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從莫扎特歌劇《查蒂》的另類排演看美國左瘋美學(xué)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彼特塞勒斯的自作聰明

          

          位于紐約六十街哥倫布圓形廣場的時代華納大廈玫瑰演出廳,八月份上演了一出莫扎特的早期歌劇,《查蒂》(“Zaide”),作為對莫扎特250周年冥誕的紀(jì)念。此劇系莫扎特未完成的佚作,不僅在莫扎特生前沒有公演,即便在其身后,也直到他謝世二百多年之后的2006年,才公之于眾。今年的早些時候,《查蒂》出現(xiàn)在維也納和倫敦的歌劇舞臺上。在紐約的這次演出,乃是《查蒂》在北美的初演。也許因為如此,偌大的演出廳里,座無虛席。

          為了向這位35歲辭世的音樂天才表示敬意,今年全世界都在演出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因此,將一部莫扎特未完成的歌劇搬上舞臺,顯得更加令人矚目。《查蒂》所講述的,是一對相戀的奴隸在土耳其后宮被抓獲的故事。那位女奴因為愛上一位男奴,觸犯了她所錄屬的主人。整個故事框架與后來普契尼的《托斯卡》,不無相類。甚至連女主角的詠嘆,也唱得如同托斯卡那么凄美。要不是指揮彼特塞勒斯(Peter Sellars)的別出心裁,這部歌劇的演出,本來不會引出什么爭議。

          基以一種社會主義式的美學(xué)觀念,彼特塞勒斯在舞臺上將《查蒂》做成了現(xiàn)代雇主和現(xiàn)代勞工的沖突。彼特塞勒斯不僅特意將原來的王公貴族交付非裔歌唱家扮演,將奴隸形象訴諸非裔、西裔和亞裔演員,而且還特意將后宮改成了現(xiàn)代工業(yè)廠房那樣的建筑和寫字樓式的布置,看上去既像監(jiān)獄,更像鳥籠。從現(xiàn)代藝術(shù)的角度說,將舞臺空間作如此切割,可以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壓抑,使全劇的所有詠嘆,都像是來自壓抑已久的迸發(fā)。為了強化這樣的效果,彼特塞勒斯在指揮樂隊的時候,又時不時地運用長長的停頓,將整個樂曲作了一塊塊的間離。彼特塞勒斯力圖籍此從視覺上和聽覺上將空間和時間同時切開,將莫扎特的《查蒂》付諸社會主義加現(xiàn)代派的美學(xué)觀念。

          紐約的觀眾對如此玩弄莫扎特也許不會感到驚奇,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了安迪沃霍和約翰凱奇那樣的胡天胡帝時代,早已見怪不怪。只是在一些莫扎特的忠實聽眾當(dāng)中,還是激起了一些非議。有的認(rèn)為太過分了(overstated),有的認(rèn)為難以忍受(excruciating)。來自中國的觀眾聽了這些非議,也許會啞然失笑。因為彼特塞勒斯的這種左派美學(xué),對于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中國觀眾來說,不是覺得太過分,而是覺得還不夠徹底。

          彼特塞勒斯假如真具有如此調(diào)侃莫扎特調(diào)侃觀眾調(diào)侃聽眾的幽默,如果可以稱得上是幽默的話,那么他應(yīng)該把文化大革命的文藝旗手江青同志,從墳?zāi)估镎埑鰜碜鏊乃囆g(shù)顧問。且不說其它,至少《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那樣的樣板戲,是足以讓醉心于左派美學(xué)的彼特塞勒斯好好學(xué)習(xí)。而且都是同樣的奴隸題材,同樣是壓迫和反抗的主題。雖然莫扎特的音樂是樣板戲無可企及的,但比起彼特塞勒斯在《查蒂》一劇上的構(gòu)思,樣板戲有足夠的高度,傲視自作聰明的彼特塞勒斯。一招常青指路,可以讓彼特塞蒂琢磨好幾年。

          假如把希特勒在舞臺上做成英雄形象,在美國是要觸犯眾怒的。但假如有人在舞臺上把毛澤東做成偉人,美國觀眾看了會覺得很開心,最多覺得很搞笑。筆者在觀看《查蒂》時,不小心把腳跟放在包廂的欄桿上,馬上招來劇場工作人員十分嚴(yán)肅的勸告?墒怯腥税涯氐摹恫榈佟纷龀闪恕栋酌肥降母锩鼧影鍛颍珗鲇^眾卻只知道使勁鼓掌。臺上做戲的胡作非為,與臺下看戲的規(guī)規(guī)矩矩,形成一種不無滑稽的對比。換句話說,所有聆聽莫扎特歌劇的人們,沒有一個顧及到莫扎特本人的感受。

          

          莫扎特為何遺棄《查蒂》?

          

          把莫扎特遺棄的一部歌劇搬到舞臺時,制作者們可能不一定想過,莫扎特為什么會遺棄《查蒂》?當(dāng)年,二十三歲的莫扎特寫下他第一部歌劇《查蒂》時,正值其風(fēng)華正茂的創(chuàng)作黃金時代。這部沒有寫完的歌劇,旋律是相當(dāng)優(yōu)美的。所有的詠嘆和重唱,全都寫得才華橫溢,激情澎湃。女高音的抒情段落,猶如普契尼《蝴蝶夫人》那般清新;
        其凄美的悲嘆,又像《托斯卡》中的傾訴。且不說男高音的詠嘆如何的悲愴,即便是一位男仆唱出的低音,都在蒼涼之中透出一種慈悲。但恰恰是這樣一部劇作,莫扎特還沒有寫完就放棄了。因為莫扎特不是貝多芬。從戲劇角度說,莫扎特更不是埃斯庫羅斯。甚至連歐里庇德斯那樣的悲憫,莫扎特都避之猶恐不及。

          無論從莫扎特的器樂作品還是聲樂作品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特點,天真無邪是其主導(dǎo)。莫扎特在他的作品中,始終是個一個快樂的大孩子。他不想長大,也拒絕長大。也許剛剛開始寫作《查蒂》的時候,莫扎特是帶著一種好玩的心態(tài)進(jìn)入土耳其后宮的。可是寫著寫著,莫扎特覺得不對勁了。因為這部歌劇不知不覺地在走向悲劇。而悲劇,意味著長大。孩童與悲劇是不相諧的。悲劇是成人的標(biāo)志。莫扎特本能地感覺到,孩子是他的本色。他不能悲劇,不能長大。一悲劇一長大,莫扎特的生命也就結(jié)束了。悲劇,長大,對于莫扎特來說,全都跟死亡相關(guān)聯(lián)。而事實上,當(dāng)莫扎特十分投入地寫作他的《安魂曲》時,還沒寫完,死神就降臨了,或者說,上帝就把他召回去了。

          莫扎特的拒絕悲劇和拒絕長大,其實是本能地拒絕死亡,拒絕死神的降臨,拒絕被上帝召回。莫扎特的作品總是充滿陽光,不要說貝多芬式的烏云密布,就連肖邦在《夜曲》中時不時地透露出來的憂心忡忡都沒有。莫扎特把未完成的《查蒂》扔到一邊之后,隨之寫出來的歌劇,一部比一部快樂,一部比一部充滿喜劇氣息!顿M加羅的婚禮》是歡快的,《唐璜》是輕松的,更不用說充滿孩子氣的《魔笛》。要不是一不小心掉進(jìn)了《安魂曲》里,莫扎特還可以寫出許多開開心心的作品來。孩子氣是莫扎特的天性。莫扎特的音樂,是名副其實的天籟。

          與莫扎特的音樂相對稱的,與其說是人世間的喜怒哀樂,不如說是大自然的芬芳美麗。除了安魂曲之外,莫扎特的音樂都跟陽光有關(guān)。即便是相當(dāng)夢幻的A大調(diào)單簧管協(xié)奏曲,都是一種在夕照之下的徜徉。至于莫扎特那首類似于肖邦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樂章的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也是在一縷縷殘陽下的密林深處,漸行漸遠(yuǎn),越走越深。莫扎特的孩子氣與陽光緊密相聯(lián)。他那曲以朱必特命名的第四十一交響曲,為什么沒有絲毫的帝王氣象,反而充滿嬉戲的輕快,也可以由此獲得解答。相比之下,無論是貝多芬以皇帝命名的《第五鋼琴奏響曲》,還是約翰施特勞斯的《皇帝圓舞曲》,不是充滿帝王氣派,就是洋溢著皇宮氣息。然而,在莫扎特的音樂里,即便是帝王,也是個孩子。

          莫扎特不能寫作悲劇,一如他的音樂不能走進(jìn)黑夜。莫扎特的放棄《查蒂》,是為了拒絕悲劇。而他最后的寫作《安魂曲》,則是他不小心掉進(jìn)了黑夜里。黑夜一降臨,莫扎特就被死神帶走了。死后的莫扎特,不會想到世人會在他的冥誕250周年之際,將他遺棄的《查蒂》煞有介事地搬上歌劇舞臺。他更不會想到,有人竟然把他的《查蒂》做成一部美國《白毛女》。很難想像莫扎特會接受世人對他的如此紀(jì)念。

          

          普羅化的結(jié)果是降低莫扎特音樂的純粹度

          

          玫瑰廳里的《查蒂》演出結(jié)束之后,指揮彼特塞勒斯得意洋洋地走上臺去,接受觀眾的掌聲和歡呼。他的表情會讓人想起當(dāng)年約翰凱奇在表演過他的四分二十三秒鋼琴演奏之后,期待著觀眾或者認(rèn)同或者不認(rèn)同種種驚奇反應(yīng)的媚俗。在面對非議時,彼特塞勒斯斯?fàn)庌q說,他的演出版本是真正體現(xiàn)了莫扎特精神的(Sellars argues that his vision is true to Mozart"s spirit)。這是當(dāng)然的。假如江青從墳?zāi)估锍鰜,也不會承認(rèn)她的革命樣板戲不是革命文藝。當(dāng)彼特塞勒斯聲稱,他的嘗試不過是將莫扎特放進(jìn)了紐約皇后區(qū)("What you see onstage comes from my experiences in Los Angeles and what"s going on in Queens at this moment," Sellars says),他已經(jīng)承認(rèn)了自己將莫扎特如何普羅化的努力。他不會懂得,對皇帝都沒有感覺的莫扎特,對普羅階級也同樣的沒有感覺。彼特塞勒斯更不明白的是,把牢籠般的建筑物搬到莫扎特歌劇的舞臺上,并且將整個舞臺空間全部塞滿,等于在精神上綁架了在本性上屬于大自然的莫扎特。這種自以為是用社會主義美學(xué)挑戰(zhàn)資本主義美學(xué)、用現(xiàn)代派手段挑戰(zhàn)古典音樂的胡作非為,僅僅在創(chuàng)作自由的意義上成立。當(dāng)年由金斯堡、凱路亞克以及稍后的安迪沃霍、約翰凱奇奠定的紐約藝術(shù)氛圍,長年制造著充滿社會主義色彩和所謂現(xiàn)代派格調(diào)的藝術(shù)垃圾。這些垃圾也許具有藝術(shù)史的意味,但就藝術(shù)本身而言,只能是過眼煙云。換句話說,彼特塞勒斯的這種嘗試,只能是一次性的,絕對不可能重復(fù)。彼特塞勒斯的聰明與莫扎特的音樂、包括被他遺棄的《查蒂》在內(nèi)、的永恒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所謂的現(xiàn)代派藝術(shù)思潮,在歷史上和社會主義思潮具有共生性。但兩者的區(qū)別在于,社會主義思潮是帶有理想色彩的烏托邦,而現(xiàn)代派思潮中則充斥著充滿商業(yè)企圖的嘩眾取寵,投機取巧。彼特塞勒斯走上舞臺接受掌聲時的那種媚俗表情,跟莫扎特的音樂毫不相干。彼特塞勒斯制作《查蒂》時的機會主義方式,無論是音樂上還是在精神上,都離莫扎特很遠(yuǎn)很遠(yuǎn)。彼特塞勒斯的投機和莫扎特的天真無邪,南轅北轍。把莫扎特普羅化的結(jié)果,只能是降低莫扎特音樂應(yīng)有的純粹度。

          由于嘩眾取寵的舞臺布置和指揮方式,彼特塞勒斯所指揮的《查蒂》一劇,對于演員的要求很低。只要具備一般的專業(yè)水平,誰都可以勝任。從鳥籠子里唱出來的聲音,就算平平,也已清麗。只有與大自然相對,聲樂素質(zhì)和歌唱水平的高下,才會顯得分明。那位韓裔女高音的音色尚可,音量卻不足以像卡拉斯或者薩瑟蘭那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西裔男高音的嗓音是甜美的,可是也許演唱流行歌曲更能得到應(yīng)有的發(fā)揮。二位非裔歌唱演員,高音者中氣十足,低音者氣象雄渾,只是在重唱的配合中難以天然渾成。莫扎特音樂的天籟性在于,即便在其歌劇舞臺上,也不能有絲毫的表演意味。由于彼特塞勒斯在《查蒂》一劇的舞臺設(shè)計上過于造作,迫使演員不得不以表演作為其發(fā)揮的基點。彼特塞勒斯在追求皇后區(qū)少數(shù)族裔的普羅效果時,可能沒有想過那樣的刻意,會給演員的演出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正如保守會導(dǎo)致專制,激進(jìn)會走向瘋狂。從紐約的六、七十年代開啟的美國左派美學(xué),始終在一種瘋狂的情緒中打轉(zhuǎn)。對于美國文化來說,這種左瘋美學(xué)也可算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平衡因素。只是我等來自專制國家的文化流亡者,很難認(rèn)同這種普羅兮兮的瘋狂。假如有一條共同的審美地平線,假如無論是在美國旅居的流亡者、還是美國左派藝術(shù)家都可以站在同一地平線上,那么應(yīng)該達(dá)到的共識是,不必把莫扎特普羅化,一如不能把馬克吐溫貴族化一樣。莫扎特的孩子氣和馬克吐溫筆下的孩子,是有所區(qū)別的。莫扎特屬于大自然,馬克吐溫的孩子們則屬于人世間。這是兩種不同的美學(xué)質(zhì)地,但任何將這兩種質(zhì)地推向相反的極端的努力,都是對創(chuàng)作者的不敬,甚至是褻瀆。

          創(chuàng)作是自由的,但自由是源自心靈的,而不是基于頭腦的運作,不是基于機會的攫取。機會主義的制作與其說是自由的,不如說是投機的。雖然在一個商業(yè)社會里,媚俗早已被人當(dāng)作了成功的手段,但至少莫扎特的音樂,與媚俗無關(guān)。

          在全世界紀(jì)念莫扎特之際,在下謹(jǐn)以此文,表達(dá)對莫扎特的拳拳之心。

          

          2006年8月14日寫于紐約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莫扎特 排演 美國 歌劇 美學(xué)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uancaijixie.com
        91啦在线播放,特级一级全黄毛片免费,国产中文一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