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1-16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貝殼散文篇一: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ài),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13]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逝水》“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主流!薄拔沂莻安于竹籬茅舍、小橋流水的人,以慣寫小橋流水之筆,而寫高大雄奇之山,殆矣!蓖粼鳂O具自知之明。他讓自己靜悄悄地寫,也讓別人靜悄悄地看。正因不是主流,他的作品未曾躋身喧喧市井成為惹眼物事,成為爐中火錦上葩;而歸于山間江畔明月,白云深處人家。要之,汪曾祺不是凜冽的雄鷹,挺拔的巨樹,他是婉囀的畫眉,幽幽的蘭草。 汪曾祺作品數(shù)量不巨而質量上乘,篇篇閃光。他的筆下,有食色,有男女,有民風,有民俗。渾厚的國學底子,出色的古文修養(yǎng),以及對民間文化的天然親和,直接墊高了他的創(chuàng)作,決定了他作品特有的文體價值。汪曾祺在他的散文里,談天說地,談吃說喝,滿懷深情地寫故鄉(xiāng)和異鄉(xiāng)的食物,讓人從中感受到濃濃的鄉(xiāng)思,洞見赤子的童真。
《蒲橋集》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y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他一生所經(jīng)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tài)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于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jīng)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F(xiàn)代藝術,太多的夸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詩情畫意的幸福生活——楊朔《海市》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十七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家所要抒發(fā)的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幸福、富裕生活的贊美之情。在作家看來,生活在新中國的漁民們如今過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生活在現(xiàn)實的海市里。所謂海市,本來指的是山東蓬萊一帶有時出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奇妙幻景。這種幻景由于偶然出現(xiàn)在遠處的大海,如詩如畫,非常美麗壯觀,并且很快消失,所以顯得十分神秘,容易激發(fā)人們的想象,總讓人想到虛無飄渺的神仙世界。當然,作家描寫海市并不是為了羨慕那虛無飄渺的神仙世界,而是由海市奇觀寫到了蓬萊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寫到了他們生活的富庶而幸福,以此來歌頌社會主義制度,為了表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作家特別敘述了老宋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回憶,對海軍艦船對海上遇險漁民的救援,將新舊社會加以對比。因此,這是一篇政治頌歌散文。
在閱讀這篇散文時,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文章寫于1959年,當時正是官方所稱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隨著1958年發(fā)起的狂熱的大躍進運動的失敗,全國陷入了嚴重的饑荒,不少地方出現(xiàn)了餓死人的慘劇,還有許多人因長期饑餓而患上浮腫病,人民生活非常艱難。然而,作家對于民間的災情非但視而不見,恰恰相反,大肆渲染人民生活的富庶幸福,因而無論作家本人當時是否意識到,這篇文章無疑是粉飾太平之作。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并不像作家所描寫的那樣天堂世界。
作者楊朔是一位自覺追求詩化的散文作家,也就是說,他明確表示將散文當詩來寫。在這篇堪稱他的代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章中洋溢著詩情畫意。首先,在文章中,作家通過精心描繪,向讀者呈現(xiàn)出一幅幅詩情濃郁的畫面。比如,文章的前一部分對海市景觀的描寫,壯觀而美麗,令人十分向往。文章中對漁旺季節(jié)的描寫,不僅物產(chǎn)豐富,
而且美麗如畫,令人欣喜萬分。其次,文章結構十分精巧。楊朔是一位特別講究藝術構思的作家,他的散文在結構上往往以巧著稱。在這篇散文中,作家以“海市”為樞紐結構文章,先給讀者描繪出海市盛景,引發(fā)讀者神往,繼而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讓讀者看到山東蓬萊一帶人們甜美幸福的生活,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他的家鄉(xiāng)比海市還美。與此同時,作家由面(長山列島)到點(老宋),敘述老宋在新舊社會生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將新舊社會進行對比,進而突出文章的政治性主題。從宏觀上看,作家雖然寫的只是他的家鄉(xiāng)的美麗和富饒,實際上他是由點(長山列島)到面(全國)表現(xiàn)全國人民都擁有美麗的家園,生活在無比幸福的“海市”世界。再次,文章語言優(yōu)美,富有詩意。這主要得力于作家十分善于遣詞造句,注重語言的色彩感和畫面感,創(chuàng)造一種深遠的意境,給人以“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感。 《雪浪花》楊朔
1、老泰山形象分析 形象:側面烘托(虛寫)——勤勞熱心; 正面描寫(實寫)——顯出他飽經(jīng)風
霜、樸實豪爽; 今昔對比的描述(虛實相間)——歌頌新生活的美好。寓意:通過記寫一個勤勞熱心的老漁民的今昔對比,表現(xiàn)他內心世界的美好,歌頌了像他一樣的“千萬朵浪花”即千萬個普通勞動者以及新生活的美好
2、主題思想:《雪浪花》通過“我”敘述“老泰山”的故事,抒寫了一個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散文的主題思想也帶有60年代的鮮明色彩。作品在蔚藍的大海、潔白的浪花、火紅的晚霞的背景上,勾畫出老泰山人老心紅、勤勤懇懇地為大伙服務,不遺余力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的美好形象,從中寄托著作者對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的縷縷情思和深情禮贊。
3、藝術特色:(1)濃郁的詩情畫意。少女戲水的情景。(2)工于“詩藝”,言意灑脫。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剪栽煉字。(3)善于“升華”,卒章顯志。從“一朵浪花”到“無數(shù)浪花”
幸福時代的生活頌歌——秦牧《花城》賞析
在十七年中,秦牧以寫作知識小品文而著稱,《花城》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之所以命名為“花城”,是因為談論的是廣州的年宵花市。知識小品文的寫作通常就一個事物或者話題展開,可以放開去,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容納相關的各種知識、典故和文化現(xiàn)象,讓讀者覺得在讀這方面的百科全書,從而給人以知識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因此,知識小品文往往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從思想性來看,這篇文章首先表現(xiàn)了人們對美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ㄊ械臒狒[非凡,花卉買賣的興盛表明人們正樂于用花卉裝點自己的幸福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美麗和“溫馨”。特別是在新社會,就連極普通的紡織女工或者鋼鐵工人都能夠享受花卉的美麗芳香。其次,新社會移風易俗,形成了新的社會風尚,革除了過去的“賭博、酗酒”陋習以及“千奇百怪的禁忌”。養(yǎng)花種草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新的時尚。再次,歌頌了人民的勞動和創(chuàng)造精神。正是由于勞動人民(特別是“花農”)精心培育,灑下無數(shù)辛勤的汗水,那些本來或十分普通或不那么顯眼的花草才變得如此美麗動人。
既然是知識小品文,當然離不開豐富的知識。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可以領略到許多知識風光。由于花市是在年宵期間,因而作家首先介紹了過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并且引領讀者看到社會習俗的變遷,特別是春聯(lián)從內容到形式再到功能的歷史變化。同時,作家還對花市上的花卉品種、形態(tài)和制作方式做了介紹,并且將金魚、貝殼、瓷器及書畫作品比喻成不同的花卉,讓讀者感受到其不同的美的形態(tài)。其次,作家對一些花卉的歷史來源作了介紹,豐富了讀者某些花卉知識。最后,作家還敘述了世界各地標志性的花卉。作家在文章寫到這些知識,并不是簡單的羅列,也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知識的淵博,而是緊緊圍繞著文章的歌頌勞動,歌頌新社會的主題展開的,從而使文章放得開,收得攏,正體現(xiàn)了人們所說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性。
這篇文章很有趣味性。它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的豐富上,而且體現(xiàn)在作家那娓娓動聽的敘述、描寫和議論上。我們在閱讀《花城》時,首先感受作家或旁征博引,引經(jīng)據(jù)典,或談古論今,說東道西,把我們引到一個非常神奇美麗的花卉知識世界,讓我們的情趣得到了陶冶。其次,作家文章的敘述和描寫讓我們仿佛置身于熱鬧而美麗的花市之中,那目不暇接的種種花卉盛景令人心醉。特別精彩是作家的這一段描寫:“那千千萬萬朵笑臉迎人的鮮花,仿佛正在用(轉 載 于:www.zuancaijixie.com 蒲 公英文 摘:貝殼散文)清脆細碎的聲音在淺笑低語:“春來了!春來了!”買了花的人把花樹舉在頭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變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痹谶@花市中,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是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而且還有花市的動感。此外,作家在議論和敘述中引用了一些對聯(lián)、詩詞,給文章增添了情趣。
一)主題思想:“花城”是廣州市因一年一度舉行年宵花市而獲得的美稱,本文所描繪的是1961年春節(jié)廣州“花街十里一城春”的盛況!般y夜花街十里長,滿城男女翼衣香。人潮燈下渾如醉,爭看春裱初上妝!鼻啬镣具@首詩,形象地描繪了花市的熱鬧景象。主題思想:《花城》不僅寫出了廣州的年宵花市盛況,還從各方面暢談了自己對于傳統(tǒng)的民族風習、民族情感的激動和感受,歌頌了新的時代,歌頌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祝福億萬人民的幸福與歡樂。二)藝術特色:1、平常的題材,獨特的見解2、巧妙的構思,深遠的聯(lián)想3、豐富的詞匯、精當?shù)谋扔?/p>
三、楊朔對詩化散文的藝術追求
1、楊朔散文詩化理論: “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要象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寫成文章” !拔宜貋硐矚g讀散文,常覺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
2、在平凡的景象,習見的事物、普通的人物中選擇詩意形象,提煉時代生活的詩意美。
《雪浪花》海浪與老泰 《香山紅葉》香山紅葉與老向導 《荔枝蜜》荔枝蜜與養(yǎng)蜂人老梁 《海市》海市蜃樓
3、營造詩的意境
常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興、象征等手法來升華詩意,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藝術畫面。
4、巧于布局 楊朔或以意或情為線索,把幾個片斷或幾個場面串聯(lián)起來,首尾呼應,富有詩的精致和諧美;或用“開頭設懸念,中間轉彎子,卒章顯其志”的轉彎藝術,使散文在有限的篇幅中隱藏九曲回腸之氣勢,富有詩的曲折美。5、注意練字、錘句,追求清雅素淡、感情含蓄的詩化語言。
四、楊朔詩化散文追求的意義與局限1、意義 (1)改變了散文一向的“直說”傳統(tǒng),即簡單、直接地表達觀念的傳統(tǒng)。 (2)使散文創(chuàng)作從客觀敘事向主觀抒情轉移,提高了散文的審美價值。2、局限 (1)漸成模式,有雷同化的痕跡,精致有余,灑脫不足。楊朔散文模式 1.構思上寓大于小、寓遠于近; 2.意境上比興取義、象征比附; 3.結構上開頭設懸念、中間峰回路轉、卒章顯其志。 (2)在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粉飾生活,缺乏憂患意識、批判意識。
作品特點
1、楊朔創(chuàng)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長處,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荔枝蜜》中借蜜蜂的勤勞創(chuàng)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2、在寫人狀物時詩意濃厚。他寫人善于選取感情色彩豐富的片斷刻畫人物的神貌、內心;他的景物描寫,在寫出自然美的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 “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弊髡咚监l(xiāng)之情郁結于心中,偶因茶花盛開美景的感召,便噴薄而出。
3、散文的結構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霧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轉之后,曲徑通幽,豁然展現(xiàn)一片嶄新天地,而且結尾多寓意,耐人尋味。如《鐵騎兵》所描寫的騎兵班與大部隊失去聯(lián)系后,歷經(jīng)艱險,最終毫發(fā)未損,粉碎日寇掃蕩的故事,開篇設置懸念,情節(jié)曲折生動,令讀者興趣盎然。
4、語言具有苦心錘煉后的魅力,象詩一般精確、凝煉、含意豐富又富音樂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独笾γ邸酚迷~準確、貼切,句式靈活多樣。修辭巧妙新穎,提高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加強了詩情與哲理的高度融合,韻味悠長,余味無窮。
局限:楊朔的散文確立了一個極典型的模式,模仿者無數(shù)。他獨特的構思方式——言此而意彼,雖為精巧,其實卻很易學、易仿。當時,大量的記事、抒情散文都令人驚異地循著楊朔《荔枝蜜》、《茶花賦》之類散文的思路,甚至連寫作者的思想感受歷程——先抑后揚,也千篇一律。其中有不少弄巧成拙、故弄玄虛的篇什,讀來味同嚼蠟。
苦中作樂得詩意——吳伯簫《菜園小記》賞析
生活在農村的人對菜園都有美好的印象。一般來說,菜園面積不大,長著各種蔬菜,看在眼里格外賞心悅目。作家吳伯簫向人們展示的就是他在延安戰(zhàn)斗和工作時期的一個菜園。這個菜園不僅像一般的菜園那樣盛產(chǎn)著各種蔬菜,而且還比其他的菜園更美。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這個菜園還是果園,既長菜,又產(chǎn)水果,比一般菜園不僅生產(chǎn)的東西更多,而且還增加了高低參差不同的立體感;其次,這個菜園還是花園,生長著各種花草,這些花草不僅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更重要的是令菜園色彩更加豐富,更具視覺美感。因而,看到這樣的菜園,本來就感受到了詩情畫意般的田園之美。對于作家來說,菜園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作家曾經(jīng)在這里灑下過汗水,那么這個美麗的菜園就是他們的勞動成果,他們看著這令人賞心悅目的菜園,心中自然感到激動,一股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因而,作家在這個菜園中獲得了極大的樂趣。
這篇散文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包括《記一輛紡車》在內的“延安”系列的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對于過去的回憶,有的是對歷史的感喟和詠嘆;有的是打撈某種歷史記憶,以便后人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有的是情系歷史,緬懷過去,懷念過去某段美好的時光;有的是在歷史的追憶中告訴人們繼承某種傳統(tǒng),學習和發(fā)揚某種精神??就這篇散文來說,作家所寫的十多年前在延安時期的一個小小的生活片段。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40年代的延安,由于國民黨當局的經(jīng)濟封鎖,物資嚴重匱乏,工作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困難嚴重。為了克服困難,解放區(qū)開展了大生產(chǎn)運動,進行生產(chǎn)自救。作家筆下的菜園實際上就是當年大生產(chǎn)時期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生產(chǎn)自救活動的成果。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的菜園幫助人們度過了最嚴重的困難時期。這篇散文創(chuàng)作于1961年,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作家寫作這篇散文回憶過去,就是為了鼓勵人們像延安時代那樣,以樂觀主義精神對待眼前遇到的嚴重困難,并且堅信只要堅強起來,積極努力,勇敢地面對困難,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它。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值得品位。首先,優(yōu)美的語言具有詩情畫意。文章中不僅十分注意遣詞造句,而且非常善于調動色彩詞語,精心描繪如詩的畫面,給人以非常鮮明的視覺印象。其次,多引用民諺、俗語和古代典籍。這些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又豐富了文章的表達方式。再次,語言十分簡潔精練。如“暮春,中午,踩著畦壟間苗
或者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弊骷抑挥4個字,就點出了觀賞菜園的最佳時間?梢娮骷覍懽飨缃。
劉白羽創(chuàng)作特點:
1. 強烈的時代感,充滿革命激情,文筆粗獷、豪放,富于詩意。如:<日出>:” 我們的飛機正平平穩(wěn)穩(wěn),自由自在,向我的親愛的祖國、向太陽升起的地方航行。”
2.常將自然風光與人生社會,革命精神融合到文章中,體現(xiàn)他的主題.如,面對日出景象,他思索的是對國家民族的尊重.3.不倦的斗爭情緒.他成長在戰(zhàn)爭時期,所以受到革命激流的影響很大,那種搏斗的人生正是他散文的風格牲.
4. 經(jīng)常采用現(xiàn)實生活場景和戰(zhàn)爭年代記憶相交織的構思方式。通過組合個人的閱歷和感受,盡可能地把生活及前景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對事物的感受一般不拘泥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而是由眼前的景物人事推及四面八方,過去未來.如日出,就不僅僅是眼前的日出景象,而是在世界各地和人個的經(jīng)歷中看到的或遺憾未能看到的種種日出.
5,散文語言有很強的色彩感,凝重,渾厚, 詞句鮮亮峭拔,直抒胸臆的表達所感.注重夸飾形容和鋪敘排比。如《花城》的成功塑造,便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和材料組織所顯現(xiàn)的聯(lián)想的豐富和從容.
局限:
1.劉白羽深受中國傳統(tǒng)主義革命思想的教育,因此,他的作品會不自覺的陷入政治宣傳的思想模式,大量的豪言壯語和政治言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藝術魅力。如作品<日出>描寫他看到日出后的幸福感, 并把這種幸福的體驗和莊嚴的思索擴展到了政治的抒情。與政治思想聯(lián)系過于密切,削弱了自己散文的獨立性. “這時,我深切感到這個光彩奪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國瑰麗的景象!
2.某些時候,感情奔放有余,節(jié)制不足. 比如他《長江三日》的結尾就暴露出問題:當我們的“江津”號,嘹亮地向武漢市發(fā)出致敬歡呼的聲音時,我心中升起一種莊嚴的情感,看一看!我們創(chuàng)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燦爛吧!
1創(chuàng)作抒情短詩的意境。2追求豪放與蘊藉的結合。
陳翔鶴《陶淵明寫挽歌》的主題意蘊:表現(xiàn)和肯定陶淵明對生死問題平靜坦然和對世事清醒超越的認識態(tài)度,刻畫和贊賞他“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曠達寧遠、清貧自守的性格。
陶淵明的形象及深刻意義:1、與時代社會格格不入:與權力中心保持一種疏離與對立的關系。2、殷憂、孤立感、憂世傷生。
意義:1、為解讀當時一些知識分子的精神立場提供了很好的文本依據(jù)。2、小說將陶淵明的精神境界從催個別對象的否定,引申到對整個顛倒混亂時代的否定,表現(xiàn)一種疏離與對立關系。
《陶淵明寫挽歌》的藝術特色:1、通過日常生活的細致地描繪,再現(xiàn)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場景和心理活動。2、語言質樸平易,人物語言能突現(xiàn)性格特征。
貝殼散文篇二:散文
散文部分
(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4一l7題。
林肯中心的鼓聲
木 心
冬天搬來曼哈頓,與林肯中心幾乎接鄰,聽歌劇,看芭蕾,自是方便,卻也難得去購票。
開窗,就可望見林肯中心露天劇場之一的貝殼形演奏臺,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場演出。廢了室內的自備音響,樂得享受那大貝殼中傳來的精神海鮮。節(jié)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換的:銅管樂、搖滾樂、歌劇清唱、重奏,還有時髦得名稱也來不及定妥又變了花樣的什么音樂。我躺著聽,邊吃邊喝聽,比羅馬貴族還愜意。但夏季沒過完,我已經(jīng)非常厭惡那大貝殼中發(fā)出來的聲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腸百轉地惹人膩煩;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節(jié)奏亂撞耳膜。不花錢買票,就這樣受罰了。所以每當雷聲起,電光閃,陣雨沛然而下,我開心,看你們還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時候一到,關緊窗子。如果還是隱隱傳來,便開動自己的音響與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著這樣心態(tài)的當兒,就也聽不進自選的音樂。可見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強求是不會快樂的。
某夜晚,燈下寫信,那大貝殼里的頻率叉發(fā)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關緊的,別無良策,管自己繼續(xù)寫吧??樂器不多,鼓、圓號、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寫吧??
寫不下去了——鼓聲,單是鼓聲,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漸漸消失,突然又起翻騰,恣肆癲狂,破石驚天,戛然而止。再從極慢極慢的節(jié)奏開始,一程一程,穩(wěn)穩(wěn)地進展??終于加快??又回復嚴峻的持續(xù),不徐不疾,永遠這樣敲下去,永遠這樣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減慢,不求升強降弱,唯一的節(jié)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的變化,變化太難辨識,卻使聽覺出奇地敏感,出奇的敏感的絕望者才能感覺到它。之后鼓聲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強??后又加快升強,漸快,更快,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擊鼓,但機械的鼓聲絕不會有這“人”味,是人在擊鼓,是個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調性、音色,各種記譜符號。這鼓聲引醒的因素,它們一直沉睡著,淤積著,荒蕪著,原始而古老。在尚無管樂、弦樂、聲樂伴隨時,這些因素出現(xiàn)于打擊樂,在漫長的遺棄廢置后,被今晚的鼓聲所引醒,顯得陌生新鮮。這非音樂的鼓聲使我回到古老的蠻荒狀態(tài),更接近宇宙的本質。這鼓聲接近于無聲,最后放佛只剩下鼓手一個人,而這人必定是遒強美貌、粗獷與秀麗渾然一體的無年齡的人——真奇怪,單單鼓聲就可以這樣順遂地把一切欲望擊退,把一切觀念敲碎,不容旁驁,不可方物,把它們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樣分裂飛揚在宇宙中??
我撲向窗口,猛開窗子,鼓聲已經(jīng)在圓號和低音提琴的撫慰中作激戰(zhàn)后的喘息,低音提琴為英雄拭汗,圓號捧上了桂冠,鼓聲也就息去——我心里發(fā)急,鼓掌呀!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來,拋向空中,摔死也活該,誰叫他擊得這樣好。
我激動過分,聽眾是在劇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見那鼓手,只聽得他在揚聲致謝??掌聲不停??但鼓聲不起,他一再致謝,終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貝殼也轉為暗藍,人影幢幢,無疑是散場。
我懊喪地伏在窗口,開窗太遲,沒有全部聽清楚,還能到什么地方去聽他擊鼓,冒著大雨我也步行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個被遺棄的人。
又不是從來沒有聽見過鼓聲,我是向來注意各種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國的??然而這個鼓手怎么啦,單憑一只鼓就使人迷亂得如此可憐!我承認他是個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14.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個被遺棄的人。
(2)我承認他是個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15.文章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鼓聲?請簡要分析。(6分)
16.林肯中心的鼓聲喚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請簡要分析。(6分)
17.對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現(xiàn)出哪些情感變化?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分)
(6
櫻桃
黃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幾座縣城,富陽、桐廬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幾乎沒有例外都有一條沿江的長街。主要的商業(yè)店鋪就集中在這里。一些行政機關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長街后面。有的江岸連山,沒有多少發(fā)展余地,新興的建筑只能向長街側邊擴展,有時還免不了要上山。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廬的街,從公路車站開始,一直向東伸展開去,迤邐行來,約有二三里遠近。從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貨公司大樓、電影院,到五十年代以來陸續(xù)修建的商店、機關,還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雜然并陳地對峙在長街的兩側。這些時代腳步留下的痕跡,它們的新舊比例、建筑規(guī)模與風貌的對比,說明本來是迂緩前進的步伐顯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兩三年來是如此。前年到這里來時還沒有看到蹤影的電影院,就是披著八十年代的新裝新出現(xiàn)的“嬌客”。從簇擁在門前廣告欄邊人群的臉上,可以看到興奮、專注的神色。他們中間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鎮(zhèn)居民,也有進城來挑著擔子的農村男女。
③這樣一個中小縣城居民的文娛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豐富。兩三年前在山上的大會堂里,我看到過金華婺劇團演出的廣告;現(xiàn)在是浙江紹劇團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價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劇稍高一些。此外,桐廬越劇團在上演《啼笑因緣》,票價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館“桐江飯店”里還開設了評話人的書場,長街上新增設了旅游局的宣傳欄。這個局也是最近才出現(xiàn)的,就在南面長街盡頭的城隍廟舊址里,門前有一棵幾百年樹齡的老樟樹。城隍廟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擠到邊遠的角落,無疑也說明了這個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廬三個著名的旅游點是桐君山、釣臺和新發(fā)現(xiàn)的“瑤琳仙境”。這個古老的地下迷宮幾年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游者,就在我們來到桐廬的當天,聽說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這可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對比之下,前兩處就要冷落得多,不過我覺得論山水之美和歷史氣息,還是這兩處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廬的當天下午,我們踱過長街,來到“漁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著又登了山。這山,比起兩年前初訪時,也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登山的石級鋪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兩三位上了年紀的木工師傅正在大殿里細心地雕刻著鏤空的“雀替①”,殿內一角堆著樟木的板材,散發(fā)出淡淡的香味。這些裝在外檐梁柱盡頭的純裝飾性構件,被木工靈巧的雙手雕成了鏤空的人物亭臺花樣,有幾只已經(jīng)加上了金碧斑斕的重彩,繁縟極了也美麗極了。殿中的桐君像還是白堊②的,兩側懸著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對聯(lián),是從山東來的老書法家孟慶甲的楷書。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過的舊聯(lián):
大藥幾時成,漫撥爐中丹火。
先生何處去,試問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藥的老人,住在山上。藥,總是采了來給人們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記得他。不過他卻不大喜歡回答人們的問訊,終于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他在傳說中卻變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樣的“仙人”了。人們還指給我看他日常靜坐在樹蔭下的桐樹。這樹就在祠后的山崖旁邊。據(jù)說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現(xiàn)在的桐樹是從原來的樹根上生發(fā)出來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們走下山來,渡過江去,重新踏上長街,已是旁晚時分了。街上的攤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農婦還坐在路邊的石級上等顧客,她身邊放著一
只編織精巧的半舊竹籃,手里拿著一桿小秤。走近去時,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籃里盛著一顆顆晶瑩如珍珠的櫻桃。真的已經(jīng)很久沒有吃到櫻桃了,這種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難得看見的,它的產(chǎn)量少,時令短,又經(jīng)不起久藏,難怪不易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它似乎只出現(xiàn)于詞人的筆下,“櫻桃落盡純歸去”引來了李后主的嘆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也是作為“流光容易把人拋”的論據(jù)提出來的。詞人好像無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暫,千方百計地想留它下來,看見檐外蛛網(wǎng)上的落花瓣,敏感地發(fā)現(xiàn)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進行無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們看來,櫻桃的出現(xiàn),簡直是春去的信號。其實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緊接著就是初夏,這才是更為豐富、堅實、健旺、充滿了生機的季節(jié),也是人類努力工作的季節(jié)。
⑦齊白石為榮寶齋畫過一幅詩箋,一只高腳水晶盤里,滿滿盛著鮮紅的櫻桃,每只晶圓的顆粒上都綴著一根細柄。真是一片火紅,飽滿地孕育著勢將迸裂噴發(fā)的生命的力。老畫家給了櫻桃嶄新的解釋,在他看來這應該是象征著未來更大更多收獲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齊白石的見識和魄力,他的筆一下子就掃盡了多少年來圍繞了櫻桃凝聚著的悲嘆、哀愁的氣氛。他在畫幅上角題詞是“女兒口色”,一下子竟從櫻桃聯(lián)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籃里的櫻桃,并不全是紅的,有些還帶著淺綠嫩黃的奶白色,也許是品種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這些,我們買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還帶著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這樣邊走邊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時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選自黃裳《過去的足跡》)
【注】①雀替: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橫梁與立柱相交處的托座。②白堊:石灰?guī)r的一種,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這里指用白堊粉刷塑像,為上彩做準備。
1.根據(jù)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6分)
(1)②③兩段寫了“近兩三年”桐廬當?shù)氐淖兓,請概括這些變化。
(2)從④⑤兩段看,桐君山的歷史氣息體現(xiàn)在那些方面?請加以概括。
2.第⑥段畫線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以“櫻桃”為題,但后三段才集中寫“櫻桃”,這樣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4.第⑦段稱贊齊白石的“見識與魄力”,其實,作者當時根據(jù)自己對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觀察與思考完成的這篇文章,同樣顯示了他的“見識與魄力”。請結合文本,從兩個方面談談作者的“見識與魄力”。(8分)
牛鈴叮當
李清明
①水鄉(xiāng)多水牛。
②從我記事開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鄉(xiāng),多以水牛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學了每天也帶上鐮刀和竹筐,放學的路上割上滿滿一筐青草,回去喂養(yǎng)水牛。
③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我們水鄉(xiāng),可謂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積的湖洲上圍墾成水鄉(xiāng)一個個院落。湖汊內港、溝渠水塘星羅棋布,到處長滿茂盛的蘆葦、青草和野蒿,這些都是水牛們上好的飼料。水牛生命力強,容易飼養(yǎng)。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長的草蒿為食;到了萬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長的農耕時代,水牛一直被視為農家的命根子。從牛犢學會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掛上一串銅制的鈴鐺。農忙季節(jié),水?捎糜诶缣、耙田;農閑時分,水牛能幫助拉磨、碾壓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購買了東方紅牌拖拉機,還配備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機械。沒承想幾噸重的“鐵!遍_進農田卻經(jīng)常陷進淤泥中,有時淹得只看見頂部的煙囪,最后還得用十頭八頭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來。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還是長距離泅渡的高手。水淺處水牛游得很慢,一邊游還一邊不忘啃食水中的荷葉、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處,它便變得特別快捷,一邊用力劃動四肢,一邊高高抬起頭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喚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師”。跟著水牛學游泳,我們先是用柳條鞭子將水牛趕至河里,雙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飛速搶渡時,再使勁用雙腳拍擊水面。不消兩日,我們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領。
⑥與水牛朝夕相處,我們也摸透了它溫和、馴良的習性。只要你往牛頭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會趕緊把頭一低,讓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還不忘擺動頭角,“嗯呀——嗯呀”撒嬌般地叫喚幾聲,牛鈴也會“叮當——叮當”地響個不停。騎在牛背上的我們,頭上扎著柳條帽,腰間別著把彈弓,右手高高揚起柳條鞭子,活像一個個舞劍騎馬、披掛出征的大將軍。
⑦別看水牛平日溫馴,一旦打起架來卻異常勇猛,尤以處于發(fā)情期的公牛為甚。當攻擊開始時,公牛們雙眼通紅,抵足弓背,頭縮至前腿中間,亮出尖尖的雙角,沖撞挑擊。一時間,牛鈴驟響,沙飛石跳,響聲震天。這時,只有將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擲到牛頭角力處,方能將它們分開。
⑧終于,水牛老了。連田也耕不動的水牛,靜靜蹲在牛欄中,等待自己大限
貝殼散文篇三:貝殼答案
初 一 語 文 學 案課 型:預 習 + 展 示
1
2
3
4
5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