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鸞 [張季鸞追隨孫中山]

        發(fā)布時間:2020-02-2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張季鸞在20世紀初留學日本時,幸遇孫中山,親聆教誨,后追隨中山先生在日本加入同盟會,擔任《夏聲》雜志編輯,倡言革命。后在中華民國成立時擔任孫中山的秘書,起草孫中山就職宣言,再造共和,引以為終生自豪;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后,他也隨之辭職,再次投身同盟會機關報上海《民立報》,并北上創(chuàng)辦北京《民立報》,為北京新聞界的“民初三杰”之一。他披露袁世凱“善后大借款”內幕,點燃討袁“二次革命”的導火線;甚至在孫中山授意下參與策劃馮玉祥等發(fā)動的“北京政變”,推翻了賄選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孫中山去世后,張季鸞繼承中山先生遺志,輾轉京滬辦報,為民主革命鼓與呼,忠實踐行三民主義;后來合力而為接辦《大公報》十五年期間,提出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敢言他人而不敢言,為國忘己,不畏權勢,不為名利,畢生為完成中山先生未竟事業(yè)而努力,其影響之大,享譽之高,百年中國罕有人比肩。
          
          留學日本幸遇中山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創(chuàng)建同盟會,已經(jīng)被官方確定為留日學生的張季鸞聽到這個消息后,特別興奮,對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更加崇拜,恨不得立即飛到日本面見中山先生。經(jīng)過緊急準備,1905年重陽節(jié)前一天,張季鸞和三十余名官派陜西籍留日學生,離開西北,經(jīng)過上海,于此年底東渡扶桑。他在船上,和同學討論孫中山提出的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認為有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必將成功,民族復興有望,決心投入民主革命的潮流中。可惜的是,張季鸞到日本東京時,孫中山已經(jīng)離開日本,到新加坡繼續(xù)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發(fā)展組織。張季鸞就在刻苦學習之余,不僅與同鄉(xiāng)康心孚、井勿幕、張贊元等結成至交,還與其他省籍的革命黨人章太炎、陶成章、徐錫麟等來往,以一種深沉的民族責任感,潛心研究世界發(fā)達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理論,特別是日本這個國家自“明治維新”之后的發(fā)展和變化。強烈的震撼和撞擊,只能使張季鸞更加慨嘆中國的無望,自然也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中國的閉塞與落后。他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復興,首先要開啟民智。結識了同盟會的志士仁人,經(jīng)常翻閱同盟會會刊《民報》,了解了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革命主張,對這位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更生出一種崇敬。
           1906年秋,孫中山回到日本。張季鸞聽說后,找到中國同盟會評議部長、首屆陜西同盟會會長康心孚,強烈要求謁見孫中山?敌逆谑菑埣钧[的同鄉(xiāng),比張季鸞年長,不僅文筆好,而且為人極其熱情豪爽,因家庭富裕,在為留學生活動花錢方面毫不吝嗇,后來還當選了“中國留學總會館”總干事。當時留學生中甚至有這樣的話:與其找中國公使館,不如找“康胖子”。孫中山聯(lián)合各省革命團體籌備同盟會,從籌備組織開始,一直到1905年8月20日成立,康心孚都參與其中,在留學生中口碑特別好。他廣交朋友,于右任和孫中山,就是經(jīng)康心孚介紹認識的。
           張季鸞可謂找對了人。康心孚對張季鸞這個小同鄉(xiāng)的文筆很欣賞,而且對其人品也很放心,于是答應引薦。1906年秋的一天,張季鸞終于謁見了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回到日本后,其在東京的寓所立即成為留日學生和華僑聚集的根據(jù)地。張季鸞記得,那一天下午,他隨康心孚到了孫中山寓所。孫先生的寓所里,已經(jīng)擠滿了年輕留學生。張季鸞暗暗打量著,孫中山雖然個子不高,但身著筆挺的西裝,氣度莊重而灑脫,方正的面龐上,眉毛又濃又黑,深邃的眼神,閃射著智慧的光芒。張季鸞十分敬重孫先生,對他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和富有傳奇與冒險色彩的革命生涯,極其敬佩。經(jīng)過康心孚一番介紹,只見這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大步向前,一雙寬厚的大手握住了張季鸞瘦小單薄的手。自小失怙的張季鸞就像見到父兄一樣,感到非常溫暖。
           當時民主革命正處于用人之際,特別缺乏能寫作、懂日文的優(yōu)秀青年。孫中山在會見張季鸞之前,聽康心孚介紹過,因而對張季鸞十分器重,有心把這個年輕人延攬到民主革命的陣營。他侃侃而談,以充沛的激情分析世界形勢,宣傳民主革命,對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理論,做了詳盡的說明。從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這里,張季鸞看到了貧窮積弱的祖國希望之所在,他匯報了自己的思想后,表示愿意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萬死不辭。孫中山聽后,十分欣賞張季鸞的革命熱情,諄諄勉勵張季鸞,目前還是要以學業(yè)為重,真正學成本領,才能報效國家。對他說課余可以隨陜西老鄉(xiāng)井勿幕為民主革命鼓與呼,目前當務之急是成立同盟會陜西分會。
           于是,張季鸞聽從孫中山指示,功課之余,隨著井勿幕為民主革命多方奔走。1906年深秋,他隨同張贊元、張立卿、趙其襄等人協(xié)助井勿幕在日本東京郊區(qū)創(chuàng)建同盟會陜甘分會, 成為第一批陜西籍同盟會會員。
           隨后,張季鸞還多次隨井勿幕向孫中山匯報陜西留學生開展民主革命情況,并在井勿幕此年底利用寒假回陜考察歸日本后,隨著井勿幕親耳聆聽孫中山的指示。1908年2月,在孫中山指示下,張季鸞協(xié)助井勿幕、康心孚、張贊元等創(chuàng)辦《夏聲》雜志,組織發(fā)表文章,宣傳革命,配合國內反清斗爭,聲援愛國學生運動,推動民主運動。其中,《夏聲》雜志第三號刊登署名井勿幕的《20世紀新思潮》的文章尤為矚目。該文是全國第一篇全面介紹社會主義思潮的著作,此年10月,清廷在陜西蒲城鎮(zhèn)壓進步學生運動的“蒲案”發(fā)生,在日本的張季鸞和在國內的井勿幕、張贊元等為受害師生奔走呼吁。張在《夏聲》雜志第八號刊登《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縣李體仁封閉學堂,毒打師生,違法濫刑的罪惡行徑,使“蒲案”迅速發(fā)展為席卷全省、震動全國的反清學潮。
           1909年春,同盟會長江大總督于右任,因創(chuàng)辦《民呼日報》宣傳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張季鸞得知后,根據(jù)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指示,在他編輯的《夏聲》上發(fā)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會輿論支持正義,引起國內外的震動,英方最終釋放了于右任。
          起草孫中山就職宣言
           1911年10月,近世以來災難深重的中國,發(fā)生了千年未有之變局,武昌起義爆發(fā)。受國內如火如荼的革命潮流吸引,張季鸞隨一批陜西籍的留日學生歸國。他在臨行前,對友人說:“這次起義,必獲成功,我決定先行回滬,鼓吹革命思想,期望早日達到革命成功目的!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張季鸞在于右任舉薦下,為總統(tǒng)府秘書。
           當時,擔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秘書的共有五人,其他四人是康心孚、楊杏佛、任鴻雋、林伯渠等,均為留日學生、同盟會員。張季鸞料想不到,孫中山竟讓他執(zhí)筆起草就職宣言,這可是孫中山先生對他能力的信任。張季鸞在充分翻閱各種資料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深刻理解了孫中山的治國理念后,一個晚上一揮而就,并反復修改定稿。第二天呈送孫先生閱,先生閱后,大加贊賞,連連對左右說:真乃雄文!隨后在就職儀式上向國內外發(fā)布,標志著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統(tǒng)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與延續(xù)兩千余年帝制的終結。就是在時過百年的今天看來,這依然是一篇載入史冊的雄文。
           就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這一天,張季鸞及時向位于上海的《民立報》發(fā)電,報道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和大總統(tǒng)就職的盛況。這是中國報紙第一次拍發(fā)的新聞專電。熟悉新聞史的后起之秀徐鑄成評價:“中國報紙之自有新聞電,確以季鸞先生一電為嚆矢!
           后來,張季鸞還為中山先生起草了大量的文章,都受到先生的肯定。
           民國元年2月12日,溥儀退位,自此,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在中國壽終正寢。孫中山先生信守協(xié)約,即于13日向參議院遞送辭職書,并舉薦袁世凱。4月1日正式辭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張季鸞亦隨之離開臨時政府。
           與孫中山朝夕接觸,雖只短短三個月,但孫先生追求民主,救國救民而上下求索的精神和行止,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了青年張季鸞。
          辦報反袁倒段兩度入獄
           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后,寓居上海。張季鸞離開臨時政府后,和于右任等革命黨人一樣,也追隨孫中山回到了上海,以觀時事,督促袁世凱南下就職。然而,袁世凱不愿意離開其北洋老巢。孫中山對此人嘴臉初步領教,認為革命尚未成功,有必要在北京辦一份報紙,指示于右任認真籌劃此事。于右任則讓小老鄉(xiāng)張季鸞去北京辦《民立報》。
           張季鸞早在1911年10月剛歸國時,便被于右任邀去辦《民立報》。這份報紙是于右任繼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之后,于1910年10月11日創(chuàng)辦的第四份報紙,后來成為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發(fā)行量一度超過兩萬份。其影響不僅在上海很大,遠至內地各省及南洋都有讀者。網(wǎng)羅了著名的革命報人主持筆政,如宋教仁、呂志伊、范鴻仙、徐血兒、邵力子、葉楚傖、楊潛力、馬君武、朱宗良、景耀月、王無生、康心孚、吳忠信、陳英士、錢病鶴、杜但宇等,可謂人才濟濟,陣容強大。后來,南京臨時政府的九個部中,有四個部的次長來自《民立報》。此外,司法局長宋教仁、滬軍總督陳其美,首都警察廳長吳忠信等人,也都是《民立報》成員。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孫中山得知消息,非常興奮和激動,取道倫敦、巴黎,從法國的馬賽港乘船回國,并兩次致電《民立報》,把他本人的行蹤告訴報社。張季鸞在這樣的一個民主革命熔爐中經(jīng)受鍛煉和洗禮,結識了眾多革命黨骨干,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過人的膽識和灼灼才華。他寫了大量的消息和通訊,同時撰寫了不少評論鼓吹革命,逐漸為讀者所熟知。于右任曾追憶這一段不尋常的往事:“先生曾助余辦《民立報》,英思卓識,天宇開張!
           經(jīng)過一番籌備,1913年初,張季鸞北上創(chuàng)辦北京《民立報》,同時兼任上!睹窳蟆否v京記者。且說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tǒng)權力后,漸漸露出獨裁的本來面目,百般阻撓民國政府沿著孫中山確立的民主共和、三權分立政體軌道運行,決心用反革命的鐵血手段,撲滅民主革命勢力,將屠刀伸向了革命黨人。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指示其黨羽在上;疖囌景禋⒃趪鴷䞍稍哼x舉中大獲全勝、成立政黨責任內閣制以制約袁世凱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發(fā)生了中華民國成立以來震驚國內外的第一件政治流血事件。在京的張季鸞聞知噩耗,挺身而出,在北京《民立報》與于右任南北遙相呼應,以鮮明的立場,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痛斥袁世凱的野蠻暴行。
           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13年4月26日夜至27日凌晨,袁世凱簽署了兩千五百萬英鎊的《中國政府善后借款合同》。張季鸞得知袁世凱“善后大借款”內幕,立即撰文在上!睹窳蟆放叮饎尤珖,掀起倒袁浪潮,并成為討袁“二次革命”的導火線。當晚,北京《民立報》被袁世凱查封,張季鸞和曹成甫鋃鐺入獄。三個多月后,同人好友多方營救,他才得以出獄,當即被驅逐出京。此后,北洋軍閥對報人大開殺戒,故當時有“報館不封門,不是好報館。主筆不入獄,不是好主筆”的說法。
           “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避居日本,依然在指導著國內反袁革命。1915年元旦,袁稱帝,張季鸞在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指示下,在上海創(chuàng)辦《民信日報》,每天撰文抨擊袁世凱,表現(xiàn)出諤諤風骨。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其衣缽,張季鸞離開上海,再次赴北京任《新聞報》北京特約記者,繼續(xù)討伐黎元洪。他以“一葦”通信和《申報》的“飄萍”通訊、《時報》記者徐凌霄的“彬彬”通訊同時膾炙人口。 后為《中華新報》總編輯,披露段祺瑞以膠濟鐵路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消息,被段命令查封,張季鸞再次被捕,在首都警察廳拘押半個多月,經(jīng)國會抗議、張耀曾等多方營救才獲自由,這是1918年。但張季鸞不改初衷,依然繼續(xù)反段,響應孫中山廣東軍政府號召,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廢棄《臨時約法》,在報上連篇報道各地革命浪潮,并撰寫評論抨擊段。
          參與北京政變邀中山北上
           1919年10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統(tǒng)一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隨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議下,孫中山再次進行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張季鸞極為推崇和擁護孫中山先生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張季鸞在《中華新報》上發(fā)表《列寧逝世》一文,高度贊揚列寧的偉大功績,稱列寧的事業(yè)“是全人類的事業(yè)”,列寧是“千古一人而已”。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明確地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一統(tǒng)全國的目標。受孫中山指示,于右任派張季鸞北上擔任馮玉祥的陜軍暫編第一師師長胡景翼駐京代表。其目的是聯(lián)合北方,肅清軍閥。
           馮玉祥在1924年10月23日順利發(fā)動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政變后第二天,馮玉祥、孫岳、胡景翼相約在北苑馮玉祥的臨時住所舉行會議,即當時盛稱的“北苑會議”,張季鸞作為胡景翼的智囊與會。胡景翼根據(jù)和于右任、焦易堂、張贊元、張季鸞多次商量的結果提議,邀請孫中山等人北上主持國事。
           就在這時,張季鸞得到秘密情報:張作霖、閻錫山、劉鎮(zhèn)華在太原聚會,準備聯(lián)合行動,消滅國民二軍和三軍。馮玉祥迫于形勢,親自于1924年11月10日與段祺瑞、張作霖在天津開會,經(jīng)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達成如下結果:擁戴段祺瑞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執(zhí)政府臨時執(zhí)政;奉軍進攻江蘇,但不入浙江;國民軍攻河南,但不入湖北。
           張季鸞立即將這一情報根據(jù)程序上報。孫中山得知后,在12月31日,自滬乘船到津,轉道北京。不料孫中山因一路勞頓,感染風寒,不得不住院養(yǎng)病,張季鸞拜見了孫中山,看到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病重臥床,不禁悲從中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四十年的革命經(jīng)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卑l(fā)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希望他的革命主張和三民主義能夠得到實現(xiàn)。
           張季鸞聞聽孫中山逝世,沉浸在極度悲痛之中,下定決心繼承孫中山遺志,到天津承辦《大公報》。
           《大公報》主要因張季鸞的社評獲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頒發(fā)的最佳新聞事業(yè)服務獎。張季鸞的筆墨生涯,為文人揚眉,替志士吐氣,正如周恩來唁電所評“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所矜式”,在百年中國報林無出其右者,自然在歷史的天空留下璀璨的光華!
          (責任編輯/譚玉先)

        相關熱詞搜索:追隨 張季鸞 孫中山 張季鸞追隨孫中山 張季鸞追隨孫中山的情誼 張季鸞先生要回家了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