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法庭上的罪犯為什么如此理直氣壯?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曾經不止一次在報紙、電視以及其他各種媒體上看到驚人的一幕:一些罪大惡極、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在法庭上高揚著頭,神氣活現(xiàn)、目光炯炯,一副理直氣壯、視死如歸的樣子,絲毫沒有懺悔、后悔或恐懼的意思。其精氣神比執(zhí)法人員還要足!好像天道人心在他一邊似的。
這一幕是令人吃驚的。中哲云:死生亦大矣,西哲云:意識到人的必死性是一切哲學思考的前提。在我的理解中,宗教的最大好處是使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再恐懼,從而死得從容,死得平靜,死得有尊嚴。難道這些罪犯已經真的達到了視死如歸的境界?
下面是我經過初步思考后得出的結論:
第一、罪犯們心里并不服氣,不服氣的原因則是逍遙法外的罪犯太多。我猜測他們在法庭上一定在想:許多和我一樣、甚至比我還罪大惡極的人不仍然逍遙法外乃至春風得意、官運亨通么?為什么他們得不到懲罰?不就是因為他們運氣好或者有更大的后臺么?我之有今天不過倒霉而已,我為什么要服罪?
通過社會上還存在別的、更大的罪犯來為自己開脫誠然是一種狡辯,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們的社會,特別是我們的官場、我們的經濟領域,在數量不少的干部中,犯罪行為已經大面積擴散。對此人們心知肚明。面臨死刑的罪犯的“反指控”在某種意義上講不無道理:的確有很多以權謀私的犯罪分子因為有所謂“保護傘”而一直逍遙法外,受到懲罰的只是一部分甚至大部分。
第二、沒有真正從心里認識到自己的罪,缺乏內心的價值尺度,即使法律判了他的罪,但是由于這些人內心沒有道德律令,更沒有宗教感,不信死后有天堂或者地域,因此并不懼怕什么“報應”之類說法。恰恰相反,這些罪犯(也包括沒有得到懲罰的罪犯)奉行的是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在他們當權得勢的時候以權謀私,化公為私,貪污腐敗,用公款花天酒地、吃喝嫖賭、周游世界,可以說享盡了世俗的榮華富貴。他們即使死到臨頭仍然覺得自己死有所值,比那些活著的貧下中農、下崗工人強多了:反正不求不朽,不求千古流芳,不求上天堂,何來畏懼、后悔、認罪?
如果這樣的分析是成立的,那么,我覺得打擊這些罪犯的囂張氣焰的辦法就是兩個:第一個是硬的,加大打擊犯罪的力度,特別是那些有后臺有靠山的犯罪分子的力度,把犯罪分子的后臺和靠山徹底鏟除,讓這些臨死的犯罪分子無法拿仍然招搖過市的“犯罪分子”進行比照,為自己的犯罪“合法性”辯護,為自己鳴冤叫屈。
第二個是軟的,即抵制享樂主義的價值觀。享樂主義的根源是虛無主義,是面對人的必死性時選擇的一種最糟糕的“超越”方式,它認為人死之后一切皆無,既無宗教的天堂地獄,也無阿倫特反復強調的公共世界,因此,唯一真實的、可以把握的就是此生的身體快樂。既然這樣,何不盡情享樂此生?中國古代享樂主義的祖師楊朱就說,反正人是要死的,十年也是死,百年也是死,平民百姓是死,王侯將相也是死,何不沉醉此生盡情享樂呢(大意)? 許多為了享樂而不惜犯罪的人大概就是這樣想的。
享樂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根源雖然可以追溯到對人的必死性的意識,但認識到了人的必死性并不見得就必然會走向享樂主義。關鍵是有沒有高于自然生命的價值支撐!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種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可以使人克服和排除死的恐懼,同時又不墜入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這是一種世俗永恒的觀念,相信個體雖然必死,但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公共世界卻是永恒的。還有一種宗教式的避免享樂主義的途徑,那就是認定世俗的榮華富貴都是沒有意義的,甚至生命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來世、彼岸是永恒的。但這種超越死亡的方法有一個缺點,就是阿倫特說的無世界性:它是否定人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這種解脫方法對于個人或許是可取的,但是它自私,它無助于建設一個人類共同的家園。
我認為,我們應該倡導一種世俗永恒的人生觀:比我們自己的生命更可貴、更值得珍惜的、更永恒持久的,是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公共世界,為了它,我們不但不應該為了個人的來世超度而皈依宗教,而且不應該為了自己的此生享樂而毀壞我們的公共世界。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