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荃:說《論語》聊社會(三)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些年來,國人的貪欲實在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世人的關(guān)注點往往停留在那些觸目驚心的重大事件上,領(lǐng)導們也是以整治出大案要案作為政績和對于社會公眾的某種交代。愚不敏,思緒常常會岔開去,總是陷入思慮的旋渦而百思不得其解。
人為什么有貪欲?有貪欲是合理的嗎?早年間讀過《馬恩選集》,記得馬克思說過,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quán)勢欲成了歷史發(fā)展的杠桿。這是怎么回事?當然,現(xiàn)在人們的頭腦顯然不像三十年前那樣簡單了,絕大多數(shù)人們不會再天真地認為,利用職權(quán)大肆斂財是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影響或“糖衣炮彈”轟擊的結(jié)果,至少愚不以為然。而且,那些大案要案的主角在懺悔中,總是會舉出“放松了學習”或“思想覺悟不高”為罪錯根由。對此,愚堅決不能茍同。愚以為,這種現(xiàn)象當與人的本性有關(guān)。
人性討論是哲學的主題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是以階級論替代了人性討論。人性論是資產(chǎn)階級的,不容無產(chǎn)者問津。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這里說的是人性么?其中有貪欲么?八十年代以降,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主題曲,文化的走向是一路狂跌,理論界沒理論,文化界沒文化——這不,前天看電視,一個文化節(jié)目,女主持人居然把唐代詩人“杜旬鶴”說成了“杜茍(音“狗”)鶴”,還打出字幕來,真真一個“茍”字,氣得我要死——光顧了生氣,忘了記是哪個臺了?傊,人性問題在當代中國理論界和學術(shù)界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所以一遇到貪欲這樣涉及人性的問題,愚就惶惶然不知其解。
沒轍了,只好求教于夫子。翻遍《論語》,找不到孔子關(guān)于人性的界定和確解。他老人家只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是“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楊伯峻譯文)。再翻揀,看到了這樣一條: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楊伯峻譯文:孔子說:“發(fā)大財,做大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
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サ玫剿,君子不接受。窮困和下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
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伒羲硬粩[脫。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就是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看到這里,恍然有所領(lǐng)悟。原來孔子在人性的思考中,并沒有排除人的貪欲,富與貴是人們的普遍愿望或欲求,貧與賤則是人們所不愿。關(guān)鍵是,要“以其道得之”,就是說,方法要正當、合理。那么這是什么樣的方法呢,根據(jù)孔子文意,應(yīng)當是符合仁義道德的路徑或手段。所以孔子要求君子為人需把握仁德,須臾不可離棄。無論通達順暢,抑或困頓蹇塞,都要與仁德同在。后世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概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延傳下來的,演化成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
人的本性在孔子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詮釋,在孟子那里又得到了注解。孟子曰:“食色,性也!痹瓉,儒學宗師們認可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貪財好色就是人的本性使然呢。不過,他們又都強調(diào),要給這樣的人性一定的制約或限制,不然的話,任憑貪欲驅(qū)使,必定會胡作非為、為非作歹,天下大亂,伊于胡底?鬃右浴暗馈睘榈谭溃献訉ⅰ笆、色”歸為“小性”,要以人天生就有的“大性”,即“仁義禮智”來替代之。這樣一來,在孔儒們看來,道德修身就變得異乎尋常的重要了。
后世士人都是孔孟之徒,其中不乏庸碌之輩,也多有貪官污吏,但是,在道德修身的感召下,畢竟也造就出了一些清廉之士。他們居官為宦,能體恤民情,實施仁政,興修水利,輕徭薄賦,甚而為民請命,造福一方。與傳統(tǒng)社會龐大的官僚群體相較,他們是極少數(shù)。然而,正是這些極少數(shù)們給輾轉(zhuǎn)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帶來生的希望。于是被稱作“清官”,譽為“青天”,受到黎民百姓千百年來的敬仰、膜拜和傳誦。他們的事跡衍為故事話本,扮作戲文,譜成民謠俚曲,樹為口碑,流布民間,傳唱至今。
以仁德為道,缺乏強制力,宜乎傳統(tǒng)社會所謂清官者,雖非絕無僅有,卻也屈指可數(shù)矣。
當代中國,人的本性似乎與先民無別,子曰“以其道得之”仍是至理名言。問題是,何為道?曰法制、曰民意、曰監(jiān)督。
我輩平凡,于尋常生活中,亦難免有利、財誘惑。這時,愚以為,務(wù)必請君默誦夫子“以其道得之”三百遍。于是,得之不必驚詫而失態(tài),失之也無需懊喪而失眠。堤防不失,大性常在。換作本世紀的話語,就是把握住做人的底線。利、財無論對誰來說,總是多多益善。民諺有云“誰跟錢有仇呢”。能“以其道得之”,就能無怨無悔,無驚無險。虧心事不做,鬼來亦無妨。
夫子之道蘊聚著中國先民的智慧,蘊聚著為人之道,做人之底線。以此做人,頂天立地;
以此持家,家道興旺;
以此治學,學富若干車;
以此經(jīng)商,財源茂盛;
以此居官,官運……官運那個有點兒難說呀;
以此立國,國泰民安。
——話說得有點兒大了。不過,夫子之教,其傳延業(yè)已兩千多年,其理則貫通宇宙矣,孰能以此為非耶!
2007-12-12
原發(fā)《知青小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