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民 [我在寧夏當農民]
發(fā)布時間:2020-04-03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如果你從未品嘗過自己親手播種的果實,你就錯過了人生最偉大的勝利。 只是坐在電腦前幻想農民簡單生活的美好,完全是一廂情愿,因為真正的農活一點也不簡單。莊稼從播種到豐收靠的不是想象和感覺,而是飽含汗水的澆灌。這是一個昂貴的會所,會費惟有沾滿泥漿的鞋,和布滿老繭的手。
作為一名敬業(yè)的美國廚師,我決定以騎行的方式去了解中國所有的食材,像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那樣過日子。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酷愛面包的我第一次真正手捧還沒去殼的谷粒,是在青海省的一片大麥地里。
我從榆林出發(fā),騎了很長一段路才來到寧夏。沒有沿國道騎行,我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鄉(xiāng)村小道。當我穿梭于一排排磚房或由石頭砌成的房屋時,道路的兩旁突然出現(xiàn)了用于灌溉的管道,而房屋好似膠水把周圍的一切粘合成了一個小村莊,農民出現(xiàn)了,都在熱火朝天地忙著給春小麥脫粒。
有些麥垛堆積得比一層樓還高,我很詫異這樣的“建筑”是怎樣具有如此驚人的穩(wěn)定性的。我停了下來,跑到街對面買了幾瓶水,裹在已經被汗水濕透的T恤里,返回麥場。趁著休息,我坐在一位老農旁邊,和他嘮起了家常。
老夏穿著一條破舊的褲子,戴了一副約翰•列儂標志式的圓眼鏡,右眼的鏡片已經有了幾道裂痕。盡管農業(yè)機械化和自動化操作已經非常先進,但他還是堅持用傳統(tǒng)的方式勞作。他安于命運,至少沒怎么抱怨,這份淡定與平和甚至讓我生出幾分嫉妒。雖然很多莊稼的收效都比小麥要好,但是老人似乎覺得他在這個偉大的工程里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他通過嫻熟地使用騾犁鏟叉養(yǎng)活了自己和家人。
我拾起一把鐵鍬。夏奶奶對我笑了笑,拿起掃帚趕了過來。我想抓住這次機會,體驗一下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方式給小麥脫粒的過程。這或許是惟一的機會。
配合著手腕緩慢的節(jié)奏,我邁著舞步圍繞著一堆小麥揚麥殼。弄明白怎樣揚殼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迎著風揚、用多少力氣去揚。每當我動作不標準,老夏便會朝我喊、提出建議。偶爾還夾雜著笑聲,咧嘴露出稀疏的牙齒。
剛開始時,我按照美國經典的“越大越好”的方式掀了第一鏟到半空中,動作緩慢、姿勢難看。在這個巨大的麥垛邊工作,完全可以達到一種悠然忘我的境界――你必須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腳下,注意步伐和風向。
不知過了多少時間,肩膀逐漸僵硬后,我基本掌握了節(jié)奏。當我的身體從事完一項能看到結果的勞動后,我突然有了一種被洗凈的感覺。如此一天的勞動結束,捆好的麥垛已靠在房屋邊,而小麥粒則耐心地待在麥垛里等待著為人類服務。
老夏猛地一下站起來,靈活得就像一個學生。他接過我遞過去的鐵鍬。休息結束,他繼續(xù)勞動,我則把手伸進一袋小麥中,等待最后的封袋一鏟。
夏奶奶把小麥裝在一個布滿坑洞的簸箕里,再把它們倒進篩子。我?guī)退堰@個超過60公斤重的麻袋搬到麥場邊。一會兒功夫,口袋頂就縫好了,一個鄉(xiāng)村小伙子把它扛在背上,滑下兩米高的堤岸,朝大街走去。老夏解釋,卡車明早才會來。
這就是“老夏們”的生活,日日夜夜只為豐收小麥不辭辛苦地勞作。離開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要回到一種質樸的時代,僅憑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可以,那就是勞作。當你緊握手中的鋤頭揮汗如雨時,你其實也就沿襲了祖輩們所規(guī)劃的夢想――努力去征服這片土地。
在母親所有的智慧中,有句話一直讓我拍手稱贊,那就是她曾告訴我的,“如果有一天你迷失了自我,那就向自然學習吧。”
相關熱詞搜索:我在 寧夏 農民 我在寧夏當農民 寧夏農民養(yǎng)老保險 寧夏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險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