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立:馬英九的“活路外交”與誰“精神一致”?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前些時候,有一位臺灣學者告訴我:馬英九現(xiàn)在只講“外交休兵”,不會再講“活路外交”了。對此,我持懷疑的態(tài)度。果然,近日馬英九在闡明他的“外交方針”時,重新明確提出“活路外交”的主張。
馬英九還說:“所謂‘活路外交’和過去的‘務實外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務實主義為原則。”
大家知道,自從蔣經(jīng)國開始,臺灣當局就提出“實質外交”“總體外交”“多方位外交”以及“務實外交”等名目,大致上都屬于“務實外交”的范疇,而且大多使用過“務實外交”的名稱。
按時間順序,經(jīng)歷過蔣經(jīng)國、李登輝、陳水扁三個時期,三者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問題是馬英九所說的“活路外交”究竟與誰的“務實外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呢?
不是陳水扁的
陳水扁時期也講“務實外交”,他曾經(jīng)表示要以“務實外交”來提高臺灣的國際地位。他說:“我們除了加強與友邦的實質外交關系外,將努力參與各種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高臺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扁時期的外交部門的負責人都說過“延續(xù)務實外交”“積極推動全方位務實外交”之類的話。
實際上,陳水扁8年來推行的是“烽火外交”“金錢外交”“全民外交”“多元外交”等等,馬英九批評說,這是與大陸在外交戰(zhàn)場上“對立沖突”,使臺灣在“國際形象”上走向負面。此外,陳水扁要爭“臺灣主權”,爭“入聯(lián)公投”,馬英九則與他不同調(diào)。
這說明,馬英九已經(jīng)與陳水扁的外交政策劃清界限,他的“活路外交”與陳水扁的所謂“務實外交”是不一致的。
也不是蔣經(jīng)國的
蔣經(jīng)國說過:“當前我們外交的基本方針是遵守國際義務”,“所要努力的重點,是在發(fā)奮圖強,開創(chuàng)外交的新局面,增進既存睦誼,并擴大我與反共和非共國家間的實質關系”。有人認為這就是要在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的條件下,以臺灣的經(jīng)濟實力為后盾,來布局外交,奧援“友邦”,與非邦交國建立緊密的經(jīng)貿(mào)關系,進而拓展其他方面的實質關系。在國際組織方面,當中國大陸參加時,臺灣則采取“不退出,不接受,不參與”的對策。這說明蔣經(jīng)國已經(jīng)從“漢賊不兩立”的立場改變?yōu)榭梢越邮堋耙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安排。
臺灣大學教授石之瑜認為,馬英九所說的回歸“務實外交”,應當回溯到蔣經(jīng)國的“實質外交”,就是要“不斤斤計較國際名稱,而要全力爭取對國人有實際好處的各種安排”。但他同時指出,當年“實質外交”和政治前提是“三不”:不接觸、不妥協(xié)、不談判,這與現(xiàn)在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應當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馬英九的主張與蔣經(jīng)國的“實質外交”是有共同之處的。但是,蔣經(jīng)國堅持“中華民國”的法統(tǒng),要爭“中華民國”主權,堅持“三不”,這與馬英九有較大的差別。
所以,要說馬英九的“活路外交”與蔣經(jīng)國的“實質外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就難以令人理解了。
與李登輝一致
李登輝當年所主張的對外政策就叫“務實外交”,他說:“為證明臺灣存在的事實,就必須與其他國家建立關系,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如果有困難,建立以經(jīng)濟為主的實質關系也無妨,倘若連建立經(jīng)濟關系都有困難,則可退而求其次,建立文化或其他的交流關系!彼麖娬{(diào)“務實外交”是為了確保臺灣的“存在”,并彰顯臺灣“存在”的事實。這就是一方面“不得已求其次”,另一方面要力圖“彰顯臺灣的存在”。
臺灣有人把李登輝的“務實外交”概括為:“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中華民國在臺灣),以經(jīng)貿(mào)實力和功能主義打破外交封鎖,確保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李登輝時期,充當外交部門負責人的多是馬英九的老師和同輩,他們“多元彈性地執(zhí)行全方位、多管道、寬格局的拓展國際空間策略”,曾經(jīng)取得相當?shù)某尚В,“邦交國”一度達到31個,并且在幾十個無邦交國建立辦事處,還參加了幾百個國際組織。
看來李登輝的“務實外交”與馬英九的主張相當一致。
第一、馬英九在競選時期提出“活路外交”的四個原則:“維護主權、經(jīng)濟實力、彈性務實,平等尊嚴”,以及最近提出的“活路外交”的總體目標:“鞏固邦誼、擴大友誼、參與國際、維護尊嚴”,與李登輝的“務實外交”的精神是一致的。
第二、正如石之瑜所說:李登輝“務實外交”的宗旨“在于爭取國際務實地承認中華民國在臺灣存在的事實”,馬英九則說“活路外交”是“替中華民國外交尋找出路”“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二者也是一致的。
第三、在具體做法上,“鞏固邦交國關系”、“發(fā)展與非邦交國的實質關系”、“爭取加入國際組織”,二者也是一致的。
第四、在參加國際組織方面,李登輝時期確定“不因名義更改而不參與”,例如,繼續(xù)留存亞洲開發(fā)銀行(ADB)、加入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尋求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等等。馬英九也表示可以接受“中華臺北”“中華民國(臺灣)”等名稱。正因為這樣,馬英九肯定李登輝的“務實外交”政策,“ 不僅使臺灣邦交國增加,且重返一些重要國際組織,例如亞太經(jīng)合會(APEC)等,這值得推動加入聯(lián)合國過程學習”。
可見,馬英九的“活路外交”與李登輝的“務實外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馬英九的核心幕僚說得明白:其目的是“來解決臺灣邦交國逐年流失、無法參加WHO等國際組織的問題”。
當然,由于時代的不同,在策略上會有所差異。他們提出“策略更彈性,身段更柔軟”,采取與過去不同的策略。例如,不與大陸對抗,過去有意與大陸對立的動作,諸如“以戰(zhàn)止戰(zhàn)”“烽火外交”“出訪外交”“度假外交”“金錢外交”等等,估計會有一些改變;
提出“避免惡性競爭、浪費資源”;
只要能夠參加國際組織,不排除采用其他利于加入的名稱;
最近馬英九出訪南美,經(jīng)過美國就只是“單純過境”,“不從事與過境不相符的活動”;
他還指出:臺灣要擴大國際空間,“這不是一個晚上就能達成”,需要兩岸之間達成互信等等,都是相當務實的表現(xiàn)。
總之,馬英九所謂“活路外交”與過去的務實外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指的就是與李登輝的“務實外交”相一致,而在策略上則會有所不同。(2008,8,9)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