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半仙戲精_彝族秋千“半仙之戲”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秋千,俗稱蕩秋千或打秋千,在古代也被稱為“半仙之戲”,是我國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在中國朝鮮族、高山族、白族、苗族等民族中廣泛流行,不但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在對貴州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尤其是在世居于六盤水地區(qū)的彝族群眾中,蕩秋千活動的開展更為普及、更為流行。
          彝語稱秋千為“榨處”,其意直譯為活動的繩子。彝族蕩秋千活動中所用的秋千,與流行于其他民族中的秋千較為相似,因而普通和常見,容易制作。人們可以在村寨附近尋找兩棵間隔距離約3~5米的較大的樹,并且兩樹均在離地3、4米或更高處有高度盡可能相同的樹叉。取一個直徑約15厘米或更大,足以承受雙人擺動、甚而3人擺動也不會有危險發(fā)生的圓木做成秋千,以水平位置架于兩樹之間,作為秋千的橫梁并固定,不讓它在秋千活動中有意外脫出的危險。若找不到條件較好的兩棵樹,也可以在事先選擇好的地上,栽上間隔距離和高度都能滿足要求的兩根立木,并以可靠方式在恰當?shù)奈恢蒙瞎潭M梁而成。在橫梁上套兩個大小相等,由皮革、滕子、繩子或竹蔑材料做成的堅固的活動圈;再用一根有足夠承受能力的葛滕或棕繩,牢固系在活動圈上;最后,用細滕等物,編制一踏板即成。
          蕩秋千可用站立的姿勢,也可坐在踏板上進行。一般說來,在站式蕩秋千中,活動者需前腳踏上秋千踏板站好、雙手扶穩(wěn)所系的滕或繩,后腳用力蹬地,以獲得使秋千蕩起的初速度,后腳隨之踏上秋千,力爭站穩(wěn)。雙腳都站穩(wěn)后隨著秋千起初之小幅度的來回晃蕩,身體作屈或伸的動作,以逐步加大秋千擺動的幅度,使秋千越蕩越高。從而體驗體位上下變動的驚險和快樂。
          而在坐式蕩秋千中,一般是兩人一起活動。一人在踏板上坐好,雙手抓緊滕繩后,同伴站在坐秋千人的身后,用雙手扶其后背,并以恰當?shù)牧Χ葘⒆呦蚯巴破,再放回;當回至最高點慣性將使其再次向前時,順勢用力再將坐者向前更大幅度地推起。如此多次往返,使坐秋千的人獲得較大的來回擺動的動力,從而享受蕩秋千的樂趣。
          在蕩秋千活動中,相比較而言,用站式蕩秋千比用坐式蕩秋千,活動者更能隨意地操縱秋千擺動的幅度、力度和運動速度,因而更有趣味和更具有操控活動過程和活動方式的自主權。因而,更為常見,更受歡迎。坐式蕩秋千中,一旦借助他人的幫助較大幅度地蕩起來以后,雖然坐者也能借助身體動作在一定程度上調控秋千的擺動,但畢竟調控的力度和程度都很有限。但坐式蕩秋千卻更為安全,所以往往是年紀較小的小孩或部分女孩玩秋千時較多采用的方式。
          秋千運動具有高、飄、悠、巧、柔、美、歡的特點,不僅極具濃厚的民族特色,更有很強的娛樂性。作為全國民族運動會上唯一規(guī)定只能由女子參加的比賽項目,蕩秋千需要體力、技巧,更需要勇敢的精神,它不僅能充分展現(xiàn)女性文雅而又勇敢的精神風貌,而且能顯示她們健康的體魄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1986年2月,原國家體委制訂了《秋千競賽規(guī)則》(草案),同年在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蕩秋千被列為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如今,秋千比賽已經發(fā)展成為包括6個單項的較大的比賽項目。比賽方式通常有高度比賽和觸鈴比賽兩種,比賽形式有單人、雙人,比賽種類有團體賽、個人賽等。
          彝族蕩秋千活動也可組織比賽,由參賽各方共同選擇采用站式或坐式,以使參賽各方都采用同種方式,人數(shù)相當,在所有條件均衡的原則下,蕩得更高、速度更快、姿勢優(yōu)美者得分高,或比試在同一時間內,蕩起秋千達規(guī)定高度的次數(shù)多者獲勝。比賽過程只是人們開展活動、追尋歡樂、追求人際交往的一種必要手段,比賽結果的勝負不是目的。不僅彰顯了彝族同胞既講競爭又追求和諧的文化精神,而且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有效地撫慰了彝族同胞的心靈。
          由于彝族蕩秋千活動,所需的器材和場地易得,且一旦制成便可反復使用較長時間,趣味性也較強,所以至今仍是彝族青少年樂于參與的一項體育活動。

        相關熱詞搜索:彝族 半仙 秋千 彝族秋千“半仙之戲” 半仙之戲 朝鮮族的秋千 蕩秋千 清明節(jié)的半仙之戲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