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制視覺盛宴,款待五洲賓朋】 賓朋
發(fā)布時間:2020-02-1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上海世博會各國展館中的電影和照片始終是展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杭州案例館的笑臉墻就令人印象深刻。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電影和照片之類的視覺傳播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受受眾歡迎的一種媒介手段。
同樣,對于平面媒體來說,圖片都愈發(fā)成為先頭兵,圖片報道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家媒體對于整個世博會報道的質量。所以我們看到在上海世博會的報道工作中,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動用了大量的圖片采編隊伍。
國家級通訊社新華社利用人力資源的優(yōu)勢保證每天在世博園中有十名左右的攝影人員,通過總社和分社結合、人員輪崗等手段保證圖片報道力量的持續(xù)性,從4月20日世博會試運營開始計算,截止到世博會閉幕后的11月1日,新華社圖片平臺上共有世博主題照片超過16300張。而國內最主要的兩家新聞圖片庫CFP和東方IC均在今年年初就推出上海世博會的專欄,截止到11月1日,CFP可搜索的世博會主題圖片超過49000張,而總部位于上海的東方IC圖片庫則利用“東道主”優(yōu)勢獲取了更多的攝影師資源,世博主題的圖片數(shù)量達到令人驚訝的116800張。
重策劃,拼選題
有如此豐富的圖片資源,國內各媒體自然對于世博圖片的使用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成千上萬的照片,并非每一張照片都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在缺乏合理篩選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媒體被動地接受這些海量圖片,只能在圖片編輯過程中消耗大量的精力,同時也很難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另一方面,有這么一個現(xiàn)實,在數(shù)碼相機、拍照手機高度普及的今天,保守估計每天產(chǎn)生在世博園內的照片以千萬張計,來自中國各地和外國的普通游客們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非常迅速地傳播手中的世博圖片,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果在網(wǎng)上可以輕易且及時地看到這些數(shù)量龐大的照片,他們可能就不再需要通過媒體來閱讀類似的缺乏組織和策劃的圖片!安莞浴眻D片報道的壓力對于新聞界來說早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不管是傳統(tǒng)紙媒,還是新興的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都必須面對全民攝影帶來的壓力,需要媒體具有更加優(yōu)秀的策劃能力。
從試運營一直到上海世博會開幕,針對國內外受眾對于上海世博會認知的需求,在一個月時間內,各媒體著重對世博場館和世博園內的各項活動進行大篇幅報道,在圖片上也大多盯住場館外觀設計、內部展品陳列、各種演出現(xiàn)場,這樣的“硬新聞”、“硬照片”對于受眾的“解渴需求”給予了必要的滿足。
而進入到世博會常規(guī)報道期間后,隨著受眾對于世博會的基本形象有了初步了解,各媒體則開始對世博園中的綠色低碳、高科技、人文理念著重給予了策劃報道,開始使用一些圖片故事來闡述理念和精神性主題。
以人為本,展現(xiàn)傳媒優(yōu)勢
新華社幾乎是從世博會開園后不久就開始策劃拍攝“年輕的眼睛看世博”這樣一個系列主題。每一組圖片故事都圍繞一個年輕人逛世博會展開,這個系列一直持續(xù)拍攝到世博會結束,全方位展現(xiàn)了上海世博會對于年輕人認知先進文化科技和人文理念的積極作用,當把所有的圖片放到一起時,如同一部講述當代年輕人面對世界的精神發(fā)展的紀錄片。
這個系列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在于圍繞一個個具體的人展開,擺脫了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攝影,沒有把內容停留在一個場館的外貌和展品具體的樣式上,而是將每一個鮮活的人物放到這樣的環(huán)境中去,讓受眾跟著這個與自己差不多的年輕人去感受世博會的文化沖擊和視覺沖擊,這樣一種親切的圖片報道方式堅持了以人為本的先進傳播理念。
《世博周刊》英文版在創(chuàng)刊初期便策劃了“笑臉”系列,以世博園中的觀眾、志愿者、工作人員為拍攝采訪主體,每一張環(huán)境人像配以相對固定的提問和他們的回答,每一期雜志有兩頁的篇幅,由六到十名這樣的“笑臉”組成。受眾在這樣的視覺傳播中,感受到了與自己相似的感情和經(jīng)歷,讓人覺得親切,產(chǎn)生了帶入感,打破了平面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相對被動的劣勢。
深度搜索外國受眾口味需求
《中國日報》的世博周報每期均以整版介紹當周世博園中有價值的文藝表演信息。這樣的手法幾乎所有媒體在報道世博會時都考慮到了,上海世博會的宣傳報道工作比以往的其他大型活動更重視服務性內容的報道,這是一大進步。
除了服務性資訊,受眾更深層次的要求是什么?筆者認為是對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渴求,這意味著世博的報道,需要著重于對中國形象的傳達,這對于受眾大多是外國人的外宣媒體有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個高速發(fā)展中的國家,中國的國家形象需要對外傳播,這一時代要求需要外宣媒體迅速成長,并且不斷完善自己的宣傳手法、管理結構和傳播模式。
在世博會圖片報道中,許多媒體都以圖片專欄專版方式以視覺手法展現(xiàn)世博。以《世博周刊》英文版為例,每期4頁“WEEKLYWATCH”(圖景)欄目,其中兩頁針對每周的國家館日和省市活動周,全面而最直觀地介紹了世博會的活動內容,另外兩頁則是每期尋找一個主題,如世博園中的攝影者、演員、小丑,世博會機器人,志愿者,世博園游客對抗高溫等,用形象生動的圖片向外國讀者介紹世博會。
通過這樣的傳播方式,我們的外宣才能真正用心地去嘗試讓外國人認識、接受和認可中國文化,而并非單一價值觀的輸出。這樣的文章和圖片“走出去”越多,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就越豐滿越健康,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的舞臺也更加寬闊。在這樣的理念推動下,世博外宣刊物均加強了同國外媒體的合作,今年6月,《中國日報》分別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主要版面刊登了上海世博會?,總發(fā)行200萬份,吸引了大量美國讀者閱讀。而《世博周刊》英文版則持續(xù)向澳大利亞唯一中英雙語報紙《CHINATIMES》(當代中國)供稿,內容多是以圖片為主。
請外國人當“大廚”
在“走出去”的同時,我們在“請進來”方面也做出了嘗試。上海世博會前,一些媒體清來國外知名攝影師拍攝世博會,如世界最富盛名的圖片社瑪格南的頂級攝影師布魯諾?貝巴和帕特里克?扎克曼,意大利的人文攝影家丹尼爾?馬提奧利等,他們的作品被放在國內外的圖片庫上出售,通過更多的媒體傳播,尤其是一些國外的主流媒體進行報道、放大,達到更好的對外傳播效果。這樣的方式,在以后的宣傳工作中,力度應該得到加強。
上海世博會無疑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中國廣大媒體的圖片部門也是經(jīng)歷了一場大考,這樣的大考將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參與國際事務、舉辦大型活動而變得日常化,圖片報道的方法也將不斷地隨之完善和發(fā)展。
相關熱詞搜索:賓朋 烹制 款待 烹制視覺盛宴 款待五洲賓朋 烹制視覺盛宴 如何烹制網(wǎng)站視覺盛宴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