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的永恒與被撕裂] 逝者永恒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蘇聯(lián)沒了。與二戰(zhàn)有關的遺址、遺物、紀念碑、博物館等已把英雄城市固定在悲壯的花恥。如果仍同屬一個國家,這種永恒會是完整的。然而,如今的這些英雄城市分屬于不同的國家,這種永恒也被撕裂了。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是蘇聯(lián)歐洲部分的主體,二戰(zhàn)期間是蘇德的主戰(zhàn)場,戰(zhàn)況異常慘烈。為了抵御德國法西斯軍隊,這里的軍民浴血戰(zhàn)斗,做出了巨大犧牲。為了表彰他們的“大無畏革命精神”,1945年1月和5月,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兩次發(fā)布命令,授予斯大林格勒(現(xiàn)伏爾加格勒)、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基輔、莫斯科、明斯克、圖拉、布列斯特、列寧格勒(現(xiàn)圣彼得堡)、刻赤、新羅西斯克、摩爾曼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為“英雄城市”。現(xiàn)今,它們中間有七個屬于俄羅斯,兩個屬于白俄羅斯,四個屬于烏克蘭。在這次蘇東之行中,我先后到了前八個城市,圣彼得堡以前去過,沒去的只剩后四個。如今,蘇聯(lián)已漸行漸遠。但是,當游走這些大小城市的時候,處處可見蘇聯(lián)遺留下來的東西,如高聳入云的死難烈士方尖碑,彈痕累累的要塞遺址、巨大的雕像,或是博物館里的各種展品,它們都用無聲的語言向你講述著那浴血奮戰(zhàn)的日日夜夜。在這方面,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自俄羅斯的布列斯特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格勒。
布列斯特的不朽“神話”
布列斯特是位于白俄羅斯西南穆哈維茨河與布格河交匯處的一座邊境小城,離波蘭很近,人口才20余萬。此城雖然較小,但歷史悠久,始建于101.9年?爝M市區(qū)夏的時候,就可看見路邊立著的一塊白色的巨大手掌形的碑,上而寫有布列斯列990周年的字樣。布列斯特的名氣很大。1918年,在列寧的堅持下,新生的蘇俄政權就是在這里與德國,簽訂了著名的《布列斯特和約》,靠割地賠款贏得了喘息時間。不過,在中國史書重筆濃墨的這一事件,在蘇聯(lián)史書中似乎是恥辱的一頁,少有提及。布列斯特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在二戰(zhàn)期間這里的軍民的英勇表現(xiàn)。德國對蘇開戰(zhàn)不到一個月就攻占了包括明斯克在內(nèi)的蘇聯(lián)西部大部分領土,布列斯特90%以上的城市設施被摧毀。然而,在一座建于1833年的邊境要塞中,8000多名蘇軍官兵孤軍奮戰(zhàn),阻擊幾倍于己并有重火力支持的德軍,在要塞里抗擊長達32天,大大地遲滯了德軍步兵進攻的速度,粉碎了希特勒六天拿下堡壘的狂言,布列斯特人用自己的鮮血、生命和精神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史上的不朽“神話”。
現(xiàn)在的布列斯特要塞遺址被整體地保護起來,成了一座露天博物館。沿要塞道路兩邊的綠化帶上排列著蘇軍戰(zhàn)旗樣紀念碑,碑的每一面都有一個英雄的頭像浮雕和他們的名字?斓揭麜r,就已明顯感受到當時血雨腥風的戰(zhàn)場。穿過殘墻上面用混凝土鑄成的星狀隧道,你可以聽到播放的雄渾的歌聲和槍炮聲。進去之后,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戰(zhàn)士匍伏向前的雕塑,面對的空曠之處則有一座混凝土制作的巨大人面巖山和一座高大的死難烈士方尖碑。真正的要塞遺址實際上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環(huán)繞要塞的二層樓高的工事,磚混結構,墻體有一米多厚,它們的基本架構還都有,但殘缺不全,彈痕累累;第二部分是要塞里面的建筑物遺址,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遺址,當初德軍用重炮把這些建筑物夷為平地,包括1918年簽訂《布列斯特和約》的“白色宮殿”。要塞許:多殘垣斷壁都有蘇軍官兵的頭像或姓名,還有他們在此處堅持到最后的日期。透過這些,你幾乎可以還原1941年6~7月間這里每一天發(fā)生的事情。
伏爾加格勒張揚蘇軍的強大
伏爾加格勒坐落在歐洲第一大河流伏爾加河畔,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1961年改稱斯大林格勒,1961年以后再次改為伏爾加格勒,后兩次改名與斯大林搞個人迷信和赫魯曉夫搞“非斯大林化”密切相關。與布列斯特戰(zhàn)役不同,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是二戰(zhàn)的轉折點,伏爾加格勒也因此成為一座特殊的名城。與三國的其他城市不同,伏爾加格勒的典型建筑不是金碧輝煌的東正教堂,而是與二戰(zhàn)有關的紀念碑和紀念地。介紹上說,它全城有近百座二戰(zhàn)紀念碑和幾十處紀念地,其中,最有名的是馬馬耶夫崗紀念碑群和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紀念館。馬馬耶夫崗是伏爾加格勒制高點,也是當年蘇軍與德軍殊死爭奪之處。這里的紀念碑群由幾部分組成,入口處是兩組名為“世代永記”的反映當時蘇軍戰(zhàn)士英勇戰(zhàn)斗情景的巨大浮雕,山崗上矗立著一座高85米、連底座共8000噸重的手揮長劍的“祖國一母親”雕像,里面的英雄廣場有感人的雕塑,哀悼廣場有許多墓碑。最值得提及的是圓形陣亡烈士紀念大廳。在紀念大廳中間有一個用手舉著的長明火炬,由四名身穿禮服的衛(wèi)兵守著,周圍墻壁上的數(shù)十面紅旗上有7000多名陣亡官兵的名字。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紀念館則位于伏爾加格勒市中心,造型比較別致,方形底座托著一個有點像發(fā)電廠煙囪似的圓型建筑物。除了外邊擺放的諸如“卡秋莎”火箭炮等武器和地下大廳里陳列的當年使用過的武器和戰(zhàn)士的遺物之外,紀念館的精華就是一幅長5米高3米的全景畫,描繪的是以馬馬耶夫崗為中心的宏大-戰(zhàn)爭場面。
伏爾加格勒的紀念碑也好,紀念地也好,它們雖然也深沉地述說著戰(zhàn)爭的慘烈、流血、犧牲和悲傷,但更張揚地展示著蘇軍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強大及其所取得的巨大勝利。這與布列斯特要塞那種令人壓抑的英勇形成鮮明的對比。
英雄城市如今分屬于不同國家
英雄城市紀錄了蘇聯(lián)一段永恒的歷史,蘇聯(lián)沒了,這些與二戰(zhàn)有關的遺址、遺物、紀念碑、博物館等卻已把它們固定在悲壯的花環(huán)上。如果仍同屬一個國家,這種永恒會是完整的。然而,如今的這些英雄城市分屬于不同的國家,這種永恒也被撕裂了。比如,烏克蘭一直想將俄羅斯黑海艦隊從塞瓦斯托波爾趕走。再比如,俄烏之間圍繞刻赤海峽的爭執(zhí)始終沒斷。因此,英雄城市的這種永恒對三國民眾來說更多的是五味雜陳,這段歷史到底從什么意義上是屬于自己的?究竟有哪些是屬于自己的?就那場戰(zhàn)爭對蘇聯(lián)來說,先是苦難,接著是付出生命的代價,最后才是勝利?墒,現(xiàn)在的三國所分擔的苦難、生命的代價和勝利的比重卻大不相同,越是往西的城市災難越重,而勝利來得越晚。我曾以“貴賓”身份在明斯克參觀白俄羅斯的“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歷史博物館”,在那里,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白俄羅斯人所遭受的苦難。明斯克是最早被德軍占領的大城市,德軍在明斯克郊外修建了類似奧斯維辛那樣的集中營,殺死了20多萬白俄羅斯人。博物館里有許多德軍屠殺白俄羅斯反抗者的照片。明斯克、布列斯特這樣的英雄城市承受災難的分量更重,做出的犧牲更大,而勝利的到來可能是最晚。比較起來,俄羅斯、烏克蘭的英雄城市的“英雄”味道更濃。
逝者的永恒還在于人們對它永遠的紀念,就如那長明火,那不斷常新的鮮花,新郎新娘在無名烈士墓前的留影。在這些方面,三國表現(xiàn)形式幾乎都是一樣的。但在內(nèi)涵上,誰能肯定他們尊崇和紀念的對象也是相同的呢?如果說這些行為都是在傳承一種叫做愛國主義精神的話,那么,這個國家是蘇聯(lián)還是蘇聯(lián)中屬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所謂愛國主義不就是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的一種自豪感嗎?于是,在這三個國家游走,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除了列寧的雕像外,矗立在三國大街上的歷史人物完全不同。餓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站在餓羅斯莫斯科河畔,俄國歷史上第一個強有力的統(tǒng)治者弗拉基米爾大公站在烏克蘭的第聶伯河畔。白俄羅斯歷電似乎沒有可與彼得大帝和弗拉基米爾大公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于是,列寧的各種雕像就多一些,蘇聯(lián)的痕跡也就更重一些。
歷史的永恒與撕裂,是審視俄、白、烏三國過去與現(xiàn)在相互關系的一個獨特視角。雖然都是東斯拉夫人,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信東正教,雖然在不久前和遙遠的過去曾同處一國,可是,畢竟各自為國又快20年了。“去政治化”的列寧也不可能將逝去的蘇聯(lián)喚回來,不能將被撕裂的永恒再粘合在一起。
相關熱詞搜索:逝者 撕裂 逝者的永恒與被撕裂 永恒時空撕裂者 永恒時光撕裂者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