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東:反思大學淘汰率
發(fā)布時間:2020-06-18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重慶考生劉淼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大學一年級因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受到學術(shù)警告,后情況未好轉(zhuǎn),2008年春季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達到北京大學退學標準而被勸退。2009年劉淼再次高考,以680的高分被清華大學信息學院錄取。在教育新聞有所欠缺的8月,劉淼的故事被報紙、網(wǎng)絡、廣播等多種媒體報道,一時成為佳話。對故事的解讀之一是,劉淼作為一名中學生北大清華隨便上,這不免為眾多考生和家長所艷羨;
解讀之二是一個迷途知返的浪子故事,在如許少年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之時,劉淼似乎是一個希望。
不可否認,劉淼因?qū)W習成績而被北京大學勸退,或者說淘汰,是其個人生命旅程中的重大挫折,他個人也稱之為一個“悲劇”。悲劇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當他再次跨入大學校門時,北大他原來的同學已經(jīng)大學四年級了。他似乎比同齡人走得慢了一些。人生可以比作登山。一個人為社會作出大的貢獻或者說取得大的成就可以比作登頂。登頂時間有早有晚,有的少年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早領先三兩步的人,也許忽然遇上了雪崩。從人生漫長旅程整體看,劉淼慢了兩三步實在不是什么悲劇。
仔細審讀媒體對劉淼的訪談,我們會清楚發(fā)現(xiàn)劉淼在四個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第一是他有了自制力,特別是對網(wǎng)絡游戲的自制力。第二是他有了責任感——對個人和家庭的責任感。在被北大勸退前,他從不干家務,是一個因為學習好而被貧困家庭嬌縱的少年。而今年暑假,他會幫助買斷工齡的父親打工,幫臥病的母親干家務。第三是他有了方向感,在重讀高三的一年半中他清楚認識到新的奮斗目標是中國排名前十位的大學,特別是清華大學的電子信息專業(yè);
而在北大的一年半他因迷茫而找不到方向。第四,我們從他接受媒體訪問的字里行間已經(jīng)可以感到他擁有的自信和坦蕩,這是“一種勇于承認失敗并且理性面對的心態(tài)”。這種自信和坦蕩,即使在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劉淼已經(jīng)大學四年級的同學中,也并非人人都具備。劉淼在這次重大挫折中學到的東西,是一名大學生在四年順利學習中學不到的。這不是一種知識,老師告訴你,你就會具備。自制力、責任感、方向感以及自信和坦蕩,可以使一個男孩子成長為一個男子漢。這個男子漢無論從事何種職業(yè),即使不具備許多知識,也足以自立于社會。
劉淼實際絕非個案,他只是今年被媒體挖掘出來而已。過去被北大退學的許多學生,經(jīng)過高考重新考上了大學,有的返回母校,有的考到了清華、人大、浙江大學……這些同學們與劉淼一樣,從挫折中學到了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東西。從“劉淼們”的變化看,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不知是否可以認識到,淘汰也是一種教育,對于目前的中國這是一種十分缺乏而異常重要的教育。
人生可以比作登山。劉淼這樣的登山者,經(jīng)過被淘汰而認識到自己沒有準備好,退而重新開始,方向更明確,準備更充分,也許會更快登頂;
沒有被淘汰,這樣的登山者便會繼續(xù)迷迷糊糊地向上攀爬,方向不明,也許先天的血液供氧能力不好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還會一直背負著不及格課程造成的沉重包袱。這樣的登山者前途如何,大家可以自己判斷。
“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的陳舊觀念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導致目前的社會中家長和學生都非常害怕淘汰,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不自信和短視,典型的過激案例是北京工業(yè)大學學生刺傷教務老師的事件。值得注意,高等學校作為研究和傳播高深學問的機關(guān),也同樣缺乏深刻的教育理念,反而迎合社會的短視,形成了兩種普遍傾向。第一就是部分教師不嚴格要求學生,降低教學要求和考核難度,給學生高分,對學生的錯誤不批評不指出,其結(jié)果就是課程分數(shù)膨脹和師生皆大歡喜,形成校園表面的“和諧”。這種情況,北京大學歷史系羅志田教授稱之為“大學中的鄉(xiāng)愿之風”,北工大事件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使此風悄悄蔓延。第二就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降低或取消了嚴格的學術(shù)制度要求,包括學術(shù)警告的標準、退學和學位授予的標準,提高了大學的畢業(yè)率,降低或者干脆取消了淘汰。典型案例是2007年北京郵電大學以“給予學生更多機會”為名取消了“退學”和淘汰制度,讓問題學生背著包袱一口氣學習六年。表面看,這樣的規(guī)定真的非常和諧仁慈,但我們仔細判斷就會發(fā)現(xiàn)“仁慈”制度對登山者內(nèi)在的殘酷。我們可以設想,劉淼如果第一次考上北京郵電大學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沒有這樣淘汰這樣仁慈的挫折,哪里有他今日深刻的成長!
嚴格的學術(shù)要求以及由此自然會產(chǎn)生的高淘汰率,曾經(jīng)是以西南聯(lián)大為代表的中國大學的傳統(tǒng),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通例,相關(guān)研究和論述此處不予贅述。以北京大學為例,2004年全口徑本科畢業(yè)生淘汰率是5.8%。中國大學一般不統(tǒng)計和公布淘汰率的數(shù)據(jù),但從同行的交流中我們知道當年北大的數(shù)據(jù)并非很低。從5.8%這一數(shù)據(jù)看,嚴格的學術(shù)要求這一中國大學的傳統(tǒng)并未被繼承。今年全國號召向吳大觀同志學習,這位航空發(fā)動機專家卻是西南聯(lián)大1942年航空系的畢業(yè)生!
《科學時報》 (2009-9-8 B1 大學周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