篇目,因此,感悟蘇軾人生,對賞讀教學蘇軾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一、文以載道 詩以言志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是歷代文人墨客追尋的人生之夢。文人的作品能夠直接或間接反映其人生態(tài)度,如孟子的“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彼抉R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崩畎椎摹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等。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清楚地反映了蘇軾那時的思想情懷。

        如果說亦儒亦道的李白思想情懷是復雜而矛盾的,那么,亦儒亦道亦釋(佛)的蘇軾的情懷就更復雜而矛盾了。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都很難準確而完整地反映這位曠世奇才的偉大詞人飽經劫難的心路歷程。

        “由其世而知其人!泵献釉f:“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要了解蘇軾的人生境界,不了解其人生顯然是不妥的。

        烏臺計案和被貶黃州使蘇軾經歷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刻。當他被指“包藏禍心”,“指斥乘輿”,在湖州突然被逮捕入獄,一度以極度悲傷的心情給弟弟寫下了兩首訣別詩。幸得多方營救才得以從輕發(fā)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被貶黃州對蘇軾的思想觸動很大,為了擺脫囚犯一般的黃州生活帶來的苦悶心情,他常拿起道佛的思想武器來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然而,積極用世的儒家思想并沒有從他的內心深處徹底消除,而是時而一片冰封,時而“沉渣泛起”。他在黃州期間所著的很多作品,鮮明地表現出儒道佛三種文化在其心中的碰撞和雜糅。

        二、境界即人生,人生即境界

        1.“禍”起儒志

        蘇軾小時候就立下大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東漢范滂那樣有學問有氣節(jié),為理想不惜以死相爭的巨人。步入仕途之時,也曾有過“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

        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百姓的鴻圖大愿。

        蘇軾生于富有教養(yǎng)的家庭,在家庭和社會氣氛的熏陶下,深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并主張針對現實的種種時弊進行改革。

        蘇軾成長在一個表面承平而內里各種社會矛盾復雜尖銳危機四伏的時代。政治上被排擠的苦悶心情,使他感到事情的發(fā)展越來越出乎人的意料。雖然他常提醒自己小心保重,抱觀望態(tài)度,見機行事,但他始終不改儒志,常思報效國家!袄戏蛄陌l(fā)少年狂……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心常有家國,志存高遠,有自己的政見,加上耿直敢言,終有烏臺詩案之禍。正是因為有這種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使他深受百姓的愛戴,也是由于有這種儒骨錚錚的鋒芒,使他一生償盡人間的各種苦楚。蘇軾在獄中倍受詬辱,幾置死地。蘇軾的生活、思想與創(chuàng)作也從此開始了巨大的轉折。 出獄后的蘇軾,雖然在黃州過著囚犯一般的生活,然而,他頑強地堅守著儒家濟世的思想,繼續(xù)關心國家政局,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時常涌上他的心頭,一首千古吟誦的名句《赤壁懷古》盡釋一切!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苯栌⑿蹣I(yè)績,感懷蹉跎歲月。自己年歲漸高,鬃白如霜,卻功業(yè)無成。每每夜深人靜,月照無眠的時候,便思潮翻滾,吟訴不已。

        當我們了解了蘇軾這段坎坷的人生經歷,結合他的生平,就一定能較好地賞讀教學《赤壁懷古》這首詞,就不會單純地只看到他的消極情緒,或許更多的是贊嘆和理解。

        然而,“烏臺詩案”蘇軾畢竟遭受了極其嚴重的心靈重創(chuàng),怎樣療治以擺脫精神的困苦?

        2.老莊解儒困

        心病還需心藥醫(yī)!爸袊R分子從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訓練,熟悉孔孟老莊的思想并受其熏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補的價值取向!(牟鐘鑒《走進中國精神》)林雨堂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中國知識分子的主流一方面受儒家哲學的影響,積極入世,有較強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憂國憂民,渴望成功立業(yè);另一方面受老莊哲學影響,消極出世,追求超然事外,遺世絕俗的獨立人格,順應自然,平淡自得。儒道交替為用,士大夫們就可以在曲折的生命途路中左右逢源,行藏自如,不失其精神依托,保持生命的彈性。白居易在被貶江州司馬時作《種桃杏》,中有句如是:“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痹S多知識分子都采取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進則儒,退則道”。

        老莊哲學之所以備受知識分子的青睞,是因為老莊哲學能為那些命途多桀的知識分子較為簡易地營造心靈的“安樂窩”。當儒家積極入世的前進步伐嚴重受阻時,能夠使這顆受傷的心靈及時退回到“老莊”的避風港。就像那些在外面獵奇的孩子突然受傷以后,迅速奔回到媽媽的懷抱一

        對蘇軾人生的感悟篇二:淺論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淺論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學生姓名:郭婷 學號:20030214366

        文學院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指導老師:張振龍 職稱:教授

        摘 要: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受到了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影響。雖然蘇軾一生坎坷,但是他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fā)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將這種思考融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關鍵詞:蘇軾;曠達;樂觀;人生態(tài)度

        Abstract: On Chinese history of culture, Su Shi is distinguished one man of writers. He has accepted Confucian explaining the effect saying that three grow thought. He sets off from self's the experien(轉 載 于:www.zuancaijixie.com 蒲 公英文 摘:對蘇軾人生的感悟)ce living although Su Shi has bad luck all one's life, having carried out the thorough thinking on society and life , this is thought deeply and melting to enter the attitude creating middle to literature , showing Broad-minded , Optimistic life.

        Key word: Su Shi; Broad-minded; Optimistic; Life manner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在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各個領域(詩,文,詞,賦)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同時,他又是經歷磨難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但是歷經宦海風波的蘇軾看穿了社會和人生的一切,他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將這種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一、形成的原因

        蘇軾作為宋代的文人,他接受了儒釋道三種思想。儒家的兼濟天下,經世致用;釋家的虛靜明達,智慧通脫;道家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儒、釋、道三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構成了一種文化心態(tài)上的統(tǒng)一互補,給中國古代文人深刻的影響。蘇軾融合了三家思想,但是他并不是把互相矛盾的諸家教義簡單的混雜在一起,而是在經過了他獨立的選擇和思考之后,兼取各家之長,并加以融會貫通,化為自己生命意識的一部分,進而表現出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對于人生的思考和看法,表現在他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中有如下名

        、[1]( P113)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其意在表達人生行蹤之無定猶如雪泥鴻爪一般飄忽偶然。詩文發(fā)自性靈,表現了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蘊涵了深邃的哲理。而在詞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人生如夢”四字,比起詩中的人生如“飛鴻踏雪泥”來,詞中的“人生如夢”似乎顯得更加透徹和格外沉重。盡管“浮生若夢”之類的話前人如莊子、李白等早就說過,但是蘇軾詞中的“人生如夢”非人云亦云的簡單

        抄襲或沿用,而是受儒、釋、道多種思想的影響和從他自身的生活經歷出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所得。

        據蘇轍為蘇軾所撰的墓志銘中說,蘇軾的母親程氏自幼就教育蘇軾向東漢的良吏范滂學習,由于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蘇軾人生觀的基點是“有所作為”的“入世”的思想,這種思想使他在政治生活中表現出明顯的社會責任感和堅貞的道德操守。同時,蘇軾又借助釋、道的思想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表現出“人生如夢”的感觸來。在他的《十拍子》中有“身外儻來都似夢,醉里無何即是鄉(xiāng)”。

        [2](P207)的詩句。其中的“儻來”和“無何鄉(xiāng)”源于莊子。莊子在《繕性》篇中有“軒

        [4](P264-265)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币馑际钦f榮華高位并非真性本命,

        不過是偶然得來或無意得來的暫寄之物。莊子《逍遙游》中有“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4](P14)《列御寇》篇中又云:“彼至人者,歸精神呼無始,而甘瞑乎無何有之鄉(xiāng)?”[4] (P557)蘇軾深受道家的影響,在短短的兩句之中,借用了《莊子》兩個詞語來表達他的“人生如夢,醉即吾鄉(xiāng)”的思想。在他的《前赤壁賦》中有“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P91)的語句。當年曹操揮師南下,那千軍萬馬和那火燒赤壁滿江紅的輝煌業(yè)績,現今也早已灰飛煙滅和煙消云散了,那么每個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人生難道不是更加如夢似幻般的飄忽和渺茫?而“灰飛煙滅”四個字并非蘇軾的妙手偶得,而是受釋家思想影響的產物。蘇軾詞中屢見人生“如夢”、“如寄” (《西江月》:“須信人生如寄”[2](P199))之類的話語,就是吸收了佛、道思想并經過自己的一番感悟后產生的。

        此外,從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蘇軾才華橫溢,青年得志,蘇軾平步青云并非難事?烧l料世路多艱,風波迭起。他的大半輩子卻在宦海中跌了兩大跟頭,一次是被貶黃州,另一次是被貶到更遠的嶺南,差一點窮老送終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島。命運對他這樣的捉弄,加之生活遭遇的瞬息劇變,自然回引發(fā)他“人生如夢”的感觸。除了在《赤壁懷古》中有“人生如夢”的詞句外,在蘇軾其他的《西江月》中也屢見相似的表達,如“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2](P199)等等。若要數其感觸最深和悟性最高的詞句便是《永遇樂》中的“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盵2](P211)他從燕子樓的人去樓空,徒存其名說起,推衍出這樣一番人生道理:古往今來無數代人的離合遭遇和悲歡之情,說穿了不過是一連串旋生而又旋滅的夢境?蓢@世人不明此理,因此只如大夢未醒。然而即便是夢醒之我,今日在此動情賦詞,抒發(fā)浩嘆。在后人看來,也不過是新夢一場或夢中說夢,所以清醒到這般地步,透徹到這般境界,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感悟是非常深刻的。比起李煜在《浪淘沙》中“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5](P80)等主要因身世巨變所引發(fā)的“人生如夢”的感觸來,蘇軾的“人生如夢”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性。蘇軾曾評論李煜詞說:“李后主好書神仙隱遁之詞,豈非遭罹多故,欲脫世網而不得者耶?”[6](P112)這個“欲脫世網而不得”在很大程度上說出了蘇軾本人的精神苦惱:人生在世,極不自由,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具體情況如

        政治、經濟、法律、禮教等像一張有形的大網將人束縛,而在冥冥之中又有“天命”這一長更大而無形的大網將人罩。ㄈ缙洹渡诒椤分姓f:“此生天命更何疑?”

        [2](P214)) 因此無奈之下,他只有依靠“人生如夢”的思想才能看破這紅塵世界,并在某種程度上主要以這種思想境界超越世俗之網的束縛。

        從總體上看,蘇軾“人生如夢”的感悟是他受儒釋道思想和人生經歷的思想結晶。既然已經認定人生不過是一場夢,那世間還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還有什么煩惱不能解脫呢?再換一個角度來說,人生雖在總體上說不過是場夢,但是人卻又要在這場夢中生活幾十年光景,并且還須腳踏實地和具體的處理一個又一個接踵而來的非,F實的問題,那就總不能讓自己總處在憂患和夢幻般的境界吧,于是蘇軾終于又從“我欲乘風歸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間”的入世。從而形成了他珍惜人生和依戀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每一時光的人生景觀。他從容的面對人生困擾,并從中得到解脫,從而體現出一種盡心任性,隨緣自適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通曉事理的睿智和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的智慧

        在人們心目中,蘇軾常以一位樂觀主義者的形象出現。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就稱他為“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其實,蘇軾是一位有著深重憂患意識的人。他的一生經常產生著大苦悶和大煩惱。但是,蘇軾的可貴之處卻在于他透徹通曉事理的睿智和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的智慧,這就賦予了他解脫憂患和經常保持樂觀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以那首非常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這首詞寫于蘇軾密州上任之時,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分離七年。蘇軾是一位極重人倫的性情中人,他在詞中通篇詠月,其實抒發(fā)了一種在月圓之夜不得與弟弟團圓的苦悶情懷。所以詞中出現了“照無眠”的語言,吟出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2](P196)的怨艾之語。但是,就在這深陷于煩惱,幾乎不能自拔的時候,蘇軾那種豁達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便開始發(fā)揮作用了。于是詞人又吟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2](P196)的詞句。月在今夜雖然是那樣的晶瑩圓滿,但它也有陰天不出和虧損殘缺之時,就連著永恒的月亮尚且如此,那么多情而年壽有限的世間凡人,他們的悲歡離合,不也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嗎?有了這樣的認識,那么又何必因為求“全”不成而產生遺憾怨嗟的心情呢?這樣,在透徹的通曉了萬物盈虧有常的道理之后,蘇軾就自我消釋了內心的苦悶,降而求其次的發(fā)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2](P196)。盡管與弟弟蘇轍相隔千里之遙,身處異地但仍處于同一輪圓月之下,這也足以自我寬慰了。結尾兩句將離別懷人之情歸結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是詞人自己,而是世上一切因離別而哀傷的人們。蘇軾真是一位十分睿智的文人,[7](P11)

        他在深刻的認識到“難全”乃是世間萬物的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便轉而變換角度看待和處理人生諸多問題,亦即在那種永遠存在著種種缺憾的煩惱人世中,尋求可能獲取的生活的快樂和生趣。

        再以蘇軾在黃州時所寫的另一首長調《哨遍》為例: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歸去來,誰不遣君歸?覺從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云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噫!歸去來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嶇,返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內復幾時?不自覺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誰計?神仙知在何處?富貴非吾志。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殤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成乘流,遇坎還止。[2](P214)

        這首詞雖然是基本隱括陶淵明《歸去來辭》而成,卻又融注了蘇軾自身的人生感受和處世哲學。詞的上片開頭幾句表達了對“為米折腰”棄家出世舉動的悔恨,然后以斷然的口吻寫出了自己的醒悟。以下則寫想象中的歸隱之樂:這里有人情的溫暖,琴書的樂趣,大自然的美景??,他們任何一種都比在官場奔波更為舒心舒意。在詞的結尾幾句,詞人更明確表達了他隨欲而安的處世態(tài)度!按松烀我?且成乘流,遇坎還止!币馑际恰拔摇边@一生,只要認準“天命”就是,一切的一切且服從老天的安排吧。正因為蘇軾有了這種思想,才使他能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求得心靈的自適和安慰,形成閑適寧靜的處世態(tài)度。而蘇軾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則仍與他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2](P196)的事理的徹悟有關。

        同時,蘇軾又有著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的智慧。他在《定風波》中這樣寫道:

        長羨人間琢玉郎,天應起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花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2](P203)

        這首詞是蘇軾為王鞏的侍妾柔奴而作。王鞏受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嶺南,五年后才得放歸,柔奴一直與王鞏同行。蘇軾見到柔奴之后,發(fā)覺她不僅不見憔悴,反而是“萬里歸來年愈少”,更顯年輕娟麗,于是很驚奇的問她:“嶺南地方如何?到了那里想不想家?” 想不到這位名為“柔奴”的姑娘卻一點也不顯柔弱,回答說:“有什么必要想家?此心安處,即是吾鄉(xiāng)!”蘇軾就以此為題材,寫下了這首輕快、風趣的《定風波》,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蘇軾善于變換角度看人生的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雖然“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發(fā)自柔奴之口,也盡管白居易在《種桃杏》中說過“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安心即是家”[8](P102)的話語。但“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卻變成了帶有蘇軾思想特色的警句,即他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蘇軾在詠廬山的詩《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1](P120)觀察一座巋然不動的廬山都是如此,那么觀察復雜多變的時間萬物就更應該持這種轉換角度看問題的方法了。所以他在《前赤壁賦》中就勸導那位“哀吾生之須臾,羨

        長江之無窮”的友人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3](P92)這就以“變”和“不變”兩種角度看待水與月而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巧妙的化解了友人的哀愁。再如蘇軾在《超然亭記》中,也使用過這種轉換角度看問題的方法。他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3](P218),二者發(fā)生矛盾就必然會使人感到“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3](P218),但這一類人其實卻是一種“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的人。因此,他們只能自內而觀物,其結果必然會導致“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3](P218)的痛苦。而只要變換角度,從“游于物之外”的超然角度來看問題。那么,“凡物借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 糟啜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3](P218)所以,只要輕輕轉過身來重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原先令人煩惱的人生就頓時變得快樂起來?梢,只要角度一變,人生境遇就常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景觀。人們習慣的認為被貶他鄉(xiāng),流落異地是件痛苦的事情。古往今來許多遷客騷人都要為之痛哭流涕,但蘇軾卻能變換角度來重新認識這一問題。他認為人生本如逆旅,又何必執(zhí)著于故鄉(xiāng)不故鄉(xiāng)?(《臨江仙》中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2](P200))故鄉(xiāng)之所以可親可戀,在于它能使“我”的心得到安寧和溫馨,F在,只要能抱定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努力使“我”的心保持寧靜和自足,又何必去問是否身在故鄉(xiāng)?所以,雖然“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看似出自柔奴之口,但它實際是蘇軾心中醞釀已久的思想。正是憑借著這種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他才能安然度過被貶黃州的五年艱苦生活,后來又幫助他度過了更為困苦的遠放嶺南生涯。

        (二) 坦蕩達觀,寵辱不驚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沉浮,他經歷過巨大的政治風浪。在被貶黃州之時,他在

        [2](P198)《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這樣的詞句:“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流露出詞人內心那種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情懷。此外在《寒食雨》中有“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1](P116)的詩句。詩人在春雨濛濛中謫居荒村,破灶空庖,窮愁潦倒,進不能見君王,退不能守祖墳,身陷這窮徒末路的絕境,不由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燼!此詩表現了蘇軾極度失意時的痛苦心境。然而,蘇軾并非一位生活意志脆弱之人,就在這常人不易忍受的境況中,他坦蕩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又幫助他勇敢的從逆境中站立起來,寫出了這樣一首曠達的作品《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2](P202)

        元豐五年春天,蘇軾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買的農田。路上遇雨,因為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獨有蘇軾從容不迫。事后,他寫下了這首

        對蘇軾人生的感悟篇三:從蘇軾的詞看蘇軾的人生

        蘇軾是中國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藝,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一生坎坷,但一直保持著達觀曠放的心態(tài);宦海沉浮,卻仍不忘對社會,對人生懷抱一腔熱情。下面,我們通過他貶謫黃州時寫的兩首詞,來看看他在人生逆旅中的天真和豐富感。

        一、天真達觀的赤子之心——賞析《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行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是蘇軾被貶謫黃州后的第三年。

        詞的上闋寫途中風雨突然襲來,且來勢兇猛,按常理應該趕緊避雨才是,而詞人卻毫不在意。在暴雨中吟詩徐行,悠閑自在。下闋中既寫了雨后的清冷,又寫了夕陽的溫暖。 此詞描寫的是詞人途中突遇中暴雨,然后雨后天晴的場景和感受,但實際上是借此抒發(fā)詞人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自然界風雨的突襲猶如人生中、政治上的突然打擊,詞人在面對

        自然風雨的悠閑態(tài)度,正是他面對人生風雨的平靜心態(tài)!耙凰驘熡耆纹缴本褪撬簧膶懻铡K冀K是那樣的從容、鎮(zhèn)定、達觀,始終保持一顆天真達觀的赤子之心。人生充滿了辯證法,在清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山頭斜照卻相迎”是詞人對經歷風雨人生之后的一種希望,是在經歷了磨難和打擊之后,在心靈上的升華。這時的詞人一改初到黃州時的那種苦悶,對人生,對生活都充滿了希望,也顯露了詞人徹悟人生,心境豁然的人生觀.

        我們應該學習蘇軾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不要被客觀存在所牽繞,既使遇到困境,也不妨去學著欣賞,大不了就像學看一幕悲劇一樣,悲劇的人生也許更有價值。 況且,人生不會永遠處于困境,天會轉晴,人生也會轉晴。天晴后,回頭看看,“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身處于世外的輕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的曠達情懷。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蕩蕩,自能履險如夷。正如

        二、豐富的人生感悟——賞析《念奴嬌 赤壁懷古》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與上一首詞同作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并非三國赤壁之戰(zhàn)所在的赤壁。這里詞人借古抒懷,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這首詞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作者把自己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于此,面對滾滾東逝的長江,他發(fā)出了響徹千古的作者絕響。這首詞不但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藝術杰作,而且也是蘇軾人生當中的偉大杰作。從作者心底發(fā)出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樣的語句,粗獷悲壯,豪放自信,氣勢開闊,胸懷高遠。 詞的上闋,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闋,就轉入對赤壁之戰(zhàn)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

        蘇軾用激情洋溢的筆墨,刻畫一位染上作者理想光輝的歷史英雄人物,既英氣逼人,又儒雅風流,談笑間擊敗強敵。寫周瑜,正是寫自己的理想;最后寫現實中自己的悲涼,也是壯士與志士的悲涼,一種有志事未成的悲涼。這不僅唱出了蘇軾的心聲,更唱出了千千萬萬有志之士的心聲。但是,無論是少年得志的周郎,還是“早生華發(fā)”的自己,百年、千年之后都會被歷史的痕跡所湮沒,既然“人生如夢”,那么又何必去苛求自己呢?這首詞表現了蘇軾的心態(tài)全貌,表現了蘇軾內心超脫于人生之上的精神追求,不為悲事而悲,不為樂事而樂,始終以一顆無私之心支處世待人。蘇軾以此超越現實,讓我們既感受到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也能感受到他坎坷之境而不改其樂的人格魅力。這就是蘇軾,不畏磨難,不畏打擊,永遠是那么曠達、

        瀟灑,永遠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縱觀蘇軾一生,雖然“四十七年真一夢,流落天涯淚橫斜”“問汝生平何事,黃州惠州詹州”,然而他仍然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蘇軾在人生境遇降到最底時,他的生命境界升到了最高“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終于“一蓑風雨任平生”。蘇軾的這種超脫曠達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珍惜自己的人生,做事情都要認認真真、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這是我們入世的態(tài)度;我們更應該有一種蘇軾情懷,對干事情的結果要保持一種出世的心態(tài),不要太計較,不要太執(zhí)著,不要去強求不可得的事物,要超脫曠達。正如蘇軾告訴我們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有味是清歡”是對“貪歡”,是對“寡歡”的超越。這種超越盡管不是很容易,但是卻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方向。

        相關熱詞搜索:蘇軾 感悟 人生 感悟蘇軾800 對蘇軾的感悟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