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由行 自由行臺灣,發(fā)現“在地文化”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若想了解臺灣,可以聽聽臺灣本地驢友的建議。 如果你熱愛旅行,也喜歡臺灣,建議你的“自由行”不妨來一趟“故事旅行”! 其它旅行,或許有很多機會夜宿舒適的五星級飯店,品嘗各國美食,在壯闊的世界美景中留影;然而,故事旅行中有豐富但過去未曾用心聆聽的在地故事,講故事的人不是能言善道的導游,而是故事主角本人,帶你走入他們在臺灣土地上的生命故事。
不同于“阿里山、日月潭”,不同于“照相、購物、到此一游”,旅行者唯有真正深入小區(qū),走入小巷,進入地方的產業(yè)、文化及歷史脈絡,與地方一起呼吸,才能夠真正領略臺灣的美。
透過一些基金會、協會、地方文史工作室、部落文化及小區(qū)營造工作者的相互結盟合作,游客與小區(qū)可以成為伙伴關系,互相學習、成長為宗旨,我們不難發(fā)現,配合季節(jié)時序或是歷史事件,經由他們規(guī)劃出來為期三五天,長至十天都有的旅游行程。這種費用不出六千新臺幣的在地深度探訪之旅,很值得考慮一下。
搶灘行動――潮間紀事
潮來,潮往,海風迎面而來。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潮間帶上空,候鳥盤旋飛翔,腳旁的泥地,螃蟹處處踅行。蚵農駕著牛車緩行水間,滿載肥美鮮蚵,踩著夕暉賦歸。視野放遠外海,俗名“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悠游徜徉,不時激起白色浪花,猶如當年媽祖破浪而來,世世代代,守護這座由古早三合院垣壁,低矮的紅瓦厝構成的西部濱海小鎮(zhèn):彰化芳苑。
今年7月8日至10日,你將受邀來到臺灣僅存最寬廣的潮間帶濕地,世代相傳的蚵產業(yè)。
由長期關懷土地與生態(tài)的彰化縣環(huán)境保護聯盟蔡嘉陽老師,親自帶領踏勘這片臺灣僅存的大型泥質灘地,由采蚵步道,深入寬達五公里、躍動無限生機的潮間帶,蚵產業(yè)實境體驗!行腳體驗之余,還能親嘗名聞遐邇的蚵嗲美食,參與凈灘與拔除紅樹林行動,同時思考:是何種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讓數十種國際瀕危鳥類流連忘返,又能養(yǎng)出如此碩大肥美蚵仔?
午后,再與地方鄉(xiāng)親深度互動:屋檐下,是一邊剝著剛撈集的牡蠣、一邊閑話家常的婦女;廣場上,幫忙看顧曬好的花生、一邊回頭叮囑嬉戲追逐的孫兒回家洗澡的阿公。坐在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記憶角落,聽他們訴說故事與生活點滴。芳苑居民如何從選蚵殼、綁蚵架、挑蚵螺、開蚵與吃蚵的傳統(tǒng)“蚵經濟”產業(yè)中,找到生命與活力的新源頭,形成循環(huán)不息的永續(xù)產業(yè)與更新的人文歷史。
云端農夫――稻作攻略
新竹三重埔手插秧苗已然抽穗,閉上眼,彷佛就能看到那一方黃澄澄的稻田,聞到飄散風中的稻香。這一次,收成怎能沒有你!7月19至21日,在農村解放陣線的帶領下,你將受邀參與最新奇的狂歡,以傳統(tǒng)的方式親手收割,歡喜收獲一袋袋親種、無需農藥輔助且充分保障健康的良質米。
以日月為鐘的規(guī)律作息,你將有機會理解敬重天時的雋永智慧,如何寫入世代相傳的農村習俗里。深入走訪竹東大圳與寶山生態(tài)圈,撫觸培養(yǎng)冠軍米的土地,讓你深刻思考文明發(fā)展與農村命運如何謀求永續(xù)的雙贏。歷經辛勤播種,歡欣收割,你對似乎熟悉、實則陌生的米食文化,將有全然不一樣的體會!可謂“一日農夫,終生感動”的旅程。
原力浪潮――豐年同歡
位于花蓮富里六十石山、歷史可溯到清朝末年的達蘭埠部落,以阿美族住民為骨干,部落發(fā)源地至今保持遺世獨立、不用電力的最原始風貌,也因而博得“黑暗部落”的神秘別名。部落發(fā)源地已劃歸為保留區(qū),游客不得任意入內,進入該區(qū)的聯外道路,亦維持昔日的隱僻原貌。
維護傳統(tǒng)部落本色的同時,達蘭埠近年亦發(fā)展出自給自足的有機金針花農業(yè),由部落成員全體投入耗時費工、不求速成的有機栽植,讓達蘭埠成為第一個獲得國際有機轉型認證的傳統(tǒng)部落。達蘭埠至今延續(xù)深具歷史色彩的傳統(tǒng)制度――Malapaliw。Malapaliw,意為“換工、互助”,是阿美族傳統(tǒng)互助精神的極致,每到需要除草、播種或收割,每家會派出一名壯丁,輪流前往每一家?guī)兔,讓所有農務都能順利完成。Malapaliw有效整合人力并相互支應,也成為凝聚部落向心的一大力量。
7月27日至8月2日,你將受邀進入“黑暗部落”的核心――平日謝絕外人入內的部落發(fā)源地,并在部落引導下,參與珍貴的Malapaliw換工體驗,共享歡慶豐年的喜悅。卸除白天農作的疲憊,入夜后的你將在營火與油燈間,感受沒有電力、沒有收訊的純粹放松,忘卻文明生活的種種壓力。聆聽部落傳統(tǒng)與神話故事講述。幽默溫馨、好客熱情的達蘭埠,將成為你生命中最特別的朋友。
白色劇場――人權地圖
回到城市,依然有故事。
用雙腳,踩單車,搭地鐵,在當代的臺北,走訪隱身在高樓玻璃帷幕與車水馬龍背后,沉默有如雷鳴的歷史現場:景美人權文化園區(qū)(原警總軍法處暨看守所)、馬場町(白色恐怖時期刑場)、228國家紀念館(美國新聞處南海路原址)、鄭南榕基金會(原《自由時代》周刊辦公室、鄭南榕先生自焚現場)、與義光教會(林宅血案原址)。
臺灣民主運動的起源,可遠溯日本殖民時期。二次大戰(zhàn)前50年間,臺灣人民即以充沛思想與行動力,積極請愿,發(fā)動抗爭,并創(chuàng)立臺灣文化協會等啟迪民智、爭取自主的民間組織。二戰(zhàn)結束后,國民黨政權遂行高壓統(tǒng)治,新一代知識分子更透過雜志、刊物與傳單的發(fā)行,為言論自由與人權議題發(fā)聲。本土政治人物也開始運用選舉,倡言與爭取實質民主。
實地走訪事件場景,目擊與傾聽所有不得解密公開的、未曾被訴說就注定被遺忘的故事,感受曾屬于這片土地的血淚回憶,與親身經歷這些歷史的人士、律師面對面,傾聽來自多元角度的第一手敘事。近距感受臺灣劇場工作者與藝術家,如何將對議題的思考,轉為動人的創(chuàng)作。時代的無奈與沉痛如何考驗人性,而人性的幽光,又如何化為生命燭焰。
入境隨俗,配合在地的節(jié)奏,感受在地自然純樸,人跟土地的親近關系被重新強化的旅行的意義。
相關熱詞搜索:臺灣 在地 發(fā)現 自由行臺灣 發(fā)現“在地文化” 自由行臺灣發(fā)現在地文化 自由行臺灣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