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散文詩

        發(fā)布時間:2017-01-26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年度散文詩篇一:十七年散文

        一、我國散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1、古典散文的軌跡和核心:

        軌跡:哲學散文: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諸子散文。

        歷史散文:《左傳》《史記》《戰(zhàn)國策》

        文學散文:魏晉時的散文。

        核心:文以載道(載道論)。

        2、現(xiàn)代散文與古典散文的對立:

        “白話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進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現(xiàn)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論”——言個人之志,顯個性精神。

        雜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訊、報告文學成了主流形態(tài)。

        3、當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論:抒人民之情,揚時代精神。

        類型:海闊天空論、詩意論、形散神不散論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為第一階段:通訊、報告得到了空前發(fā)展。

        其內容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巴金《生活在英雄們中間》、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劉白羽《朝鮮在戰(zhàn)火中前進》;

        二是迅速及時地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柳青《王家斌》、華山《童話的時代》、臧克家《毛主席向著黃河笑》,楊朔《石油城》。

        缺陷:題材不夠廣泛,體裁過于單一,存在較多的概念化傾向。以歌頌為主,較少干預生活、沉潛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當代散文的活躍時期。

        這一時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題材更為廣泛,思想較為深刻,藝術較為精湛,作品數量多,出現(xiàn)了風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藝術趨于圓熟的作品。 楊朔《海市》,秦牧《花城》,劉白羽《紅瑪瑙集》,巴金《傾吐不盡的感情》,冰心《櫻花贊》,吳伯簫《北極星》,碧野《情滿青山》,方紀《揮手之間》,峻青《秋色賦》。

        (三)60年代初期,出現(xiàn)了雜文短暫的繁榮。

        《北京晚報》開辟以“燕山夜話”為題的雜文專欄,由鄧拓主持,其后,《前線》雜志和《人民日報》先后開設了“三家村札記” (鄧拓、吳晗、廖沫沙主持)和“長短錄”專欄(夏衍、吳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這些雜文針砭時弊、尖銳活潑、堅持真理、旗幟鮮明,敢于觸及社會中的一些矛盾,與歌頌性的散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鄧拓《一個雞蛋的家當》

        小結:十七年時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藝理論和“左”的僵化觀念的影響,作家基于統(tǒng)一的思想表現(xiàn)模式,限制了散文創(chuàng)作題材和體裁的多樣化,主要體現(xiàn)為豪言壯語式的歌頌,缺少真情的抒寫,整體藝術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視角背離 與“模式化”。

        視角背離,即散文家的視角與其所置身的現(xiàn)實之間背離。散文作者以虛幻的形式為自己建構了另一種非真的存在,對復雜多樣的現(xiàn)實存在熟視無睹或壓抑自己內心的真誠呼喚。最明顯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是“大躍進”等盲目政治運動后的三年自然災害,農村到處是慘不忍睹的苦難現(xiàn)實,而一些散文卻仍對政治盲目謳歌,如楊朔的《茶花賦》、《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頌歌但卻選擇了寫逃離現(xiàn)實的山水游記、異國風光、歷史追憶等,但這些作品仍未能擺脫頌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櫻花贊》宗璞的《西湖漫筆》.

        作為“我”的產物的散文與事實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間的對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個人的“小我”,散文發(fā)出的不再是“我”這一個體的聲音!皞人”的感受已無足輕重,唯一被認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三、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代初期曾經出現(xiàn)過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這個創(chuàng)作高峰中 的作品雖然包括各種體裁和諸多形式,但以文藝性散文特別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楊朔、劉白羽、秦牧,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標志。他們的散文代表了當代散文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態(tài),對后來的創(chuàng)作產

        年度散文詩

        生了重要的藝術影響。

        (一) 楊朔的散文

        A楊朔(1913-1968) ,山東蓬萊人。1937年參加革命,從事革命文藝工作。解放戰(zhàn)爭時期,擔任新華社特派記者。抗美援朝期間,他曾赴朝鮮前線,著有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姑涝Y束后,楊朔主要從事外事工作,同時致力于散文的創(chuàng)作。文革中楊朔遭到林彪、“四人幫”迫害,服安眠藥自殺。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紅葉》《茶花賦》《海市》等散文名篇。

        B楊朔散文的特征:

        1注視著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從他們平凡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閃光的思想品質,給以動人的描繪。

        (1)寫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發(fā)掘其美好的心靈世界,給以親切動人的表現(xiàn),使人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氣質。

        (2)他不詳盡寫人,而是簡潔地勾勒出人物的神韻,因此人物不太顯著、工整,但意韻深涵,韻味無窮。

        2

        (1)他通過寫人,顯示生活的一個側面,展現(xiàn)廣闊的時代特色。

        (2)通過對生活中東鱗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寫烘托時代的特征。

        3

        楊朔追求散文的詩意美,常常在尋求詩的情調。他的散文總是詩意蔥朧,沁人肺腑。

        (1)他的詩意美常常從平凡的事物或美麗的奇景中表現(xiàn)出來。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穎,生動逼真、傳神,二者往往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互相映照,形成一種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 (3)

        (一)、楊朔散文的“詩意” 最初閱讀楊朔散文,我們不能不被它的“詩意”所感動: 北京的秋天最長,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風卻先來了,踩著樹葉走,沙沙

        的,給人一種怪干爽的感覺!毒┏锹健

        4

        他寫散文總象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節(jié)雋永,但不復雜;篇幅簡短,卻境界幽遠,引人入勝。布局精巧,別具生動,有曲徑通幽、洞天疊出之妙,玲瓏精巧之美。

        (1)善藏善曲,有張有弛。 (2)

        5

        語言精美,音韻和諧,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

        C楊朔散文的弊端

        1、 頌歌體的藝術格調

        從藝術格調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詩性肯定與莊嚴歌頌,因此可以將之稱為“頌

        黑格爾曾經指出:意識對現(xiàn)事物的肯定性思維表現(xiàn)為“善”(即與現(xiàn)實的認同),而它的否定性形式表現(xiàn)為“惡”(即與現(xiàn)實的對立)。在現(xiàn)實存在中,惡的思維方式所表現(xiàn)出的直接情感判斷就是憂患意識,善的思維方式所表現(xiàn)出的就是祝福意識。

        2、 單調的結構方式

        結構方式:寫景——記事寫人——議論點睛 (三段式)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 。

        D楊朔的散文追求詩化的抒情,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依據情感的變化謀篇布局、組織結構,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詩一樣的韻律。

        2、在散文中營造詩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詩一樣的藝術境界。

        3、注重字句的錘煉,使散文的語言也具有詩一樣的蘊涵。

        (二)劉白羽的散文

        A劉白羽(1916-):現(xiàn)代著名作家,北京通州人。在散文、報告文學和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出版的散文集有《紅瑪瑙集》《秋窗偶記》《冬日草》《平明小札》《劉白羽散文選》。他的散文基調是歌頌光明、歌頌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風格激越、剛健,閃耀著時代的光彩。

        B劉白羽散文的特點:

        1.散文的基調是歌頌光明、歌頌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寫壯懷激烈的詩情,是劉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對照手法制造波瀾,結構錯落有致。

        4.雄渾豪放,是劉白羽散文的基本風格。

        C劉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間的廣闊。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體的象征和豪放的風格。

        (三)秦牧的散文

        A秦牧: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以散文著稱于文壇!豆艖(zhàn)場春曉》《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壇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B秦牧散文特點:

        1)散文言近旨遠,哲理性強。贊頌新中國、新生活,鞭笞丑惡現(xiàn)象是貫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條主線,在闡述觀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

        2)散文題材廣泛、融知識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體。談古論今、旁證博引,顯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識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間,秦牧提出了散文題材與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散文知識化、藝術化等主張。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達方式沒有固定格式,瀟灑自然,語言流暢講究,文筆游走靈活,聯(lián)想奇妙,思路開闊,感情自然流露。

        4)語言流麗酣暢、凝練生動,具有“林中漫步”和“燈下談心”的行文風格。

        5)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C不足:過于強調知識性,有些冗雜拖沓之感;強調哲理,表現(xiàn)出說教氣。

        D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對知識的“綜合”

        2、對材料的“點化”

        3、對文體的講究

        三、 散文三大家風格比較

        1、 從作家的氣質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來看

        楊朔——詩人氣質——散文——詩

        劉白羽——戰(zhàn)士——散文——武器

        秦牧——學者——散文——無所不談

        2、從藝術手法來看

        (1)、選材

        楊朔——托物言志,以小見大。

        劉白羽——選取壯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 秦牧——豐富多彩,涉筆成趣。

        (2)構思

        楊朔——從平凡的事物中提煉詩意

        劉白羽——從縱的方面進行聯(lián)想

        秦牧——觸類旁通,左右逢源。

        (3)語言

        楊朔——清新委婉

        劉白羽——剛健絢麗 ,氣勢雄渾 。

        2、 秦牧——自然親切,講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園林

        一團烈火

        一座花城

        年度散文詩篇二:十七年散文

        第五章 十七年散文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概述

        導入新課:散文是一種題材廣泛,結構靈活,注意抒寫真實感受,境遇的文學體裁。它有兩個基本特點1:結構自由靈活,形散。2:真實。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敘事實,寫實物、實情仿佛是散文的傳統(tǒng),古代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 散文在新文學史上的浮沉

        (1)五四時期的政論性散文和藝術散文(美文)

        政論性散文《新青年》“隨感錄”欄目上的文章為代表,主要作者有:魯迅、陳獨秀、李大釗、劉半農、錢玄同等。

        藝術散文也稱美文,主要代表是魯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二、三十年代的性靈散文(散文小品)

        性靈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閑適、超脫、可見出真性情,政治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張愛玲等。

        (3)三十年代的雜文

        白話雜文的創(chuàng)始人是魯迅。雜文是一種戰(zhàn)斗性的文體,被稱為投槍和匕首。代表作家除了魯迅外,還有“魯迅風”雜文流派:巴人、柯靈等!耙安菖伞保合难、聶紺弩等。

        (4)四十年代的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起于通訊報道,四十年代報告文學發(fā)展的主要源頭是戰(zhàn)地通訊,以及斯諾對延安的報道《西行漫記》。四十年代報告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吳伯簫、周立波、周而復、劉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寫和報告文學

        關于新中國的建設的特寫和報告文學,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陽等人大量謳歌西部建設場景的散文作品。

        關于朝鮮戰(zhàn)爭的報告文學:巴金、劉白羽、楊朔、黃鋼、魏巍等都先后到過朝鮮戰(zhàn)場體驗生活。魏巍兩次到達朝鮮戰(zhàn)場,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漢江南

        岸的日日夜夜》、《戰(zhàn)士和祖國》、《擠垮它》,輯集為《誰是最可愛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藝術散文的復興;

        (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

        (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沒;

        (9)九十年代的散文熱

        二、散文概念與散文創(chuàng)作的兩種體式

        1.概念:散文歷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復雜,在過去指除詩歌以外的一切文學作品,F(xiàn)代散文主要有廣義和狹義兩個理解角度。狹義指“抒情性散文”,廣義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敘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兩種發(fā)展線索——抒情性散文和敘事性散文。

        2.兩種散文體式的發(fā)展狀況

        建國后,由于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和個性情感的表達受到貶抑。敘事性散文發(fā)展迅速,成為散文創(chuàng)作的主體,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現(xiàn)。

        (1)敘事性散文:50年代初,主要是紀實性的通訊、報告、特寫,從主題和題材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描繪,一是朝鮮戰(zhàn)爭。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敘事散文的突出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雜文的興起和回憶錄、史傳文學的繁榮。

        A.雜文。建國前,在國統(tǒng)區(qū),雜文作為對敵斗爭的一種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區(qū),特別是建國后,面對人民內部矛盾,黨的文藝政策卻不允許和批判雜文寫作。在百花文學時期和60年代初,黨的兩次文藝政策調整,雜文兩度有限度的復興。

        B.回憶錄、史傳文學。這類創(chuàng)作是統(tǒng)治者的歷史性敘述。如《紅旗飄飄》

        (2)抒情性散文的兩次復興

        抒情性散文也稱為“藝術散文”,即文學意義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藝術價值。由于建國后重視敘事對歷史責任的承擔,忽視個性抒情,因而,這類散文普遍受貶抑,只是在文藝政策松動時才出現(xiàn)。

        A.百花文學時期。56年作協(xié)明確將散文小品和特寫分開,承認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獨立品格。56年文藝界的一個好現(xiàn)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來。相對寬松的精神環(huán)境促成了散文小品的復興。新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老舍的《養(yǎng)

        花》、豐子愷的《南穎訪問記》和《廬山面目》、秦牧的《社稷壇抒情》、楊朔的《香山紅葉》、魏巍的《我的老師》、葉圣陶的《游了三個湖》、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記》等。

        B.60年代初,六十年代初大調整中文學與政治關系的再反思,多樣化局面的初露端倪,促成了藝術散文的再度復興。表現(xiàn)為散文作家成為實體性概念,形成了許多散文作家;散文風格形成,由早期簡單抒情轉向注意提升作品藝術水準;作品數量多。

        1961年1月起在《人民日報》第八版開“筆談散文”專欄,發(fā)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簡精神》,《文藝報》、《文匯報》、《光明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力推散文,其中有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理論。散文作家的專業(yè)化,出現(xiàn)一批職業(yè)散文作家:楊朔、秦牧、劉白羽、孫犁、袁鷹、碧野、柯藍、郭風、何為等。老作家中巴金、冰心、吳伯簫、曹靖華,以及學者鄧拓、吳晗、剪伯贊等都有散文方面的成就。

        三、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個時期——百花文學時期

        1.興盛的原因

        (1)人民政權的建立,抗美援朝的勝利,國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現(xiàn)。

        (2)階級斗爭思維定勢的搖動(人民內部矛盾性質的提出)和“雙百”方針的提出、實施。

        2.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1)反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報告文學成為第一聲春雷。

        作家專集有: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劉白羽《朝鮮在戰(zhàn)火中前進》,集體合集有:《朝鮮通訊報告選》(1、2、3輯)《志愿軍一日》,《志愿軍英雄傳》

        (2)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沸騰生活和祖國變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陽《老羊工》、《散文特寫選》、《散文小品選》、《經濟建設通訊報告集》等。

        (3)謳歌社會主義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黃繼光獻身的一刻》中的黃繼光,《為了整體,為了勝利》中的邱少

        云,《羅盛教》中的羅盛教 ,《第二次考試》中的女青年。

        (4)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除通訊、報告文學、特寫外,游記、小品、傳記、雜文也發(fā)揮作用。

        楊朔《香山紅葉》、 碧野《天山景物記》 、葉圣陶《游了三個湖》、 茅盾《斯德哥爾摩雜記》、 秦牧《社稷壇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個時期。

        1.繁榮原因

        (1)幾次文藝座談會的調整為作家提供較為自由的空間。

        (2)《人民日報》《文匯報》《光明日報》等對散文創(chuàng)作有意識扶持。

        2.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1)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憶錄的寫作熱潮;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記、抒情散文、雜文的創(chuàng)作熱;60年代中期是報告文學的勃興,1961年被稱為“散文年”。

        (2)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葉圣陶《記金華的兩個洞》、冰心《櫻花贊》、巴金《從鐮倉帶回的照片》、方紀《揮手之間》、吳伯蕭《記一輛紡車》;游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剪伯贊《內蒙訪古》、宗璞《西湖漫筆》;報告文學:魏鋼焰《紅桃是怎么開的?》、徐遲《祁連山下》、黃宗英《小丫扛大旗》。

        四、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整個十七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視角背離:即散文家的視角與其所置身的現(xiàn)實之間背離。散文作者以虛幻的形式為自己建構了另一種非真的存在,對復雜多樣的現(xiàn)實存在熟視無睹或壓抑自己內心的真誠呼喚。最明顯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是“大躍進”等盲目政治運動后的三年自然災害,農村到處是慘不忍睹的苦難現(xiàn)實,而一些散文卻仍對政治盲目謳歌,如楊朔的《茶花賦》、《海市》、郭沫若的《訪沈園》,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頌歌但卻選擇了寫逃離現(xiàn)實的山水游記、異國風光、歷史追憶等,但這些作品仍未能擺脫頌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櫻花贊》宗璞的《西湖漫筆》,吳祖光的《霧里峨眉》。

        (二)“非我化”:也就是說:作為“我”的產物的散文與事實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間的對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個人的“小我”,散文發(fā)出的不再是“我”這一個體的聲音。“個人”的感受已無足輕重,唯一被

        認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這首先表現(xiàn)在作家個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們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對相同對象時,觀照的視角與結論如出一轍,個性的差異完全泯滅了。比如同寫桂林山水,華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發(fā)出的感慨并無兩樣,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國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這一階段的散文還有一個特點,即將與“革命”無關的兒女情長、個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個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純愛情題材的作品。“我”的喪失導致了散文的“非真”。雖有許多散文涌現(xiàn),卻從文章的結構到語言句式,都幾乎千人一面,成為新的八股。

        (三)模式化:這就是存在的第三個問題,即“模式化”。從某種意義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說只有寥寥幾人:幾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復制。這個模式,不僅存在在作品構思上,還表現(xiàn)在句式表達上。

        年度散文詩篇三:五年級閱讀精美散文

        五年級閱讀精美散文

        白色山茶花

        席慕蓉(臺灣)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又美麗的花朵,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兒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ㄩ_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絕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真地迎接著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探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于生命的美麗。

        ----選自《白色山茶花》

        春天吹著口哨

        劉湛秋

        沿著開花的土地,春天吹著口哨;

        從柳樹上摘一片嫩葉,

        從杏樹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風中搖一搖;于是,歡快的旋律就流蕩起來了。

        哨音在青色的樹枝上旋轉,它鼓動著小葉子快快地成長。

        風箏在天上飄,哨音順著孩子的手,順著風箏線,升到云層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閃開了路,滴著黑色的油,哨音順著犁鏵地鏡面滑過去了。 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靈鳥得啼囀?可有牛的叫?

        沿著開花的土地,春天吹著口哨;

        從柳樹上摘一片嫩葉,

        從杏樹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風中搖一搖;于是,歡快的旋律就流蕩起來了。

        它悄悄的掀開姑娘的頭巾,從她們紅潤潤的唇邊溜過去。

        它追趕上了馬車,圍著紅纓的鞭子盤旋。

        它吻著拖拉機的輪帶,它爬上了司機小伙子的肩膀。

        呵,春天吹著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個人的耳朵里,灌滿了一個甜蜜的歌聲——早!

        ---- 選自《寫在早春的信箋上》

        信念

        ——看帆板表演

        張歧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只彩色的大翅膀。

        幽藍的大海給了它那么些自由,又給了它那么多驚險,于是它一會兒騰躍,一會兒打旋,一會兒傾斜。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

        我替哥耽心,手心捏一把濕漉漉的汗。

        哥哥上岸了,身上的汗比我手心捏的多得多;可臉上掛著笑——爸爸闖海歸來那樣的笑。

        我問:“那么急的海風、海流,帆板為什么不倒,難道它乖乖聽話?”

        哥哥點頭:“駕馭者是帆板不彎的脊梁,帆板是駕馭者踢波踩浪的腳丫,驅使帆板聽話的是直往無前的信念!”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凝聚的智慧、力量和膽!”

        我好像聽懂了,

        我覺得手心發(fā)癢。

        金色花

        [印度]泰戈爾

        假如我變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為了好玩,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風中搖擺,又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后,濕發(fā)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你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的香氣,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中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②,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fā)與膝上時,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個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學名Michclia Champaca,印度圣樹,木蘭花屬植物,開金黃色碎花。譯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羅摩衍那》(Ramayana)為印度敘事詩,相傳系蟻垤(Valmiki)所作。今傳本,形式約為公元二世紀間所形成。全書分為七卷,共二萬四千頌,皆系敘述羅摩生平之作。羅摩即羅摩犍陀羅。十車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為毗濕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為英雄,有崇拜他如神的。

        ----選自《泰戈爾詩選》

        橡樹

        ——生與死相互交替的規(guī)律

        [意]費拉里斯

        初春,大地從沉睡中蘇醒。田野里飄來一陣陣泥土的清香,草兒吐露出嬌嫩的幼芽,好奇地窺視著人間;姑娘們穿著艷麗的衣裳,在碧綠色的草地上歡快地歌唱。

        萬木爭春,小溪嘩嘩作響,兩岸鋪上翡翠般的地毯。舉目眺望,大自然一片生機,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只有一棵橡樹默默地站在一旁。它沒有穿上新裝,它那飽經滄桑、滿是皺紋的老皮一絲不掛地袒露著;它雄偉、挺拔、巍然屹立,干枯的樹枝直指天穹,猶如高舉雙臂,祈求上帝的憐憫?墒撬难阂呀浤郎,生命的火花已經消失,嚴酷的寒冬結束了它的殘生。

        不久前,它還神采奕奕,英姿勃勃。然而,自它睡下去,就再也沒有醒來。

        幾天之后,來了幾個人,七手八腳把它鋸斷,又把它連根刨出,裝車運走。在生長過它的地方,只剩下一堆黃土。

        橡樹啊,我童年的伙伴和朋友,你曾賦予我多少甜蜜的幻想!我喜歡在你高大的軀干上攀登,在你堅韌而富有彈性的樹枝上盡情地悠蕩。

        多少次,我在你那幽靜、涼爽的濃蔭下悠閑地歇息,自由地暢想。如今,那些甜蜜的時光同你一起離開了我們可愛的故鄉(xiāng)。

        幼小的橡樹長出第一批嫩葉,又把枝條向四處伸延,轉眼之間填補了你留下的空間。茁壯的幼苗變成參天大樹,孩子們又會在它的樹蔭下嬉笑、玩耍,成年人又會在那里歇息、暢想。

        ---- 選自《讀者文摘》1986年11期

        雨之歌

        [黎巴嫩]紀伯倫

        我們是上帝從天上撒下的銀線;大自然將我們接住,用我們來美化山川。 我們是從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一落下來的美麗的珍珠,早晨的女兒搶走了我們,將我們撒遍大地。

        我在哭,一個個小山丘卻在笑,我往下掉,花兒們卻高高地昂起了頭。 烏云和大地是一對戀人,我同情他們,并為他們傳遞書信。我傾注著,沖淡了他們倆中間的這一個強烈欲念,撫慰了另一個的受創(chuàng)的心靈。

        雷聲和閃電預報著我的到來,天空的彩虹宣布了我旅程的終結。生活就是這樣,它從憤怒的雷電腳下開始,然后在安謐的死亡的懷抱里結束。

        我從海里升起,在天空的羽翼上翱翔?吹矫利惖幕▓@,我就下降,我去親吻鮮花的嘴唇,擁抱樹木的枝條。

        萬籟俱寂,我用纖細的手指敲著窗上的水晶玻璃,這聲音組成了歌曲,使多愁善感的心靈沉醉。

        大氣的炎熱生育了我,我卻要驅散這炎熱的大氣,正像女人一樣,她們總是從男人那里取得了征服他們的力量。

        我是海洋的嘆息,是蒼穹的眼淚,也是大地的微笑。愛情也是這樣,它們是感情的海洋里發(fā)出的嘆息,是深思的天空下的淚水,是心田里浮出的微笑。

        ----選自《外國散文欣賞》

        白鷺

        郭沫若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者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子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則嫌黑。

        在清水田里時有一只兩只站著鉤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不是安穩(wěn),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xiàn)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黃錯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xiāng)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許有人會感著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優(yōu)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鞏散文詩。

        多彩的森林

        柴徳森

        相關熱詞搜索:散文詩 年度 散文詩兩首 散文詩精選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