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嫉妒現(xiàn)象的經濟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內容提要:嫉妒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
        嫉妒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經濟學根源;
        “經濟人”特性是產生嫉妒現(xiàn)象的人性前提;
        資源稀缺性是產生嫉妒現(xiàn)象的資源前提;
        不確定性是產生嫉妒的知識前提;
        制度不完善是產生嫉妒的制度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產生嫉妒的信息前提;
        不同的偏好將導致不同的嫉妒心態(tài);
        社會經濟距離與嫉妒成正比;
        嫉妒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是雙重的;
        通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制度的不斷創(chuàng)新,人類社會可以將嫉妒限制在最小范圍內,使其影響最小化。

          關鍵詞:
        嫉妒 經濟學 分析

          

          嫉妒(envy)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赫•舍克在《嫉妒與社會》一書中寫道:“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在所有的文化發(fā)展階段,在大多數(shù)的語言里,并且作為相互有很大差別的社會里的成員,人類已經認識到了他們生存當中的一項重要問題,并且把它作為有些特殊的事物強調出來,這就是嫉妒和遭到嫉妒的感覺。”①

          什么是嫉妒?朱賢智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對嫉妒所下的定義是:“與他人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雹诹_爾斯在《正義論》中寫道:“這樣我們可以把妒忌看作帶著敵意去看待他人較大的善------即使是他們的較我們幸運并不減損我們的利益------的傾向。我們妒忌(按照善的某種公認指標來估價)其境況好于我們的人,而且我們還希望剝奪他們的較大利益,盡管就我們自己而言可能放棄某些東西更好。當其他的人們知道我們的妒忌時,他們變得吝惜他們的較好境況并急于對我們由于妒忌而易于產生的敵意行為采取防范措施。所以當妒忌為被妒忌者意識到時它在總體上是有害的:妒忌他人的人打算采取一些行動,如果此種行動僅僅是極大地縮小他們之間的差別,就于雙方都有害。所以康德十分恰當?shù)匕讯始勺鳛槌鸷奕祟惖囊环N惡來加以討論,我在很大程度采用了康德對妒忌的定義。”③

          另外,許多大師對嫉妒現(xiàn)象都有過不同描述。黑格爾說:嫉妒便是平庸的情調對于卓越的才能達到反感。但丁說:嫉妒是人類七種致命的罪惡之一?档抡f:嫉妒是憎惡人類的惡習。培根說:在人類的各種情欲中,有兩種最為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
        嫉妒能把兇險和災難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

        嫉妒是心靈的地獄。這是一位外國文學家的名句。法國作家拉羅會弗科也曾說過:嫉妒是萬惡之源,嫉妒的人不會有絲毫同情。嫉妒者愛己勝于愛人。

          嫉妒在經濟理論中的定義主要是由費爾德曼(Feldman),柯曼(Kirman)(1974年)和瓦里安(Varian,1974年)分頭開創(chuàng)的?紤]任何一種分配形式,把n件產品分配給m個人中的每一個人。假定這些人都有特定的偏好。這時,所謂甲嫉妒乙,用文字表述,就是甲對乙的分配狀況的喜愛甚于對他自己的分配狀況的喜愛。這是一個純粹技術性的定義。他絲毫也沒有告訴我們甲的感情或心理狀態(tài),甲是否因為偏愛乙所擁有的東西而感到不快,或者甲的“嫉妒”是否使他想要傷害乙。所以在這一無感情的嫉妒概念中,不存在罪惡。④

          嫉妒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經濟學根源。

          “經濟人”特性是產生嫉妒現(xiàn)象的人性前提。嫉妒是由相比較而產生的。對于嫉妒者而言,比較是以“我”為原點和中心而展開的,比較的目的是實現(xiàn)“我”的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所以,“我”是嫉妒產生的出發(fā)點。所以,從“經濟人”的角度看,越是自私的人,其嫉妒的心態(tài)就會越重。

          資源稀缺性是產生嫉妒現(xiàn)象的資源前提。資源主要有兩種形式:物質形式與精神形式。不論是物質資源還是精神資源,稀缺性都是其共有的屬性。物質資源主要是以有形的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資源。在現(xiàn)實世界,不論何種物質資源,從絕對的角度看,都是稀缺的。物質資源除了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外,還能一定程度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如高檔的商品除了實際的功能外,還能體現(xiàn)所有者的社會地位和高貴身份,滿足其虛榮心等。精神資源主要是以無形的精神形態(tài)存在的資源,如榮譽等。精神資源的功能主要是體現(xiàn)在人的心理需求的滿足上。由于人的心理需求的滿足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和擁有資源的差距上,所以,精神資源本質上也就具有了稀缺性。因為對榮譽的擁有應當是有差別的,否則,沒有差別的擁有榮譽等于沒有榮譽。由于不論是物質資源,還是精神資源,本質上都是稀缺的,所以,對于嫉妒者而言,“你”擁有了稀缺資源,就意味著降低了“我”擁有稀缺資源的可能性。盡管別人擁有某種資源不一定就對自己構成真正威脅,但這種恐懼意識會不自覺地促使人們產生這種心理。所以,嫉妒心理實質也是一種在資源稀缺狀態(tài)下人的恐懼心理的另一種表現(xiàn)。假如資源不是稀缺的,人們也就用不著去嫉妒,因為別人擁有的資源我也可以照樣擁有。

          不確定性是產生嫉妒的知識前提。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兩種不同情況。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減少不確定性,增大確定性的過程。但知識并沒有完全解決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仍在深深地困惑著人類。在羅素的學術研究中,他一直在追求著確定性。他在晚年卻不得不承認確定性的獲得比他所希望的要困難得多。他在《人類的知識》最后一頁中寫道:“全部人類知識都是不確定的、不精確的和不全面的!雹莶淮_定性衍生恐懼意識。人們?yōu)槭裁匆M可能多地占有資源,本質上就是為了克服恐懼意識。因為更多地占有了資源,就意味著獲得了更多應付不確定性的支配手段。但若別人擁有更多的支配手段,就意味著我所擁有的支配手段可能就會減少。所以,嫉妒是對這種潛在威脅感的一種本能表現(xiàn),盡管這種威脅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嫉妒者總是慣于幸災樂禍。赫•舍克在《嫉妒與社會》一書中寫道:“這種人正由于他不能忍受別人占有這些事物,所以當他看到別人遭到毀滅的時候,便感到心滿意足;
        盡管他本人并不能由此而得到好處,但仍然是高興的!雹

          制度不完善是產生嫉妒的制度前提。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們行動的預期,降低行動的交易成本。但不完善的制度體系將導致人類行動隨機性的增大。而隨機性的增大又將導致不確定性和不公平性的增大。而不確定性和不公平性都是催生嫉妒的重要環(huán)境條件。所以,人治社會和法治社會相比,人治社會就更容易催生人們的嫉妒心理。封建專制體制一方面在催生著人們的嫉妒意識,但另一方面,由于專制體制本身所固有的弊端,它并不能在自身范圍內找到治理嫉妒問題的有效手段。所以,生活在專制社會的人們,往往既是嫉妒的制造者,又是嫉妒的受害者。相比人治社會而言,法治社會的隨機性要明顯小于人治社會,所以,法治社會人們的嫉妒意識要弱于人治社會。當然,法治化并不能完全消除嫉妒,但可有效減少嫉妒。

          信息不對稱是產生嫉妒的信息前提。信息是一個人進行行動決策的前提條件。不同的信息量將導致不同的決策選擇和決策結果。一般而言,一個人所擁有的信息量越多,其決策的正確度就可能越高,從而導致的結果就可能越好。所以,信息不對稱實質體現(xiàn)了一種起點條件的不同,是一種起點不公平的具體表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擁有就有可能不服氣,產生嫉妒心理。

          不同的偏好將導致不同的嫉妒心態(tài)。擁有和消費某種物品會帶給人兩種效用: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絕對效用主要是指物品對人的需求的絕對滿足程度,不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問題。相對效用主要是指物品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擁有和消費的相對比較上的一種效用,這種效用實質是一種相比較而產生的效用。絕對效用體現(xiàn)的是個人性,而相對效用體現(xiàn)的是社會性。絕對效用更多體現(xiàn)在生理方面,而相對效用更多體現(xiàn)在心理方面。不同的人一般具有不同的偏好結構,從而對來自物品的絕對效用和相對效用會有不同的偏好。有些人更注重絕對效用,有些人更注重相對效用。由于嫉妒是由比較而產生的,所以更注重相對效用的人就會表現(xiàn)出一種更強的嫉妒傾向。天臺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每一瞬間總想勝過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把他人拉下來,輕視他人以便抬高自己。這里反映的就是一種對相對效用的偏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種現(xiàn)象也與相對效用有關。一個人取得的成績是不容易宣傳出去的,但一個人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卻容易傳播出去。這里主要是甲的好事對乙而言,并不見得就是好事。由于嫉妒,甲的好事會減少乙的相對效用,所以乙對甲的好事傳播的動力不足。但甲的壞事對乙而言,卻能增加乙的相對效用,所以乙對甲的壞事有較大的傳播動力。當然,嫉妒的言行若被人識破,對自己也是不好的,所以,嫉妒者總是要尋找一種隱蔽而有效的方式來傳播別人的壞事。由于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偏好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人生閱歷的不同,其偏好會發(fā)生變化,所以,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表現(xiàn)的嫉妒心態(tài)就會有所不同。一個人對人生之理產生的覺悟越高,其對別人產生嫉妒心的可能性就會越小。一個人若能做到真正的大徹大悟,他也就徹底進入了一種無私和無嫉妒的境界。

          社會經濟距離與嫉妒成正比。所謂社會經濟距離,就是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社會經濟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密切程度。社會經濟距離不同于實際的物體之間的物理距離。社會經濟距離與物理距離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社會經濟距離小并不等同于物理距離小;
        社會經濟距離大也不等同于物理距離大。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距離越近,就越有可能產生嫉妒心理。因為社會經濟距離越近,競爭的相關性就會增大,利益的聯(lián)系程度就會增加。所謂同行容易產生嫉妒,實質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文人相輕也是這種情況的一種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為什么會產生“墻內開花墻外紅”現(xiàn)象?這也與嫉妒與社會經濟距離成正比有關。因為“墻內開花”對“墻內”和“墻外”的人而言,其效用是不同的。對“墻內”而言,由于相互之間利益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要高,所以,“墻內”的“花”更容易受到“墻內”各方的嫉妒。但對“墻外”而言,由于距離較遠,相互之間利益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就低,所以“墻外”對“墻內”的“花”產生的嫉妒心態(tài)就輕,這也就容易形成“墻外紅”現(xiàn)象。

          嫉妒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嫉妒是推動社會經濟變革的動力之一;
        另一方面,它又是影響社會經濟健康發(fā)展的巨大阻力。嫉妒雖然有利于公平,但也是平均主義的巨大推動力,而平均主義本質是反公平的。嫉妒雖然可構成一個人向上的動力之一,但對社會的破壞力也是巨大的。嫉妒雖有利于個人在發(fā)展手段方面不斷進行自我創(chuàng)新,但不利于社會整體的創(chuàng)新。所以,嫉妒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囚徒困境”。

          從嫉妒產生的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社會要完全絕對消除嫉妒是不大可能的。但通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制度的不斷創(chuàng)新,人類社會可以將嫉妒限制在最小范圍內,使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最小化。一是要加強教育,培養(yǎng)健全人格,多一些寬容心和仁愛心。愛是嫉妒病最有效的治療“藥品”。二是要大力發(fā)展經濟。通過產品的豐富,不斷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三是要不斷進行社會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法治和更加民主的社會制度體系。所以,盡可能減少人們的嫉妒意識和嫉妒心態(tài),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具體目標之一。四是要大力發(fā)展科學,盡力消除知識的不確定性,為人類構建堅實的精神寄托和溫馨的精神家園。五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更加公開和更加透明的有關信息披露的制度體系。

          

          注釋:

         、 赫•舍克:《嫉妒與社會》第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

          ②轉引自王淵著:《嫉妒散論》第9頁,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哿_爾斯:《正義論》第535頁,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軈⒁姟缎屡翣柛窭追蚪洕鷮W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77—178頁。

         、萘_素:《人類的知識》第606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北京。

          ⑥赫•舍克:《嫉妒與社會》第1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2月第2版。

        相關熱詞搜索:經濟學 嫉妒 現(xiàn)象 分析 宋圭武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