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和:讓人文教育走進日常生活
發(fā)布時間:2020-05-25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前言
什么是人文教育?拿這個問題問中學老師,回答可能是人文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問家長,家長也會說,讓孩子讀童話、背唐詩、彈鋼琴,發(fā)展各方面特長,就是素質教育。如果放到大學里討論這個問題,也會有人回答:人文教育是不是人文學科的教育?中文、歷史、哲學的教育?我想,這些都與人文教育有些關系,但都不是人文教育。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它的對象又是什么?
教育最需要人文理想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上海教育界的學術會議,有人提出對未來教育的設想,馬上有人批評,說你們這些說的都是理想主義,靠理想主義不能發(fā)展中國的教育,我們的教育需要務實,需要把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按照他們的邏輯,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里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相應的學生。殊不知大學的本科教育需要4年的時間,4年過后,很可能社會的需求就變了,那么學生的出路在哪里?因為教育有一個時間的問題,表面看緊緊配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實際上恰恰是浪費了教育資源。所以我說,教育這個行業(yè)一定要講理想,要考慮到10年以后這些人才對國家的貢獻。大學本科4年,碩士3年,博士3年,就是說,相對完整的高等教育要10年的時間。我們?yōu)榇髮W一年級的學生設計的是10年以后的社會需求。一個學生畢業(yè)后要經歷實習、與社會磨合、成家立業(yè)等等的過程,大概還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對國家有穩(wěn)定的貢獻,這樣算下來,就是需要20年的時間。辦教育必須有對20年以后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的預測。
靠什么去預測?那就是我們的人文理想。沒有人文理想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對20年后的預測,我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因為我們不是在辦職業(yè)補習班。
什么樣的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什么樣的人才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教育永遠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成長的三個世界
從兒童成長為青年,我覺得需要面對三個世界。
一個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對待父母、家人,以至于所有的他人,怎么表達自己?怎樣學會生活?這不是學校的職能,是家庭和社會一點點熏陶出來的。這和電腦中的虛擬世界完全不同。
第二個是知識世界。包括從學校里接受的數理化、語文歷史地理等,要通過學校的系統(tǒng)教育實現,知識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掌握。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即使會一些簡單的算術,也肯定不會代數、幾何、語言知識、人文知識,所有和知識范疇有關的都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
第三個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世界,就是心靈世界。也就是人性的世界。到底要做什么樣的人,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是沒人教的,要通過自己的感受,慢慢提升出來,由不自覺到自覺。人之所以為人,怎樣做一個人,怎樣做一個好人,這不像知識那樣,通過從無到有的教育可以完成,它是啟發(fā)性的,需要激發(fā)出你的內在的人性因素,理解怎樣做人,這就是人文教育。
人性的因素是與生俱在的,一個沒有太多知識的人也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比如看到老人摔倒,不用人教也知道去扶,這不是知識型的,而是啟發(fā)型的。有一些人,知識上完全達到人才的標準,但感情上像一塊木頭,就是人們通常說的“高分白癡”,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人格上枯燥無味。這就叫人文的缺失。
要學會對生命的尊重
大家都知道前幾年的一則新聞,清華大學化學系的高才生用硫酸潑熊。在事故陳述時,這位學生說,我是想做一個實驗,看看熊的嗅覺是不是像別人說的那樣靈敏。
從某些角度看,這個學生很有求實精神。但社會輿論在批評他時,理由也很奇怪:如有些人從經濟角度來看,認為他的罪行在于毀壞了一張價值不菲的熊皮,如果是一只兔子,事情就不會有這么嚴重。
其實這不是個經濟價值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學生缺乏對生命的感受。他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對熊的生命的傷害。如果從生命的意義上來看,熊、兔子都是有生命的,熊的痛苦和人是一樣的。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意識到的。每個人都感受過痛,但對別人的痛,卻沒感覺。所以,要做一個完整的人,首先要學會對生命的尊重。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我們都聽過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是女仆用沸油把躲在壇子里的強盜都燙死了。小時候,讀了這個故事也還是很高興的?珊髞砦以诮o別的孩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講了一半我發(fā)現講不下去了。
我在想,為什么這個故事能夠流傳幾千年,小孩子都能夠接受?它也觸動了某些人性的因素,但那是“惡”的因素。
每一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有一些相似的經歷:看到螞蟻,會用手用腳去碾死它們,或者用開水燙,看著螞蟻四處逃散還很開心,沒有人意識到螞蟻也是有生命的。還有比如把一條蚯蚓弄斷,把蝴蝶的翅膀撕掉。后來我明白了,這是孩子對生命有一種好奇心,好奇心的背后有一種撕碎生命的欲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人性的。戰(zhàn)爭和古代的一些酷刑大概都和這些人性隱藏著的欲望有關。人性不完全是好的,也有惡的一面。
那么如何識別人性中的好壞、善惡,誰來分辨哪些是有利于人性好的發(fā)展的呢?
這沒辦法用法律來規(guī)范,甚至不能用道德來規(guī)范。那么用什么來規(guī)范?這里就涉及人文教育的問題。人慢慢成長之后,會對其他的生命有所認識,會感受到人性的善惡。
對兒童來說,日常生活的教育可以交給家長,知識教學可以交給學校,而在心靈世界的教育方面,則是整個人文教育的任務。人文教育永遠在保護人成為人,保護人在容易喪失本性的經濟利益中,把自己變得更善良。
我國的人文傳統(tǒng)
中國有著巨大的人文傳統(tǒng)。
孔子的一生,都在整理古代的學問——注“六經”,試圖說服古代的統(tǒng)治者:《詩經》是民歌,屬文學;
《尚書》是古代歷史文獻;
《春秋》屬當代史;
《樂》是音樂,就是現在理解的文藝;
《禮》是寫政治規(guī)范,講社會秩序;
《易》是中國古代哲學。2000年前,孔子把人文學科都整理出來,直到20世紀初,中國人文傳統(tǒng)都是這樣的。
到上世紀初,西學東漸,翻譯家嚴復把西方的一些人文著作翻譯成中文,一共有8本:《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改變了孔子6本書的傳統(tǒng)人文學科,在中國的人文中加入了西方的社會科學的因素,即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經濟學、邏輯學等等,中國的文科從此出現了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前者來自傳統(tǒng),后者來自西方,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并舉發(fā)展到了今天。
文學教人感受美好
文史哲等人文學科,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文學,讓人感覺生命的美好;
歷史,尋求的是生命的價值;
哲學,解決的是生命的自覺。
我十三四歲時讀了巴金的一本小說《憩園》。講了地主楊夢癡雖然家里有錢,也受過良好教育,但吃喝嫖賭無所不好。他后來偷東西、養(yǎng)情婦,最后失去了工作、家庭,淪為乞丐,但仍惡習不改,最后偷東西被抓住死在牢里。
很多人都覺得他死有余辜,但他有一個小兒子寒兒,很愛父親。父親住在破廟里,穿著破舊的衣衫,帶了幾本線裝書,還養(yǎng)了幾盆花,寒兒去偷看父親時會悄悄帶上幾枝花插在廟門口。
這本書給我的震動很大。從那以后,我腦子里常常有一個穿藍色綢衫的乞丐,似乎就從我家弄堂盡頭的巷子里走過來。我總是出現這樣的幻覺,想著自己要給他一些什么東西。上大學以后,這種幻覺還會出現。
現在想想,大概是因為少年時代我的父親在外地工作,我心里總有著一種對父親的渴望。人到青年時代,特別需要父親的形象,直到大學里我遇到了我的導師賈植芳先生,這種情結就完全釋放了,我在精神上把導師當作父親一樣追隨。大概每個人都會在年少時遇到這樣那樣的故事,只是有的人不記得了。
《牛虻》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主人公亞瑟是主教蒙泰尼里的私生子,蒙泰尼里不能承認這個私生子,只能以教父的名義照顧他。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亞瑟成了革命者,用各種方法抨擊自己的父親。受到自己兒子的批判,使這個老頭非常痛苦。我當時不明白私生子是怎么回事,但知道他犯了一個錯誤,一輩子都很痛苦,不開心。這樣一種懺悔的人格,我認為是有魅力的,他比那些傷害了別人卻絲毫沒有感覺的人更像一個人。
有一次我到巴金家里,他那時候在寫《隨想錄》,他年紀大,手顫抖得厲害。我問他:你為什么不口授出來,請別人代筆。他告訴我說,寫得很痛苦,有時候右手停在那里一個字也寫不出,要用左手推一下才可以寫下去。這樣艱難的落筆寫出來的懺悔之言,我覺得是最有力量的文字。
我感覺這樣的老人很有魅力,他一點都不瀟灑,他總是在考慮一些很沉重的東西,但他們是我們社會的中流砥柱。
社會歷史像水一樣流過,巴金這樣的老人就像水里的一塊塊石頭,拉住了水流的方向。雖然水還在流,社會還在發(fā)展,但有些寶貴的東西留下來,這就是精神。否則社會上的人就都活得輕飄飄了。一個活得很輕浮的人,人格上會很低賤。
愛,由美而生
一個人通過與文學接觸,會喚起內心很多的感受,甚至是一些靈魂深處的東西。如果一本書讓你看得淚流滿面、又哭又笑,肯定是對你有震動的,如果看過一本書一點感覺也沒有,大概就是沒什么收獲。
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不一定是一本很偉大的書,有時候,一本很普通的書,只要對你的人生有啟發(fā),就是一本有收益的書。
文學要解決的,是對生命的熱愛,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
要學會愛,首先要感受到美。意大利文藝復興得以產生,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出土文物。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宗教認為人都是有罪的,只有死之后才能得到解脫。但隨著經濟發(fā)展,文藝復興時代,人的欲望開始膨脹,就想給自己的這種欲望找到一些理由。正好當時出土了大量的雕塑和文獻,像維納斯那樣的雕像雖然殘缺不全,但一下子讓人感覺到人自身其實是那么美。
古希臘人崇尚武力,所以男人的肌肉都很強壯,雕像也讓人感到充滿力量的美;
女性則都很柔和,我在盧浮宮看到維納斯的雕像,就不知道她以前是不是應該有手臂。
由美進入愛,是美讓你想到為之奉獻,不求回報。學生和我討論到底什么是愛情。我不說愛情,我只說愛。愛就是當你碰到一樣東西,你愿意為之奉獻一切的感覺;
如果你看到一樣東西想把它藏到口袋里帶走,這不是愛,而是占有、是欲望。父母生病了,你愿意把自己所有錢拿出來給他們治病,需要輸血,你馬上伸出手臂獻血,這就是對父母的愛。進而論之,愛事業(yè)、愛國家、愛你的愛人,在感情上是一樣的。
人文地看待生命價值
在今天大的生活環(huán)境中,競爭已經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小孩子剛讀小學,家長就希望他的成績比別人好,這樣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路讀來,壓力重重。這種壓力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世界給的。
競爭演變得越來越劇烈以后,會導致人文教育的缺失。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就出現了一些扭曲,哪個孩子的爸爸有錢,哪個就是英雄;
反過來,父母對孩子也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小時候講大灰狼、小白兔的故事,總是對兔子、羊寄予同情,而現在的社會主流顛覆了這種價值觀,強大的就是社會成功人士,弱小的就是沒有價值的。
人人要有崗位意識
人文精神是個抽象的東西,但在現實中不可缺少,我把它轉化為“崗位意識”這個詞,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一個職位,在任何社會位置上,都能夠體現人文精神。
我舉一個例子。上海城市公約“七不”,其中有不隨地吐痰和不要亂穿馬路。有人就說上海是一個發(fā)達城市,你應該叫人去學英文啊,怎么還在規(guī)范這些最低的要求?但我就覺得這很好,就是要從最基礎的開始。
中國人有隨地吐痰的不良習慣,我想大概是因為中國的空氣質量差,導致喉嚨口總會有痰。日本人不隨地吐痰,但是我到日本的時候,發(fā)現他們每個十字路口都有很多煙蒂,原來,日本人非常遵守交通規(guī)則,紅燈一定要等,等的時候很多人喜歡抽煙,紅燈一變成綠燈,煙蒂一扔就走。在美國,不管是碼頭還是地鐵站,地上到處粘著口香糖。
還有一次我到法國巴黎,上午和一個同事到當地很著名的老佛爺百貨公司購物,我剛走到門口,一下子滑倒在地,原來是踩到了一攤狗屎。旁邊的老太太大笑,說,在法國,沒被狗屎滑倒過就不是一個巴黎人。法國人熱愛生命,也熱愛狗的生命,狗隨地大小便也不管。
所以,日常生活中人文教育的失落是全世界的。人的不良習慣不用教,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人文教育最終是要轉化到日常生活中的,人是教育的產物,都要接受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從大處講,是要維護民族的發(fā)展,從小處講,是完善自己的生命。(錢江晚報)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