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興:生態(tài)整體視野下的當代人道論思想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內容提要】 在世界性生態(tài)危機和全球化生存語境之雙重背景下,當代人道論的存在論根基是“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以此,當代人道論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平等、廣闊博愛和全面慈善,其價值指向的整體表述是世界生命主義、社會人本主義和個體主體主義;
        其生存論原則是生命平等原則、人人平等原則和個體主體原則;
        其具體的實踐追求是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努力使一切生命成為完整的生命;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努力使一切人成為完整的人;
        平等地善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

          【關鍵詞】自然為人立法;
        人為自然護法;
        生態(tài)理性;
        人道目標;
        人道原則

          

          人主體世界的內在精神標志是人道思想;
        人主體世界的能力不斷提升,其人道思想亦隨之演變發(fā)展而獲得更新的視野與精神內涵。在源遠流長的人類精神探索史上,無論是中國的人倫主義人道論思想傳統(tǒng),還是歐洲的個體主義人道論思想傳統(tǒng),都體現(xiàn)整體視野和價值追求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在世界性生態(tài)危機和全球化生存語境之雙重背景指涉下,這種存在視野和價值方向的人道思想已經暴露出其自身的嚴重缺陷——而無以引導當代人類開辟健康、和諧、共生的發(fā)展之路,籍此,本文試圖立足于時代生存發(fā)展之整體趨勢與要求,努力重構生態(tài)整體視野的當代人道論。

          

          一、當代人道論的思想基礎與價值指向

          

          《易經.系辭下傳》在解釋“易”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文不當,故曰吉兇生焉!保1](P540)宇宙、自然、人世此三者的規(guī)律雖各不同,但在本質上都遵循“生”與“變”法則:宇宙、自然、生命、萬物、人世,是在生中求變,在變中求新生的。同樣,古希臘前期的各派自然哲學,其側重雖不同,但無不強調世界之“變中不變”和“不變中求變”的“轉換生成”規(guī)律。以此,宇宙、自然、人世的存在始終相互關聯(lián)、相互照亮,生命、萬物、人的生存是生態(tài)互動的。當以其為視野來探討當代人道論,其思想基礎應該是宇宙、自然、人世的整體存在論和世界、生命、萬物的互動生存論。

          客觀地看,人類無論怎樣進化與文明,都不能擺脫宇宙規(guī)律、自然法則和物種本性,所以,人道乃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和生物之道的整體表述:人道主義事實地扎根于宇宙自然的整體存在狀態(tài)和地球生物圈的整體生命進程之中,其思想基礎應該是“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前者意指宇宙自然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人類何以才能和諧幸福生活的終極法則,這一法則即是宇宙世界整體存在論、自然生存互動論和生命萬物相互依存論;
        后者意指人作為地球生命的最高靈性者,必須維護、完善和弘揚宇宙整體存在法則、自然生存互動法則和生命萬物相互依存法則,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其自身的完整存在。

          在中西哲學思想源頭上,其共同的認知取向與價值定位是“萬物有靈”,即生命萬物均有靈魂、靈性、靈氣、靈光,這是大自然對所有物、所有生命的恩澤,是天賦于所有物和一切生命的基本權利:只有萬物有靈,才有萬物之生命;
        惟有萬物之生命,人類物種才可獲得其生命的最高靈性、靈氣、靈光、靈魂。因而,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真誠地維護一切生命的存在尊嚴,乃人類開辟生存幸福之路的終極動力。

          宇宙自然之“生-變”法則,決定了萬物循環(huán)、生命消長的過程,即是其相互生產與消費進程。所以,宇宙世界整體存在法則、自然生存互動規(guī)律和生命萬物相互依存法則,講的是生命萬物的生產與消費必須追求平衡:任何物、任何生命存在形式的生產與消費都必須以其他物、其他生命的生產與消費平衡為前提。以此,人作為萬物之最高靈性者,應該擔當起為自然護法的責任,維護宇宙、自然、人世之整體互動生變規(guī)律,維護世界萬物和生命之生產與消費的生態(tài)平衡。人類要擔當起這一職責,必須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和尊重一切生命,這是當代人道主義的終極本質,亦是人道主義的思想基礎:以此為規(guī)范,人道主義的整體價值取向只能是世界生命主義和地球生態(tài)主義:珍貴生命、尊重生命,為善待一切生命而追求地球生態(tài)平衡,構成當代人道主義的最終價值歸依;
        以此為視野,當代人道主義則是廣闊的博愛主義和全面的慈善主義:前者要求當代人類必須使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物種、所有生命都成為人類所愛的對象-----這一廣闊的愛心愛德,才是人類謀求幸福的堅實的生存根基;
        后者要求當代人類應該遵循一切物、所有生命的慈善本性(比如虎毒不食子),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所有物種、所有生命以慈善:慈善萬物生命,應該成為人類人間幸福的物道基礎與前提,所以,全面的慈善是指:人的慈善行為應對整個世界和所有生命開放。

          

          二、生態(tài)整體視野的當代人道論思想體系

          

          當代人道論思想體系有廣狹兩個方面的價值指向:前者即世界范圍內的物本主義,其基本思想是世界生命主義、廣闊的博愛主義和全面的慈善主義,其價值取向是平等地善待生命并使生命成為其為完整的生命,所以,生命是其關注的中心,并構成其價值來源和價值歸宿;
        后者即人本主義,其基本思想是以人自身為目的并以完整人自身為目標,其價值取向是“善待一切人”和“使人成為人”,所以,人是其關注的中心,并構成價值來源與價值歸宿。

          物本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結合點是人:人首先是一種具體的物種生命形態(tài),然后才是人這種特殊的生命形態(tài)——人融進了生命的物種本性,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人的文化本性。因為“物競天擇”進化法則推動人獲得了屬人的目的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創(chuàng)造設計能力,這一雙重能力的具備,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與愿望來確定其生命本性的界限,并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與愿望來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的秩序。由此,人居于整個生命世界的中心,成為整個生命世界的護法者。

          人本主義即是以人為本位:人既是人自己的邏輯起點,又是自己的目的和歸宿:相對生命化的世界來說,人必須做到并始終保持以自我生命存在為起點并以自我生命存在為目的,其根本任務是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與再生、維護生命之生產與消費關系的平衡,為此,人必須具備世界生命主義視野、廣闊的博愛主義精神和全面的慈善主義胸懷,必須在其目的性存在和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中為自己設定能完全體現(xiàn)其物種本性和生命本性的明確界限,這個界限就是為法,就是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相對人的社會來講,人構成了社會,社會的真正主體只能是人:只有人才是社會的唯一目標和目的。由此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以人為目的的完整涵義是:
        (1)人是一切價值的源泉和歸宿:沒有人就沒有價值;
        沒有人,世界就失去了產生價值的依據和理由;
        (2)人是一切價值的判斷者:人既是萬物的尺度,也是社會的尺度,更是人自身的尺度——人必須以自身為尺度,社會必須以人為尺度;
        (3)人是一切價值的目標,一切價值都是人自主選擇自由創(chuàng)造的行為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成果,所有的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實現(xiàn)都必須以人為起點為目的;
        (4)人是最高價值體現(xiàn):在整個生命世界里,“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保8]人為了自我存在,不僅最需要他人的存在,更需要他人的幫助與扶持。

          人以自身為目的的生活就是尊嚴地生活,人應該以自己為目的去博愛,并以自己為最高價值去慈善。所以,廣闊的博愛和全面的慈善既是物道,又是人道;
        既是真正的生命本體主義,又是徹底的人本主義。融物道與人道、生命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廣闊博愛和全面慈善的精神支撐點即是生態(tài)理性。生態(tài)理性的視野是世界整體存在論和萬物互動生存論,其價值取向是生命本身:一切生物的生命,所有動物的生命,包括一草一木,都是珍貴,都值得尊重,都需要平等的善待。以生態(tài)理性為支撐點的當代人道論,必須根據其生命世界的最高法則――物道法則,明確地確定人類自身本性的限度,維護生命世界的整體生態(tài)平衡。這一限度精神的典型表述是“自然為人立法,人為自然護法”:人為自然護法,即是為世界生命護法,為萬物護法,也是為人類存在與生存繁衍護法。前者體現(xiàn)為善待世界萬物,善待一切生命,其目標是使物成其物,使生命成其生命;
        后者展開為善待整個人類,善待一切人,其目標是使人成其為人。

          

          三、人道的根本原則:平等把生命當生命看并使生命成為生命

          

          人道社會首先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壞始終是“物競”的結果:物種之間有限度的“競”,則會營造出一個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反之,則會制造出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根本上講,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好壞優(yōu)劣,取決于人這種物種。因為只有人才獨具以自己的自由意志來確定自己本性的限度能力,并且也只有人才具有自主地和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世界的能力,當人類以絕對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來看待整個生命世界,并以自我霸權的方式去掠奪自然資源,則必然阻礙人類與其他生命(物種)之間的自然(即符合生命存在本性的)聯(lián)系:

          “環(huán)境就是一個標志:在生命和它的周圍事物之間精心雕琢起來的完美的適應開始發(fā)生損傷了。由于一種生物和另一種生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所有生物和其他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開始中斷,因此維持著整體相互之間的作用和影響也開始動搖了,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經停止!保2](P87)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生命與生命之間保持原始關聯(lián)性的自然體現(xiàn)。在今天,生命與生命之間、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遭受到影響、動搖甚至停止,這實際上是生命與生命、個體與整體之原始關聯(lián)性已經喪失,這種喪失不僅使整個生命世界失去了應有的生態(tài)平衡,也使人類生存處于巨大的危機之中,因為自近代以來,人類向生命世界爭霸權的生存競斗歷史,親手毀滅著他賴以存在的根基――地球、大地、原野和生命世界。形成這種根基性和根源性的生存危機的思想基礎,乃是人類人道論,其行動綱領是向生命世界爭霸權,其道德原則是人類絕對(的物質)幸福論原則。因而,要真正消除這種生存危機,必須從根本上拋棄狹隘的人道論理念,重新確立新型的能夠拯救世界、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自然人道主義、大地人道主義、原野人道主義。這種人道主義的根本原則只能是生命主義原則,或者說生命的整體幸福論原則。

          生命主義人道原則強調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是平等地尊重生命。因為幾乎所有物種和所有生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能力,否則,生命就不成其為生命,物種就不可能具有存在于大地上的起碼資格。所以,要真正了解人類自我,必須先了解動物、了解世界上的所有生命,“生命是一個超越了我們的理解能力的奇跡,我們仍需要尊重他。”[3](P238)尊重生命是人類了解生命的前提,亦是認識人類自我的前提,更是人類真正尊重自我的開始。

          平等地尊重一切生命的實質性道德體現(xiàn)就是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以一種虔敬和畏懼的態(tài)度來平等地看待所有生命。因為,世界因為有生命才成其為世界,自然因其生命才成為自然。生命構成了自然和世界本身,生命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種道德存在:“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fā)展的生命實現(xiàn)其最高的價值。惡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這是必然的、普遍的、絕對的倫理原理!保4](P30) 自然世界是自發(fā)性地生產和消費生命的進程,在這個開放的生命進程中,人類生命存在不僅有其目的性、自主性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更具有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與其他生命存在的休戚相關,所以惟有人才能夠敬畏生命:學會敬畏生命,構成了人類的最大幸福之源,因為只有敬畏生命,人才能夠幫助和拯救其他生命;
        只有敬畏生命,人類才可通過維護世界生命之生態(tài)平衡,使自己獲得幸福生存的自然根基。

          敬畏生命就是平等地把每一個生命看作具有同等價值的世界財富:“敬畏生命的倫理否認高級的和低級的,富有價值和缺少價值的生命的區(qū)分!保5](P9);
        敬畏生命就是真誠地珍愛世界上的所有生命,平等地維護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正當權利,不能為了自己的生命存在而去殘害或毀滅同類的生命、動物生命、植物生命及其他一切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傷害和毀滅生命,但從來不由于疏忽而傷害毀滅生命!保6](P131)更不能以絕對的自我利益而有意傷害或毀滅生命。

          一切生命存在均以整個世界為舞臺,以自然、大地、地球為生存根基。地球、大地、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搖籃和所有生命的母親,所以尊重、熱愛和敬畏生命的前提,是必須善待自然、善待地球、善待大地。因為自然、地球、大地本身就是生命,就是整體的生命存在形態(tài),它們與一切具體的生命形態(tài)的關系,(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是母與子的關系。所以,當代人道論不僅僅是世界生命主義,同時也是自然主義、地球主義、大地主義;
        人道主義的根本原則,首先是使自然、地球、大地成其為完整的自然、地球、大地的整體主義生命原則。

          

          四、人道的社會原則:平等把人當人看并使人成為人

          

          當代人道論的基本人道原則是善待一切人。善待一切人的根本前提是平等地看待一切人,而平等地看待一切人的認知前提是確立人(即生活中你、我、他)的最高社會地位與存在價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而獨立地存在于世界之中:我才是惟一的這一個;
        其次,每個人的誕生都出于相同的被拋性,人的被拋性本身構成了人的生命誕生的依據和理由:每個人都是自己存在的理由與依據;
        其三,每個人一旦被拋于世,必然在享受生的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死的職責:人人是必死的求生者,也是樂生的求死者,無論是發(fā)達的科學還是繁榮的技術,都無法改變這一既定的相同人生命運;
        其四,人一旦誕生于生命有限和資源匱乏的世界之中,必然要擔當起求生的職責:即必須要勇敢地活下去,必須為更好地活下去而勞動,必須因其勞動而走向他人、走進群體、走入社會而終身地勞動,這是人人的相同天職,更是人人的等同權利。如上四個方面存在狀況和生存處境,是天(自然力)賦給予人人的同等存在命運、生存權利與生之職責,正是這種同等存在命運、生存權利與生之職責,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等。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的思維視野是自由。自由之于人即是獨立、自主、個性,因而,每個人必須善意地承認他人的獨立存在并尊重他人的獨立人格,必須善意地承認并尊重他的自主設計與自主安排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善意地看待他人的個性化生活、勞動和個性化地追求人生快樂與幸福的權利。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的行為表現(xiàn)是博愛與慈善,即把一切人作為愛的對象去愛一切人;
        對一切人報以同情與憐憫并同情和憐憫一切人。

          平等地善待一切人基本原則即是在把人當人看的基礎上努力使人成為人。在“努力使人成為人”的命題中,第一個“人”,是指自己之外的任何他人——不管其地位如何、身分怎樣、職業(yè)是什么,也不管他是好人或壞人,都將屬于其努力的對象;
        第二個“人”是指有自由意志、獨立精神、平等思想、頂天立地的品格、個性化人格、廣闊博愛胸懷、全面慈善情操和尊嚴地生活的人!芭κ谷顺蔀槿恕钡幕疽笫牵好總人都要擔當起使所有人成為具有自由意志、獨立精神、平等思想、頂天立地的品格、個性化人格、廣闊的博愛胸懷和全面的慈善情操的人,通過真誠地幫助和激勵他人實現(xiàn)“人性的再造”------而使自己真正尊嚴而高貴地生活。

          

          五、人道的個體原則:平等把自己當人看并使自己成為人

          

          世界生命主義、社會人本主義和個體主體主義是當代人道論的整體表述,其實踐論展開必須從我自己出發(fā),即平等地善待自己,把自己當人看并使自己真正成為完整的人,構成了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和平等地善待一切人的起點與目標。

          人之必須要平等地把自己當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是在于人作為一種自然的生命存在事實,在其生存進化的進程中,大腦獲得了特別的開啟,具備了獨特的看和個性化的思的能力,由于前一種能力,人看到了存在世界的無限流變性和荒蠻性,看到了自己存在根基的荒原性,也看到了自己生存的孤獨性,痛感自我生命存在的無依據、無根基、無目的、無意義和無價值------從而刺激起人去思考生命誕生的目的、依據、根基,激勵人去想象生命的目的、價值與意義。因為后一種能力,人獲得了對生命存在依據與根基的關懷,并以此為自己的誕生想象出了美麗的來源、依據、根基,為自己的存在創(chuàng)造出目的,為自己的生活設定出價值。由于這一自我創(chuàng)造與設定,才照亮了世界,照亮了萬物,照亮了整個生命世界,為整個世界的生命賦予了價值與意義。

          人之所以能夠平等地把自己當人看并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在于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生命目的、設定人生價值、想象生存意義的行為本身,就是在確立以自己為目的、設定以自己為價值,想象以自己為意義:人是自己的目的,人就是目的;
        人是自己的價值形式,人的存在就是價值;
        人是自己的意義,人的生存展開行為本身構成了人的意義的全部。

          以此,人應該真誠地學會并努力建立起做人的價值意識與目的信念:每個人作為獨立的生命而誕生,其本身就獲得了獨立存在的最高價值和意義;
        每個人一旦作為人而生活在社會中,則事實地成為了他人(以及社會)的一筆最大財富,并從而成為社會實在主體并獲得最高的社會存在價值和意義。人生而存在的這一雙重事實,是他確立做人的價值意識與目的信念的源泉:人的生命存在目的永遠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永遠以自己為目的,所以創(chuàng)造人生存在的獨立價值與生存的人生意義,這是每個人努力使自己成為人的心理前提、意志前提、人格前提、情感前提和認知前提。

          人必須具備平等的人格和自尊精神。在宇宙自然世界里,萬物與生命在其存在的本體論意義上永遠是平等的,這種本體意義上的生命平等事實,構成了人人人格平等和自尊精神產生的本體論基石——人人具有締造社會之貢獻的平等權利,人人必須人格平等并必須享有平等的自尊精神。這首先要求人必須以自己為目的:只有當人人以自己為目的時,每個人才有獨立的人格平等,才獲得平等的自尊精神、尊嚴精神和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的莊嚴情感與形象。

          為此,人人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這生命存在本身的自然要求,也是人求取完美存在的目的性追求,即任何物種生命的存在都天生具有一種求生長,求成長、求高大與完美的本性。比如樹木為什么要那樣竭盡全力地瘋長?花為什么要那樣竭其生命的全部而向世界開放自我?細想一想,其實它們都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人的生命存在更是如此,求自我生長、求自我成長、求自我高大與完美,這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本性,更是人的文化本性要求使之然。

          人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的根本行動原則是自我實現(xiàn),其內在推動力量卻是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創(chuàng)生力:人在社會中謀求自我實現(xiàn)的根本動力是創(chuàng)造力,人在人群中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的根本力量也是創(chuàng)造力,只有具備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力量,才可能產生堅韌持久的創(chuàng)新行為和和創(chuàng)生行動,從而推動人真正走向努力使自己成為完整、完美、大寫的人的自我之境。

          為自我實現(xiàn)而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不斷地自我實現(xiàn),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人生過程,他伴隨著人生的始終,需要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奮斗,一生的行動。因而,自我實現(xiàn)就是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就是忠其一生地實現(xiàn)自我。自我實現(xiàn)精神,就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即生生不息的過程精神:在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生生不自息,在生生不息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這當代人道論的個體主體精神和生活踐行原則。

          

           (2004、4、30)

        相關熱詞搜索:唐代 人道 視野 當代 生態(tài)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