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北非,從哪里來? 北非

        發(fā)布時間:2020-03-1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過了似的干凈,天空是碧藍的,沒有一絲云彩,溫柔的沙丘不斷地鋪展到視線所能及的極限……”   這是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句子。提及北非,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撒哈拉沙漠。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三毛,這位受臺灣、大陸甚至全球華人喜愛的臺灣女作家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作品。
          北非,西臨大西洋,東接紅海,北與歐洲隔海相望,通常包括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六個國家及大西洋中的若干群島。撒哈拉沙漠將非洲一分為二,撒哈拉以南就是我們常說的“黑非洲”;而在沙漠以北,則是作為地中海南岸的北非,主宰的是阿拉伯人以及阿拉伯文明,隔蘇伊士運河與西亞大地緊緊連在一起,構成人們常說的“中東”,在厚重的世界史上一次又一次書寫著濃墨重彩的篇章,一如今天舉世震驚的北非動亂。
          
          “地中海新娘”
          
          除了三毛的作品,許多中國人對北非的認識,還與幾部電影有關。
          伊麗莎白?泰勒,這位注定將永垂影史的女星,塑造了許多讓人難忘的銀幕形象。在1963年拍攝的好萊塢經(jīng)典影片《埃及艷后》中,一位兩千年前的埃及女王克里奧佩特拉,更被塑造得光彩照人。
          《埃及艷后》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公元前48年,羅馬執(zhí)政官凱撒為追擊政敵,跨過地中海進軍埃及。此時在埃及王室內斗中失勢的克里奧佩特拉,在凱撒到達埃及后的一天,讓仆人用毯子把自己裹起來,從密道扛進王宮,風姿綽約地出現(xiàn)在驚愕萬分的凱撒面前。21歲的克里奧佩特拉徹底征服了這位戰(zhàn)無不勝的羅馬統(tǒng)帥,在凱撒的干預下,克里奧佩特拉掌握了埃及的實際統(tǒng)治權。
          幾年后,克里奧佩特拉應凱撒之邀前往羅馬,一路盡顯女王風范,轟動整個羅馬城。但好景不長,凱撒遇刺身亡,克里奧佩特拉被迫攜子逃回埃及。凱撒的部將安東尼和養(yǎng)子屋大維合力平定了羅馬內亂,但很快安東尼也緊步凱撒之后塵――拜倒在克里奧佩特拉的石榴裙下。讓羅馬人不能忍受的是,安東尼宣布將羅馬東方領土的一部分贈與克里奧佩特拉及其子女。羅馬群情激昂。公元前30年,屋大維率軍攻克亞歷山大城,安東尼自刎,克里奧佩特拉絕望地將毒蛇放入自己的胸口,結束了39歲的生命。
          克里奧佩特拉并不是真正的古埃及人,準確地說,她是古希臘人。而且她也不是什么“艷后”,而是地地道道的女王。在世界上,北非是最早跨入文明門檻的地區(qū)之一,在波斯人、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相繼侵入、打斷埃及歷史進程之前,埃及人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3000多年高度成熟發(fā)達、到今天人們仍舊嘆為觀止的古代文明,矗立在今天埃及北部的成群的金字塔、分布在南部的大大小小的眾多神廟,依舊在述說著古埃及昔日的輝煌。
          公元前332年,崛起于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在征服了希臘眾城邦之后,在國王亞歷山大的率領下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對外征伐,第一個目標就是埃及。亞歷山大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埃及,但他在風暴般地向亞洲一路遠征之后,猝然死于巴比倫。隨后,昔日的部下托勒密占有了富庶的埃及,并建立了盛極一時的托勒密王朝,克里奧佩特拉就是這個王朝的末代君主。托勒密王朝的統(tǒng)治打開了埃及文明和歐洲文明相互交流、融會貫通的新局面。托勒密在亞歷山大親自勘選的城址上建起了極致輝煌的亞歷山大城,希臘式的建筑、藝術、文化在這里茁壯成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亞歷山大城被譽為“地中海新娘”,是埃及乃至整個北非、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安東尼的死,使屋大維成為羅馬實至名歸的最高統(tǒng)治者。與此同時,屋大維入主埃及也意味著羅馬完成了對整個北非地區(qū)的征服。古羅馬從亞平寧半島一隅走來,最終建立了囊括整個地中海流域的龐大帝國。在征服埃及三年后,屋大維結束了羅馬共和制,改名為凱撒?奧古斯都,成為古羅馬的第一位皇帝。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埃及劃歸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富庶的埃及成為拜占庭的“糧倉”,拜占庭在西羅馬垮臺后依然屹立千年不倒,個中原因,不乏埃及的貢獻。然而埃及也成了由東向西而來的一撥撥強敵攻取的目標。公元7世紀,內外交困的東羅馬帝國在北非的統(tǒng)治已是風雨飄搖,而此時,朝氣蓬勃的阿拉伯帝國正在地中海東岸冉冉升起,伊斯蘭時代即將來臨。
          公元639年,阿拉伯大軍越過約旦河開往埃及。接著,阿拉伯人又以埃及為基地,以摧枯拉朽之勢征服了整個北非,并且順勢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歐洲西部,一個橫跨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建立起來。在阿拉伯移民、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的推動下,北非逐漸完成了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13世紀,在蒙古大軍的打擊下,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國灰飛煙滅,而蒙古人的統(tǒng)治也如一股煙云轉瞬即逝,包括北非在內的原帝國版圖上,一些獨立的阿拉伯王朝建立起來。再到公元16世紀,又一撥由東向西橫掃舊大陸的強敵闖進這里,他們就是操突厥語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幾乎完全繼承了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陸的帝國,北非全部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
          
          從尼羅河到蘇伊士運河
          
          如果說,《埃及艷后》可以讓現(xiàn)代的人們來一次時空穿越,了解古代埃及的幾千年歷史,那么,另一部電影則使人們得知了20世紀初期北非的處境。
          上世紀70年代末,改編自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說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在風靡了西方之后也征服了中國觀眾。旖旎迷人的尼羅河景色,撲朔迷離的兇殺案件,剝繭抽絲般的推理過程,讓人們陶醉不已。電影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20年代,那時的埃及抑或北非,并非如尼羅河般平靜。擺脫西方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正在醞釀之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全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的民族民主運動浪潮遙相呼應。
          自進入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就對北非大陸垂涎三尺。1798年,拿破侖率大軍侵入埃及。此時,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列強已憑借堅船利炮的軍事優(yōu)勢,正在企圖把全世界變成西方的附庸。眼看著奧斯曼帝國日漸式微,歐洲人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包括北非在內的它的領土。戰(zhàn)略地位險要的埃及自然首當其沖。
          然而短短三年之后,法軍便在英國和奧斯曼軍隊的干預下灰溜溜撤出埃及。但是,法國遠征埃及的舉動拉開了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狂潮的序幕,而且使埃及第一次受到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
          不久之后,一個名叫穆罕默德?阿里的青年軍官在法軍退出后的權力角逐中勝出,成為“尼羅河谷的新主人”。阿里來自地中海對岸的奧斯曼領地阿爾巴尼亞,隨著對法作戰(zhàn)的土耳其大軍來到埃及,但他建立了一個事實上獨立于奧斯曼帝國、并一直持續(xù)到1952年的王朝,帶領埃及走進了全新的歷史時期。在英法侵略勢力日益嚴重的威脅下,阿里力圖增強國力,進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改革,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雄心勃勃地企圖追趕西方的發(fā)展步伐。隨著實力的增強,阿里的野心也急劇膨脹,并很快將進攻的方向對準了南面的鄰居――蘇丹。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對蘇丹鞭長莫及,只得默認埃及對它的占領。
          一個強大的埃及,顯然不是企圖肢解奧斯曼帝國的西方列強所希望看到的。對于英法等老牌殖民者而言,埃及不僅是塊資源富饒的肥肉,而且還是它們控制遠東殖民地的重要戰(zhàn)略基地。于是,英法不約而同地加緊了對埃及的殖民滲透。開鑿運河、打通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航道,是埃及人、包括埃及走馬燈似的外來統(tǒng)治者自古以來的夢想。1859年,埃及借由英法提供的條件嚴苛的貸款,正式開挖運河,以12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歷經(jīng)十年之久才告竣工。但是,運河的實際控制權卻掌握在英法手里,運河就成了西方列強奴役埃及的工具,并在直到今天的埃及、乃至整個中東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82年,英國利用埃及人民起義之機,直接派兵占領埃及,在運河區(qū)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然而,在1882~1922年英國宣布埃及“獨立”的40年時間里,英國撤軍的諾言重復了66次,卻沒有一次付諸實踐。埃及成了英國名副其實的殖民地,蘇丹則以“英埃共管”的形式“間接”地依附于英國。與此同時,在埃及爭奪戰(zhàn)中略遜一籌的法國不甘示弱,將目光轉向了馬格里布地區(qū),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相繼成為法國的勢力范圍,利比亞則被意大利捷足先登。殖民統(tǒng)治一方面給北非人民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痛,另一方面,又或多或少地在這些阿拉伯國家后來的發(fā)展歷程中留下了西方的印記,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政治經(jīng)濟制度等。
          
          新北非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益迫近,很多被困在歐洲的人們懷著希望急切地想逃往自由的美洲,里斯本遂成為熱絡的航運地點,然而在戰(zhàn)爭的陰霾下,并非每個人都能順利到達里斯本。于是,一條艱苦、迂回的逃難路線出現(xiàn)了:從巴黎到馬賽,越過地中海到達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然后搭火車、汽車或徒步,沿著非洲海岸線,來到法屬卡薩布蘭卡。在這里,幸運的人藉著錢、影響力或者運氣,可能拿到出境許可證,而后趕到里斯本,再從里斯本奔向新世界。不過,更多的人則只能在卡薩布蘭卡,等待、等待、再等待……”
          1942年11月,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部隊挺進卡薩布蘭卡――這個法屬摩洛哥歷史名城的同時,被許多人認為是好萊塢所拍出的最偉大電影的《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在紐約上映。這段深沉而又簡單明了的旁白,引出了二戰(zhàn)背景下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愛情、戰(zhàn)爭、革命、愛國主義、抵抗運動、冒險、諜報……使這部電影充滿了引人入勝的因素,也道明了北非由于臨近歐洲而在二戰(zhàn)中的獨特作用。
          如果要選出第三部影響最大的以北非為背景的電影,那肯定非《卡薩布蘭卡》莫屬。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與伊麗莎白?泰勒齊名的英格麗?褒曼。不過,就在電影上映后不到兩個月,1943年1月,在已經(jīng)解放了的卡薩布蘭卡,同盟國兩巨頭羅斯福和丘吉爾的風頭就蓋過了電影中的男女主角,為歷史留下了“卡薩布蘭卡會議”這個詞條:兩巨頭宣布將把戰(zhàn)爭進行到法西斯三國無條件投降為止。這是二戰(zhàn)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二戰(zhàn)時,北非早已被英法意瓜分殆盡。但對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言,整個地中海和北非是他們建立歐陸霸權不可或缺的側翼,也是向印度洋挺進的重要跳板。在橫掃歐洲大地之后,1940年德意聯(lián)軍相繼開赴北非。英國當然不會將自己的地盤拱手相讓,于是,一場大廝殺隨即展開,是為北非戰(zhàn)場。
          1942年6月,被稱為“沙漠之狐”的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陳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劍指英軍設在那里的中東司令部。英國著名將領蒙哥馬利率領大軍,在阿拉曼與隆美爾對峙。10月,戰(zhàn)火燃起,30萬名士兵、數(shù)千輛坦克、數(shù)千架戰(zhàn)機在這片已沉睡千年的荒原上激戰(zhàn)了整整12天,開啟了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進程?ㄋ_布蘭卡峰會之后,1943年7月,盟軍終于肅清北非戰(zhàn)場的德意軍隊,從北非沿岸港口啟航,向西西里島破浪前進。這是盟軍首度進攻軸心國本土,不但為籌備中的諾曼底登陸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標志著戰(zhàn)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同一年,北非再次親歷了扭轉二戰(zhàn)格局的歷史性事件――開羅會議。1943年11月,美國、英國和中國領導人云集開羅,發(fā)表了著名的《開羅宣言》,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國團結合作、徹底打敗日本的決心,世界為之振奮。
          北非在二戰(zhàn)中淪為戰(zhàn)場,為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另一方面,二戰(zhàn)也為北非擺脫殖民枷鎖提供了有利時機。
          1943年初,英法軍隊進入的黎波里,結束了意大利在利比亞的統(tǒng)治。然而,為反抗殖民統(tǒng)治長期浴血奮戰(zhàn)的利比亞人民,未能如愿以償實現(xiàn)獨立,英法很快對利比亞實行分治,并分別成立了軍政府,大洋彼岸的美國也趁勢在這里建立了美國在非洲最早的空軍基地。
          早在19世紀,利比亞就開始了漫長的爭取擺脫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之路。其間,近代伊斯蘭教復興運動中的一個派別――賽努西教團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當1911年意大利入侵利比亞時,賽努西教團又與奧斯曼當局聯(lián)手抵抗侵略。二戰(zhàn)中,賽努西教團首領伊德里斯在英國的支持下組建了軍隊,并成立賽努西埃米爾國。1951年,利比亞終于取得了真正的獨立地位,成立了利比亞聯(lián)合王國,伊德里斯出任國王。不過,18年后的1969年9月1日,一個出生于普通柏柏爾人牧民家庭、名叫卡扎菲的27歲的年輕人,領導“自由軍官組織”突然發(fā)動政變,向世界宣布:腐朽的伊德里斯王朝壽終正寢,嶄新的利比亞共和國誕生了。從此,利比亞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走上了卡扎菲宣稱的既非資本主義又非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而卡扎菲也因其特立獨行的舉止在國際社會極其惹眼。
          利比亞的獨立吹響了北非獨立的號角。自英國勢力染指尼羅河以來,埃及就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反對外國人干涉埃及內政。一戰(zhàn)結束后,在聞名埃及現(xiàn)代史的華夫脫黨的領導下,埃及掀起反對英國控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高潮。1919年,埃及爆發(fā)全國性的大起義,遭致英軍的血腥鎮(zhèn)壓,但也極大地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承認埃及獨立,華夫脫黨隨后上臺組閣。然而,埃及的國防和蘇伊士運河仍由英國控制,“獨立”虛有其表。就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一群以納賽爾為首的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軍官于1945年成立“自由軍官組織”,決心趕走殖民者,徹底實現(xiàn)埃及獨立。1952年,納賽爾率領200名自由軍官起義,兵不血刃占領開羅,罷黜國王法魯克,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納賽爾宣布將由英國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發(fā)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在埃及軍民的堅決抵抗和世界人民的聲援下,埃及打敗了英、法、以的武裝入侵,并最終取得了完全的獨立地位。就在同一年,蘇丹、突尼斯、摩洛哥也紛紛脫離英法殖民當局的統(tǒng)治,獲得獨立,北非大地一片生機盎然――除了正陷入解放戰(zhàn)爭中的阿爾及利亞。
          相對于其他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道路更加艱辛和曲折。法國于19世紀30年代開始武裝入侵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淪入法國殖民統(tǒng)治之下。在長達一個多世紀里,阿爾及利亞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在起義多次遭到暴力鎮(zhèn)壓后,許多阿爾及利亞人認為不可能通過和平途徑取得獨立。1954年,在亞非拉獨立浪潮的影響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領導阿國人民進行武裝抗法斗爭。法軍連年作戰(zhàn),傷亡慘重,消耗近100億美元的戰(zhàn)費,六屆內閣相繼因戰(zhàn)爭失敗倒臺。1958年,重出江湖的戴高樂為擺脫困境,建議法阿直接談判,但又在談判中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多次談判均無果而終。1962年,無力再戰(zhàn)的法國被迫承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地位。在長達八年的武裝斗爭中,阿爾及利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法國也有10余萬的人員損失,堪稱當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中最為慘烈的獨立事件。
          與此同時,隨著法國勢力撤出阿爾及利亞,西方列強在北非100余年的殖民統(tǒng)治也隨之灰飛煙滅,同時結束的還有外來人對北非2000余年的征服。古老而廣袤的撒哈拉大地,朝著全新的未來走去。
          如今,北非的發(fā)展走到了又一個十字路口。古老的北非曾經(jīng)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今后的北非將何去何從?

        相關熱詞搜索:北非 從哪里 現(xiàn)代北非 從哪里來? 霸王本宮從現(xiàn)代來 《現(xiàn)代詩的美從哪里來的呢》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