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慈善|被慈善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嘉賓―― 李連杰:壹基金發(fā)起人 馮軍:愛國者總裁 何力:《財經(jīng)》雜志主編 劉仰:《中國不高興》作者 觥籌交錯,豪華夜宴。香衫華服包裹的也許是一顆惴惴不安的心。
雖不能代表中國富豪的整體水平、不能代表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現(xiàn)狀,但由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主辦的首次中國富豪夜宴還是富豪云集。
“我們此次中國之行從來就沒有勸捐的打算……這次只是一次普通的聚會,互相交流慈善心得,相互了解!币苍S是巴菲特動身前的這番解釋打消了眾人的疑慮,牛根生、柳傳志、馮侖、馬云、張朝陽、潘石屹張欣夫婦等財經(jīng)界名人應邀而來。
據(jù)媒體報道,宴會一開場,人稱“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就向兩位世界級富豪表達了“裸捐”的心意。而柳傳志的觀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慈善首先要讓身邊的人幸?鞓贰
正如巴菲特的保證一樣,當晚的話題雖離不開慈善,但現(xiàn)場的慈善味道并不濃烈。而且,沒有幾天,這場之前被肆意渲染的夜宴,便早早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其實,無論是“勸捐”還是“裸捐”,以及更早之前陳發(fā)樹的“慈善門”、王石的“十元論”……一直以來,中國并不乏慈善話題。每當中國企業(yè)家與慈善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都會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那么,老板們捐的到底是錢還是愛心?在中國,慈善究竟意味著什么?
被誤讀的慈善
如果社會輿論、政府過分地夸大慈善的作用,那樣做對社會非但沒有意義,甚至會引起社會倒退。
主持人:慈善的本質應該是什么?
何力:在我看來,慈善的本質一定是與個人信仰有關。真正的慈善,應該是一個人發(fā)自內心的想要幫助他人。無論貧富,無論結果如何,這個人都愿意付出。有個叫北村的詩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說,人的稟賦差異、貧富,都跟本人沒有關系,那些都是上帝給你的。所以你沒有實際得到任何財富,你所擁有的財物只是替上帝保管幾十年而已,所以應該主動分給別人。而出于功利目的做慈善,比如捐錢給寺廟就是為了求名聲、避禍、求子、求來生幸福,不是真正的慈善。
事實上,慈善是三個層面的問題。首先,它是社會制度層面的;第二是文明、道德規(guī)范層面的;最終的根基上,它屬于信仰問題。現(xiàn)在,大家之所以時常爭論慈善問題,往往是把這三個層面的邏輯混為一談。
馮軍:做慈善,形式并不重要,關鍵是人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慈善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底,是我們獲得力量的一種源泉。它對于企業(yè)的凝聚力和良性發(fā)展,同樣有著巨大的作用。
劉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幫助別人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也是一種內心的活動狀態(tài),叫做惻隱之心。但是,如果社會輿論、政府過分地夸大慈善的作用,那樣做對社會非但沒有意義,甚至會引起社會倒退。
中國人,哪怕是對親戚,也講救急不救窮。意思是,你突然生了急病,我可以幫助你;但是你長期生活窮困,每月只有500元收入,讓我每個月給你2000元,這就不是中國人的習慣。社會應該鼓勵競爭,如果“慈善”成了平均主義,社會也就成了懶漢社會,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整個社會都不會前進。當然,在合理競爭的情況下也會有失敗者。但是,窮人餓死的問題不是慈善家該解決的,政府應該對所有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慈善不該和福利、社會保障混在一起。
主持人:東西方社會中,慈善的區(qū)別有多大?
劉仰:由于東西方社會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存在巨大差異,慈善事業(yè)的情況也不同。東西方社會中,政府職能不一樣。東方社會中,政府的職能比較強,權力比較大,西方社會則是小政府大社會的概念,所以,很多事情政府做不到位。因此,在政府職能、社會慈善的中間界線,東西方社會是有區(qū)別的。
在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中,是不需要慈善的。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說過,如果國家有乞丐,是我宰相的失職。在中國,包括鰥寡、老幼、病殘,甚至天災,都是政府應該解決的問題。但是現(xiàn)實中,可能政府有工作做不到位的時候,或者,突然遇到大的天災,會出現(xiàn)暫時的困難。在政府職能無法充分發(fā)揮的狀態(tài)下,社會上的慈善應該起到輔助作用。
在西方,在某種程度上,慈善實際上是某些人爭奪社會權力的一種方式。我一直在問的問題是,慈善有沒有交換條件。其實,中世紀的教會做慈善,目的就是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徒,從而使教會勢力越來越大。再比如,歌星搞慈善演唱會,把收入都捐給紅十字會,這不是拿著觀眾的錢去做慈善嗎?最后,歌星得到了一個好形象,這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做多少宣傳都沒有這么好的效果。這都是西方式慈善的典型標本。
而中國人用慈善能夠交換到的權力,比西方人少得多。在中國古代,大商人要想得到權力,會去買個官,而不是做慈善。中國古代的有錢人做慈善,最多只能得到良心安慰,或者是求來世福報。
總之,一個好的社會,不需要有那么多人熱衷做慈善。如果一個社會整天呼喚慈善精神,甚至達到了急需慈善的地步,這個社會一定出了問題。
馮軍:我的看法不同。我覺得,一個社會越健康,慈善制度應該越健全,參與慈善的人應該越來越多。一個好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愛和給予的社會。
李連杰:我覺得,人類社會的結構有三個層次,包括政府,企業(yè)和社會團體,以及每一個公民,三個層次的人群都應該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慈善事業(yè)發(fā)達,社會公益組織很多,就說明這個國家有問題嗎?那么,所有的國家都有問題,只有天堂沒問題,因為有人就會出問題。幾千年以來,世界上各種文明都有慈善的傳統(tǒng)。但是,近代,“慈善”這個概念被更多地定義為一次性的短期行為,而公益事業(yè)就不一樣,它被解讀為公眾的利益,任何人,無論貧富,都可以去關懷他人,這是可持續(xù)的。
何力:看法不同的根源就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信仰層面上,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沒有上帝的民族,中國人做很多事情都顯得更加功利,慈善方面亦然。但是沒有上帝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信仰。從道德層面講,我們在自己的文化基因中也可以培養(yǎng)出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培養(yǎng)出我們自己的一套道德規(guī)范。
慈善的真相
從某種意義上說,富豪捐款,是維持這種貧富不均狀態(tài)的一種伎倆。
主持人:慈善何以備受關注?
何力:慈善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原因不是信仰,大半是因為社會的貧富分化,甚至有一些是仇富造成的。今天我們所經(jīng)常提到的慈善,通常是指有錢人幫助別人,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去幫助別人”。在這一點上,慈善的本意已經(jīng)被扭曲了。
從社會層面看,中國人喜歡用階層的視角來看問題。實際上,因為人的能力、機遇,方方面面都不一樣,所以就會有貧富,就會有階層。但是,當階層分化到一定程度,中國人就要革命,就要均分。
從道德層面上看,社會需要道德,但道德主要是一把自省的尺子,而不應該去測量別人。很多人都喜歡拿道德作為武器,去攻擊別人做得如何,這是不對的。其實,即便是有人因害怕譴責而做慈善,也很不錯。比如,汶川地震,有的人不得不捐,這沒有什么壞處。
誠然,有人說陳光標很偏執(zhí),但世界上的人本就是各式各樣的,他有他的自由,何況他沒做什么危害社會的事情。有的企業(yè)家不愿意裸捐,也是他的自由。然而,身為公眾人物,公開地譴責或者反對慈善,沒有必要。
劉仰:當今的中國,存在貧富不斷分化的問題,因此,有人會把“富豪捐款”和“均貧富”連在一起。其實,富豪捐款是無法達到“均貧富”效果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富豪捐款,是維持這種貧富不均狀態(tài)的一種伎倆。對窮人而言,慈善只是一種虛幻的假象。
主持人:眾多中國企業(yè)家都不認同“裸捐”。更有企業(yè)家認為,能夠努力納稅,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機會,就是他們做的最大的慈善事業(yè)。墨西哥電信大亨就是如此。對此,大家怎么看?
馮軍:這是慈善的另一種形式。但是,進一步說,企業(yè)能有發(fā)展,得益于整個社會的支持。所以,還是要力所能及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參與是最重要的。
何力:這就是某些企業(yè)家不懂什么是慈善,才會說這樣的話。慈善是基于信仰的,無論是個人的信仰還是企業(yè)的信仰,而納稅是義務。這是兩碼事。創(chuàng)造就業(yè)也是企業(yè)發(fā)展必然帶來的結果,反過來說這些員工還給企業(yè)家?guī)砹死麧櫮。依法納稅,創(chuàng)造就業(yè),都是好事情,但那件事不是慈善。
劉仰:從企業(yè)的社會責任而言,慈善可能是其中一方面,但絕不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怎么體現(xiàn)?日本有些企業(yè)是員工終身制的,比如,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寧可壓縮工資,也不開除員工,這樣做,比捐款更負責任。
實際上,政府搞社會福利、社會保障,也不是憑空做的,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如果政府有信用,有效率,就能把這些搞好,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就是對等的。只有在政府失去信用和效率的情況下,納稅人才可能會想到,與其把我的錢交給這樣的政府,還不如我自己去做。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