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產學研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8-10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 要:高等教育目前至少承擔著三個方面的職能,即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在目前知識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越來越大,作為高校已經被推倒了社會發(fā)展的中心。我國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但是由于相應的激勵機制不夠完整,產學研合作的各方參與主體并沒有完全發(fā)揮作用,使得產學研合作的效果沒有充分體現(xiàn)。本文梳理了目前產學研激勵機制方面存在的產學研合作多限于校企之間、激勵機制主要關注物質激勵而忽視其他激勵、激勵機制不完整而導致激勵效果不持續(xù)、產學研合作團隊不穩(wěn)定而導致激勵效果不好、產學研各參與主體激勵機制不同幾個問題,提出擴大產學研參與主體范圍、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機制并重推進、制定相應制度規(guī)范保持激勵機制持續(xù)性、構建穩(wěn)定產學研合作團隊并合理執(zhí)行激勵機制、鼓勵產學研各合作主體靈活執(zhí)行激勵機制等建議,希望對我國高等教育產學研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 產學研 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
          為了能夠充分調動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各方的積極性,有必要建立并執(zhí)行適當的激勵機制。目前從產學研合作現(xiàn)狀來看,存在從理論到實踐的激勵機制,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的存在,導致激勵機制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本文簡要探討激勵機制的創(chuàng)新問題。
          一、產學研激勵機制相關概念
          1.產學研合作概念
          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yè)、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yè)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業(yè)自主聯(lián)合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yǎng);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實驗室;建立科技園區(qū),實施科學研究與成果孵化;建立基金會,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基金;吸納企業(yè)公司和社會資金成立學校董事會,建立高校高科技企業(yè);高校與地區(qū)實行全方位合作等。
          2.激勵的概念
          什么是激勵?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Berelson)和斯坦尼爾(Steiner)給激勵下了如下定義:“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侨祟惢顒拥囊环N內心狀態(tài)。”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動機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它對人的行動起激發(fā)、推動、加強的作用。
          3.機制的概念
          泛指一個系統(tǒng)中,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功能。多用于自然科學,指機械和機能的互相作用、過程、功能等。社會科學也常使用,是指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
          4.激勵機制的概念
          “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tǒng)中,激勵主體系統(tǒng)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并使之規(guī)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guī)律的總和。結合本文研究內容,高等教育產學研激勵機制是指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中,各方參與主體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刺激參與人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組織目標的一整套制度或方法。
          二、國內產學研激勵機制研究現(xiàn)狀
          國內對于產學研激勵機制的研究主要從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角度,更多的關注利潤分配以及激勵機制構建等。詹美求 ,潘杰義(2008)認為利益分配是校企合作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影響到合作的效果和各方利益,因此提出了一種混合利益分配模式,運用了博弈論理論,建立了利益分配模型來推動校企合作創(chuàng)新。任培民,趙樹然(2008)針對產學研結合項目利益分配的最優(yōu)化問題提出了期權——博弈整體化模型;駱品亮, 殷華祥(2009)基于利益——博弈模型,比較分析了由于知識增值而多創(chuàng)造的收益如何從激勵的角度進行再分配,提出知識共享的激勵框架。鮑新中,王道平(2010)認為產學研合作關系能否保持穩(wěn)定,關鍵取決于成本的分攤和合作收益的分配,他們認為合作博弈下,技術創(chuàng)新規(guī)模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整體收益都比非合作博弈情況下要高,并提出運用討價還價模型對合作創(chuàng)新帶來的剩余價值進行再次分配。但斌,宋寒,張旭梅(2010 )則針對合作中的雙邊道德風險問題,運用委托代理理論討論了合同的設計,并對合同參數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特征。黃波,孟衛(wèi)東,李宇雨(2011)考慮研發(fā)存在技術風險,且研發(fā)成功概率與研發(fā)方投入相關,市場收益與企業(yè)投入相關,通過對不同契約的激勵效率的比較分析,提出基于雙邊激勵的產學研合作最優(yōu)利益分配方式。王蕓、張衛(wèi)國(2013)構建了雙重信息不對稱下產學研協(xié)作創(chuàng)新激勵模型,研究了契約前后雙重信息非對稱的情況,并添加了技術風險因素,使研究更貼近現(xiàn)實,在通過設計報酬契約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成功率與穩(wěn)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曹霞,于娟(2015)針對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網絡演化問題,從合作收益的視角,利用博弈論和復雜網絡的思想與方法,構建了產學研合作創(chuàng)新兩階段博弈模型。劉勇(2016)考慮到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價值鏈的整體利潤和利益主體的利潤受到利益主體的努力程度和合作程度雙重因素影響,從利益分配的視角,利用博弈論和優(yōu)化模型,以非協(xié)調控制下的收益作為威懾點,構建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激勵模型。
          國內學者對于產學研的激勵及激勵機制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從利潤分配、激勵機制等方面構建了比較多的定量研究模型,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對于產學研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校企之間,至于政府、科研院所、其他社會組織等沒有過多考慮;二是研究的院;旧弦岳砉た茷橹鳎瑥难芯恐锌梢姸嗍顷P于技術本身及圍繞技術應用的相關研究,而沒有考慮文科院校的產學研合作問題;三是雖然構建了豐富的模型,但是操作起來比較復雜;四是對于激勵的研究多數局限于物質激勵,即收益或利潤等方面的激勵,而沒有過多關注其他激勵內容。本文探討一般激勵問題研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激勵手段,同時研究產學研參與的主體也不局限于校企之間。
          三、產學研激勵機制現(xiàn)狀及問題原因
         。ㄒ唬┊a學研合作多限于校企之間

        相關熱詞搜索:產學研 高等教育 激勵 機制創(chuàng)新 研究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