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杭州兩碗面
發(fā)布時間:2018-06-2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吃的是個味道
吃面繞不開奎元館,老字號了。從1867年清朝同治年間開業(yè),到今天已經(jīng)150多年的歷史了。150年專門做面條,還能做不好?諾貝爾獎都應該得一個。人家說了,知識的積累與創(chuàng)造,需要幾代人智力的傳承。一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識積累,可見家學還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奎元館稱“江南面王”,是說得過去的。
南宋《夢粱錄》記載,杭州的飲食商鋪很多,有“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葷素從食店、米鋪、肉鋪、鲞鋪”八大類。其中有些商鋪規(guī)模很大,像“分茶酒店”,相當于今天的酒菜館,有各類菜肴三百多種。“葷素從食店”,相當于今天的糖果小吃店吧?有各種點心一百二十多種。杭州作為南宋的京城,當時可是夠繁華的。
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此地,忍不住大聲嚷嚷,說杭州是“世界上最華美的天城”。
但也有人想不通,南宋的面食為什么就那么多?南方種水稻,人們也應該大多吃米飯的。想來想去,應該是北宋那邊帶過來的習俗。北人好面。
同治年間,奎元館還只是一家小面鋪。據(jù)說,那年有位趕考的窮秀才來到這里吃面。掌柜心好,在秀才的面碗里放了三個雞蛋,意思是“連中三元”。托掌柜的福,秀才果然高中。這一下,奎元館出名了。一間小小面店,一年一年的書生趕考都要來這里吃碗面,那家伙,就跟燒香一樣虔誠。
奎元館的面里,最有名氣的,就是蝦爆鱔面。俗話說:“到杭州,不到奎元館吃碗蝦爆鱔面,等于沒有到過杭州。”這話是有點夸張的。
面,在杭州不算主食,只能算點心。不為飽肚,只求其滋味。所以,杭州的面條與西北的面條,風格是不一樣的。西北之面厚重粗獷瓷實,吃的是個實在;杭州之面輕巧精致講究,吃的是個味道。
奎元館的蝦爆鱔面,蝦是河蝦,只只新鮮飽滿;黃鱔呢,要求有大拇指粗,每斤五條左右。在水中養(yǎng)至吐凈泥腥,方可開膛拆骨。
“蝦爆鱔面”在烹調制作時,要經(jīng)過“三油”爆炒:菜油爆、豬油炒、麻油澆。這樣的蝦爆鱔面,蝦嫩,潔白如玉,鱔脆,黃亮如金,面條柔滑透鮮,香氣襲人。鱔、蝦、面三者的香味裹挾在一起,食客吃在嘴里,味在舌上,香在鼻中,鮮香脆嫩,那滋味是美不勝言。
20世紀40年代,蝦爆蟮面逐漸成為杭城“百面之冠”。高檔啊。許多知名人士聞香下馬,到奎元館來吃一碗面。來者何人?蔣經(jīng)國、蔡廷鍇、梅蘭芳、竺可楨、周璇……
金庸也到奎元館來吃過蝦爆鱔面。無非是人生路上一碗面而已,這位俠客卻停箸提筆寫道:“奎元館老店,馳名百卅載。我曾嘗美味,不變五十年!
能下酒,還能飽肚
說起來,杭州的面可分三大幫派——杭派、寧派、徽派?^的蝦爆鱔面、片兒川,屬杭派。狀元館的黃魚面、紅燒羊肉面,屬寧派。正興館的蝴蝶面、紅燒劃水面和鱔糊面,屬徽派。過去,這三家店均開在官巷口、清河坊、新宮橋等一流地段。顧客呢,奎元館以上海游客為主,狀元館是銀錢業(yè)主與店紳們,正興館多為茶商、木客、安徽家鄉(xiāng)人。
大名鼎鼎的片兒川,就是杭派面條里的名角兒。
杭州本地人講經(jīng)濟實惠,平時不愿趕時新、花冤枉錢,在面食上另有做法以適應本地人的口味,片兒川便是一例。所謂“片兒川”者,雪菜筍片肉絲面也。這個“川”字,實際上應該是“汆”,把東西放在沸水里稍微煮一煮,叫“汆”。
燒面條,如果把佐料先下鍋現(xiàn)燒,然后再同煮熟的面條一起文火煨燒,佐料的鮮味透入面條,就好吃了。蝦爆鱔面的做法實際上與此相同,只是其佐料是蝦仁和鱔魚段,所以價錢也要昂貴一些。北方人吃面,吃的真是面。南方人吃面,吃的其實是澆頭。
什么是澆頭?煮面時的配菜,就叫澆頭。江浙一帶都有這個叫法,四川、山西等地好像也有這樣的稱呼。在杭州的奎元館、狀元館,澆頭還有“過橋”的吃法。
所謂過橋,面和澆頭是分開上的。一碗面,一碟澆頭,客人可以喝點小酒,澆頭可以配酒。酒喝完,再把澆頭連同湯汁一起,澆到煮面上拌一拌,這個吃法就叫過橋。
其實,很多人都吃過云南的“過橋米線”。這也是和蘇式、杭式的吃法差不多,并非真的要過什么橋,而是指澆頭和面條分開盛裝。這是行話,也叫切口。
比如一位老食客,來店里說要一碗蝦爆鱔面,叮囑一句“過橋”。店家?guī)煾稻椭懒耍@蝦爆鱔和面條,是必須單獨裝盤的。如果直接把澆頭混在面條上面,食客可以罷吃。
同樣一碗面,既吃了菜,又能下酒,還能飽肚,這符合江南人的性格。說好聽點,是講究,不好聽呢,叫來事。
至于片兒川,澆頭是很江南味兒的。雪菜、筍片,都是江南的東西。味道也江南,它比較清淡。但我至今不喜歡片兒川,覺得味道寡淡。不知道為什么,片兒川幾乎是這座城市的一碗招牌面。杭州的面店里,沒有哪家是不燒片兒川的。
消逝的味道
狀元館的蝦黃魚面,也值得一吃。
狀元館,河坊街上老字號,清同治年間就開起來的。聽說古時書生趕考,都會到這兒來吃一碗面——怎么古人趕考都要吃面啊!狀元館的名字好。直到今天,杭州有些講究點兒的學生家長,伢兒要參加高考,都會提前一天帶伢兒去吃一碗面。這幾乎成了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
寧式大面,多以水產(chǎn)海鮮作澆頭,譬如蝦爆鱔、蝦黃魚、蟹黃、蝦仁等等200克左右的整條黃魚,先在魚身兩面各剖兩刀,放入油鍋煎成兩面黃,瀝干油后,在鍋內放入蒜粒、香菇、筍片,加佐料略收湯汁起鍋。黃魚是蒜瓣肉,肥而不膩,少刺,其味鮮美。這樣的黃魚面吃起來有蒜香,肉鮮美,面中有魚味,魚中有面味。這是寧派的面。
還有徽派的面——代表作是徽州面館的蝴蝶面。上了些年紀的杭州人,有不少人記得“徽州面館”,原先開在梅花碑附近,面積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一間小店。蝴蝶面,原是徽州風味的一道面食。先用手工將面搟成和餛飩皮一樣的薄片,再把面皮切成菱形。之后,放進高湯里煮熟。煮的時候,加入肉片、冬筍、蝦米、火腿、香菇、青菜。菱形面皮受熱后翹起,變得像蝴蝶一樣,在水中翩翩起舞,所以這一碗面,得名蝴蝶面。
過去,杭州河坊街一帶聚集了許多徽商,風味餐館也多,徽州面館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一家正興館,也是主打徽式面。然而這兩家面店,后來相繼都消失了。從那以后,許多老杭州人再沒有吃過蝴蝶面。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然而那消逝的味道,雖然在心中念念不忘,二三十年過去,好像并沒有激起什么回響。
更多的面,隱藏在杭州城一條條小弄堂中,各自成為傳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