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2-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興趣散文篇一:散文該如何欣賞

        散文該如何欣賞

        看到一篇散文,寫篇讀后感還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賞一下,可能就作了難。因為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一片茫然。是欣賞他的立意,還是欣賞它的結(jié)構(gòu)?是欣賞它的語言,還是欣賞它的氣質(zhì)?是了解它的創(chuàng)作技巧,還是了解它的寫作背景?總之,欣賞有許多方面。如果是一篇短而淺的散文,全面地談談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賞分析,沒有宏觀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寫出來自己不滿意或作者不以為然。

        欣賞散文,其實還是美學范疇,是一種審美活動。就是說,你對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讀后,就感受美的地方發(fā)表評論,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寫得這樣美?這是一種以散文藝術(shù)作品為研究對象的特殊思維活動,也是溝通作品與讀者的橋梁和途徑,同時更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好的鑒賞文章本身也是藝術(shù)品。從欣賞主體來說,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論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只有經(jīng)歷過的東西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其次,要有一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一位哲人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比狈械乃囆g(shù)情趣和修養(yǎng),就難以找到欣賞作品的途徑。有些讀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談不出哪里好來,就說明這種缺少藝術(shù)修養(yǎng)的情況。德國詩人歌德說過:誰要想作出偉大作品,他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文化教養(yǎng),才可以像希臘人那樣,把瑣碎的實際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賞亦如此,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yǎng)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礎,你就有了用來衡量其它作品的標準,估價不至于過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賞散文的重點是什么?我認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沒有真知灼見,獨到的思想內(nèi)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問,自然個性的張揚。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獨到、個性突出,有著深刻生命體驗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優(yōu)秀的散文。還是那句話:散文誰都會寫,寫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構(gòu)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無道理。一篇散文,特別是司空見慣的題目或題材,別人都寫過,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價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結(jié)構(gòu)上沒有新意,很可能就會落入俗套。欣賞者就可以從這里發(fā)現(xiàn)問題,越是老題目,越要看有無結(jié)構(gòu)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創(chuàng)造。因為散文是造境的藝術(shù),它不同于小說,看有沒有故事,人物刻畫怎么樣?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就是對文學史的貢獻。四是看語言特色。有沒有語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標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語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散文語言風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標志。我在評論米奇諾娃散文時,就抓住她在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和特色進行評論,別的不是沒有價值,而是語言有獨特的價值。這就是我的發(fā)現(xiàn)。羅丹在《藝術(shù)論》中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就是性格和表現(xiàn)!币朴诎l(fā)現(xiàn)散文語言的含蓄美、音樂美和智慧美。由

        于散文是介于詩歌與小說的文學樣式,因此,在散文里讀出詩意,特別是那些散文詩,更應該是美的語言。同樣是敘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與小說不一樣,小說平鋪直敘即可,而散文卻要求敘述時帶有感情和節(jié)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詩意。所以,大家看于堅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語言。他們原來都是詩人,后來轉(zhuǎn)寫散文,就把詩歌語言帶進了散文,于是有了詩意:悅耳動聽,節(jié)奏明快,抑揚頓挫。因此,有人主張,年輕人要想學散文,最好先從寫詩練起,詩寫好了,再寫散文就得心應手。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維、寫作背景、反映內(nèi)容等,都可以在欣賞中一并了解,不是重點,有的評論者甚至于不去過問那些。

        欣賞與批評有沒有區(qū)別?有的。欣賞是批評的基礎,批評是欣賞的升華。凡是讀散文者,都在欣賞,;有的只是欣賞,而不發(fā)表高見,即不對作品品頭論足;有的在跟貼中說一兩句觀感,有的則訴諸文字,寫出讀后感或欣賞文章。所以,欣賞是大眾的、普遍的、低層次的文學活動。而批評就不一樣了,批評是在欣賞的基礎上,對作品做出判斷和評價,從而揭示作品的客觀價值幫助和提高欣賞者的鑒別能力。不但要肯定優(yōu)點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點和失誤。這就需要批評者集思廣益,做出正確判斷。因此,批評不但引導讀者欣賞,還對作者有益,能幫助作者總結(jié)成功與失誤,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

        B

        我個人的經(jīng)驗,首先要確定你讀散文的目的:是純粹的欣賞達到心靈的洗禮,還是為了考試得高分?如果是考試,我想這個問題你要請教你的老師。如果是純粹的欣賞,那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專心,只有專心你才能深入文章的核心,體驗作者的心境。好的散文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它會慢慢的把你帶到它的世界里,就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另外,通常散文你看第一遍都不會有太清晰的思路,但不排除一見鐘情式的觸動(如果遇到,你就太幸運了)。因此,散文要反復地讀、思考,如果你不是文藝工作者,我個人不主張對散文的表達方式,文章結(jié)構(gòu)進行太深入的研究。相反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對其表達的情感,內(nèi)在的精神進行深入體會,因此讀散文,很大程度的與讀者的人生閱歷有關,就如一個初中生讀《匆匆》很難理解作者表達的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而讀《背影》卻很容易體會父愛的偉大一樣;蛟S有人會說不對其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進行研究怎么深入其精神呢?對此我只能說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只是各異罷了。但是,最正確的方法是合適自己的方法。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以教師正確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1、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二十一世紀是高科技、高競爭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顯然與過去不同。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年一代具有廣闊的胸懷,豐富的知識,聰明的智慧,開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傳授英語基礎知識,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但還需在這個基礎上

        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其次,要認識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多數(shù)扮演的是家長式的角色,而未來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變是“走出演講的角色”,并以為“所有優(yōu)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xié)調(diào)者”。

        2、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zhuǎn)移到以“學”為重心,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jié)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敖淌菫榱瞬恍枰獭,面對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需求,“授人之漁”已成為師者的最高境界。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學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英語學習的興趣產(chǎn)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chǎn)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huán)。

        4、備課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備課中不僅要深入鉆研教材,緊扣大綱,寫好教案,備好教具,把知識吃透、記準,更重要的是備好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備課是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做準備的。這就要求在備課中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jù)學生的情況,設計出最適宜的教學方法,規(guī)劃出最利于學生的主動求知的教學過程。

        二、以學生明確的學習目標激勵自身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

        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學生為了能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把自己置于主體地位,應努力做以下幾項工作:

        1、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而英語就是堪稱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對于中國人來說,學會英語就等于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lián)系得更為密切。學生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lián)系起來,才能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2、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gòu)的方式獲得的。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 l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要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會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4、要善于自我調(diào)動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要自覺得確立學習目標,確定學習計劃,總結(jié)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jié)構(gòu)。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zhuǎn)移為語言技能和發(fā)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45分鐘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關系,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新穎有創(chuàng)意,以便更好地調(diào)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態(tài)度親切,充分尊重學生以求得心靈溝通,師生彼此理解、信任、合作。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教師應充分挖掘英語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利用游戲,對話表演,演唱英文歌曲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增加課的趣味性。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好奇與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盡量運用電視機、影碟機、錄相機、投影機、多媒體電腦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加課堂的科技含量,增加課堂容量為學生提供真實有趣的英語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盡可能地體會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四、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1、創(chuàng)設質(zhì)疑情境,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于老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chuàng)造性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zhì)疑,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發(fā)問。創(chuàng)設質(zhì)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fā)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

        2、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

        實踐證明,青少年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xiàn)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huán)境,就是為學生的合作搭建了更為開

        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chuàng)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有利于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改變“喂養(yǎng)式教學(來自:www.zuancaijixie.com 蒲公英文 摘:興趣散文)” 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

        3、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學生歸國后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10個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10個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培養(yǎng),而忽視其求異品質(zhì)的塑造。有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fā)展想象力的有利因素,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

        英語作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學科,在新形勢下它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作為英語教師,要一切為學生著想,充分尊重他們不斷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興趣散文篇二:感興趣文章

        一個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歷史,一個遠逝的民族,契丹,像他們的文字那樣神秘而遙遠。讓我們——追尋遠逝的民族。

        ■ “天書”之謎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爾文(Kervgn)的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盜掘一空的古墓中,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上刻滿了奇怪的類似文字的符號。當時 ,沒有人能識別這猶如天書的符號。這些符號公諸于世后,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些“天書”究竟來自何方,它們又給世人傳達怎樣的信息呢?

        據(jù)考證,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號會不會是契丹文字呢?據(jù)史書記載,契丹人建立遼國后確實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傳了,后人見都沒有見過。專家們斷言:“天書”無疑就是早已被歲月掩埋的契丹字。

        結(jié)論一出,人們興奮異常,也充滿期待,這一個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歷史會不會由此顯現(xiàn)出來呢?

        此后,在當年遼代的疆域內(nèi),又陸續(xù)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過對文字的破解人們或許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中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發(fā)現(xiàn)一座契丹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它是迄今為止出土遼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喪葬制度明顯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雖然墓中的尸骨已經(jīng)風化,但包裹他們?nèi)淼你y絲網(wǎng)絡和蓋在頭上的黃金面具記錄了主人生前的雍容華貴。墓中的陪葬品從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絕倫,體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騎馬打仗之外的契丹。顯然,這個貴族墓葬是了解契丹人所建立的豐富多彩的遼朝的一扇窗口。

        那么,一個消失的王朝,會通過這扇窗口顯現(xiàn)出它的本來面貌嗎?

        ■ 契丹王朝

        契丹,像他們的文字那樣神秘而遙遠。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的意思。這是一個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魏書》中。他們兵強馬壯,驍勇善戰(zhàn)。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tǒng)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時期,曾經(jīng)雄霸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謂氣壯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國北部持續(xù)存在了200多年,與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在此期間,中國中原地區(qū)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亞歐大陸中西部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

        丹的統(tǒng)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時至今日,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講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率領下與強大的契丹軍隊激戰(zhàn)沙場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創(chuàng)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遼寺和遼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至今在黃河以北地區(qū)保存下來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遼代,有的在遼代翻修過。它們巍峨雄偉,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尤其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xiàn)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塔式建筑,歷經(jīng)多次地震而不毀。不難看出,創(chuàng)造如此輝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著相當?shù)慕?jīng)濟基礎和雄厚的工程技術(shù)力量。同時,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對各種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漢族人才以外,還通過和宋朝的貿(mào)易獲得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契丹這個馬背上的梟雄,確實在中國北方開創(chuàng)過一派繁華的時代。

        然而,如此一個強大的民族,竟如同過眼煙云一般在天邊的地平線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 大遼滅亡

        契丹王朝的滅亡不難從史書中查到。據(jù)記載,大遼和北宋對峙長達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終滅掉大遼的卻是曾經(jīng)歸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大遼的疆域內(nèi)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極一時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員耶律大石帶領下被迫向西遷移,在今天的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建立了西遼,又稱哈喇契丹國。這個帝國也一度強盛,但最終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之后,契丹的殘余勢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兒漫王朝,但不久還是在黃沙彌漫的異國他鄉(xiāng)銷聲匿跡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改朝換代頻頻發(fā)生,但原有的文化傳統(tǒng)總能代代相傳。然而契丹王朝滅亡后,整個契丹文化也隨之消亡了。

        分析發(fā)現(xiàn),從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這短短的300多年間,中國出現(xiàn)了遼、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由于取得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分屬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導致了整個民族的地位和相關文化都發(fā)生了轉(zhuǎn)換。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遼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見于史書的殺戮就持續(xù)了1個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這時遭到舍棄。

        另外,金朝剛建立時,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漢字和契丹字。當女真文字參照漢字創(chuàng)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廢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傳。以此類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員劉鳳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認識契丹文字最多的專家。

        劉鳳翥說,關于契丹文字有兩個缺憾:一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發(fā)現(xiàn)的,都是墓志銘。二是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用契丹文編寫的書籍。因此,不僅解讀契丹字還有許多困難,而且從已經(jīng)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難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寫。針對有學者推斷契丹文字并不成熟,還不足以記載歷史的觀點,劉鳳翥認為契丹文字已經(jīng)比較完善,只不過它失傳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頤和園,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時大遼已經(jīng)消亡65年。當時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統(tǒng)治著中國北方,種族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契丹人在4種等級中排行倒數(shù)第二,處處面臨歧視。但耶律楚材卻非比尋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經(jīng)擔任相當于宰相的高職。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契丹人,卻在遼代滅亡僅僅幾十年之后就忘卻了本民族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才要重新學習契丹文字。

        在耶律楚材撰寫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曾經(jīng)提到他在西遼學習契丹字的經(jīng)歷。耶律楚材的努力可謂用心良苦。他學會了契丹字,卻幾乎沒有使用的機會。在他去世后,史書中有關契丹人的記載也只剩下了片言只語。耶律楚材成為契丹人最后的亮點。

        ■ 契丹人哪去了

        契丹文化消失了,那么,契丹作為一個民族,為什么也在歷史中漸漸消失了呢?

        據(jù)史書記載,遼滅亡后,至少還有兩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來。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隨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遼代南京城附近的契丹人,再加上散居各地的契丹軍民,數(shù)量決非少數(shù)。不斷出土的文物就是他們留下的腳印,說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遷到契丹的發(fā)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漸融合為一體。進一步考古證明:在整個金代,契丹人不斷舉行起義。當蒙古族興起后,契丹人紛紛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復本民族的地位。也就是說,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勢力仍然十分強大。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自明代以來,契丹人卻銷聲匿跡了,時至今日,在中國56個民族中,卻沒有當年響當當?shù)拇笃醯ぁ?/p>

        那么,幾百萬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學界推測大致有三種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qū),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時,散落到了全國各地。

        ■ 契丹人后裔

        就在人們尋找契丹人蛛絲馬跡的時候,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斡爾人,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當?shù)貍髡f,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里修邊堡,從此便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jù)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tǒng)最多的民族。

        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jù),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與此同時,在云南施甸縣,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tǒng)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xiāng)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并表明他們的契丹后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zhàn)爭。但如何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shù)暮蟠?畢竟漠北和云南相隔萬里,在沒有確切證據(jù)之前,學術(shù)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專家們決定利用DNA技術(shù)揭開這千古之謎。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取到了有墓志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qū)比較后,終于得出了準確的結(jié)論: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據(jù)這次測定結(jié)果,結(jié)合史料,歷史學家們終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zhàn),頻繁征兵,能征善戰(zhàn)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xù)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shù)厝送,作?quot;分子意義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 大遼滅亡

        契丹王朝的滅亡不難從史書中查到。據(jù)記載,大遼和北宋對峙長達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終滅掉大遼的卻是曾經(jīng)歸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大遼的疆域內(nèi)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極一時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員耶律大石帶領下被迫向西遷移,在今天的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qū)建立了西遼,又稱哈喇契丹國。這個帝國也一度強盛,但最終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之后,契丹的殘余勢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兒漫王朝,但不久還是在黃沙彌漫的異國他鄉(xiāng)銷聲匿跡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改朝換代頻頻發(fā)生,但原有的文化傳統(tǒng)總能代代相傳。然而契丹王朝滅亡后,整個契丹文化也隨之消亡了。

        分析發(fā)現(xiàn),從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這短短的300多年間,中國出現(xiàn)了遼、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由于取得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分屬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導致了整個民族的地位和相關文化都發(fā)生了轉(zhuǎn)換。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遼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見于史書的殺戮就持續(xù)了1個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這時遭到舍棄。

        另外,金朝剛建立時,并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漢字和契丹字。當女真文字參照漢字創(chuàng)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廢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傳。以此類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員劉鳳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認識契丹文字最多的專家。

        劉鳳翥說,關于契丹文字有兩個缺憾:一是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發(fā)現(xiàn)的,都是墓志銘。二是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用契丹文編寫的書籍。因此,不僅解讀契丹字還有許多困難,而且從已經(jīng)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難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寫。針對有學者推斷契丹文字并不成熟,還不足以記載歷史的觀點,劉鳳翥認為契丹文字已經(jīng)比較完善,只不過它失傳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頤和園,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時大遼已經(jīng)消亡65年。當時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統(tǒng)治著中國北方,種族等級制度非常嚴格,契丹人在4種等級中排行倒數(shù)第二,處處面臨歧視。但耶律楚材卻非比尋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經(jīng)擔任相當于宰相的高職。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

        興趣散文篇三:《散文》卷首語

        龍年:《散文》2012第1期卷首語

        上一個龍年是2000年。

        十二年前的此時,編輯部還在張自忠路上,辦公樓的過道里同事們進進出出,見面即使不寒暄,也能看得出一種內(nèi)在的熱烈:千禧年,恰是龍年,被我們一并遇上了!幾經(jīng)商議,數(shù)易其稿,那年1月的《散文》是大紅封面,上有金色飛龍。金龍與紅底子交接的邊緣有著反白,以襯出飛龍發(fā)出的光芒。記得美術(shù)編輯的身后站著一排人,他們睜大著眼睛,對著掌控反白程度的美編,異口同聲地喊著:白點,再白點!

        最后,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條光芒四射的金龍。

        現(xiàn)在,這本《散文》就在我眼前,它安靜得像一本再普通不過的皇歷。我和同事們靜靜地看著它,仿佛看到一些價值在悄悄地離去,而另一些價值在悄悄地來。

        我們并不,也沒有資格和理由去鄙視上個龍年的那一幕。我們只不過在民間性的祈禱儀式中,學會了回味和體認——有時,我們的確需要一種“熱鬧”,只要這“熱鬧”來自對生活和生命的敬重。這“熱鬧”不是因為某種懸賞而造成的逐利性的擁擠。我們比十二年前更清楚這樣的事實:我們不能加入一場旨在“討好”的競賽;我們,只能以散文的方式,去擁抱文學的最基本的價值。

        總有些善意的讀者把《散文》的編輯比做好的廚師——我知道,我們做得還不夠好,但有一點要說明,即便我們很清楚市場上的菜是靠什么在提味,我們也不愿意端上一盤味精給您吃——因為那樣,實在是陷害您的身體。

        從《日本繪畫史》談起:《散文》2012年第二期卷首語

        讀秋山光合的《日本繪畫史》,生出一個感想:這實在是一部中國繪畫對日本繪畫的影響史。

        在很長的時間里,佛教繪畫及唐代宮廷繪畫影響著日本的藝術(shù)精神和趣味:靈鷲山、春天的宴樂、隱士對弈、白象……這些中國人信仰和生活里的事物,不斷地出現(xiàn)在日本寺院及貴族的繪畫之中。日本對中國藝術(shù)的尊重與學習一直持續(xù)到十八世紀,譬如《芥子園畫譜》就曾經(jīng)掀起日本“文人畫”的風潮。

        中國人樂于看到這樣的影響史,但這并不是日本繪畫史的全部,日本繪畫史還有另一種描述。這是一種類似胡適式的在文言傳統(tǒng)之外勾勒出的白話文學史、鄭振鐸式的在高雅傳統(tǒng)之外梳理出的俗文學史。日本人的確借用甚至挪用過我們的筆墨,但他們最終還是在舶來的藝術(shù)觀念前感到了不適,他們沒有放棄尋找與日本的自然及生活相匹配的藝術(shù):他們用平緩圓滑精致的線條來描繪自己的大自然和女人,而放棄一味呈現(xiàn)仙風道骨的鐵線勾畫;他們用寫實筆法描繪宮廷斗殺,他們不躲避血色的殘酷場景;他們的繪畫不甘于僅僅為小說敘事提供插圖,日本人用連續(xù)的繪畫來重塑故事,進而,他們建立了獨立的繪畫敘事——日本漫畫

        可不是無根的藝術(shù),它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

        一個寫作者也必然有著自己的寫作史:一方面,這種寫作史有著濃重的“影響史”的因素;至為關鍵的是另一方面,種種影響,最后應當參與到“我”的意義的“建構(gòu)史”當中。

        <散文>2012年第三期卷首語

        為了給孫甘露先生回一封信,去年的某個時候,我申請了新浪微博。幾個月過去了,在微博上也不想發(fā)什么聲音了,偶爾看看亦是為了稿約。我不能適應的是資訊的如此繁蕪暢達。 我不想成為某段歷史的遺老,但我認為生活也許真的出了點問題。我時常想起全鎮(zhèn)人共享一臺手搖電話機的時節(jié):信息的交換并沒有阻絕;只不過,剝落了漆皮的電話、手搖的摩擦聲,以及逐級的轉(zhuǎn)接,這一切都顯示著信息交換的難度。曾經(jīng)得到過這種“難度”的滋養(yǎng),所以我不太相信那些輕易就得到的所謂“真相”。

        沈從文在一九三一年五月寫過一條街上的生活——我想,那條街上也許連手搖電話也是沒有的,但游子臨死時還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人帶了信回來。這條微弱的信息讓街上的一個婦人痛哭,到了晚上,焚燒紙錢的光芒映照著街上的屋檐,不懂得世事的孩童卻趁著這光亮高興地玩耍。

        信息當然是重要的,但這種“重要”并不在于它是簡明的意見或者生活哲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生活就將被抽象地消費,任何瑣事都將被看作無意義——那么,另一種文化專制將毀掉生活、毀掉人,當然,也毀掉文學。

        文學于人,其實不在于知道了什么,而是在于自己那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燕巢——《散文》第四期卷首語

        不二法門:2012年第五期《散文》卷首語

        走,才能出牢籠:《散文》2012年第六期卷首語

        的確有很多觀念歷千載而活著。

        《論語》里的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我想這個意思是很明白的,學以致用。而這個用,又是很有講頭的,日常的生存能力是小用,行政能力是大用。

        所以,在我們的文學傳統(tǒng)里固然可以尋到很多美妙的小園林,待視野稍寬察史略有縱深,你會發(fā)現(xiàn),這園林的墻外千年一境也:這是一個骨子里浸透了實用思想的世界,文學話語只不過是它的附庸物只不過是它的子系統(tǒng)!盾髯印防镏v子貢、季路這樣的普通人何以成為天下列士,乃是受了文學禮義的教化啊!當我們進入文學內(nèi)部,微觀修辭學可能會在技術(shù)層面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可能讓我們忘乎所以。而權(quán)力——這一最大的實用主義者,此時正用它宏大的語法把文學納入其中,并使文學為它提供修辭:權(quán)力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它讓文學把人們引上這條大道。

        對文學而言,這樣的傳統(tǒng)是既成的,而且還在不停的生成——傳統(tǒng)是活著的隱喻,不是我們能夠隨時叫停的游戲。

        其實,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接著往前走。停下來抱怨,傳統(tǒng)就是囚牢。向前走,傳統(tǒng)就是河流,于是兩岸必見未知景色。

        本期李漢榮寫父親的一篇短文,為我們做了極好的示范,他走出了“孝”的囚牢。

        自由是什么:七期《散文》卷首語

        什么都是可以寫的。怎么寫也都是可以的。我也不想反駁這些話。我只想提醒你,你拿起筆來試試,我敢保證,當你拿起筆,你才能知道自由是一件多么難的事。

        大國之大,是謂有大疆域。疆域不僅指國土,我還想把它引伸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之影響力。疆域之大,即是實在之自由,本非為一人一國天造地設,疆域與自由均是開拓的成果。我想僅僅會吟詠魏晉人的幾句話是不夠的,我也不想為旨在獲得自由而另外新添一個名為“抖機靈”的修辭格。

        我也十分欣賞那種靈光一現(xiàn)式的表達,但我仍然要說,這不是文學的全部。西方人常對被永久監(jiān)禁的人幽上一默:你將得到的不是一部分時間,而是全部時間。對在文學上畢生致力于精神疆域開拓的作家來說,他將面對的遠非靈光一閃這等趣味,他把自己關進了永生的監(jiān)獄,他以此來獲得自由。

        文學的確不是世俗生活中的上班工作。但作家必須有另一種工作方式,那就是流浪漢的情懷。在這一情懷之下,生活之此之彼可在瞬間里互換,價值之是之非可在明滅中互照。

        你可以離開你的家鄉(xiāng),在一個時代的黑夜,在汽笛聲里你飛身躥上火車車廂的掛鉤。 你也可以從來不曾離去,像康德那樣與故里相守。

        但你的精神要流浪,到文化規(guī)劃區(qū)外邊去看看,在那里的軟泥上印上你的腳印——只有這樣的標志,我們才能確證你的自由的疆域到底有多大。

        懂得什么是人跡罕至,你也許就懂得了自由。

        統(tǒng)一場:《散文》2012年第九期卷首語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們早已習慣這樣來消費時間。對時間的消費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影響著我們的敘事。

        《三國演義》,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叫做“三國夢”。若是民間藝人為我們講這些故事,英雄梟雄奸雄武士謀士美人,一個個走來又一個個走遠,曲終一槌鼓,月白風清,聞者夢破。

        我們的政治文化向來有重史的傳統(tǒng),史可鑒得失可資治也。這可能影響了我們的文學敘事,偏好時間的大跨度——大跨度的時間里,容得下興衰,透得出滄桑。這不光是敘事模式,這其實是我們賴以發(fā)現(xiàn)真理的途徑:我們相信,真理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浮現(xiàn)出來。

        “真理”如期而至,在夕陽幾度紅之后,我們所見不過依舊是青山。而人,此刻卻成為重復故事里束手無策的人,價值虛無的人,坐等夢幻破滅的人。

        這當然不是一個錯誤,我是覺得寫作者不應該沉湎其中,貪戀一途。對散文寫作而言,時間跨度的敘事模式本不是最大的拖累——即便你回憶舊時光,即便你在敘述家族史,散文里的時間只是些閃光的碎屑而已,你用這樣的碎屑解釋世界或重建世界,F(xiàn)實中的你,甚至小說中的你,時間對你意味著限定,你要么在此時要么在彼時;但在散文里,時間恰恰成為你實現(xiàn)自由的場域,你在此時同在彼時。

        真實的人生,是面向結(jié)局的敘事;散文不是,散文里的時間不是矢量,散文是一種統(tǒng)一場。

        三個借用:第十期《散文》卷首語

        人常常舍不得說破某些東西。是的,不說破,留著一點念想,生活才獲得一些滋味。 比方說,人生無常。這是我們心里時時閃著一句。但作為成年人,我們不忍把這句話過早地傳授給下一代人。我們教給下一代人,是這樣的觀念;人生只是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讓我們在陽光下一個一個地去解決。

        但是,人生無常,這畢竟是每個人遲早要發(fā)出的感慨,畢竟是人遲早要面對最根本的挫折。所以,酒、致幻的藥物以及宗教向我們走來,我們用它們來安慰這無常的人生。

        當然,當你有閱讀的興趣,拯救這無常人生的還有文學。但,文學又不是酒,又不是致幻的藥物,也并非宗教——盡管,文學需要一定程度的非邏輯主義的力量;盡管文學需要恰到好處的儀式感。文學是一只蜜蜂,它要四處奔波,采集它能夠采集到的、在它采集傳統(tǒng)里也沒有對它自身構(gòu)成致命的花粉。

        如果,我們把這無常的人生簡明地用一個數(shù)軸來表示,我想:類似宗教那樣的情感與思,占據(jù)的是原點的位置;真實的人生則在世俗利益的牽引下向正負兩側(cè)運行;酒及致幻藥物則為我們提供一種漫溢的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讓我看見“理念人”與“真實人”的錯位關系。

        正因如此,我想,好的文學,定是從以上的三者中分別借用了:宗教的定力,世俗的實在,幻想的勇氣。

        新疆或云南:《散文》2012第11期卷首

        相關熱詞搜索:散文 興趣 關于興趣的散文 關于興趣與成功的散文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