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局勢又起波瀾|中東局勢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隨著奧巴馬上臺及其中東新政的逐漸成形,一向被公認為“火藥桶”的中東地區(qū),一年多來總體局勢有所緩和。其實,貌似平靜的昔日“多事之秋”,一直是暗流涌動。最近,同繞伊核危機的新博弈、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以及伊拉克暴力事件再次抬頭等事態(tài)發(fā)展,又使涌動的暗流逐漸浮出水面,致使中東局勢又起波瀾。
新制裁下伊核博弈將會繼續(xù)
2010年6月9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以12票贊成、2票反對和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就伊核問題通過了1929號決議,決定對伊朗實行2006年以來的第四輪制裁。安理會此舉,引發(fā)了伊朗的強烈反應。圍繞伊核問題的國際博弈,必將拉開新的帷幕。
2009年10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的核燃料交換協(xié)議草案,建議伊朗將其當時庫存的低純度濃縮鈾的75%(約1.2噸),一次性運往俄羅斯提煉至20%的純度,然后再運到法國加工成供伊朗研究用核反應堆的燃料棒,再由伊朗回購。美國等西方國家堅持要求伊朗全盤接受“草案”,并把2009年底設定為伊朗正式答復的最后期限。否則,國際社會將對伊朗實行新的制裁。
國際原子能機構“草案”的真實意圖,顯然是要按西方的意圖釜底抽薪,讓伊朗斷了在今后若干年內繼續(xù)進行鈾濃縮的念頭。故此,德黑蘭遲遲未對“草案”作出答復。于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便于2010年初加緊推動安理會出臺新的制裁決議。
新決議是大國妥協(xié)的產物。2010年2月,美國首先在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德國五國范圍內散發(fā)了有關制裁伊朗的新決議草案要點。六國之間隨即進行了多輪艱苦磋商,經過對“要點”的大幅度修改,最終于5月18日達成一致,并向安理會全體成員國散發(fā)。在長達數月的博弈中,美國等西方國家遇到的最大阻力來自中國和俄羅斯。中俄堅持認為,伊朗核問題應該繼續(xù)通過外交談判加以解決,而不是必須加大制裁力度。最終在充分吸納中俄的修改意見后,美、俄、中終于就大大降低了制裁力度的決議草案達成了一致。雖然伊朗、土耳其和巴西核燃料交換協(xié)議的簽署以及以色列襲船事件的發(fā)生,給安理會通過第四個制裁決議增加了一定難度,但新一輪制裁決議最終還是在美國的大力推動下出臺了。
新決議的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伊朗在國外參與核領域的投資活動;禁止各國向伊朗出口坦克、戰(zhàn)斗機和軍艦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伊朗進行任何與可運載核武器彈道導彈有關的活動;加強在港口和公海對涉嫌運送違禁品貨船的檢查措施;禁止各國與伊朗進行與核活動有關的金融交易,同時禁止伊朗在國外開設可能會被用于資助其核活動的獨資或合資金融機構。決議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會制裁伊朗以來通過的最大的一個制裁清單,其中包括將受到資產凍結的40多家伊朗實體,其中許多實體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有關。
從上述制裁內容可以看出,新決議的制裁力度的確比前三個決議力度更大,范圍更廣,給伊朗經濟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肯定會更大。但是,制裁主要局限在防擴散領域,占伊朗國民收入75%以上的原油出口、占國內需求40%以上的汽油進口,還有伊朗國際貿易賴以進行的正常金融活動,沒有被列入禁止之列。可以說,被中俄“磨掉了棱角”的新制裁決議,基本沒有涉及伊朗的經濟命脈――石油領域,只是將擴大軍售禁運范圍、限制伊朗投資海外敏感項目和監(jiān)視伊朗金融機構的活動等。而且,出于各自的利益,世界各主要國家,即使西方國家,對決議的執(zhí)行也不會“鐵板一塊”。據此,分析人士認為,新一輪制裁不致使伊朗傷筋動骨,也不會過度影響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新決議體現了“制裁與談判”并重的雙軌原則,這就為未來的外交努力預留了空間。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說,新決議的通過并不意味著圍繞伊朗核問題的政治解決宣告終結,而是試圖激活新一輪外交努力。決議以附件的形式重申了六國在2008年6月向伊朗提出的復談方案。六國外長當天還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強調這一方案依然有效,六國愿意進一步加強外交努力,以促進對話和協(xié)商,包括不設先決條件與伊朗恢復對話。
安理會在決定制裁的同時,也強調通過政治和外交努力解決伊朗核問題的重要性,認為土耳其和巴西最近與伊朗達成的核燃料交換協(xié)議是為此目標采取的“建立信任措施”。5月17日,巴西總統(tǒng)盧拉、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德黑蘭同伊朗領導人簽署了核燃料交換協(xié)議,伊朗同意將1200公斤純度為3.5%的濃縮鈾運到土耳其境內,用以交換120公斤20%純度的濃縮鈾。
人們注意到,安理會制裁決議通過后,伊朗雖然作出了強硬表態(tài),甚至揚言要采取一些對抗措施。但分析人士認為,伊朗采取不理智的極端行為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最終可能還是會回歸政治談判的軌道。當然,談判在短期內不會取得突破。
據伊朗學生通訊社報道,決議通過后,伊朗總統(tǒng)艾哈邁迪?內賈德稱新決議對伊朗“毫無意義”,那些利用自己核武器威脅別國的國家以伊朗今后可能發(fā)展核武器為借口,推動對伊朗實施一輪又一輪制裁,但“它們無法擊倒伊朗”。伊朗外交部發(fā)言人稱,新決議不會阻礙伊朗“和平”核計劃的步伐,伊朗將繼續(xù)進行鈾濃縮。有消息說,伊朗目前的鈾濃縮能力已經達到19%以上的水平。
伊朗同西方的新博弈即將開始。西方外交官宣稱,新決議為歐盟、美國等自行強化對伊朗的制裁提供了法律根據。6月16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宣布,美國將對伊朗郵政銀行、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相關實體及個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船運公司相關實體等實施制裁。歐盟成員國領導人17日同意對伊朗實施包括禁止向伊朗石油和天然氣部門投資、限制伊朗煉油能力在內的新制裁措施。西方要加大制裁力度,伊朗又不會放棄鈾濃縮?磥恚梁宋C的持續(xù)將是必然趨勢,伊朗同西方還要對抗下去。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美伊關系和互信缺失問題。美國認為,伊朗在秘密研制核武器,而伊朗則堅稱其核計劃是和平目的。可以斷言,制裁不是解決伊核問題的根本辦法,談判一時也難以談出結果。只要橫亙在雙方之間的“信任鴻溝”不能填平,伊核危機恐怕無法真正得以解決。
襲船事件致使中東局勢升溫
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海軍在公海武力攔截并襲擊了正在駛向加沙海域的國際救援船隊,釀成數十名救援人員傷亡的慘劇。全副武裝的以色列軍人對和平志愿者大打出手,牽動了有關各方的敏感神經。它不僅令國際社會為之震驚,為巴以間接和談蒙上陰影,從而也使中東局勢進一步升溫。
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的野蠻行徑,招致了國際社會的同聲譴責。聯(lián)合國安理會6月1日發(fā)表主席聲明,對“以色列在公海對駛向加沙的國際救援船隊采取軍事行動期間,因武力造成的人員傷亡深表遺憾”,對這一事件造成平民死傷的行為表示譴責,并要求以色列立即釋放被扣船只和被羈押人員。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2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特別會議上通過決議,以最強烈的言辭對以色列安全部隊的粗暴行徑予以譴責,并決定派遣一個獨立的國際事實 調查組對該事件展開調查。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則要求以色列立即解除對加沙地帶的封鎖,稱這一悲劇只是突出了嚴重存在的潛在問題,長時間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導致反效果,是“不可持續(xù)的和錯誤的”。
國際社會反應最為強烈的是土耳其。在襲船事件中,8名土耳其公民和1名美籍土耳其人被以軍打死。事件發(fā)生后,土耳其立即針對以色列發(fā)表了措辭嚴厲的譴責,稱土以關系遭到了“難以修復”的創(chuàng)傷。土政府宣布立即召回駐以大使,取消原定舉行的三場聯(lián)合軍事演習,并敦請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就事件召開緊急會議。值得指出的是,作為美國的盟友,土耳其是以色列在中東地區(qū)關系最緊密的唯一國家。作為伊斯蘭國家的土耳其,曾多次調停巴以沖突和阿以糾紛。土耳其的立場,應該是以色列最為在乎的國際反應之一。
在國際社會的反應中,值得關注的還有伊朗的表態(tài)。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代表6月6日表示,伊朗海軍已經做好為國際救援船隊護航的準備。他說,如果伊朗領袖為此下達命令,革命衛(wèi)隊海軍將竭盡全力維護這些船只的安全。保護加沙無辜人民的安全是伊朗的責任。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反應也十分強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6月1日發(fā)表聲明,宣布巴方將在巴土地上對國際救援船隊的死難者舉行為期3天的哀悼。阿巴斯2日在伯利恒會見到訪的美國中東特使米切爾時,呼吁美國介入調查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并要求聯(lián)合國成立“可信”的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哈馬斯高級領導人哈尼亞6月1日強烈譴責這一事件,并將以色列的做法稱為“海盜行為”。他還呼吁巴民族權力機構立即停止與以色列的間接和談,同時希望國際社會對以色列加以制裁。
同以色列有著外交關系的兩個阿拉伯國家――埃及和約旦,分別召回了駐以色列大使。埃及總統(tǒng)穆巴拉克還于事發(fā)當天下令開放拉法邊境口岸,準許人道主義救援人員以及醫(yī)護人員進人加沙地帶。阿拉伯議會聯(lián)盟6月6日派高級代表團造訪加沙地帶,考察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發(fā)生后的當地局勢,聲援遭受封鎖的加沙人民。阿拉伯聯(lián)盟秘書長穆薩也于6月13日首次訪問加沙地帶,強調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必須被打破。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6月17日在大馬士革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以色列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扼殺了“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現中東和平的機會”,并使導致地區(qū)戰(zhàn)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面對襲船事件給以色列帶來的處境被動和外交孤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不得不提前結束對加拿大的國事訪問,并推遲了原定對美國的造訪。不過,內氏回國后首先為以軍的行動辯護,稱以色列“別無選擇”,只能阻止那些試圖打破加沙封鎖圈的船隊。他堅持認為,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將從伊朗獲得足以打中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的導彈,而以色列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他還警告說,國際救援船的目的并不是向加沙地帶輸送物資,而是打破封鎖。內氏還反對國際社會參與調查。
以色列襲船事件,給奧巴馬總統(tǒng)竭力促成的巴以間接和談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繼以色列堅持拒絕停建定居點的頑固做法后,再一次打亂了美國的中東戰(zhàn)略。目前,巴以間接和談雖然沒有宣布中斷,但事實上已經處于被擱置的狀況。不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奧巴馬在為以色列的行為進行辯護的同時,也在對內塔尼亞胡適度施壓,稱“加沙局勢不可持續(xù)”。奧巴馬還希望襲船事件能夠成為推動巴以和平進程的契機。
分析人士認為,國際社會對襲船事件的重視,折射了人們對以色列長期封鎖加沙的不滿和對處于悲慘境地的加沙人民的深切同情。襲船事件發(fā)生后,立即打破封鎖已成國際社會的共同呼聲。自2007年6月哈馬斯武裝控制加沙以來,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了嚴密封鎖,只允許少量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運入。150多萬加沙居民在生活物資和藥品極度匱乏中煎熬。在遭遇全面外交孤立和國際壓力,特別是奧巴馬政府為推進巴以和談而施加的壓力的情況下,以色列的頑固立場已有松動跡象。以內閣6月17日宣布部分放松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同意一些民用物資在國際監(jiān)督下運入加沙。雖然此舉還不足以還加沙以“自由”,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那里的人道主義危機。不過,如果以色列的立場松動僅是“緩兵之計”,那么,巴以間接和談的陰影不會散去,巴以沖突還會進一步升級。如果加上伊朗的可能護航及其可能出現的伊以碰撞,中東局勢將可能更加緊張,中東地區(qū)重燃戰(zhàn)火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伊拉克的安全局勢仍不樂觀
隨著2009年6月底駐伊美軍從伊城鎮(zhèn)撤出,作為中東三大熱點之一的伊拉克問題似乎有所降溫,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活動已經大大減少,伊安全局勢有所好轉。但由于大選后新政府遲遲不能產生,加之駐伊美軍部分撤軍的臨近,“基地”組織和反美武裝的活動有所抬頭。進入4月至今,巴格達暴力事件數量急劇攀升,人員傷亡慘重。未來伊拉克的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伊拉克戰(zhàn)后的第二次議會大選,已于2010年3月7日舉行。在325個席位的爭奪中,前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領銜的“伊拉克名單”以91席勝出,現總理馬利基為首的“法治國家聯(lián)盟”以2席之差屈居第二。由于無一黨派取得憲法規(guī)定的超半數席位的優(yōu)先組閣權,未來的伊拉克只能由不同黨派聯(lián)合執(zhí)政。經過3個多月的黨派合縱連橫,伊拉克的新政府至今仍未誕生。選舉后出現的長時間政治權力真空和激烈的政治斗爭,為暴力事件的發(fā)生提供了條件,致使伊安全形勢逐漸惡化。各種跡象表明,伊拉克各類武裝分子依然非;钴S,他們有能力繼續(xù)制造各類襲擊事件。
造成伊拉克安全局勢惡化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即將部分撤軍。根據美伊達成的協(xié)議,美軍戰(zhàn)斗部隊將于2010年8月底前全部撤離伊拉克,只留下5萬非戰(zhàn)斗人員,繼續(xù)為伊安全部隊提供支援與顧問服務。駐伊美軍最高司令奧迪爾諾4月19日表示,美軍戰(zhàn)斗部隊將按照原計劃全部撤離伊拉克。他說,目前約有9.5萬名美國軍人在伊拉克,預計2010年夏天結束時,駐伊美軍人數將減半。一般認為,美軍撤出伊拉克前后,將是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最后機會,也是“基地”組織興風作浪的最佳時機。從現在起,伊拉克的安全形勢必將日趨惡化,從而影響中東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
促使中東局勢升溫的三大要素正在發(fā)酵。伊朗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伊核博弈方興未艾,襲船事件釀成的地區(qū)緊張局勢尚未緩解,伊拉克安全局勢將隨著國內政治斗爭的激化和美國的部分撤軍而繼續(xù)惡化。中東局勢將會泛起更大的波瀾。
(責任編輯:李瑞蔚)
相關熱詞搜索:中東 局勢 波瀾 中東局勢又起波瀾 中東局勢最新消息 中東局勢分析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