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游”式審訊的背后:大話西游2免費觀看完整
發(fā)布時間:2020-03-0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大話西游》是讓年輕人一度愛到發(fā)瘋的一部喜劇電影,周星馳在大陸的聲名,很大程度上跟這部片子有關(guān)。到今天仍舊方興未艾的“解構(gòu)”潮,各種隨性的穿越,追根朔源,似乎都能找到《大話西游》上去。余生也早,跟不上年輕人的節(jié)拍,《大話西游》也間斷地看過,感覺就是一個間斷的笑話。其中一個片段,說唐僧被妖精捉了,磨磨唧唧,絮絮叨叨,無論妖精如何不耐煩,磨唧如故,絮叨如故,最后把個妖精逼得自殺了。原以為無非是年輕人對老年人、或者自家老婆嘮叨不耐煩的夸張放大版,笑一笑也就了了。沒想到,這兩日看閑書,竟然翻到了古人記載的類似的故事。
清人況周頤的筆記《眉廬叢話》里,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清朝嘉慶年間,四川簡州縣令宋某,碰上一“積案滑賊”,即經(jīng)久官司的老油條,不畏刑訊,無論怎樣拷問,就是沒有口供,案子久不能結(jié)。于是,宋某就找了一部詩韻,一個書童,讓衙役將這個“滑賊”帶上來。先做絕句兩首,念給賊聽,然而問他招不招?不招,再做五言和七言律詩各一,再訊。然后是古風(fēng)一首,繼則古風(fēng)長詩一首。反正一直作詩,一直審訊。夜半三更,在場的書童加衙役,都熬得快要趴下了,宋縣令還在依依呀呀、哼哼唧唧地作詩。最后這位“滑賊”終于受不了了,招了。況周頤點評道,這是因為該賊性子較急,實在受不了這種比刀鋸更厲害的折磨。
這樣的招法,其實也是一種刑訊,著眼于精神折磨,使受刑者精神崩潰,不得不招。說起來,應(yīng)該算是軟刑訊。這樣的軟刑訊,即使按今天的標(biāo)準(zhǔn),也不能算酷刑。如果美國關(guān)塔那摩基地的人,能用這樣的招法讓基地人員招供,所受到的質(zhì)疑也許就不會那么多了。可惜,這樣的招法,如果真的有效,可能也就是對付幾個像張飛李逵這樣的莽漢,不怕刑,受得苦,但就是性急不耐煩。放在別人身上,基本上沒用。別說作詩,就是把全唐詩通讀下來,也只當(dāng)催眠。
古人不分公檢法,破案斷獄,都是縣太爺包了。雖有專業(yè)人員,刑名師爺、刑房書吏加捕快,但偵訊的手段畢竟有限,所有的現(xiàn)代檢測手段一點都沒有。所以,無論什么樣的案子,都得要口供,沒有口供,案子就結(jié)不了。因此,審訊時,法律上是允許一定程度的刑訊的。也就是說,給疑犯上刑,打板子、上夾棍都可以;對女嫌疑犯,則用拶子夾手指。但是,刑訊必須是有限度的。如果把疑犯打死了,人還沒招,事情就麻煩了。最輕,負(fù)責(zé)官員也得受處分;重了,則丟了烏紗帽。由于上刑不能往死里打,所以,那些特別能熬刑的“滑賊”,就可以通過熬來最終逃避懲罰。嘉慶時代簡州縣令的作詩審訊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如此煞費苦心,大費周章,就是要一個口供,好結(jié)案。
但是,重口供的結(jié)案習(xí)慣,其弊病也是明顯的。真正的元兇、“滑賊”能熬過刑,逃避懲罰,而被弄錯冤枉的人,則往往熬不過刑,三木之下,輕易招供。兩下子都容易出錯案。但是,這樣一種審訊方式,經(jīng)過戲劇的渲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經(jīng)過清末新政和民國的司法改革,堂上刑訊打板子問口供的做派已經(jīng)被革掉了,但老百姓還是喜歡這一套。在民國時期,好像地方官和地方軍閥,也喜歡玩這一套,甚至穿上莽龍袍,足蹬皂靴,裝扮成包公審案子。
時至今日,刑偵技術(shù)已經(jīng)進化到了非常先進的境地,疑犯的口供,按道理已經(jīng)不是結(jié)案的唯一證據(jù)了。但是,重視口供的積習(xí),卻依舊存在。好多警匪題材的電視劇,破案的標(biāo)志就是疑犯“撂了”,即招供了。而一些現(xiàn)實中的重案,最后定案的依據(jù)依然是疑犯的口供。只要主管刑訊的人,在潛意識里對口供如此看重,好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冤案與錯案就免不了。
我們的傳統(tǒng)很沉,有時候落在一個人身上,往往沉得要命。“大話西游”式的刑訊,笑話只當(dāng)笑話好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審訊 大話西游 “大話西游”式審訊的背后 大話西游背后的故事 大話西游背后的含義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