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舞蹈教育模式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B門市思明區(qū)青少年宮 福建 廈門 100142)
          摘要:當前,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值日趨攀升,這也包括對校外教育、對校外教育機構的強烈期待。尤其是素質教育理念、美育教育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的時候,校外教育機構所承擔的美育教育職能和特殊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么,如何構建既符合公眾期待,又適合青少年成長的特殊性機制,成為我們校外教育機構從業(yè)人員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校外教育 舞蹈教育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78-02
          相對于全日制學校的教學活動,校外教育機構與全日制學校在職能、運作及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實際意義上的差異性,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差異,深入地研究這種差異,并有效地利用這種差異,從差異的探究中,探尋出新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可以有效服務于校外教育機構,特別是校外藝術教育的模式來。
          所謂教育模式,是人們對教育進行有效實踐而采取的一種教育策略的集合體系。教育模式是當下教育界廣泛運用的一個術語。作為一個概念,教育模式所要表現(xiàn)的有兩層意涵:當一種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運行程序和方法,就必須形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形式,教育也不例外;當教育形式、教育層面、教育現(xiàn)象、教育問題出現(xiàn)錯綜復雜的情況下,人們力圖去抓住關鍵要素,并進行簡潔的概括歸納,而后形成了策略和程序,這就是教育模式。就此意義來看,教育模式就是人們在充分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而產(chǎn)生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理念溶于一體的實踐模型。再從實踐層面上來認識,教育模式就是由一定課程指導下的,課程內容及其進程和安排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特定組合方式,是從大量的教育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一種意識、觀念和整套操作方案的總稱。
          由此可見,教育模式對于教育實踐除了有著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還有實際的實踐意義,對校外教育機構來說,這種指導作用和實踐意義,更是急需進行探究并盡快形成。
          在形成校外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模式的繁復過程之中,有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連環(huán)相扣的,認知是基礎、實踐是關鍵、創(chuàng)新是出路。認知的深淺,將決定實踐的成;實踐的成敗,將作用于創(chuàng)新的可能;創(chuàng)新的可能,又將影響新一輪的認知。那么,如何尋找到校外教育機構的藝術教育模式付諸于實踐的方式和途徑?本文擬從校外舞蹈教育模式的實踐,談一點個人的思考。
          一、“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
          少兒是人生成長最重要的階段,少兒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門類,是讓少兒在舞蹈中感知美與愉悅,從而激發(fā)少兒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舞蹈為他們搭建一座通向美的橋梁。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家劉范先生認為:在理論上,人的認知大體區(qū)分為3個范疇:感知、表象、概念。人的實際的種種認知,都由這三者所組成。兒童認知發(fā)展就是認知結構的動力變化,包括各個認知成分和它們之間關系的變化。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劃分標志認知結構的質變,是它的主要認知成分的更替。認知發(fā)展的動力來自認知結構內部的矛盾性,主要的發(fā)展動力是直接性認知與間接性認知之間的矛盾。
          劉范先生的理論讓我們得到一種啟示,就是要巧妙地利用兒童認知發(fā)展認知結構的動力變化,為我們校外教育模式所用,使之成為推動少兒認知發(fā)展的原動力,促進校外教育模式的形成。
          如何主動、有作為地進行“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就是“渡河之舟”,如在學生學習舞蹈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直接觀看一段獨舞,讓學生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記憶與想象的形象內容,通過體會、模仿,再進行塑造與表現(xiàn)。這個過程,就是從生動的直接的認知、直觀的感受、到形體的模仿、情感的體會的過程,學生就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并運用了認知的力量、動力,從而激發(fā)出內在的創(chuàng)造潛能,實現(xiàn)了“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
          實現(xiàn)“直接性認知”向“間接性認知”的過渡,符合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發(fā)展程序。設想,如果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時直接采用間接性認知,這就是使用“注入法”,直接模仿理性知識與舞蹈技能,這就失去過渡的鋪墊,缺少了“直接性認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缺乏直接觀察的教學訓練,理性認識沒有感性認識的基礎,這將違背認知事物、認識發(fā)展的規(guī)律。
          “直接性認知”與“間接性認知”作為藝術教育技藝培養(yǎng)的一種教學手段,所強調的是讓孩子在感知中去發(fā)現(xiàn)自我,感受美,然后不知不覺當中開啟身體和情感的天性,從而調動自身的潛能,這也是藝術教育模式形成的基礎之一。
          校外舞蹈教育就是一種構建少年兒童認知的美育過程,讓孩子參與舞蹈的過程,自然地揮灑自己的天性,而不是機械地仿效和無意義地重復成人的東西,是將自己作為認知中的動態(tài)對象,用肢體動作融入自己的認知活動,感知美的世界。
          二、“技藝型教學”向“審美型教育”的轉移
          當我們都認同舞蹈教育的目的是,讓少兒在舞蹈中感知美與愉悅,激發(fā)少兒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時候,我們就要正視目前我們校外舞蹈教育存在的重“技藝型教學”,輕“審美型教育”的問題。
          少兒舞蹈教育在中國發(fā)展非常快速,讓我們看到了少兒舞蹈教育的各種難度與精彩,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長期以來,我們在推動少兒舞蹈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舞蹈教育越來越強調技藝化,而漸漸偏離了少兒舞蹈教育的宗旨和目的。這與當前藝術教育的定位以音樂(含舞蹈)和美術為內容的教育與教育手段的采用有一定的關聯(lián),即強調教學生學一種技藝、會一種本領。依照這樣的教育要求,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就會傾向于技藝型的。但今天我們在探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時,是不是應該調整我們的思路,回歸本體和宗旨?探討校外舞蹈教育模式,我個人更強調要通過藝術活動激發(fā)少兒的情趣,讓他們感知、體驗美感。我們都知道藝術教育活動的作用不外乎有四個方面:一是能有效地促進感知美和表現(xiàn)美的情趣;二是促進智力發(fā)展;三是促進身心發(fā)展;四是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那么,我們的舞蹈教育也不能例外應該朝著這樣的方向發(fā)展。

        相關熱詞搜索:校外 初探 舞蹈 模式 教育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