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獎”獲得者鄧翊群的箏路歷程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日前落下帷幕,經(jīng)過六天三輪連續(xù)十場的比拼,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鄧翊群最終摘得古箏“金鐘獎”桂冠。賽后,我迫不及待地聯(lián)系到他,請他談談自己的成才故事。
習箏之路師恩難忘
鄧翊群出生于山東曲阜,五歲開始學習古箏,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他第一次在家庭聚會中見到堂姐表演古箏,便對古箏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從此走上了習琴之路。
古語云:“學者必求師。”每個學習者從不知到知之的路上都離不開老師的辛勤教導。“學琴路上始終陪伴我的都是好老師,如韓秀英、趙林老師是我在山東老家的兩位老師,她們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闭f到父母,在他學琴過程中父母一直非常嚴厲,哪怕是剛開始學琴時,也要求兒子每天練習兩到三個小時,周六周日更是達到每天六個小時!摆w林老師家在濟南,為了陪我學琴,母親每周都要坐兩三個小時的長途汽車帶我去濟南上課,而我與母親都有很嚴重的暈車癥,所以那來回四五個小時的車程著實讓人煎熬,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從沒落下一節(jié)古箏課,風雨無阻。”
九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鄰居姐姐到他家做客,看到鄧翊群在練琴,當時這位鄰居姐姐正在上海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學碩士,在聽完他的演奏后,說:“音樂感覺還不錯,何不嘗試考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呢?”一句話點醒了鄧翊群和他的父母,沒過多久,父母就帶著鄧翊群踏上了去上海求學的道路。
經(jīng)人引薦,鄧翊群的父母在上海見到了上海音樂學院著名古箏教授何寶泉、孫文妍夫婦,兩位教授對鄧翊群一見傾心,很是照顧,何教授還特意為鄧翊群考學挑選了曲目,孫教授則借給鄧翊群一臺古箏,用以替換他從老家?guī)サ呐f琴。
在備考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兩年時間里,鄧翊群開始跟隨王蔚教授習箏,王教授對他也是疼愛有加,尤其注重糾正他業(yè)余的基本功及手型音色,附小的兩年可以說是鄧翊群從業(yè)余習練者慢慢向?qū)I(yè)演奏者轉(zhuǎn)變的兩年。
“2005年,我遇到了對我最重要的一個人——祁瑤教授,我是祁老師任教之初的學生,可以說是和祁老師一起經(jīng)歷諸多挫折共同成長起來的,這讓我們之間的情誼非常深厚牢固!比欢囻慈鹤畛跻姷狡瞵幗淌跁r非常膽怯,后來是祁瑤教授的開朗和善解人意慢慢打開了鄧翊群的內(nèi)心。從專業(yè)角度上講,初中到高中的六年是鄧翊群專業(yè)質(zhì)變的幾年,在這幾年中,祁瑤教授帶著他參加了所有的重要比賽,在大大小小的演出和比賽期間,祁瑤教授都會盡可能去聽鄧翊群的演奏,并為他作總結(jié)!袄蠋熓钇诩诱n從未收取學費,2008年‘文華獎’比賽祁老師還陪我一起備賽,同吃同住同練琴,最終我如愿拿到了少年組第一名。”鄧翊群回憶道。
老師眼中的“載重卡車”
談到自己的得意弟子,祁瑤教授說:“鄧翊群的收獲源于他的刻苦,他把別人吃飯、休息的時間都用在了練琴上,大量的練琴使他的手不斷長繭!闭f到這里,祁瑤教授不無感慨!皬男W六年級起,他幾乎沒放過假,大家都戲稱他為‘賽王’。”鄧翊群笑著說自己是逢賽必去,幾乎把能比的賽都比了。這么多年來,從CCTV大賽到“文華獎”、“金鐘獎”,無數(shù)次的成功和失敗讓鄧翊群越來越堅韌,“祁老師經(jīng)常笑著將我比喻為‘二十噸載重卡車’,說我很有耐受性,其實我知道祁老師承受得比我更多,所以我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祁瑤老師對我的栽培!
進入大學后,鄧翊群漸漸感覺自己進入了瓶頸期,對音樂的感覺變少了,專業(yè)上也是不進不退,這一度讓他陷于迷茫。后來,受到老師的鼓勵和影響,鄧翊群開始嘗試拿起筆創(chuàng)作音樂、學打譜,他把自己的困惑和失落都寫進了音樂里,雖然寫得不夠成熟,但憑借對音樂的理解還是收獲了不少知音。作品得到肯定,也讓鄧翊群在演奏上變得越來越堅定和自信,他重新開始努力練琴,還組織參加了霄颯箏團,鉆研各個民間流派,并四處拜訪名家。
大四那年,鄧翊群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舉辦了名為“定風波”個人箏獨奏專場音樂會,還入選了首批上海音樂學院“音才助飛”計劃項目。音樂會大獲成功,幾首鄧翊群創(chuàng)作和改編的作品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創(chuàng)作的體驗改變了鄧翊群原先對古箏的看法,同時在讀譜和舞臺詮釋的過程中,鄧翊群對古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音樂是每個樂者最好的心靈伴侶,孤寂內(nèi)斂的人能通過音樂向他人訴說深埋于內(nèi)心的情感。鄧翊群自幼便十分內(nèi)向,不善于表達,通過學習音樂,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將自身情感傾注于音樂,用自己的思想操控雙手,在琴弦上譜寫出一曲曲動人心弦的絕妙之音。音樂是用來表達演奏者心音的一種方式,正如舞者通過肢體舞出別樣意境,歌者通過歌聲唱出千般情愫,而演奏者則是通過曲調(diào)奏出自己的心語。
關(guān)注音樂本身比得獎更重要
為參加此次“金鐘獎”古箏比賽,每一位選手至少需要準備七首作品,不亞于一場音樂會的體量。歷屆“金鐘獎”無論哪一門類的比賽,選手都會從中得到成長和歷練,他們每一個人身上所具備的鍥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動,而這也是“金鐘獎”的重要價值所在。
說到本屆“金鐘獎”,鄧翊群說:“這次我有幸獲獎,也是我個人第三次奮戰(zhàn)“金鐘獎”,從高一到研二跨越八年時間,我時刻在想自己還能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音樂體驗,是否能把自己這些年的進步展示給觀眾和評委,這也是我參賽的基本想法!卑霙Q賽的兩首自選曲目鄧翊群都選用了上海本土的作品,一首是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作曲家李磊的《醉蓮賦》,一首是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定風波》。有人評價:“這種選擇無疑是一種冒險,因為上海雖然曾經(jīng)是古箏發(fā)展的領軍之地,但近兩年大量的古箏作品都誕生在北京,這樣的選擇更像是避開主流,而去選擇了較為冷門的作品!睂Υ耍囻慈夯卮穑骸拔覉远ǖ卣J為我選擇的作品絕對是好作品,只是因為沒有足夠多的人去演奏、演繹和總結(jié),更何況還有我這么一個業(yè)余作曲家的自我創(chuàng)作,在觀眾和評委對作品的認知度上自然不占優(yōu)勢!钡牵囻慈汉退睦蠋煻颊J為在全國古箏比賽的賽場上,演奏和發(fā)揚上海作品是作為上音人的責任,因此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鄧翊群還是決定賭一把。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