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2020
發(fā)布時間:2020-10-04 來源: 述職報告 點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5 5 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雜細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渡胁荒艹惺苤p》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jié)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tài)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復出現(xiàn)在托馬斯醫(y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
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wěn)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tǒng)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xiāng)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tài)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jié)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
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2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說一遍閱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和閱歷有關(guān),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柜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閱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同一些人的說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夠,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說來有些慚愧,盡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nèi)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ji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雜細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渡胁荒艹惺苤p》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jié)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tài)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復出現(xiàn)在托馬斯醫(y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wěn)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tǒng)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xiāng)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
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tài)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jié)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3 上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已記不得是什么時候了,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因為年輕,讀書喜歡追逐情節(jié),對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評論,多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一目十行地掃過,讀完了便束之高閣,沒有思考,沒有回味,心里沒有留下多少印跡。所以這次重新捧起這本書,翻
動每一頁的時候,感覺是如此的清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識。
重讀這本書的沖動是緣于一日午間的小憩。我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fā)上,習慣性摸起一本書,隨意翻開其中的一頁,準備稍讀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關(guān)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書評,模糊的記憶之門也就隨之緩緩地開啟了。
這次讀得很慢,下意識地追隨著舊日的足跡,字里行間的思索代替了情節(jié)的追尋。尤其是開篇的第二段,整本書的靈魂,是每次打開書都會反復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門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yōu)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光明;優(yōu)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輕為積極,重為消極。昆德拉卻認為這種二分法很幼稚,認為“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然后他追問“那么我們將選擇什么呢?沉重還是輕松?” 在忙碌與閑暇之間,在束縛與自由之間,在辛勞所得與不勞而獲之間,在堅守責任與推卸責任之間,人們往往避“重”就“輕”,
趨“利”避“害”,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試想一下,太多的閑暇是否就是空虛,人們究竟是要工作時的忙碌還是退休后的閑暇?無限的自由就是靈魂的無所依托,如同斷線的風箏四處飄零;不勞而獲的人,對待財富乃至對待人生往往流于輕狂、浮躁,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責任的人,看似一身輕松、了無牽掛,以為這樣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牽掛、不被需要無異于被親人、朋友、戰(zhàn)友、同事遺棄。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最終還是會比慣于推卸責任的人走的更遠。
是的,忙碌、束縛、辛勞、責任,種種的負擔,是讓我們從浮躁的云端墜落的重力,讓我們根植于腳下的大地,讓我們觸摸到生命的質(zhì)感,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實! 但是,掙扎在黑暗中的受難者背負的十字架又是怎樣的沉重啊?當一個母親,面對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的兒子,卻掏不出學費的時候;當一個女兒,面對身患重疴的父親,卻付不起手術(shù)費的時候,當一個妻子,面對因冤入獄的丈夫,而叫天不靈、叫地不應(yīng)的時候,沉重還是輕松,哪里由得了他們做出別樣的選擇!他們乞求上蒼的是哪怕給他們一丁點可以有所選擇的機會! 有時候,就是給你選擇,那選擇又是何等的艱難?電影《蘇菲的選擇》中,蘇菲右手抱著女兒、左手牽著兒子瑟瑟躑躅在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隊伍里,當納粹軍官責令蘇菲只能留下一個孩子,另
一個必須馬上送往焚化爐時候,兒子還是女兒?這種活生生將人撕扯成兩半的痛苦一直延續(xù)到生命的終結(jié)! 是的,我們知道,黑暗終究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我們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了。但是,當下的痛苦是這樣的令人窒息,現(xiàn)實的重負壓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遠沉寂在黑夜與冬季了! 沉重與輕松,究竟該怎樣選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4 機緣巧合,讀過了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略有興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讀過后,又找了許多其他人對這本書的觀點與看法,比較一番,作了此篇讀后感。
先介紹下作者米蘭昆德拉,捷克裔法國作家,生于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shù)學院的教授。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yōu)勢,因為身處小國,“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他從小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廣泛閱讀過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的他,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并從事過電影教學。在 50 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獨白》以及《最后一個五月》等詩集。30 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從此便走上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路。1967 年,他的第一
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確立重要地位。但是,1968 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為并且作者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wù)。在環(huán)境的壓迫下,他攜妻子于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后,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shù)作品,如《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并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shù)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shù)》以及《被叛賣的遺囑》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yīng)付他眾多的情婦。有一天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特麗莎經(jīng)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魘中醒來,經(jīng)常猜忌與懷有恐怖想象。
此時捷克動亂不安,在蘇黎世一位權(quán)威醫(yī)生希望托馬斯去那里發(fā)展的呼喚下,兩人于是決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不安與丈夫仍然與情婦私通,特麗莎決定離開,回到祖國。但是命運
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她,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后來他們死于一場車禍。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曾經(jīng)是托馬斯的情婦之一,也是特麗莎妒忌的對象。薩賓娜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虛無當中。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于薩賓娜的背棄,讓弗蘭茲發(fā)現(xiàn)自己過去對于婚姻的執(zhí)著是可笑的,純屬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于母親理想的投射。離婚后,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并且了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后來他與他的學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游行活動后,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xiàn)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重擊,在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于病榻上。
這本書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guān)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gòu)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lǐng)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調(diào)”的小說風格。昆德拉更關(guān)注人物的基本境遇
--“哲學是在沒有人物、沒有境遇的條件下進行的”。小說從一開始就將托馬斯的問題擺在那里:在沒有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輕。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shè)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xiàn)的哲學思考。昆德拉問題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絕得出結(jié)論,他認為是塞萬提斯讓人知道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對的問題。昆德拉在書中提出輕、重、靈、肉、記憶、虛弱、暈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碼,并與人物一一對應(yīng),支撐起各自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心靈與肉體的兩重性。而每個關(guān)鍵詞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側(cè)面。可能性是與一次性抗爭的最積極的方式,因而此書可視為對自以為是的“絕對”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絕對的意義,變得沒有依憑與支撐,甚至不如隨風飛舞的羽毛那樣有確定的方向。本書描述一九六八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潮,本書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quán)利,自應(yīng)負起誠懇執(zhí)著的義務(wù)。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變得比大陸還年輕,以真而非,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本書探討更多的是人生的意義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種媚俗。
一切歸于一句: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輕如鴻毛,卻讓人難以承受。
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或許太過于沉重,我自信并沒有真正完全將這本書讀懂,只是通過第三方視角來窺得了作者的部分意圖,但終歸是別人的觀點。等我變得更加成熟些后,我會將這本書再讀過,真正的去了解作者內(nèi)心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5 第二次看這本小說了。第一次看得有點快,覺得小說其實不好看。第二次看得稍微慢點,還是覺得小說不好看。小說就是小說,是講故事的,把一個故事講得好聽就是好小說。
但是該小說目的不是講故事,故事只是一個載體,小說好像由許多“哲思散文”組成。作者在書中,一章接著一章大發(fā)議論,發(fā)表哲學高見。就是這些高見影響了故事的流暢性,也加深了小說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不過,這些高見倒是合乎我胃口,我只是不喜歡小說寫得如此艱深抽象。所以我在此好心提醒,沒有一定人生閱歷又不喜歡思辨的人不要看這本書,看了也白看,因為你看不懂。
有時候,我情愿看些能消磨時間而且有趣的不大用腦子的小說,精神之歡喜,好過思辨之無聊?搭愃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樣的小說,人容易變得神經(jīng)兮兮,自以為是深沉,看透人生,其實只不過看了本怪小說而已。
既然這樣,為什么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呵呵,人是虛榮的?催@本可以顯示自己有品位,顯示自己閱讀興趣非凡,顯示自己的思想達到某種高度。許多時候,閱讀有時候是種炫耀。如暴發(fā)戶炫耀他的錢,讀書人炫耀他所看過的書。尤其說自己看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多么榮耀。
生命,我多么喜歡的詞語。寫文章時候,我愛使用生命這個詞,來顯示自己在思考。生命之輕,何其憂傷的的詞語。生命輕飄飄如羽毛,被空氣托起來,無法控制自己的飛翔方向,難道不讓人傷感嗎?這讓我想起電影<阿甘正傳>的開頭和結(jié)尾,那飄飛的羽毛,是不是暗示生命之輕?生命之輕,竟然無法承受?!哲學意味多么濃啊。
作者是不按傳統(tǒng)的模式來寫的,什么情節(jié),什么對話啊,不大考慮,小說中處處可見的就是思辨的光芒,對生命的議論,對性的議論,對愛情的議論,對共產(chǎn)主義的議論。作者無疑在書中思考靈和肉關(guān)系,個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這些關(guān)系是否就是輕和重的關(guān)系?不過看完整本書之后,我強烈感覺到,作者最后鑒定的結(jié)果就是生命很輕,性是很輕的,愛情是很輕的,共產(chǎn)主義是很輕的,一切都是荒誕荒謬的,于是人生顯得很虛無,這是不是也輕?所以一句話,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有些地方簡直寫得莫名其妙的(用莫名其妙這個詞,我是下了
很大決心,因為一用這詞,就意味我沒有讀書“品味”)。比如小說中,特別寫到斯大林兒子之死,并由此討論糞便和上帝關(guān)系、糞便和尊嚴關(guān)系等等、最后得出生命其實空虛,也因此強烈諷刺了斯大林。最后一章,就專門寫一條狗的死亡,該章就叫卡列寧的微笑?袑幨钦l?是托馬斯和特雷莎的寵物狗。那么卡列寧的微笑意思就是狗的微笑。這章寫得非常好,沒有看過那個作者寫一條臨死的狗,寫得如此出色,把人心寫得如此脆弱。但是也沒有人寫狗寫得如此高深。
雖然我讀兩遍了小說,但是總感覺自己還沒有讀透。可能作者本身就是在亂發(fā)議論,冒充深沉,自以為是哲學家,想說點人生道理卻說得一灘糊涂,或者作者根本沒有說透什么,所以我看不透。也可能我還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思辨能力去理解作者。
我有理由懷疑作者沒有說明白。因為他所寫的關(guān)于生命之輕的思考,過分依賴于比喻,暗示,故事,意識流等等。這些描寫是很含糊的,留下太多的空白。讀者自以為是理解了,其實這些理解只是在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而已,把自己的理解當成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說,有人覺得自己理解了,可能從頭到尾都是誤解。說好聽點,就是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
另外的懷疑理由是,是否因為翻譯?我們讀者沒有能力直接閱讀原版小說,只能依靠翻譯。所謂的翻譯猶如別人嘴巴里咀嚼過的
米飯,帶著口水,喂到我們嘴里,我們吃到的東西,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香味和滋味。隔著這層口水,我們有什么資格評價一本難懂的小說?所以不評說,本文充其量是——讀譯作后感。
我不敢過分懷疑,因為這本小說實在太有名。我口口聲聲說不相信權(quán)威,其實還是有點相信,因為這不是權(quán)威啊,而是權(quán)威中的權(quán)威,成為經(jīng)典了。所以我要謙虛地說:好好讀書,天天琢磨。不過我想:“得了吧,還琢磨?就是要琢磨,也要過幾年再琢磨,在那時,說不定不用琢磨就讀透該書,會明白到底是作者太高深還是我太愚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5 篇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