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歐雜記 [游美雜記]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編者按:本文作者年逾七旬,人民畫報社原副總編,1995年退休,曾擔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是中國攝影家在位于法國巴黎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廳舉辦過中國圖片展覽的第一人。2005年與老伴兒一起去美國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兒子,記者出身的他,用細膩的筆觸和多年的老朋友――相機記錄下在美國的所見所聞。文章筆調輕松,莞爾中令讀者有所收獲。本刊節(jié)選其部分內容,與讀者共饗。
2005年春天,我到美國探親,住在康州沃林福特市的兒子家里。兒子本來在這座城市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后來由于工作需要調轉到得州的達拉斯的另一家跨國公司任高級軟件設計師?抵菸挥诿绹鴸|北部的北大西洋岸邊,得州則靠近美國南部的墨西哥灣,兩州相距遙遠。當年夏天,兒子利用假期乘飛機回到康州,為的是開車把我接到得州。乘車去得州要經(jīng)過美國十個州,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游覽美國廣大國土的機會,令我十分興奮。
一個小時,只走二十米
早晨八點我們告別康州的沃林福特,向紐約前進。到達紐約,我們從旁邊的車窗向外望,周圍高樓林立,已看不到天,更看不到樓頂,樓群把我們淹沒其間。懸掛高樓中間的電視屏幕,不斷地報道美國和世界新聞。突然,在摩天大樓之間,出現(xiàn)一大片空地,這便是“9?11”現(xiàn)場。事件已經(jīng)過去四年,這里仍是廢墟一片。四周圍著鐵絲網(wǎng),在正面的黑色墻壁上,刻著死亡者的名字。在黑墻地面,有人放著六束鮮花,悼念無辜亡者。
離這片廢墟不遠,便是著名的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早在國內讀初中的時候,我就知道華爾街的大名。在我的想象中它應該是一條現(xiàn)代化的大街,有氣魄,有魅力,百萬富翁在這里來去匆匆。當我真的置身此地時,與我的想象完全相反,落差極大?吹降牟贿^是一條五百米長的狹窄街道,建筑陳舊,有段路還在翻修,進出很不方便,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好像還處在“9?11”的陰影之下。
這條街的歷史悠久,從街口大廈墻上銅匾的記載了解到,1653年,荷蘭人統(tǒng)治時期,這里是新阿姆斯特丹總督的駐地,為方便警衛(wèi),總督下令用木頭做成圍墻,筑起一條街,起名“墻街”(Wall Street),中文華爾街便是“Wall Street”的英文音譯。18世紀,二十四個商人代表聚集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了“梧桐協(xié)議”,規(guī)定在他們之間可以進行證券交易。這就是紐約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如今名聲在外的證卷交易所,門小窗小,只是在門上方懸掛一面巨大而固定的不會飄揚的美國國旗比較顯眼,但與下面的小門和整個建筑很不協(xié)調。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掌握著美國并影響著世界的金融交易,天文數(shù)字的金錢在這條街上流動。
為了趕路,我們不能在此久留。進紐約容易,出紐約難。紐約這座美國第一大城市的車太多,經(jīng)常擁堵,一個小時,我們的車只走了二十米。我們終于穿過新澤西州進入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是賓州的一座大城市,當晚我們住在費城附近的一家印度人開的汽車旅館。
離開費城,經(jīng)過巴爾的摩進入馬里蘭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凡是到華盛頓旅游的人都要看華盛頓紀念碑、國會和白宮。
自第二位總統(tǒng)起,白宮是歷屆美國總統(tǒng)的官邸。我們來的這一天,白宮有重要外事活動,通往白宮的路被封閉。我們不得不繞到白宮后門的鐵欄桿外面。只見白宮頂層,站著兩位荷槍實彈的軍人監(jiān)視著四周。在離白宮不遠的地方,有搭起帳篷的抗議者,手舉反布什的標語牌,用手提擴音器宣講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錯誤。有些旅游者不僅聽他宣講,并與其握手照相表示支持。
華盛頓紀念碑、杰弗遜紀念堂和林肯紀念堂也是旅游者要看的地方。華盛頓紀念碑,高近一百七十米,頂天立地,氣勢非凡,是美國首都最高的建筑。美國國會在1884年這座紀念碑建成時,特地通過了一道法令,規(guī)定華盛頓全市的建筑物高度均不得超過這座紀念碑,以示對國父的崇敬。因此美國的大城市,唯獨華盛頓沒有競相爭高的摩天樓。
華盛頓有幾十座博物館,全是免費開放。參觀者絡繹不絕。美國各州的一些中學生,輪流前來。這些博物館是認識美國的大課堂,是一本完整的美國百科全書。
我們連夜趕往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附近的一家汽車旅館休息。這家旅館的老板和服務人員是印度人。我們又在田納西州的孟菲斯住在密西西比河附近的一家汽車旅館,這家旅館的老板和服務人員也是印度人。
來美國的外國人,先來的幫助后來者,漸漸地在某一行業(yè)占有優(yōu)勢,如印度人經(jīng)營汽車旅館有經(jīng)驗,于是后來者也跟著干這一行;紐約的出租汽車司機,大都是阿拉伯人;干汽車加油站這一行的有不少巴基斯坦人;而在基本建設和城市綠化、衛(wèi)生行業(yè)從事體力勞動的大多是墨西哥人;在唐人街開商店和中餐館的則是中國人。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為美國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在阿肯色州,我們參觀了位于小石城的比爾?克林頓圖書館。比爾?克林頓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就當上了阿肯色州的州長,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州長。這座玻璃墻的圖書館很大,內容豐富,共收藏了二百萬張照片,八千萬頁資料、七萬九千件人工制品。我們親眼看見中國政府送給克林頓的“百年好合”玉石雕刻在一個玻璃柜中展出。由于藝術精湛,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
終于我們進入了這次旅行的最后一個州――得克薩斯州。得克薩斯的綠色大平原遼闊無比,一望無際。牧場的牛群,空中的飛鳥,藍藍的天空,點綴了幾朵白云,陪伴著我們一路前行。我們好像在畫中游,同時又成為這美妙的圖畫中的一部分。我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融為一體,享受著旅行中的最大的快樂。不到五個小時,我們就到達了在得州的新家。我們一家又高興地團聚在一起了。
歷時五天四夜,汽車跑了近三千公里,路經(jīng)美國十個州的長途旅行終于成了我的美好記憶。
加州與美國華人
加利福尼亞,是19世紀50年代,首先到美國去的中國人的上陸地點。他們是為雇主開發(fā)金礦的勞工。這是四十多年前我在中學上歷史課時,老師講的話,至今仍記憶猶新。
秋天的一個早晨,我和老伴兒在達拉斯登上了開往加利福尼亞的飛機,三個小時之后,便在加州的洛杉磯安全降落。旅行社的張先生在機場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張先生待人和藹可親,自我介紹是臺灣人,來這里十年,因為沒讀過大學,沒什么專業(yè)技能,工作相當難找。不過他會英語、普通話和福建話,干導游還行。他說,他喜歡這個工作,能夠掙錢養(yǎng)家糊口,能夠和游客一起參觀旅游,而且陪游客玩一天每人要付給他五十美元。
先看看海港碼頭,是我之所想。他二活沒說就把我們拉到了大海邊。在海邊望到兩艘中國集裝箱船,掛著中國國旗。我非常激動,像看到了老家一樣,那是我的祖國,活動的大船便是中國的領土。他們是從上海、天津來的,他們運來的不是受苦受難的勞工,而是“中國制造”的商品。他們越過了太平洋,帶來了友誼與和平。
離開港口,我們到了唐人街。首先看到的是孫中山的銅像,位于一個小廣場中間。銅像后面有一塊空地,有七位六七十歲的白發(fā)老人在那里下象棋和打撲克,邊說邊玩,其樂融融。我走到他們中間,想和他們聊聊。先是問候,他們倒也相當熱情,說的廣東話,我聽不太懂。張先生又用英文問候他們。他們還是用廣東話回答。張先生無可奈何,對我說,唐人街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只講廣東話。過去唐人街就是一個中國小社會,不會英文也能在這里生活和勞動一輩子,但是你不能與美國人交流,因而不能融入美國社會。現(xiàn)在情況不同了,他們的后輩肯定不會像他們這樣保守了。
美國是個大熔爐,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特別是移民的子女,都要進入美國的學校,接受教育。他們講英文,慢慢地,思想、習慣,也和美國人一樣了。甚至會忘掉本來的母語。現(xiàn)在美國華人的孩子,打入美國社會不是大問題,相反倒是說中文不容易。即便在家里與父母講中文,可一出門就講英文,孩子們覺得講英文方便、容易,到頭來,能聽懂中文就不錯了,能寫能讀的就更少了。父母為孩子不講中文著急,每個禮拜天要送他們去中文學校學兩三個小時。對于這些,我深有體會。本來我的孫子中文講得很不錯,上學之后,中文講得少了,會說的話也忘了。為此我曾和兒子、兒媳說過,在家里一定要和他們說漢語,家庭語言環(huán)境要保持,F(xiàn)在美國的許多大中學校,都開中文課,華人沒有理由不教孩子中文。
洛杉磯的唐人街很熱鬧,超市、商店林立,掛著中文招牌,幾乎和中國的城市商業(yè)區(qū)一樣。各種商品琳瑯滿目,雜貨店、食品店,中國的糕餅、西式的面包精美誘人。有地方特色的粵菜、滬菜、川菜館,每條街上都不少。雖然這里高樓大廈不多,卻興旺發(fā)達。來這里旅游參觀的人一撥接一撥,也有不少美國人來這里買中國貨,尤其是有特色的食品。
加利福尼亞有名的硅谷,聚集著許多高科技園區(qū)。全世界一百家最大的電子和軟件公司當中,有百分之二十在這里扎根。從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來的一部分精英也集中在硅谷。許許多多新移民、數(shù)以萬計的華裔工程師在那里工作。
前不久,2005年10月中旬,多家美國報紙報道,美國現(xiàn)有華人二百七十萬,占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由于華人的聰明、勤勉和對教育的重視,相當一部分華人脫穎而出,成為美國社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目前僅在政界擔任中小城市市長的就有五十位左右。布什上屆執(zhí)政以來,就任命了七十五名華裔官員。其中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更是華人參政的佼佼者。華人素質的提升,逐步改變了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地位。盡管華人參政者越來越多,但離華人在政壇上崛起,進而成為主流社會不容忽視的力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聯(lián)合國旅游團”
美國人愛旅游。美國各大城市都有旅游公司,把愛旅游的人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早晨七點半,我們按時來到美亞旅行社門前廣場,我和老伴坐上了開往大峽谷國家公園和賭城拉斯維加斯三日游的豪華巴士。
這輛車能坐五十多人,除已上車的四位印度人和兩位美國白人之外,其余的全像中國人。可是導游說車上游客來自九個國家。后來我才知道,這里有來自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南非、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客人,不過大多是華裔。有位游客說,這是一個“華人聯(lián)合國”。另一位游客說,我們是一個“聯(lián)合國旅游團”。
在車上大家相互交談,用的是普通話,有些人雖然講得不流利,但是意思聽得懂,大家坐在同一輛車上有一種親如一家之感。
午后,巴士抵達了有“藍湖”之稱的哈瓦蘇湖,這是建在沙漠里的湖。據(jù)說,過去這里沒有湖,有一位愛奇思妙想的美國人,覺得在這個沙漠上建一個湖泊一定會受到歡迎。于是他千方百計地籌措資金,招來有志者一起把遠處的河水引到這個地方。他還把英國倫敦廢棄的一座古橋全部買下來,在湖上建了一座倫敦橋。這橋的每一塊石頭及所有的建筑材料均來自英國倫敦橋原地。這座橋不僅讓游客看到英國的文物古跡,也證明了美國人擁有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
第二天上午前往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大峽谷國家公園。游客走下巴士之后,導游在前面帶領著這個“聯(lián)合國旅游團”,行走在一片綠色的大平原上。走著走著眼前的平原出現(xiàn)了一道巨大裂縫。這裂縫極其壯觀與艷麗,好像是被神奇的巨斧把大地一劈兩半,使其變成千姿百態(tài)的大峽谷。所有的游客都被這奇景震驚了!有人高喊,太捧了!美妙之極!也有人激動地站在那里不動,目瞪口呆。這使我想起了1903年,當年的美國總統(tǒng)來此游覽,極為感嘆地說:“大峽谷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廣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
大峽谷的地層斷面層層疊疊,綿延曲折幾百里。游客可由不同的角度欣賞陽光與峽谷折射和變化美景。當然在一個景點欣賞不到大峽谷的全貌。于是所有的游客又參觀了大峽谷的展覽館和每人又花十美元看了紀錄大峽谷的電影,從空中,從谷底去了解認識大峽谷。
第三天,我們這個“聯(lián)合國旅游團”又到了拉斯維加斯。這是美國的一座金碧輝煌最為豪華的大賭城。這里的大賭場一家挨著一家,有以自由女神為標志的紐約式的,以巴黎鐵塔為標志的巴黎式的,摩納哥式的,阿拉伯式的,以及古城堡和凱撒皇宮。賭場和酒店結合在一起,全都對外開放,隨便進出參觀,各種新式賭博器具讓人目不暇接。
我們這個旅游團的多數(shù)華人對美國人在沙漠上建筑起這座現(xiàn)代化城市表示贊賞,但是把這座城市專用來賭博并不表示贊同,美國雖然富有,但愛好賭博、能夠一擲千金的人也是少數(shù),更不用說那些處于饑餓狀態(tài)的第三世界的窮人。
三天時間很短,我們這個“聯(lián)合國旅游團”的成員相互間也漸漸熟悉了。大家非常珍視這段旅游生活,都說我們這些人有緣。旅游團中年齡最大的是八十八歲的王老先生。他身板硬朗,說話聲音響亮。他認為這是由于他出身軍人,年輕時全在戰(zhàn)場上度過有關,與日本人打了八年,與中國共產(chǎn)黨打了四年,最后成了少將,跑到臺灣,變成了光桿司令。在臺灣混了十多年,混不下去就到了美國,最后在舊金山唐人街扎下了根。他說除了舊金山,他沒去過美國的任何地方,因為聽不懂英語不敢出去。這一次在女兒的陪同下參加華人旅游團參觀洛杉磯和大峽谷算開了眼,特別是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華人,講普通話,感到是親人相見,高興啊。
我問他,想不想回中國看看。他說做夢都想,可是現(xiàn)在年齡太大,不敢隨便行動。老家山東濟南的親人也都去世了。人要落葉歸根,他的葉就只能落在舊金山,說完大笑。有人問,為什么笑。他說 :“我是一吐為快!
我們這個團里還有一對江蘇南京的教授夫婦。他們有一個女兒住在舊金山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女兒為孝敬父母不僅把教授接到美國,還給他們辦了綠卡?墒撬麄儾⒉惶吲d。因為在這里他們感到孤獨,沒有朋友,住房周圍全是美國人,盡管這些美國人表示友好,可是大家不能完全溝通,語言不過關,達不到交流的目的。平常哪里也去不了,有車不會開,只有周末女兒帶他們出去玩?上攵凶觳荒苷f話,有腿不能走路的日子有多難過。這對教授夫婦遇到的問題,也正是我碰到的許多來到美國的老人的普遍問題。所以大多數(shù)中國老人寧愿回國過空巢家庭生活。在國內有朋友、有同事、有鄰居、有親情、有自由、有主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這個旅游團結束之后,南京的教授夫婦就將回到中國的家。
由兩個家庭組成的四位馬來西亞的游客對我說,他們是吉隆坡的華人,祖輩都是廣東的客家人。聽說客家人來自中原的河南和山西等地,他們很想去看看。當然,他們更想看看北京的故宮和長城。我當即把我的北京地址和電話告訴他們,希望到時多聯(lián)系。我愿意在北京給他們當導游。我們的手握在一起,一言為定。
責編:譚震
相關熱詞搜索:雜記 游美雜記 游碣石山雜記譯文 游碣石山雜記古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