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與政府轉型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2006年7月8~9日,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與?谑腥嗣裾、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德國阿登納基金會聯(lián)合在?谂e辦了“中國: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與政府轉型國際研討會”,就“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與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與公共財政”、“公共服務體制創(chuàng)新”、“構建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公共服務體制”等相關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本次研討會得到了多方面的關注。來自中央相關部、委、辦、科研院所及國內22個。ㄊ、自治區(qū))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德國、美國、印度、世界銀行等國家與國際機構的代表,共計350多人參加了會議。
一、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的現(xiàn)實需求
。ㄒ唬┕卜⻊阵w制的建設有著深刻的背景和意義
遲福林:應該全面和正確地理解公平與效率、經濟增長與社會穩(wěn)定、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在現(xiàn)實背景下,也應該充分估計公共服務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緩解貧富差距當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貧富差距不僅表現(xiàn)在絕對收入水平的差距上,而且也表現(xiàn)在基本公共產品享受方面。因此,“十一五”時期,應該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為重點,緩解收入分配差距。
趙白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領域均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快速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了社會需求的深刻變化,給各級政府也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同公共服務、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凸顯,阻礙了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為了解決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制,必須強化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
從國際發(fā)展趨勢看,我們將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和更重視“效率、公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并重”的時代。這是我國建設公共服務體制的宏觀背景,我國的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必須與時俱進,反映社會成員迫切的共同需求,使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成果。
汪玉凱:中國目前處在一個難得的戰(zhàn)略發(fā)展機遇期和轉折期。第一個標志是社會對改革的共識有待重新凝結,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是多方關注的焦點。第二個標志就是中國改革的重心發(fā)生了變化。未來將以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中心,加快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帶動其他改革。
魏加寧:我國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轉型的目標是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更好地適應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尤其在理念更新和職能轉換方面,使政府轉型與構建公共服務體制有機地結合起來。
黃挺:政府轉型要適應社會矛盾的變化。目前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廣大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在整個社會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過程中,全社會公共需求深刻變化和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不到位、公共產品嚴重短缺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突出矛盾。
于吉: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具有重要意義。政府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加快發(fā)展社會事業(y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仇章。杭訌姽卜⻊阵w系建設是貫徹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勢下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xiàn)。第一,社會公共服務不能適應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和不斷增長的需求,這是當前突出的社會矛盾;
第二,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第三,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
舒海云:中國正在討論的公共服務體制問題、公共行政現(xiàn)代化等問題,在德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不僅中國,而且在德國和歐洲,在以下領域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zhàn):失業(yè)問題、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不高的問題、國家是否應該退出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干預問題等。
。ǘ┪覈壳肮卜⻊展┙o嚴重不足,本質上是一個體制問題
段應碧:要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的意義,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和緊迫性。過去二十多年著重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是正確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國力的增強和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F(xiàn)在社會上諸多矛盾,都與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滯后有很大關系。這表明,我們現(xiàn)在應該著重考慮如何發(fā)展公共服務。如果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我們的許多矛盾就會得到緩解乃至得到根本解決。
遲福林: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體制機制不健全。例如,公共服務供給中合作分工和問責制不健全;
公共財政體制尚待完善;
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亟待建立;
多元社會參與機制和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也有待加強。鑒于社會矛盾的演變和激化,“十一五”時期應當加快推進以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的政府轉型。
方曉宇: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社會,必須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轉型,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我國要解決公共服務產品滯后的問題,必須要大力增加政府的投入。但是從根本上說,必須著眼于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建立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公共服務體制。
汪玉凱:公共服務水平取決于兩個變量,一是經濟能力,二是公共服務制度安排。目前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出現(xiàn)的問題,根源并不在于沒有提供公共服務的經濟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因此,構建合理的公共服務制度最為關鍵,有助于將潛在的供給轉化為現(xiàn)實的供給。
張春霖:不同國家公共服務存在差異,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資源是否充足的問題;
二是有無激勵機制問題。但更關鍵的還是公共服務制度問題。
李寅權:從體制的角度來看,健全的公共服務體制包含完整的內部構成及規(guī)范的功能定位。目前公共服務領域重點是解決體制性矛盾,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包括明晰行政管理權屬關系、下放管理權限、加快職能轉變、提高服務效能、構建公共財政體制。
二、以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為重點推進政府轉型
。ㄒ唬┙⒐卜⻊阵w制,政府轉型是關鍵
高尚全:目前我國改革的難點和重點是,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推進以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為重點的政府轉型,不斷轉變和優(yōu)化政府職能,為公眾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使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和政府轉型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遲福林:面對公共服務領域不斷增長的壓力,應當客觀判斷政府轉型的現(xiàn)實需求。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增長,當前我國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和公共服務不到位、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日益突顯。但這些矛盾與問題并不主要是市場化改革造成的,主要是由于政府轉型滯后。因此,政府轉型面臨兩大任務,第一,實現(xiàn)經濟增長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第二,大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確立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趙白鴿: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對以下問題予以關注:首先,理念的更新;
第二,資源的整合。包括人力、技術、產品和財政資源等。第三,機制的建立。包括需求導向型的統(tǒng)籌決策機制、明晰的責任分工以及城鄉(xiāng)均等化的社會福利制度等。第四,及時行動與加強執(zhí)行的問題。
汪玉凱:政府轉型的目標包括三個方面,即由規(guī)制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
由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向公共治理型政府;
由傳統(tǒng)政府轉向信息化政府。推進政府轉型的關鍵是,把行政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以事業(yè)單位為主要的公共服務體系重構結合起來,綜合改革。
張春霖:公共服務涉及到大量的市場失靈問題,需要政府干預。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政府干預是否太多或者要不要市場化,要害在于政府與市場如何結合,政府在公共服務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研究表明,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應該扮演四個角色:第一,制定公共服務政策。政府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制定公共服務政策;
第二,監(jiān)管;
第三,付費,政府通過付費保證公共產品的提供和實現(xiàn)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第四,直接生產和提供某些公共服務。
沈榮華:政府職能配置,主要從它的財政支出結構中反映出來。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比重。下一步強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不僅要關注政府做什么,而且還要關注他做得好不好,績效如何。
喬治•舍夫爾:政府建立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原則是:有效的低成本結構、在群眾要有好的反應、必須有前瞻性以便為未來發(fā)展留下空間。
容敏德:在公共服務方面,中國與德國都面臨著一些主要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第一,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扮演多大的角色,其規(guī)模應該多大;
第二,如何提升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建立問責制。
趙曉:房地產不僅屬于資源密集型行業(y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公共事務的領域,特別是廉租房。政府在堅持住房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更要著力于推進住房的保障體系建設,政府轉型是房地產市場有序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
仇章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應作為“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任務,應該切實把政府職能轉變到公共服務體制建設上來。政府應是公共服務體制的規(guī)劃者和建設者,社會基本公共產品的提供者。
丁成日:通過政府轉型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主要應該解決四個問題,即政府提供什么,為誰提供,由哪級政府提供,如何提供。
。ǘ┘涌焱七M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李曉西:新形勢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關鍵是要清晰界定行政權力的范圍,以克服政府職能缺位、越位和不到位。政府在對公共服務承擔責任的同時,必須從自身實際能力出發(fā),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
于吉: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必須要切實轉變管理方式。第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第二,完善決策機制,確保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強化權利的制約監(jiān)督,使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運行。
魏加寧:在理論上,要更新傳統(tǒng)行政理論,向新公共服務范式轉變;
在實踐中,要重視政府公共職能的建設,而不是一味的追求GDP增長;
要清晰界定市場與政府的分工和政府內部的分工。首先,要建立規(guī)范公共需求的表達機制,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表達機制;
其次,公共政策的決策和執(zhí)行要適當分離;
再次,要改善公共決策機制;
最后,把官僚體系改造成能夠反映公共需求變化的信息反饋體系。
趙杰: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應該著重從制度上加以考慮。應該在中央建立專門機構牽頭組織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把公共服務職能落實到具體部門。
劉建國:超時默許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審批流程的連續(xù)性和及時性,體現(xiàn)了主權在民、行政為民的制度創(chuàng)新理念和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權力型向責任型轉變的轉型目標,并且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效率,有效地保障公共權利,硬化了對相關官員行為的約束。
。ㄈ┟鞔_中央與地方在公共服務體制中的職能分工
陳辭: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中,首先要滿足五個確保,包括人員工資性支出、政府正常運轉支出、科技農業(yè)教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支出。但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受制于其經濟實力。在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前四項支出基本可以滿足,第五項只能量力而行。
毛騰飛: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應該是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有的研究認為,中央財政拿若干億出來,義務教育就可以解決;
但是對地方的政府講得相對少。實際上,僅調動中央政府的積極性搞不好公共服務;
中國有五級政府,各級政府都應該有這個積極性,尤其是縣鄉(xiāng)政府的積極性必須調動起來,只有它最了解所在地區(qū)最急需什么公共服務。
馬提爾斯•若絲:在多層級政府中,由哪一級政府負責公共服務的供給,要遵循一些原則。第一,輔從原則,公共服務的供給盡可能的貼近公民;
第二,平等原則。公共服務的提供應該保證人民平等的生活條件和享受相同的服務;
第三,責任分工原則,必須明確具體任務由哪一級政府提供,并且有很好的透明度。
劉尚希:公共服務在各級政府之間的分工涉及到三個基本的要素:事權、財權、財力。這三個要素之間的不同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政府間關系,也構成了不同的政府間財政體制。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中東西部的不同情況。
霍爾斯特•茲么曼:從成本效率的原則考慮財政分權,需要從以下兩點考慮:第一,正確分配各級政府職能,為各級政府提供盡可能多的自有收入,勸說選民和政治家權衡投入產出的效果。中央要采取有效轉移支付政策以支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第二,在地方層面上可以嘗試各種做法,包括合作社、引入私有部門參加招標。
喬治•舍夫爾:為了適應政府公共服務體制變化的需求,德國各級政府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革。例如巴登-符騰堡州在2005年開始了新的行政體制改革。在下一步的改革中,地方各州希望能夠獲得更大的稅收自主權。
胡光輝:現(xiàn)階段,鄉(xiāng)鎮(zhèn)政府是新農村建設公共服務的主體,(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是中央政府、各級政府與農民之間的橋梁,但確實存在行政成本過高和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這可以通過把鄉(xiāng)鎮(zhèn)政府逐步改為縣級派出機構的方式來解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具體方式是“中央拿大頭,地方政府拿中頭,鄉(xiāng)鎮(zhèn)政府拿小頭,農民點人頭”。
喬治•舍夫爾:德國公共服務的核心項目包括:公共安全、基礎研究、教育、社會保險、環(huán)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定規(guī)則等。但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根本上是根據(jù)市民與企業(yè)的需求而設立的。過去20年內,市民與企業(yè)的需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德國的公共服務體系變化非常大的原因,也是各州提供的公共服務有巨大差異的原因。
三、公共服務體制與公共財政
。ㄒ唬┳龃蟆暗案狻迸c分好“蛋糕”
陳辭: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在基本滿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必須有利于做大財政“蛋糕”,增強政府財政能力。地方政府的雙重目標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發(fā)展經濟。同時,公共服務體制建設需要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在當前財權與事權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權利有限,責任無限”。因此,地方政府并不是不愿意轉型,而是不具備轉型的外部環(huán)境。對此不應該過多責難地方政府。
張屹山:維護社會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對于政府而言,一定要以保證社會公平為優(yōu)先目標,兼顧效率是為把“蛋糕”做大,以便掌握更多的社會財富,更好得實現(xiàn)社會公平。
趙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必須有財力支持,F(xiàn)在中央財政采取轉移支付的方式支持地方財政,但是還需要深入研究轉移支付過程中的成本效益問題、行政層級問題與地方配套措施問題。
朱華友:在政府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要考慮如何在經濟增長和公共服務雙重目標中尋求平衡。
。ǘ┕卜⻊阵w制建設的財政保障和績效
倪紅日:“事權與財權統(tǒng)一”理論和財政體制僅適用于計劃經濟和中國改革初期的經濟機制和制度環(huán)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建立已經使得這一理念與現(xiàn)實不協(xié)調。解決的方式是:第一,將事權概念改變?yōu)楣卜⻊章氊煛5诙,細分公共服務職責與支出管理責任。第三,區(qū)別財權與財力概念;
第四,統(tǒng)一公共服務職責與財權,使支出管理責任與財力相匹配。
孫立平:財政問題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治或行政的架構。財政在分權或集權方面最主要的是各級政府職能的清晰。在公共服務方面,不同層級的政府公共服務的含義和內容需要進行基本劃分,一些純公共品要與準公共品區(qū)分開來。
沈榮華:應注重公共服務的績效評估。第一,將公共服務納入政府的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衡量指標之一;
第二,逐步實現(xiàn)財政的預算管理;
第三,改善政府績。
阿民•伯納特:實現(xiàn)公共服務目標必須有財政支持。不同的政府必須要有相應的財政能力,才能實現(xiàn)相應的目標。德國財政公平制度主要采用財政分權原則。財政支出分配最突出的問題是“哪一級政府最適合提供何種公共產品”。政府間的轉移支付有不同的含義,除了彌補縱向財政缺口外,有時還涉及平等和效率的目標。
德國財政政府財政補助有兩個基本形式:條件轉移補助和非條件轉移補助。前者僅限于特定的用途。非條件補助主要用于增強地方的財政能力,減少財政能力方面的分歧。非條件補助是地方財政公平制度的核心。地方非條件補助的分配則是建立在地方財政需求和財政能力關系的基礎上。
四、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chuàng)新
趙白鴿:一方面,要以政府為主導,統(tǒng)籌規(guī)劃、打破部門分割,實現(xiàn)公共服務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必須動員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公共服務供給。
毛騰飛:市場應該在公共服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務種類繁多,公共產品的提供既可以通過政府買單、補貼等方式進行;
也可以采取市場運作的辦法提供。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供給渠道的多元化,應該是公共服務供給的取向。
鄒東濤:我國目前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不足,民間資本的投資潛力和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和能力未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我國城市公用事業(yè)的改革:第一,打破壟斷經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城市建設和運行效率;
第二,通過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產權結構和多渠道的融資方式,有效地增加城市建設的資金投入;
第三,按照市場經濟規(guī)則,重新確立政府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職能和管理體制,尤其是加強監(jiān)管體制的建設。
趙杰: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是一個比較大領域,政府應該是公共服務的規(guī)劃者和監(jiān)管人,是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醫(yī)療)的提供者,但其他公共服務項目應該盡可能利用規(guī)劃、政策、法律等來動員社會力量。
王軍:公共服務體制不等于政府公共服務體制,盡管目前政府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應該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和政策引導,實現(xiàn)公共服務行為主體的多樣化。
趙中社:要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對部分競爭性、經營性強的公共產品交企業(yè)或非營利組織運作,允許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公共服務領域,從而實現(xiàn)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和高效率。
李寅權: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在公共服務體制建設過程中,政府掌握的資源向公共領域迅速轉移很不現(xiàn)實,應該考慮如下幾個原則:第一,效率與公平相互促進的原則;
第二,廣覆蓋、低水平的原則;
第三,國家主導和多方參與的原則;
第四,政府功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
喬治•舍夫爾:德國所有的公共服務部門都面臨著從單純的向“公共”提供服務向“個體”提供服務的轉變。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并不是公共行政服務改革的補充,兩者同等重要。德國目前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提供模式正在被新興的公共服務所替代。這些新興的公共服務提供模式包括自助模式、責任管制制度等。
哈拉特•富爾:政府按照服務的性質可以作為公共服務提供中的直接供給者、協(xié)助者和監(jiān)管者。相對應的,公共服務的治理機制有三種:政府主導的治理、政府參與的治理和政府不參與的治理。這種多元的治理結構不再是以前那種以政府為主導的政府網絡,而是由公民、社會以及私有部門和非政府組織參與的多重、多維的網絡,從而確保公共服務的質量,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五、建立公共服務體制的重點任務和突破口
在提供公共服務均等化、體現(xiàn)國民待遇和實現(xiàn)公民權的情況下,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公共服務的重點和突破口。
。ㄒ唬⿵某青l(xiāng)二元體制來看,應該以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作為突破點
段應碧:建立公共服務體制要選準突破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從農村突破的,F(xiàn)在看這個突破口選擇得非常正確。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最好也從農村突破。第一,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短缺程度是最重的,農民的要求也最強烈;
第二,農村情況很復雜,差異甚大,有條件采取多種模式;
第三,政府對農村的投入逐步增加,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創(chuàng)造了條件;
第四,目前正在進行鄉(xiāng)鎮(zhèn)機構改革,為建設公共服務體制提供了契機。
趙白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公共服務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重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是實現(xiàn)農民和農村的現(xiàn)代化。必須通過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機制,為廣大農村和農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與產品。同時,我國近30年來形成的人口計生網絡,可以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郭書田:應該建設以政府為主導,以合作經濟為基礎,企業(yè)參加的農業(yè)的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方位服務。應當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加強農村的公共建設,以緩解城鄉(xiāng)差距過大的現(xiàn)狀。
劉尚希:改善農民的就業(yè)狀態(tài)是我國下一步改革和發(fā)展中最大的挑戰(zhàn),F(xiàn)階段,中國公共服務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改善農民的就業(yè)狀態(tài),包括為農民提供平等的就業(yè)機會,提高農民的就業(yè)能力,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
崔忠仁:解決貧困地區(qū)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應從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抓起,從最成熟的方案起步,從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做起,著力解決公共服務供給的創(chuàng)新。這包括:第一,創(chuàng)新貧困地區(qū)扶貧資源整合機制;
第二,創(chuàng)新利益分配機制;
第三,創(chuàng)新農村發(fā)展項目選擇機制;
第四,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投入機制。
。ǘ⿵牡貐^(qū)差異來看,要突出解決中西部和貧困地區(qū)的問題
林家彬:目前地區(qū)之間差距日益擴大,應該充分估計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緩解地區(qū)差距方面的重要意義。要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
。ㄈ⿵墓伯a品種類、構成而言,應該解決群眾最急需的公共服務供給問題
于吉:《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強化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并且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加強公共服務應該突出重點,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公共衛(wèi)生、社區(qū)服務、防洪減災、公共安全、應急救援等。
王軍:從國際情況看,世界各國在不同時期公共服務體制框架雖然有所不同,但大體上都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的供給:扶貧、就業(yè)、教育、衛(wèi)生、養(yǎng)老等。
(四)重建社會基礎秩序
孫立平:下一步的改革和公共服務體制的重建,需要重建基礎秩序。重建社會基礎秩序是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效率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必要保障。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可治理狀態(tài)下的和不可治理狀態(tài)下的。要使問題從不可治理狀態(tài)轉化到可治理狀態(tài),關鍵在于更基礎秩序和制度的重建。例如,承諾的效力、信用的約束、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等。
常修澤:應當在轉型當中注重人文價值導向,構建公共服務體制所需要的基礎性制度。第一,應當確立公共利益關懷的人文價值取向,克服目前實際存在的政府部門的狹隘利益化的問題。第二,應當確立公平交易的價值取向,克服目前實際存在的濫用行政權力進行行政壟斷的問題。第三,應當確立獨立、超然的價值取向,解決中國五大主體(政府、企業(yè)、國資、事業(yè)、中介組織)混同的問題。
黨國英:政府轉型有根本轉型和很多的技術轉型,在根本性轉型無法做的時候,應當考慮先作些技術性的改革。例如,社會保障是全國性的,但能否探討以省為單位取得重點突破,中央給予轉移支付的支持。
六、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快公共服務體制建設進程
高尚全:在新時期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以政府轉型為重點的改革攻堅。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政府職能切實轉到“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
第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發(fā)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關鍵性作用;
第三,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進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第四,加快推進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段應碧:要形成有利于推進建設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制的改革環(huán)境、氛圍。第一,要理性的討論。第二,是要允許試點,允許探索,勇于實踐。
趙白鴿:在推進改革方面,有四個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第一,改革的動力,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改革導向;
第二,改革的目標,必須把政府轉型、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與行政體制改革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來考慮,特別要從體制建立的角度來充分思考;
第三,改革的發(fā)展與協(xié)調,應該盡快建立高層次、有權威的改革協(xié)調機制;
第四,改革的運作和監(jiān)督方式,應當建立由政府、非政府、企業(yè)、媒體、社區(qū)、公民共同合作的推進與監(jiān)督機制。
遲福林:要把建立公共服務體制作為“十一五”時期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因此,應該加快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一是建立中央地方的嚴格的公共服務分工體制,在此基礎上調整行政層級;
二是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事業(yè)單位改革;
三是以建立公共服務可持續(xù)的財政支持機制和實現(xiàn)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加快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四是在公共治理結構改善方面需要取得新的突破,包括政府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分開;
公共政策公開與透明化;
培育發(fā)展民間組織,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治理結構。
在當前改革已進入以重大利益關系調整為特點的攻堅階段,建立高層次的改革決策、協(xié)調機制就顯得更加必要和迫切。例如,第一,進一步解決改革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需要建立改革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
第二,全面調整基本利益關系需要建立改革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
第三,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建立改革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
第四,推進政府轉型需要建立改革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
舒海云:中國在轉軌過程中出現(xiàn)的許多社會問題,一部分是轉軌過程中產生的,這需要通過建立新的機制來解決;
也有一部分是體制方面的問題,這需要通過徹底的改革來解決。為了保持經濟、社會、政治穩(wěn)定發(fā)展,必須推進持續(xù)的結構性改革。其內容包括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特別是教育和衛(wèi)生)、增加行政透明度、推進金融改革等。
容敏德:中國轉型時期的增加公共服務,推進政府轉型,有很強的緊迫性。目前中國公共服務系統(tǒng)比較分散,需要通過綜合改革來增進公共服務的透明度、有效性和問責制。
黃挺:政府自身改革必須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即:第一,認識問題,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包括如何建設法制型政府、如何擴大民主權利,如何防止腐敗等;
第三,機構改革問題;
第四,監(jiān)督問題。
李曙光:中國20年的改革是立法帶動型的,反壟斷法的立法將使整個公共服務體制和政府行政體制發(fā)生重大的轉型和變化。反壟斷法一方面規(guī)定了政府干預市場的邊界,另一方面重點限制了行政壟斷。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