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縣石平川鉬礦區(qū)上橫坑礦段礦體地質特征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 浙江省石平川鉬礦位于浙江東南沿海火山活動帶。通過對上橫坑礦段礦體地質特征解析,表明:石平川鉬礦區(qū)上橫坑礦段85號礦體是一個隱伏的穩(wěn)定與較均勻型的富礦體;向85號、25號與5號礦體呈側斜列式疊瓦狀分布。F8礦體錯斷85號礦體,可以依據(jù)此為下一步找礦指明方向。
Abstract: The Shipingchuan molybdenum deposit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volcanic activity belt i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Zhejiang. By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bodies in the Shanghengkeng section, it is shown that the No. 85 orebody of the Shanghengkeng ore section in the Shipingchuan molybdenum deposit is an invisible stable and relatively homogeneous orebody; The lateral oblique column imbricate distribution is presented to the orebody 85, 25 and 5. The F8 orebody is dislocated by No. 85 orebody, which can be used as a guide for the next step in prospecting.
關鍵詞: 石平川;鉬礦;上橫坑礦段;礦體
Key words: Shipingchuan;molybdenum;Shanghengkeng pit;ore body
中圖分類號:P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4-0234-02
0 引言
青田石平川地區(qū)是浙江省“751”地質找礦工程(石平川鉬礦老礦山)重點區(qū)域[1]。也是浙江省規(guī)模最大的鉬礦床,該區(qū)自上世紀70~90年代以來,省內多家地勘單位對該地區(qū)的鉬礦進行了系統(tǒng)的勘查[2-5],認為該區(qū)為石英脈型鉬礦床。前人對石平川鉬礦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特征[6,7]、礦床成因[6]及成礦時代[6]的研究,此次對青田縣石平川鉬礦區(qū)上橫坑礦段礦體做了一些基礎地質調查,為該區(qū)及外圍找礦勘探工作及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1 礦區(qū)地質概況
石平川鉬礦區(qū)位于華南古板塊,浙東南沿;鹕桨枷輲鄬β∑饏^(qū),溫州—鎮(zhèn)海北東向深斷裂西側,與淳安—溫州北西向斷裂交叉結點處。石平川礦區(qū)位于平橋—湖莊北西向斷裂與雷公勝—金坑口近南北向斷裂及峰山—黃垟北東向斷裂的交接復合部位,礦床受石平川火山穹窿控制。
1.1 地層
區(qū)內主要出露晚侏羅世上統(tǒng)的一套陸相火山碎屑巖,自上而下可分為兩段西山頭組第一、二段(J3x1~J3x2),其巖性組特征如下:
西山頭組第二段(J3x2)頂部主要為流紋質晶屑玻屑凝灰?guī)r夾凝灰質粉砂巖、砂巖及沉凝灰?guī)r;中部為流紋質含角礫晶屑玻屑凝灰?guī)r、流紋質玻屑晶屑凝灰?guī)r;下部為主要巖性為流紋質晶屑凝灰?guī)r。
西山頭組第一巖性段(J3x1)巖性復雜,凝灰質頁巖、流紋質玻屑晶屑凝灰?guī)r以及流紋質玻屑凝灰?guī)r等互層。
1.2 構造
區(qū)內構造的基本特征是:屬石平川火山穹窿構造中心部位;斷裂構造發(fā)育;以緩傾角似層間裂隙構造為主的控礦構造,呈不完整的環(huán)狀發(fā)育在早期花崗斑巖體的周圍。
礦區(qū)位于石平川火山穹窿中心部位,出露侵入相斑狀堿性長石花崗巖(ξγ53(1)),由北西向、北東向和近南北向三組斷裂構造交接復合的一個構造軟弱帶巖漿侵入而形成。穹窿之中心部位大致在水牛塘附近,向四周傾狀,石平川巖體位于火山穹窿中部。含礦圍巖及巖體接觸帶總體圍斜外傾,其中東、西、北側接觸面總體較陡,南緣相對較緩。火山穹窿構造裂隙是礦床主要容礦構造。
礦區(qū)內后期斷裂構造十分發(fā)育,其產狀和相互切割關系,大致可分為三組:北西向、北東—北北東向、北東東向斷裂。主要斷裂有北西向石平川—湖莊斷裂(海溪斷裂),橫穿測區(qū)中部,總體走向 300°,長27km,破碎帶寬一般為15~30m,最寬達50~70m,切割地層及北東向斷裂,其常形成較寬的破碎帶,帶內發(fā)育構造角礫巖(具次生石英巖化)。斷面沿走向具有波狀起伏,總體傾向北東,局部傾向SW,傾角為70~78°。斷裂具多次活動,早期具有張性結構面特征,晚期具有壓(扭)性結構面特點。除此外尚有北東—北北東向龍?zhí)侗场蹇訑嗔、杉樹灣—橫坑斷裂、金坑斷裂等。
1.3 侵入巖
礦區(qū)內燕山晚期巖漿侵入活動較頻繁而強烈。侵入巖體及巖脈均有出露,根據(jù)相互穿插關系,侵入的先后順序大致是:石英閃長巖→斑狀堿性長石花崗巖→花崗斑巖→安山玢巖→輝綠玢巖。
其中石平川巖體:斑狀堿性長石花崗巖(ξγ53(1))出露于礦區(qū)中部,該巖體總的出露面積為約1.07km2,呈巖株狀產出。呈長軸北東走向的橢圓形,產狀外傾,為中心式侵入體。巖體與圍巖呈侵入接觸,接觸面具波狀起伏,并有分枝現(xiàn)象。巖體之接觸面南西部較緩,傾角一般15~30°,東西部和北部較陡為40~70°,接觸面一般規(guī)則,局部枝叉狀。在水平方向上無明顯的巖性巖相變化。在垂直方向上則具分帶現(xiàn)象,上部為斑狀堿性長石花崗巖,并常見石英閃長巖捕虜體,往深部相變?yōu)榧毩0郀詈谠颇糕涢L花崗巖,其間無明顯界線。
該巖體與成礦關系密切,不僅是礦體的主要母巖之一,而且也是主要的成礦母巖。本身屬雜巖體,由黑云母花崗巖、石英閃長巖與堿性長石花崗巖侵入體組成。侵入定位明顯受前期構造裂隙控制。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