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預備立憲”百年祭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歷史不能假設(shè),歷史只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實。1906年9月1日,一道“仿行憲政”的上諭仿佛從天而降,民間社會一片歡呼聲,各種憲政團體應運而生,新興報刊上的輿論冒著熱氣,學界、商界、報界,在精英階層當中這道上諭曾點燃了他們心中的希望,華夏的天空曙光隱現(xiàn),百年前的那些日子,他們激動過、亢奮過、徹夜難眠過。今天我們很難想象那個顢頇的慈禧太后,是如何經(jīng)過反復的權(quán)衡、斟酌、算計,才作出了這個大膽的決定,無論如何,蹣跚而行的晚清新政進入了“預備立憲”的階段。在充滿危機和屈辱的轉(zhuǎn)型期中,當時的社會也涌動著一種求新、求變的浪潮,以張謇、湯壽潛等為代表,大江南北,多年來奔走、游說、推動立憲,這股社會力量是不可忽視的,被迫尋求應變之道的清廷不能不作出回應,此前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背后就有他們閃現(xiàn)的身影,自上而下的“預備立憲”與他們?yōu)橹鹘堑摹傲椷\動”是平行的,后者正是前者重要的原動力。專制王權(quán)的老樹上從此能抽出別樣的新芽嗎?中國能由此順利完成轉(zhuǎn)型嗎?
有人說,清廷對“立憲”并無誠意,完全是騙人的鬼把戲。有人說,清廷只是借“立憲”來為自己延年益壽,對進入古稀之年的慈禧而言,“立憲”不過是“預備”,只要“預備”期設(shè)置得長一點,她身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確實,包括慈禧太后在內(nèi)的統(tǒng)治者,之所以在一百年前幽暗的夜晚選擇了“預備立憲”,要在帝國的脖子上套一塊金燦燦的“憲政牌”,并不是自愿的、主動的、積極的,更多的是被動、無奈的應對之策,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要肯定他們在百年前的這一選擇,選擇“仿行憲政”,就是選擇一種更進步的政治文明,至少表明他們并不排斥先進國家嘗試過的制度模式、治國理念。與垂拱而治的絕對王權(quán)相比,君主立憲畢竟是個進步,它承認代議制,承認司法的相對獨立性,承認民眾的基本權(quán)利,承認地方自治,即社會的自主性,等等,這一切都是難以估量的巨大進步。
“預備立憲”最終淹沒在革命的吶喊中,完全出乎立憲派的意料之外,他們曾那么真誠地支持君主立憲,極力推動立憲進程,他們是腳踏實地的實業(yè)家,或者有聲望的知識分子,他們在本土的社會影響無疑在革命派之上。他們滿懷信心,要在清帝國的老樹上嫁接出新憲政的新枝,他們并不想把這棵蛀蟲蠶食、狂風摧折的老樹連根拔起,他們在政治上主張溫和、漸進的改革,而不是激風暴雨式的革命,他們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最低的成本實現(xiàn)社會轉(zhuǎn)型。在危機四伏的晚清,實際上他們已成為社會穩(wěn)定最堅定的支持者,他們有可能順利將舊體制帶入新社會,清廷與他們之間一度有過良性互動,從派五大臣出國到頒布“仿行憲政”上諭,都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們借“預備立憲”的東風,在全國各地成立了許許多多立憲團體,有些已具有近代政黨的雛形,新興的報刊到處是他們的聲音,然而,腐敗透頂?shù)臋?quán)勢集團為既得利益的繩索所捆縛,私心至上,對民間社會的一切善良意愿拒絕作出善意的回應,把這些溫和派也都推到了革命的一邊,等待著清廷的只能是嗚呼的命運,老樹上最終沒能抽出新芽。
有人問,清末“預備立憲”的失敗對當下中國的社會轉(zhuǎn)型有什么啟示?我說至少有三點,一、當權(quán)者要有世界眼光,積極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jīng)驗,不能故步自封。二、與民間社會要有良性互動,不能一概置之不理。三、主動變比被動變好,早變比晚變好,這樣做成本低、收效快。四、即便不搞“預備立憲”,清廷也免不了垮臺,甚至跨得更快。當然,可能會有人說,“預備立憲”最大的啟示乃是,我們連“預備立憲”之類也不搞,嗚呼,夫復何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