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萍們,蝸居族的吶喊】蝸居郭海萍語錄
發(fā)布時間:2020-03-2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石庫門里,老公房中,高層群租房內(nèi),更多的郭海萍正在憧憬和打拼著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未來。但上海并不滿足,這座城市還在以自己膨脹的引力吸引著各地逐夢的年輕人,成就或吞沒他們。
“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nèi)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
一百六十多年前,馬克思在《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到“人的異化”時,世界上還沒有白領,也沒有住房按揭。
從馬爾代夫到秦皇島
2009年7月,《蝸居》在上海電視劇頻道首播。
2009年夏天畢業(yè)的Vicky,把自己看做前幾年中的海萍,不過,從憧憬到迷茫,她只用了半年時間。
Vicky出生在四川的一座三線城市,高中加大學在上海生活了七年,“已經(jīng)習慣了這座城市,畢業(yè)時就留下了”。
她畢業(yè)于上海財經(jīng)大學法律系,在上海,這所大學最近幾年的錄取分數(shù)曾一度僅次于北大清華。去年,Vicky還通過了被稱為“中華第一考”的全國司法考試。
“我就是想做個好律師,”Vicky說,自信滿滿的她找工作時只把簡歷投給律師事務所,“一直等到快畢業(yè),才收到了律所的幾份OFFER,最終定下一家,崗位是‘職業(yè)見習生’”。
這家業(yè)內(nèi)知名的律所給新人的薪金并不高,“月薪兩千,其中還有五百是上海律師協(xié)會的補貼,不簽勞動合同,也就沒有任何社會保障,”Vicky對這樣的待遇已經(jīng)有所準備,因此很高興能如愿進入理想的行業(yè)。
一段時間之后,Vicky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每天的工作并不那么“高級”。“就是不停地到銀行陪客戶簽貸款合同,然后安排抵押,周而復始”
Vicky現(xiàn)在和男朋友一起在離單位很近的地方租了套一室一廳的老公房,窗子正對陸家嘴的樓群,“30多平方,月租兩千四,我倆的收入扣掉房租水電等,剩下的只夠生活,根本攢不下錢,”說著這些,Vicky的表情從一個剛?cè)肼毜拿悦P“最I,變成了為生活瑣碎而絮叨的郭海萍。
Vicky的書架上有一層是關于旅游的,畢業(yè)前她打算一年后能到馬爾代夫玩一趟,然后目標就被一次次地修改,先改成了巴厘島,然后是馬來西亞的熱浪島,“現(xiàn)在看來,還是去濟州島吧,再不成就去秦皇島?”
“早沒什么職業(yè)理想了,也不想成就什么事業(yè)了,只想稍微多賺點錢,每個目能過得充裕點,不用每次到了交房租還信用卡的時候就發(fā)愁。買房?即使家里付首付,將來也是背著一座山,等中彩票吧,”Vicky第一次總結(jié)了畢業(yè)半年身上的變化,自已也有些吃驚。
五年一夢
《蝸居》中一處細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海萍帶著妹妹到一處偏遠的樓盤選房,房子很讓人滿意,但手機上卻收到了“江蘇移動歡迎您”的短信,與此類似的還有北京版的“河北移動歡迎您”,這一幕并不是全編劇想象力豐富的創(chuàng)造。
2004年從武漢大學日語專業(yè)畢業(yè)來到上海的丁寧算是眾多年輕白領中比較成功的。從當初每月300元的群租房,到后來和男友合租的老公房;兩個普通外企職員,年薪也慢慢漲到了20萬,Vicky有過的困惑她也曾有過,但“都咬牙挺過去了”。
直到2007年,已經(jīng)結(jié)婚的她覺得該買房了。
“父母幫不上我們,自己的錢也不多,只能買首付不超10萬,全價30萬上下的房子,”符合這樣要求的房子,只能在比外環(huán)更遠的“鄉(xiāng)下地方”找。
兩人貸款買了花橋2800元/平方米的小復式房,房子總價35萬,距離市中心正好35公里。事實上,這里已經(jīng)隸屬江蘇昆山。
“手機信號很亂,一下是‘上海移動歡迎您’,一下是‘江蘇移動歡迎您’,我們還可以同時裝0512和021兩個區(qū)號的固定電話!
2008年,丁寧懷孕了,發(fā)現(xiàn)如果出生在昆山,孩子將不能報上海戶口。于是在樓市低迷的2008年底,她和老公又貸款在嘉定的黃渡鎮(zhèn)買了套小戶型,這里距昆山花橋鎮(zhèn)不過八公里,但已經(jīng)算上還地界。
今年,兩人本打算把兩套房子都賣掉,再換套更好的房子,卻發(fā)現(xiàn)房價早已不是去年的樣子!叭搜鄣姆孔佣荚200萬以上,一算還得貸100萬,即使分30年還,一個月還要6000元,”丁寧說,“我們這收入還貸問題不大,但想想這債要背這么久,很不平衡,我們也算小中產(chǎn)階級了吧,怎么還被這些基率的生活所需壓著呢?”
經(jīng)過反復斟酌,2009年秋天,丁寧和丈夫決定離開上海,群職,賣房,回武漢,不做房奴了。
“我喜歡上海,”丁寧說,“但上海太‘擠’了,在這里生活太憋屈,這樣算是向上海認輸吧!
《蝸居》中郭海萍盤算買房時對老公說,“你負責問你爸媽借4萬,我負責問我爸媽要2萬,另外2萬我把海藻結(jié)婚的錢拿來先用一用,讓她等等再結(jié)!
推動劇情發(fā)展的那筆今天看來小得像笑話一樣的首府,在現(xiàn)實中也只是房奴生活的序曲。
“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把他們甩下,甩下房貸和讓人羨慕的上海白領身份,”丁寧說。
先過著吧
家在新疆的張夏與朋友合租在3號線北端的最末一站附近,“還有幾公里就到長江口”的地方。
2008年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yè),進入上海文廣集團某頻道,即使在上海同學眼里,這也是份讓人羨慕的工作。經(jīng)過努力,她的工作已經(jīng)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從行政轉(zhuǎn)到采編。畢業(yè)一年多,她對工作的理想也沒變,“找到值得拍的故事,把它們拍下來,做能成為甌史的紀錄片”。
“嚴格講我不算白領吧?電視民工,”張夏自嘲,她在一檔專題類節(jié)目中做記者兼編導,幾乎每月都要出差,“一年的任務量是至少8個片子,每個片子稿酬2000塊,如果完不成任務,底薪也會被扣掉!
讓張夏有些滿足感的是自己的工作時間并不固定,不用每天去擠地鐵。但麻煩的是,由于住得太遠,“要么不加班,要么加一夜,住得太遠,9點之后就坐不到輕軌了還要走過火車站下面長長的換乘通道,一年多時間,我被偷了十多回,估計小偷都認識我了,”張夏說。
張夏也看《我局》,但并沒有像Vicky那樣的感同身受,“自己先過著吧,想不了那么遠”。
她的學妹薛林則更看得開,今年秋天,剛工作的她從《財經(jīng)》雜志辭職,如今正在廈門的青年旅館做義工,“這叫‘間隔年’”,她說。
但薛林顯然不能代表年輕人的主流,研究生畢業(yè)的劉琪,幾個月前才和男友從重慶來到上海,他們的專業(yè)是英文,想做的工作是把國內(nèi)優(yōu)秀的漢語文字作品翻成英文出版,他們已經(jīng)在出版社找到了工作,描繪自己未來的筆已經(jīng)握在手中。這才是大多數(shù)。
石庫門里,老公房中,高層群租房內(nèi),更多的郭海萍正在憧憬和打拼著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未來。但上海并不滿足,這座城市還在以自己膨脹的偉力吸引著各地逐夢的年輕人。成就或吞沒他們。
2009年12月,位于楊浦區(qū)東北角,有上海的“天水圍”之稱的新江灣城,一塊地以37.2億的成交價被拍走,折算成樓面地階,是3.25萬每平米。這在2009年已經(jīng)不算新聞。
城市,真的讓生活更美好?
相關熱詞搜索:蝸居 吶喊 郭海萍 郭海萍們 蝸居族的吶喊 蝸居族郭海萍們的吶喊 郭海萍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