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災難事件_試論災難事件報道的審美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0-02-24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災難事件由于其特殊的負面性、沖突性和震撼性,對社會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對災難事件的報道應更加重視審美價值的表現(xiàn),以使災難事件報道正效應的最大化。本文從災難事件的概念及特征著手,提出災難事件報道因其固有的悲劇特征,在報道過程中應體現(xiàn)真善美的價值,以產生積極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災難事件 審美價值 悲劇性
災難事件因其具有強烈的沖突性、巨大的刺激性、影響力強、涉及面廣、持續(xù)性大等成為新聞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
一、災難事件報道及其特征
所謂災難事件報道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災難新聞”,它是指“以災害的孕育、發(fā)生、發(fā)展、危害及預防、抗災、減災等人類與之斗爭的新聞題材,即對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事件的報道!雹倨涮卣髦饕w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災難性
災難新聞主要是報道人畜傷亡,基礎設施毀壞即通常所說的生命財產損失為題材的災難事件,這就決定了災難事件報道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災難性的烙印。
(二)重要性
災難事件中出現(xiàn)的矛盾沖突使人暫時面臨困境,災難之余人們不僅關注現(xiàn)象和后果,更加關注原因和總結經驗教訓。災難新聞報道不僅要反映災難現(xiàn)場的情況,而且要及時地跟進報道災難發(fā)生的原因,組織做好抗災救災工作,所以災難事件報道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問題的急需解決上。
(三)復雜性
災難事件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會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求媒體在進行災難事件報道的時候謹慎處理,所報道的內容不能有失偏頗,應兼顧各方面的利益。
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只要真實恰當,是可以產生不同于其他題材的新聞所賦予的審美效果。而悲劇性,作為災難事件報道過程中最為典型且強烈的審美特征,給予受眾不同的審美體驗。
二、災難事件報道的悲劇特質
作為審美范疇的悲劇,“它主要是表現(xiàn)和反映生活悲劇的文學和藝術所蘊含的深刻而又偉大的意義,它所激發(fā)的不是單純的哀傷與悲痛,而是強烈的痛苦的快樂,是催人奮進,化悲痛為力量的審美喜悅。審美的悲劇性最經常最集中體現(xiàn)在以行動沖突為基本特征的悲劇里!雹谶@種審美對象具有普遍的矛盾沖突。亞里士多德最早針對戲劇藝術,在他的《詩學》中提出了悲劇之美。他認為悲劇的美感在于美好事物的毀滅而“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感情得到陶冶”。③并把這些情緒宣泄出去,從而導致這些情緒的“凈化”,使人歸于平衡和愉悅!氨瘎〔粌H表現(xiàn)沖突與毀滅,而且表現(xiàn)抗爭與拼搏,這是悲劇成為一種審美價值類型的最根本原因”④災難新聞獨具的“悲劇之美”是深沉的,其悲劇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悲天憫人
悲天憫人是悲劇審美最普遍的表現(xiàn)。災難事件傳播的悲憫是“一種痛苦的感覺,其原因是由于看見一種足以引起破壞或痛苦的災禍落到不應遭受的人頭上!雹萃槭侨祟惖墓残,在深層次上體現(xiàn)出了人的本質,在對新聞報道中遭遇不幸的人表達憐憫同情的時候,也使自己的身心也得到升華,這種審美體驗還往往促使自己采取行動,對不幸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斑@種由憐憫之心轉化為愛的過程,也是由痛感到快感的過程……這時的痛感已經變成審美的快感了!雹捱@種快感,可以增強國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二)崇高的悲壯
“只要這些對象本身能通過感性生命所遭受的摧殘與毀滅而在精神上具有不朽的意義,充分體現(xiàn)悲壯激越的情調,則可以進入審美領域。”⑦災難事件中,會涌現(xiàn)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動甚至是生命詮釋了人生的價值。這些平民英雄身上的悲劇在人們悲傷之后細細咀嚼,其中所升華的崇高的氣節(jié)便是悲壯之美,這種美可以鼓舞人們以英雄人物為榜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如在青海玉樹發(fā)生的里氏7.1級地震中,在青海省玉樹孤兒院當義工的港人黃福榮,為營救地震中被困的三名兒童,不顧個人安危,冒險在余震中重返廢墟,孤兒院兒童全部獲救,但黃福榮卻不幸被倒塌的建筑物擊中身亡。這一事件令人感到一種惋惜悲痛之情,他的英勇事跡令人油然而生敬意,這樣便形成了對災難事件新聞報道的悲與壯的統(tǒng)一。
(三)不和諧的悲憤
這是悲劇審美的又一種常態(tài)。在地震,旱災等一些自然災害的抗災救災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不和諧的音符。如正在全社會幫助玉樹人民度過難關之時,有人卻萌生了以賑災名義實施詐騙的念頭。新聞報道以客觀的形式反映出這些不和諧音符可以引起受眾既悲且憤的感受。這種感受一旦轉化為實際行動,就可以在社會上形成將不法者繩之以法的呼聲,以推動事情的解決。
三、災難事件報道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審美價值是指媒體對災難事件的報道活動中所蘊含的對于受眾和社會的積極的意義。同一般新聞報道相比,災難事件報道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
(一)“真”的本質
“真,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本質與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雹嗾娴谋举|運用于新聞報道中有兩個方面的表現(xiàn)。
1、報道內容的真實性
指作品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在新聞報道中,“真實,指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雹帷罢鎸嵜馈笔切侣劽赖纳,正如王若虛所說:“真?zhèn)挝粗?而論高下,亦自欺而已”。新聞的真實美是新聞不同于其他文學藝術最主要的特征。缺乏真實的新聞,審美愉悅也就成為水中月,鏡中花。一些災難新聞報道為負面影響所累,在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失真的情況,這些報道也許一時能穩(wěn)定民心,但紙終究包不住火,一旦真相披露,必定會使政府與傳媒的公信力在受眾這里大打折扣。相反如實的報道會獲得人民堅定地支持,凝聚了社會力量。如4月14日玉樹地震,因為如實地跟進報道,使受眾及時了解災情,社會各界積極捐款捐物,幫助災區(qū)人民共度難關。
2、逐漸顯露的“真”
當然災難的突然發(fā)生使媒體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全部情況,了解到災難背后的深層原因。因此對災難真實情況的報道只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馬克思曾說過“只要報紙有機地運動著,全部事實就會被完全地揭示出來!痹跒碾y發(fā)生的不同階段,每篇報道呈現(xiàn)的“真”未必就是絕對的最終的真相,甚至中間可能出現(xiàn)失誤,但隨著對災難報道事件認識的不斷深化,新聞的“真”之美也會逐漸顯現(xiàn)出來。
(二)“善”的體現(xiàn)
“善,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有利、有益、有用的普遍性的價值觀念,凡是益于人類生存與社會發(fā)展的,合乎人類實踐的需要與目的的,就是善!雹鈸Q句話說就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對社會和人生有用的信息,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有益于讀者身心健康,推動社會的健康發(fā)展。災難事件報道過程中"善”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災難本身對人類生命破壞是慘烈的,帶給人們的創(chuàng)傷是無法彌合的,所以此類新聞更要關注人文理念。
災難事件中,人的安危是最重要的。災難新聞的視角,應以關注生命作為最核心的內容,《論語》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笨追蜃訂柸瞬粏栺R的故事與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的側重點是一致的,但是媒體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人文關懷是人類苦難的“溫柔撫摸者”,人文關懷的要義在于關心人、愛護人和尊重人。
2、心理上要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主體深入到審美對象的深層意義層次,體驗、領悟著審美對象的意義和情感,并且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體驗、領悟著自我生命的意義和情感”⑾因此,媒體應前往災難現(xiàn)場,親身體驗災難,用全方位真實的報道,將災難現(xiàn)場的狀況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受眾,這是最能深入到受眾內心深處的方式,也是最好的與受眾心靈契合的方式,用這種方式使受眾在情感上與作者發(fā)出共鳴。
災難事件造成的悲傷痛苦情緒沖擊著受眾的心理,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更應遵循美的理念和美的規(guī)律對此類事件的審美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和傳播,最大限度地降低災難性事件的破壞性,揭示出事件內在的精神品格,來疏通人們的情緒。對“美”的追求與實踐,使災難事件報道有血有肉,更富感染力,也更易于被受眾所接受,從而取得最優(yōu)、最好的傳播效果!懊,指能引起情感體驗的自由和諧的感性形式……作為審美對象,其內容是“真”與“善”的交織交融,其形式是與內容相適應的載體。美的形式,特別是外在形式……總是體現(xiàn)著美的某些內容、某種意味。所以美的形式不是無內容的純形式,而是功利的內容逐漸淡化了的、與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相和相諧的感性形式!雹芯邆洹懊馈钡臑碾y事件報道可以使新聞傳播得到受眾的認可、接受,使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災難事件具有極高新聞價值,對災難事件的探討,既有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政治意義,也有滿足受眾信息需要的實際意義。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不但是基于知識,服務的需要,還有對新聞審美的需求。席勒說過:“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是使他們成為審美的人”⒀而在這其中,傳媒要承擔起為社會塑造“審美人”的重任,使這些“審美人”具備良好的美學素質,用美的力量升華災難事件中的悲痛,從各個層面體現(xiàn)災難新聞的審美意義,從而提升災難新聞的新聞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①燕道成,《災難新聞淺論》[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9月,13卷第3期,P36
、冖啖猗惺Y國忠:《審美藝術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70―71,45
、蹃喞锸慷嗟:《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9
、堍贤跣駮:《美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9,309
⑤⑥鄧利平,《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多維視角》[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203,96
、咧熘緲s:《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03
⑨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
、严:《美育教育簡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4,89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9級新聞專業(yè)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相關熱詞搜索:審美 試論 災難 試論災難事件報道的審美價值 災難新聞報道的審美把握 漫談災難報道中的新聞審美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