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話難懂到什么地步 [看“鑊”字品吳越方言的古意韻味]

        發(fā)布時間:2020-02-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吳方言中“鑊”字的演變過程、釋義以及用法,對吳越方言的古意韻味進行了品析。   [關(guān)鍵詞]“鑊”字;吳越方言;古意韻味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1)01-0149-1
          
          在浙江西北部,也就是吳方言太湖片的北吳語片,以臨安話為代表的一派土話中,有一個正在逐漸消失的詞,原字應(yīng)是“鑊”。我們查《新華詞典》時可以查到這個字:鑊,讀作huo,有兩種釋義,一是方言鍋的意思,二是古代的一種大鍋。
          在桂馥所著的《說文解字義證》中引用了《漢書刑法志注》“鼎大而無足日鑊”。朱駿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中注:“蓋大盆!薄肚皾h刑法志》中說“有鏨(zoo)鰒抽啻亨之刑!庇纱朔N種可斷定,“鑊”在古代確是一種大鍋,而且是一種用作刑具的大鍋,大得很,可以把犯人整個身體投入其中,顏師古為《前漢刑法志》注:“鼎大無足日鑊,以鬻人也”,說得就是這種刑具。
          在方言中,鑊指的是一種鐵制或鋁制的炊具,半個圓球形,或三分之一個球形不等的形狀,大的有直徑一米有余,小的也有一般的炒鍋大,特點是口大內(nèi)深,鍋底是順著圓弧的走勢的。燒柴的土灶上安的就是這種鑊,現(xiàn)如今炒制茶葉用的還是這種大鍋。
          “鑊”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文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早在唐代,柳宗元《懲咎賦》中便有所提及:“進與退吾無歸兮,干脂潤乎鼎鑊;幸皇鑒之明宥兮,景郡印而南適!备绲膽(yīng)用在《周禮天官亨人》中就有出現(xiàn):“掌共鼎鑊!倍丸Z總是共同出現(xiàn),更證明了顏師古的無足之鼎的說法。
          方言中與鑊相關(guān)的還有很多“周邊產(chǎn)品”,比如配合鑊使用的“鏟子”,叫做鑊鏟,而煮米飯后產(chǎn)生的鍋巴稱之為“鑊焦”,上乘的鑊焦應(yīng)該是觀之色金黃,食之香脆。
          《說文解字》中,在金部十四畫查到鑊字,小篆寫作,從金鑊聲,釋義為也。引文中有一句:“少牢饋食禮,有羊鑊,有豕鑊,所以煮也。”古代祭祀時,多以牛羊為祭禮,這里雖很罕見地用到了“豕”,但古祭祀多用整只牲畜作祭禮的,此間的豕鑊用的便應(yīng)是全豬,而這個鑊在作為炊具時,能容納全豬在其中,足以見其大。在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華詞典》中收錄了“鑊”這個詞條,釋義有兩條,其一是方言,鍋的意思;其二便注道:古代的一種大鍋。此種注解更權(quán)威地表明了一點:方言中稱此類大鍋為“鑊”,源自于古代的大鑊。按“鑊刑”和“豕鑊”來推測,指的應(yīng)是這種大鍋。
          方言中,是鑊還是鍋是根據(jù)形狀判斷的,鍋底呈現(xiàn)自然弧形的稱之鑊,有明顯的底面的或有收口的都不叫鑊,這又與《中華大字典》中附的圖不同,圖中所示的鑊有明顯收口,屬于典型的口小腹大型,這樣的形狀雖線條優(yōu)美,豐潤飽滿,但在顯示使用中卻多有不便,僅清潔一項,就難度頗大,不適用于日常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生活的改造下,大鍋的收口逐漸演變,成為立口,最后慢慢發(fā)展成為敞口型,也是順應(yīng)時事了。
          現(xiàn)代生活中,燃氣灶逐漸取代了土灶,原本用于土灶上的“鑊”也添加了把手,順應(yīng)時代的變遷,搖身一變,輕巧靈便。燃氣灶上的鍋雖然與“鑊”大不相同,但主體部分的形狀與土灶上的鍋如出一轍,所以浙北人民按習俗稱其為“煤氣灶鑊子”,而非“鍋子”。而現(xiàn)如今,灶具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型的用于煤氣灶的鍋在底面上早已不是當初那單一的圓弧,但人民群眾習慣上仍保留了其“鑊子”的稱號。
          但是一個與時俱進的現(xiàn)實是,越來越物質(zhì)化和渴望被城市化的人們逐漸開始排斥地道方言,將“鑊子”為代表的地道的土話看做是土的、俗的,有意識地避開這類詞;此外在城市化過程中,土灶數(shù)量銳減,真正的鑊子也失去了其主要戰(zhàn)場,而改造過的煤氣灶鑊子,在年輕一代的口頭已進化為鍋子了,或者細分為炒鍋、煎鍋、蒸鍋等。
          除了土灶上的鑊子,還有一種也是鑊子,是有著兩個圓把手的,可以放在爐子上加熱,冬天用來燙火鍋,形狀與煤氣灶鑊子大致相同,只是更小了一些,可以直接端上桌,作盛湯菜的器物。其他的方言中也許有用鑊指代其他形狀的鍋的,而浙北吳方言片里,“鑊”這種鍋便是一種大鍋,最大的大到完全可以“鬻人”。
          以上是關(guān)于“鑊”的考量,通過這一番例證,希望已經(jīng)闡明了兩點,首先,“鑊”這個方言詞承載著方言的源流所在;其次,以“鑊”字為代表的吳方言里有大量的文化沉淀。吳方言作為中國七大方言中的一支,卻是其中最復(fù)雜的一支,和粵方言不同的是,盡管吳方言使用人數(shù)多且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經(jīng)濟實力也很發(fā)達,但是方言內(nèi)部分支多,甚至達到了同村不同言的地步,所以生命力不甚頑強,正逐步地消亡。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對方言已是耳能聽口不能言,殊不知吳方言日常土話中,承載著華夏民族的古老文明。
          訓(xùn)詁學(xué)大師洪誠先生在他的《訓(xùn)詁學(xué)》一書中,除了知識的傳授外,也注重學(xué)習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的考量,不僅要求我們剔除封建糟粕,也要求我們要具有歷史觀點,不厚古薄今,不輕視唐以后的新詞俗語,做系統(tǒng)的研究,并廣納百家之言,從漢語實際出發(fā),掌握充分的資料,運用歷史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益求精,為中華的語言獻綿薄之力。而筆者作為方言區(qū)走來的漢語言文字學(xué)學(xué)生,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語言學(xué)者可以關(guān)注這些逐漸成為歷史的語言,把其中的文化沉淀挖掘出來,讓方言這一“語言活化石”為中華古文明研究提供更多的生動例證。
          
          [參考文獻]
          [1]洪誠,訓(xùn)詁學(xué)[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2]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9
          [3]萬啟智等編,新法編排漢語詞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4]韓作黎主編,新華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
          [5]中華小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實用大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古意 方言 韻味 看“鑊”字品吳越方言的古意韻味 音韻方言 出自吳越方言的漢字有哪些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