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博山”
發(fā)布時間:2018-06-20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近撰《香韻詩情——古典詩詞與香道之緣》,留意到詠香詩詞里,“博山”一詞屢見不鮮,然多有誤解,有待溯源辨流,正名求實。先從稱引較多的《陳氏香譜》說起,宋人陳敬《陳氏香譜》卷四“博山香爐”一則,引《事物紀原》云:“《武帝內傳》有博山爐,蓋西王母遺帝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按,《事物紀原》為宋人高承所撰。其原文是:“《黃帝內傳》有愽(博)山爐,蓋王母遺帝者。蓋其名起于此爾。漢晉以來盛用于此。”(《事物紀原》卷八,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實堂重刻正統(tǒng)本)《黃帝內傳》一卷,所記主要為黃帝時政跡及其神話傳說,據(jù)明胡應麟《四部正訛》,為秦漢間方士偽托,“鏗(一作錢)得之于衡山石室中,后至漢劉向于東觀校書見之,遂傳于世”(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二下)!稘h武帝內傳》,相傳為漢班固所撰,檢明《正統(tǒng)道藏》本,未見有關博山爐或博山之記載?梢姟蛾愂舷阕V》所云,為張冠李戴之誤傳。
博山香爐之實物,最晚在漢代已經出現(xiàn),但一般統(tǒng)稱熏爐或香爐。如西漢劉向《熏爐銘》:“嘉此正氣,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耒U萬獸,離婁相加。”(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服飾部下·香爐》)劉向所言熏爐,依其描述,可知為博山爐。這里的熏爐以山巒形制為主要特征,劉向將這個熏爐上端(也就是爐蓋部分)比喻為“太華”山。熏爐中間是爐身,正點燃香草,發(fā)出紅色的火光并飄散出裊裊青煙,熏爐下面也配有銅盤。樣式明顯是后來所說的“博山爐”,而劉向稱之為“熏爐”,可見直到西漢后期,還沒有將“博山爐”作為這種樣式熏爐的通稱!安┥健笔窖瑺t一開始并不直接稱為“博山爐”的結論,不僅在文獻中如此表現(xiàn),在出土的器物上也能夠得到證實。陜西咸陽茂陵東側從葬坑出土的“鎏金銀竹節(jié)高柄銅博山爐”的爐蓋和底座上都刻有銘文,注明了熏爐的名稱、制造機構等信息,銘文稱此器物名為“金黃涂竹節(jié)熏爐”?梢娫跐h武帝時,這種式樣的熏爐,還未以“博山爐”命名。
漢代《古歌》這樣描繪博山爐:“上金殿,著玉樽。延貴客,入金門。入金門,上金堂。東廚具肴膳,椎牛烹豬羊。主人前進酒,彈瑟為清商。投壺對彈棋,博奕并復行。朱火揚煙霧,博山吐微香。清樽發(fā)朱顏,四坐樂且康。今日樂相樂,延年壽千霜。”(《古詩類苑》卷四十五;《古詩紀》卷七)詩中講述主人宴請賓客并請賓客游戲的熱鬧場面,最后祝賓客快樂長壽。其中出現(xiàn)“博山”一詞。但是,唐初編選的《藝文類聚》卷七十四引這首詩時,只引了“樽”“門”“堂”“羊”“商”“行”六韻,并無“博山吐微香”以下詩句,因此這里的“博山”,很有可能是后人接續(xù)成篇,真?zhèn)沃档脩岩,還不能夠作為確據(jù)。
漢代《古詩五首》其二,也有博山爐的描繪:“四坐且莫喧,愿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jù)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lián)。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嘆。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保ā队衽_新詠》卷一;《藝文類聚》卷七十!冻鯇W記》卷二十五引作《古詩詠香爐詩》,《合璧事類外集》卷四十一作古樂府)這一博山爐的爐蓋,如同南山一樣崔嵬,而“上枝似松柏,下根據(jù)銅盤”一句,頗值得推敲。出土的博山爐,基本由爐蓋、爐身、爐柄、爐座組成,有的還附有銅盤。爐蓋體現(xiàn)了博山爐的主體特征,凸出成山巒形狀。上端是松柏枝托著爐身,下端做成樹根的形狀,直接安放在銅盤之中。可以說,這首漢代古詩已經比較具體地描繪出博山爐的樣式,但是此時還沒有將這種式樣的“銅爐器”稱之為“博山爐”。
如果忽略秦漢間方士偽托之《黃帝內傳》,博山爐較早見于文獻記載者,是傳為晉葛洪(284—364)所作《西京雜記》,中云“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愽(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西京雜記》卷一)。宋陳敬《陳氏香譜》卷四“博山香爐”一則引《西京雜記》作:“丁緩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琢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西京雜記》為軼事小說集,《隋書·經籍志》入史部舊事類,共兩卷,不著撰人!犊S讀書志》雜史類著錄,云:“江左人或以為吳均依托為之。”《四庫全書》入小說家雜事類,六卷,題漢劉歆撰,一題晉葛洪撰。該書之書末有葛洪跋,稱漢劉歆作。但《舊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并題晉葛洪撰。后人也有據(jù)《酉陽雜俎·語資》,以為是梁吳均所作,故此書作者歷來有劉歆、葛洪、吳均三種說法,一般多取葛洪之說。書中還有漢元帝皇后趙飛燕的妹妹送其“五層金愽(博)山爐”的記載!段骶╇s記》的作者存在爭議,其中記載的雖然是西漢時的事情,但到底是作者依據(jù)傳聞撰寫,還是根據(jù)當時流傳的漢代文獻編輯,現(xiàn)在并不能確定。所以,這里的“九層博山香爐”的名稱,是出自漢代人之手,還是出于后代人追述,同樣不可確考。但不管這個名稱是否出自對漢代文獻的直接承襲,都可以看出,“博山”一詞在這里是形容詞,用來修飾其后的“香爐”一詞,突出“香爐”有“九層”之多的“博山”特征。就這一點看來,《西京雜記》的記載,表現(xiàn)出“博山”式熏爐名稱轉變的軌跡。表明“博山”是這種熏爐的一個突出特征,而“博山爐”自然只是當時諸多種熏爐的一種樣式。
在晉葛洪《西京雜記》前后,東晉張敞撰《東宮故事》云:“皇太子初拜,有銅博山香爐。”(宋·陳敬《陳氏香譜》卷四“博山香爐”一則引,《初學記》引《晉東宮舊事》作:“太子初拜,有銅博山香爐一枚!保┲档米⒁獾氖,“博山”一詞,并非對博山爐山形裝飾的特有描述,它并不僅僅用在熏爐上,當時也還有不少這種“博山”樣式的其他器物。晉陸翙《鄴中記》曰:“織錦署在中尚方,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紋錦、斑文錦、鳳凰朱雀錦、韜文錦、桃核文錦,或青綈、或白綈、或黃綈、或綠綈、或紫綈、或蜀綈,工巧百數(shù),不可盡名也。”這里的大小博山,是織錦署所織錦的兩種紋樣!端涀ⅰ吩唬骸皷|城上,石氏立東明觀,觀上加金博山,謂之‘鏘天’。”文中“金博山”是加在宮觀上的一種裝飾物。陸翙是西晉末東晉初人,為東晉國子助教。《水經注》所指“石氏”,當為與東晉相峙的北方后趙政權?梢,“博山”在東晉之時,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樣式,既可以用來指香爐的形制,也可以用來指織錦上的紋樣、宮觀上的金屬裝飾物等。房玄齡等《晉書·輿服志》成書于唐初,亦載:“通天冠,本秦制。……前有展簡,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輿所常服也。”(《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由此可見,晉朝以迄唐初,凡山形凸起狀裝飾都可稱之為“博山”。
相關熱詞搜索:博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