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亂之后,英國何去何從?|8·6英國倫敦騷亂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一名青年男子乘出租車在街頭被警察開槍打死,不斷聚集的民眾堵在警察局門口討說法。在未得到任何合理解釋之后,和平的抗議活動迅速演變成為騷亂事件,并如星火燎原般地向其他城市蔓延。
英國是怎么了?
如果你對年初發(fā)生在中東北非的亂局有所了解,上述情景多少有些似曾相識。不過這一次“風暴”的中心不是相對封閉、有欠成熟的后發(fā)國家,而來自于以和緩、平穩(wěn)和漸進著稱的英國。
應當說,英國政治的成熟度和穩(wěn)定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它率先進行政治變革,實現了君主、政府與社會的權利平衡,這為工業(yè)革命的開啟,進而使英國崛起為日不落帝國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樣,善于妥協、不走極端的政治品質也確保了英國在經歷霸權衰落之后仍可維持從容的大國地位。
盡管老百姓對國家的現狀多有抱怨,不過和平示威早已取代街頭暴力成為人們發(fā)泄不滿的方式,社會各階層對英國價值的認同穩(wěn)固而持久?删褪窃谶@樣一個國家卻發(fā)生了如此嚴重的騷亂事件,人們不禁在問:英國是怎么了?
罪魁禍首當數經濟困難導致的階層和種族關系惡化。雖然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歐洲卻一直在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中苦苦掙扎。英國并沒有因其身處歐元區(qū)之外就得以幸免,相反,在危機的影響下經濟持續(xù)低迷,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為了應對經濟困局,政府不得不在財政緊縮上做文章,大幅度地削減社會福利。處在社會底層的民眾本來生存能力就弱,多數依賴救濟金度日,政府的經濟改革措施進一步惡化了其經濟狀況。對他們而言,連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向上流動的機會。
當然,處在社會底層的往往也是居住在貧民區(qū)的少數族裔。來自俄羅斯、中國和中東國家的部分移民相對比較富裕,但更多的來自非洲、加勒比等地區(qū)的移民則貧困潦倒。很多青年要么上不起學,要么畢業(yè)就失業(yè),整天無所事事、四處游蕩。然而英國當局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紳士”風度,不僅對這些群體的教育和治安投入相當有限,而且還毫不掩飾其對他們的歧視和厭惡。
一位托特納姆區(qū)的居民說:“在倫敦,在托特納姆的街道上,警察經常騷擾我們、粗暴地對待我們。我們?yōu)榇颂岢錾暝V,他們卻全不當一回事,認為我們是在開玩笑。而這一切僅僅因為我們是有色人種,是黑人……我們需要做一些事情,讓人們睜開眼睛,看看這里的真實情況。”
不難想象,在這種處境之下,他們對于馬克?達根的遭遇感同身受,因而隨即行動起來用打砸搶燒的方式來宣泄長期積累起來的不滿和失望情緒。
社交網絡與暴力事件
政府的反應遲鈍和警察的處置不力加劇了事態(tài)的惡化。騷亂爆發(fā)之初,首相卡梅倫、負責國內治安的內政大臣特雷莎?梅和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都在外地休假。他們并沒有立即回來“滅火”,而是直到局勢難以控制時才姍姍歸來。
尤戈夫調查公司的最新民調顯示,多數英國民眾認為,政府對騷亂的反應“非常差”。警察的作為也遭到媒體的口誅筆伐,試想,如果警方一開始就展現出對話姿態(tài)而非動用警力來驅散示威者,結局可能會以和解的方式收場;而當騷亂持續(xù)升級的時候,警察又顯得猶豫不決,錯失控制局面的良機。據倫敦警察局一些警官透露,在8日晚騷亂幾近失控之前,他們接到的命令是“站著并觀察”,而不是強力應對。在形勢急轉直下之后,警方才改變了策略,同意派武裝車輛驅散一些地區(qū)的暴徒。
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和以黑莓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在騷亂蔓延過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據統計,英國全國人口6100萬,卻擁有超過6200萬臺手機和超過3000萬的Facebook注冊用戶。這表明手機和社交網絡在英國年輕人中的普及率非常高。這些現代通訊工具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使得社會動員更加便捷和高效。
槍擊事件后,有人很快就在Facebook上為死者設立頁面,并發(fā)起以紀念馬克?達根為名的“抗議警察暴行”的游行。隨后,有關打砸商店和制造混亂的煽動性信息迅速傳遞到倫敦各地年輕人的手機上。他們或是義憤難當,或是極度興奮,或是相互挑逗,紛紛躍躍一試,使得事態(tài)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
騷亂后的反思
盡管騷亂已經漸漸平息,但騷亂背后的深層問題并沒有即刻得到解決。《金融時報》評論道:“暴力事件得到控制后,政治家們必須處理最初在倫敦北部未能遏制暴力的問題。長遠地看,過去一周暴露出英國社會貧困階層的怨氣和疏離感,這些問題也亟待解決!本科溆绊懚裕唐趤砜,騷亂對于英國本已陷入低迷的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社會公眾對明年倫敦奧運會的安保工作也不無擔心。不過,倫敦騷亂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更值得我們關心。
騷亂加劇了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仇恨,英國社會多元、寬容的價值受到損害。在外來移民看來,進入英國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尊嚴和福祉?僧斔麄償D破腦袋前來追求夢想時,才發(fā)現自己很難真正融入這個國家,始終處于社會的邊緣位置。不僅如此,外來移民還經常遭到當局的橫眉冷眼,使得這些群體的怨恨情緒不斷積累。
對主流媒體和民眾來說,外來移民不僅無所事事,白白浪費掉國家資源,還日益沖擊占主導地位的白人精英文化。要求排除外來影響,純潔歐洲正統文化的極端保守聲音不時出現。此次騷亂則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對這些少數族裔的反感。不同族群的彼此丑化有可能導致英國移民政策的收緊,而這將犧牲掉英國未來的自由度和社會活力。
同時,騷亂引起了人們對于言論自由與限度的反思。在西方價值中,言論自由被視為個體不可剝奪的天然權利,是抵制公權力侵害、捍衛(wèi)社會獨立的重要武器。然而,從《世界新聞報》的竊聽丑聞到倫敦騷亂中社交網絡的煽風點火,沒有限度的言論自由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經濟學人》雜志副主編鄧肯指出:“過去幾天的事態(tài)表明,技術是沒有道德的,它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擾亂國家的穩(wěn)定!笨穫愒诰o急召開的下議院辯論會中也說道:“信息的自由流通可以用于行善,但也能被用于作惡。”
反思不僅停于口頭層面,英國政府正在考慮在騷亂發(fā)生時關閉社交網站,并禁止發(fā)送手機短信,以阻止騷亂者利用這些現代通信工具串聯。如此看來,言論自由并不是無條件的,一旦越過邊界就與失去約束的權力沒有兩樣。
騷亂也使得英國“人權教師爺”的地位異常尷尬。長期以來,英國以人權斗士自居,通過對其他國家指手畫腳來顯示其道德優(yōu)越感。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發(fā)生的動亂,英國總是以欣賞的眼光上下打量,甚至以實際行動支持造反群眾推翻本國統治者?僧斶@一切發(fā)生在自己頭上時,英國才感受到維持穩(wěn)定、重建秩序的壓力。
不僅如此,英國還受到外部世界的質疑和嘲笑,一個由伊朗、利比亞等國組成的“幸災樂禍聯盟”正在形成,它們在長期被西方指責之后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一下。道理很簡單,自己家的事都管不好,有什么資格去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呢?
更重要的是,通過倫敦騷亂,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動蕩與國家屬性和發(fā)展程度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政府的治理能力至關重要。如果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又找不到合理的釋放渠道,憤怒的火苗就可以隨時被點燃,即使是英國也不能與此絕緣。
當然,英國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社會的自我修復能力已經十分成熟。面對暴力事件留下的一片狼藉,不少市民自發(fā)前往受損街區(qū),幫助開展修復和清掃工作?墒牵枰迯偷牟粌H僅是業(yè)已破壞的街頭、店鋪,更應該是心理落差和社會怨恨。只有真正正視少數族裔的權利訴求,加速不同族群之間的社會融合,英國才能重新恢復活力,循著和緩、中庸的方式繼續(xù)前進。
不同族群的彼此丑化有可能導致英國移民政策的收緊,而這將犧牲掉英國未來的自由度和社會活力。
相關熱詞搜索:英國 騷亂 何去何從 騷亂之后 英國何去何從? 英國倫敦騷亂 2011年英國騷亂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