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中的文化》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兒童訓練筷子
發(fā)布時間:2019-02-1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筷子中的文化》閱讀訓練
閱讀朱啟新的《筷子中的文化》一文,完成1一3題。
①古人稱筷子為“箸”,這個專稱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漸稱“箸”為筷子。如明人陸榮《椒周雜記》載,吳中民間行船時忌說“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筷”。
②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紂王已用象(牙)箸。在長期的使用中,根據(jù)考古資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變化,也有制作質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兩頭同樣粗細。先秦時期乃至漢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細,分不出手握的筷頭和夾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銅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體圓柱形,長約20多厘米,屬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東周青銅器中也有銅筷一雙,細長方形,殘長20.3厘米,寬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細又有了變化。四川發(fā)現(xiàn)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雙銅筷,長24厘米,筷首與筷足,粗細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長短并無定制,約20厘米左右。形體有方有圓,其徑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會超過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細——古人之箸用來夾羹湯中的菜。《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者用挾(即“箸”),其無菜者不用挾!眾A羹內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夾大塊食物,或者用勁撕裂食物。箸之細徑不礙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銅、玉、骨、銀等。最廣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曜幼鳛槲覈幕卣髦唬催h流長。各地也都有名筷生產(chǎn),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圓頭筷,廣州的烏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寧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賜給宰相宋碌一雙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規(guī)的《詠竹箸》詩,寫得也很有意思:“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往忙。”此詩語句通俗,熱情謳歌了筷子默默為他人奉獻的精神。 (有刪改)
1.結合②③兩段的內容,說說能否去掉其中加點的“已知”一詞,為什么?
2.簡要說說第⑤段中劃線句子的作用。
3、閱讀全文,在下列方框中的①②兩處填寫合適的內容。
[參考答案]
1.)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
②寫出了現(xiàn)在所知道最早的銅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況;
③若刪去,則太絕對了,與事實不符合;
④“已知”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 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真切地說明了名筷生產(chǎn)地的廣泛,表明我國筷子文化源遠流長。
3. ①制作材料 ②文化內涵
相關熱詞搜索:《筷子中的文化》閱讀訓練及參考答案 漢文化與筷子閱讀答案 中日韓的筷子文化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