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沙門可以不敬王者嗎?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前一陣子緬甸的僧侶上街游行,抗議軍政府的獨裁惡政,有不少人看了之后覺得很疑惑,不明白出家人怎能這么關心世事。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出家為僧就是要遠離俗世,靜心修行,政治這等骯臟的事情更是連碰都不該碰。和尚要是扯進政治,那就不夠清凈了。
這種說法反映了大家對佛教的誤會,以為佛教是徹底出世的一種宗教,和尚尼姑最好全部躲在山里,就算在世間弘法也只能教人自救解脫,追尋心靈上的寧和。如果真是這樣,佛教為何還要搞慈善事業(yè),又為何還要辦學做教育呢?
再說政治,今天有些僧人當上了政協(xié)委員,這算不算是搞政治?中國的佛教在國家宗教局的管理之下,這又是不是和政治沾上了邊呢?為什么做政協(xié)委員,或者善頌善禱地與高官同場敲鐘念佛不是搞政治,而緬甸僧人為了受苦百姓冒雨示威就叫做搞政治呢?
如今我們都愛說佛教是個講和諧的宗教,最近香港還有一群高僧大德辦了一場以“和諧”為主題的大會,與胡錦濤主席主張的“和諧社會”十分配合。而這“和諧”二字在很多人看來也的確就是佛教與政治之關系的恰當描述,比起老是喜歡談政治甚至發(fā)動游行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佛教與政權的關系要好得多了。所以我們總是看到官員甚至國家領導人拜訪佛寺,甚至參加佛像的開光大典,但卻從未見過他們?nèi)ソ烫脜⒂^。
其實佛教和政府的關系也不是自古就和氣友好的。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護教者慧遠就曾經(jīng)和東晉的獨裁者桓玄展開過一場著名的辯論;圻h主張“沙門不敬王者”,意思是僧侶乃徹底的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模式,因此不只不該和世俗的權威沾上邊,甚至見了皇帝也不用行俗人之大禮。他甚至認為反而是王者要多加尊敬僧人,好好把他們供養(yǎng)起來,因為比起他們帶給俗世的好處,王者的區(qū)區(qū)供養(yǎng)根本算不了什么,正所謂“濡沫之惠復,焉足語哉”。
不過這段維持了數(shù)十年的辯論很快就有了結(jié)論,因為對向來尊重天子權威的中國人來講,一批不守世俗禮法,不結(jié)婚生子因此不孝,不納稅服役因此不忠的家伙實在是不能忍受的,F(xiàn)在你竟然還想見了皇帝不下拜,這豈不是目無王法?所以在世俗王權的淫威底下,佛教要想在中國好好地生存下去,實在不能不屈服。
除了漢傳佛教不得不“敬王者”,其實自從推廣佛法最力的印度阿育王開始,各地的佛教就都已經(jīng)逐步找到了自己和政權間潛在的緊張關系的調(diào)解辦法了。例如武俠小說里頭常見的“法王”,它指的絕非什么武功高強的番邦國師,而是以護教傳法為己任的國王本人。原始佛教本來沒有這種概念,它純粹是大乘佛教興起之后,為了適應政治現(xiàn)實才發(fā)展出來的說法。
直到今日中南半島一帶的南傳佛教在政治上還是享有很高的地位,泰國和緬甸固然以佛教為國教,尤其前者更有備受禮遇尊貴非常的所謂“僧王”?墒蔷驮谶@塊佛教傳統(tǒng)最穩(wěn)固、政府對佛教最友善的地方,卻發(fā)展出了一種關懷弱勢社群,參與社會運動,甚至不惜抗衡當權者的“左翼佛教”。
“左翼佛教”乃“EngagedBuddhisin”的漢譯,“EngagedBuddhisin”一般又被譯作“人間佛教”,以強調(diào)佛教入世人間的性格?墒窃谥袊饘W界里,“人間佛教”通常指的是由太虛大師開啟,當今的星云法師所推動的那種佛教傳統(tǒng)。這種“人間佛教”或許會教導生意人修心為善,甚至透過靜坐修持來增進自己的工作效率,但通常不會參與太過對抗性的激進活動。所以復旦大學的劉宇光教授主張把南傳佛教與歐美流行的那種“EngagedBuddhisin”譯成“左翼佛教”,好和政治傾向截然不同的“人間佛教”做個區(qū)別。
早在20世紀的30年代從對抗殖民政府開始,南傳的“左翼佛教”就已經(jīng)發(fā)展得很興盛了。著名的越南高僧一行禪師曾經(jīng)領導過反戰(zhàn)和平運動,泰國的素拉·司瓦拉差是坐過牢的反軍政府運動領袖,印度的安培德卡爾則是印度賤民解放運動的旗手,這些著名的佛教徒全都走上了一條不與當權者輕易為善,反而站在受壓迫者那一方的激進道路。就和我們最近看到的緬甸僧侶一樣,他們的表達方式是和平的,非暴力的;
而且他們采用的方法也和一般社會政治運動不同,他們強調(diào)人心的解放與社會的解放一樣重要,要改變社會的不公就不能忘記深藏在人類意識之中的偏見與執(zhí)著。所以他們雖然也是一種反抗運動,但卻是很有特色的反抗運動。
根據(jù)劉宇光教授的研究,“左翼佛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認為我們不能再按傳統(tǒng)觀點,把貪、嗔、癡等三毒單純地放在個體層面,因此也不能以為個體的解脫就必然能導致集體的解脫。相反地,在現(xiàn)代世界里面,“無明”(delusion)已經(jīng)制度化了,成了整個社會的一部分。舉凡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階級剝削,種族偏見導致的社會隔離甚至屠殺,專制政府的壓迫,甚至工業(yè)化引起的環(huán)境破壞,這都不再是個人修行所能解決的問題,真誠的佛教徒更不能輕忽它們對世間解脫的束縛。故此,好些致力于“左翼佛教”的學者如肯·瓊斯(Ken Cones)甚至提出了佛教的社會理論。
緬甸的和尚不一定都擁有一套十分完整的“左翼佛教”的社會理論,而且他們修持的多半是近代南傳佛教大師馬哈希禪師的內(nèi)觀禪修。在中國佛教徒眼中,這是典型的小乘佛學;
根據(jù)由來已久但卻很粗糙的簡化偏見,只有大乘佛教才會教人普度眾生,小乘佛教求的則是個人的涅槃;
為什么一群天天靜坐尋求智慧的和尚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眾生的名義走上街頭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理解南傳小乘開出了“左翼佛教”的根本原因,絕對不是一兩篇小文章可以解答的;
但是我們可以例舉一點來說明。
所謂“內(nèi)觀”,在政治上最有力量的地方就在于對現(xiàn)世涅槃的強調(diào)。修習內(nèi)觀,靜坐冥想,為的不是“積累功德”,然后擺脫下一輩子的輪回苦業(y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覺悟,并且是此世的覺悟,因此參與政治行動的僧侶都很關注此時此刻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禪修不是脫離俗世,而是在世的修行,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們內(nèi)觀的材料和對象。
貪念、憤怒與愚昧都是他們應該在日常修行中去除的障礙。假如這些障礙正是來自政府的作為、政治的結(jié)構(gòu)和社會的體制,那么他們是應該好好地繼續(xù)清修,還是設法改變現(xiàn)實呢?很明顯,“激進”的僧侶走上了后面那條道路。在他們看來,參與社會行動就是一種布施,因為這得耗去個人的精力、時間甚至生命;
參與社會行動更是一種修行,因為它是從現(xiàn)實世界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從靜態(tài)的內(nèi)觀禪法到非暴力的政治游行之間,實在有一以貫之的邏輯。
介紹這些南傳“左翼佛教”的故事,目的不是宣揚他們的理念,我只是想指出佛教的廣大多樣,絕非一般媒體呈現(xiàn)出來的片面形象所能概括。佛教自然是和平的宗教,但它和政權和不和平,卻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我們覺得緬甸僧侶的行徑奇怪,是因為我們知道得太少。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