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李鴻章傳》第一至四章
發(fā)布時間:2020-06-11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此書全仿西人傳記之體,載述李鴻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論斷,使后之讀者知其為人。
中國舊文體,凡記載一人事跡者,或以傳,或以年譜,或以行狀,類皆記事,不下論贊,其有之則附于篇末耳。然夾敘夾論,其例實創(chuàng)自太史公,《史記》:《伯夷列傳》《屈原列傳》《貨殖列傳》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識,不敢學之耳。著者不敏,竊附斯義。
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系。故為李鴻章作傳,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筆力行之。著者于時局稍有所見,不敢隱諱,意不在古人,在來者也。恨時日太促,行篋中無一書可供考證,其中記述謬誤之處,知所不免。補而正之,愿以異日。
平吳之役,載湘軍事跡頗多,似涉支蔓;
但淮軍與湘軍,其關系極繁雜,不如此不足以見當時之形勢。讀者諒之。
《中東和約》《中俄密約》《義和團和約》皆載其全文。因李鴻章事跡之原因結果,與此等公文關系者甚多,故不辭拖沓,盡錄入之。
合肥之負于謗于中國甚矣。著者與彼,于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為之作冤詞也。顧書中多為解免之言,頗有與俗論異同者,蓋作史必當以公平之行之,不然,何取乎禍梨棗也?英名相格林威爾嘗呵某畫工日:“Paint me as I an”言勿失吾真相你!吾著此書,自信不至為格林威爾所呵。合肥有知,必當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
第一章 緒 論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杰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xiāng)愿;
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語曰:蓋棺論定。吾見有蓋棺后數十年數百年,而論猶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論人者將烏從而鑒之。曰:有人于此,譽之者千萬,而毀之者亦千萬;
譽之者達其極點,毀之者亦達其極點;
今之所毀,適足與前之所譽相消,他之所譽,亦足與此之所毀相償;
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謂非常人矣。其為非常之奸雄與為非常之豪杰姑勿論,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知此義者可以讀我之“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之歷聘歐洲也,至德見前宰相俾斯麥,叩之曰:“為大臣者,欲為國家有所盡力。而滿廷意見,與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麥應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專,何事不可為?”李鴻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無論何人之言皆聽之,居樞要侍近習者,常假威福,挾持大局。若處此者當如之何?”俾斯麥良久曰:“茍為大臣,以至誠憂國,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與婦人孺子共事,則無如何矣!保ㄗⅲ捍苏Z據西報譯出,尋常華文所登于星軺日記者,因有所忌諱不敢譯錄也。)李默然云。嗚呼!吾觀于此,而知李鴻章胸中塊壘,牢騷郁抑,有非旁觀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責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鴻章之名出現于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于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國人而論乙國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無待言,然要之李鴻章為中國近四十年第一流緊要人物。讀中國近世史者,勢不得不曰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者,亦勢不得不手中國近世史,此有識者所同認也。故吾今此書,雖名之為“同光以來大事記”可也。
不寧惟是。凡一國今日之現象,必與其國前此之歷史相應,故前史者現象之原因,而現象者前史之結果也。夫以李鴻章與今日之中國,其關系既如此其深厚,則欲論李鴻章之人物,勢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觀察夫中國數千年來政權變遷之大勢,民族消長之暗潮,與夫現時中外交涉之隱情,而求得李鴻章一身在中國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論世,世固不易論。人亦豈易知耶?
今中國俗論家,往往以平發(fā)平捻為李鴻章功,以數次和議為李鴻章罪。吾以為此功罪兩失其當者也。昔俾斯麥又嘗語李曰:“我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以保一姓,歐人所不貴也!狈蚱桨l(fā)平捻者,是兄與弟鬩墻,而鹽弟之腦也此而可功,則為兄弟者其懼矣。若夫吾人積憤于國恥,痛恨于和議,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無因,然茍易地以思,當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論者處李鴻章之地位,則其所措置,果能有以優(yōu)勝于李乎?以此為非,毋亦旁觀笑罵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論李鴻章有功罪于中國者,正別有在。
李鴻章今死矣。外國論者,皆以李為中國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國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變動。夫李鴻章果足稱為中國第一人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今五十歲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無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則吾所能斷言也。李之死,于中國全局有關系與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現在政府失一李鴻章,如虎之喪其倀,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斷言也。抑吾冀夫外國人之所論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則以吾中國之大,而惟一李鴻章是賴,中國其尚有瘳耶?
西哲有恒言曰: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雖然,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時勢所造之英雄,尋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無時勢?故讀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鴻章其人之英雄者,車載斗量焉。若夫造時勢之英雄,則閱千載而未一遇也。此吾中國歷史,所以陳陳相因,而終不能放一異彩以震耀世界也。吾著此書,而感不絕于余心矣。
史家之論霍光,惜其不學無術。吾以為李鴻章所以不能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當此十九世紀競爭進化之世,而惟彌縫補苴,偷一時之安,不務擴養(yǎng)國民實力,置其國于威德完盛之域,而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挾小智小術,欲與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讓其大者,而爭其小者,非不盡瘁,庸有濟乎?孟子曰: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此之謂不知務。殆謂是矣。李鴻章晚年之著著失敗,皆由于是。雖然,此亦何足深責?彼李鴻章固非能造時勢者也,凡人生于一社會之中,每為其社會數千年之思想習俗義理所困,而不能自拔。李鴻章不生于歐洲而生于中國,不生于今日而生于數十年以前,先彼而生并彼而生者,曾無一能造時勢之英雄以導之翼之,然則其時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為李鴻章一人咎也。而況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盡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但此后有襲李而起者乎,其時勢既已一變,則其所以為英雄者亦自一變,其勿復以吾之所以恕李者而自恕也。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中國歷史與李鴻章之關系 本朝歷史與李鴻章之關系
欲評騭李鴻章之人物,則于李鴻章所居之國,與其所生之時代,有不可不熟察者兩事。
一曰李鴻章所居者,乃數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于極點之時代也。
二日李鴻章所居者,乃滿洲人入主中夏之國,而又當混一已久,漢人權利漸初恢復之時代也。
論者動曰:李鴻章近世中國之權臣也。吾未知論者所謂權臣,其界說若何。雖然,若以李鴻章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美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則其權固有迥不相俟者。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古代中國權臣,專擅威福,挾持人主,天下側目,危及社稷,而鴻章乃匪躬蹇蹇,無所覬覦,斯亦可謂純臣也矣。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近代各國權臣,風行雷厲,改革庶政,操縱如意,不避怨嫌,而鴻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無所成就,斯亦可謂庸臣也矣。雖然,李鴻章之所處,固有與彼等絕異者,試與讀者燃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論之。
中國為專制政體之國,天下所聞知也。雖然,其專制政體,亦循進化之公理,以漸發(fā)達,至今代而始完滿,故權臣之權,迄今而剝蝕幾盡。溯夫春秋戰(zhàn)國之間,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陳田,為千古權臣之巨魁。其時純然貴族政體,大臣之于國也,萬取千焉,千取百焉。枝強傷干,勢所必然矣。洎夫兩漢,天下為一,中央集權之政體,既漸發(fā)生,而其基未固,故外戚之禍特甚;、鄧、竇、梁之屬,接踵而起,炙手可熱,王氏因之以移漢祚,是猶帶貴族政治之余波焉。茍非有閥閱者,則不敢覬覦大權。范曄后漢書論張奐皇甫規(guī)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命可移,而猶鞠躬狼狽,無有悔心,以是歸功儒術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貴族柄權之風未衰,故非貴族者不敢有異志也。斯為權臣之第一種類。及董卓以后,豪杰蜂起,曹操乘之以竊大位,以武功而為權臣者自操始。此后司馬懿、桓溫、劉裕、蕭衍、陳霸先、高歡、字文泰之徒,皆循斯軌。斯為權臣之第二種類。又如秦之商鞅、漢之霍光、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張居正等,皆起于布衣,無所憑藉,而以才學結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舉國聽命;
權傾一時,庶幾有近世立憲國大臣之位置焉。此為權臣之第三種類。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泰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侘胄,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此為權臣之第四種類。以上四者,中國數千年所稱權臣,略盡于是矣。
要而論之,愈古代則權臣愈多,愈近代則權臣愈少,此其故何也?蓋權臣之消長,與專制政體之進化成比例,而中國專制政治之發(fā)達,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義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劃?鬃予b周末貴族之極敝,思定一尊以安天下,故于權門疾之滋甚,立言垂教,三致意焉。漢興叔孫通、公孫弘之徒,緣飾儒術,以立主威。漢武帝表六藝黜百家,專弘此術以化天下,天澤之辨益嚴,而世始知以權臣為詬病。爾后二千年來,以此義為國民教育之中心點,宋賢大揚其波,基礎益定,凡縉紳上流,束身自好者,莫不兢兢焉。義理既入于人心,自能消其梟雄跋扈之氣,束縛于名教以就圍范。若漢之諸葛,唐之汾陽,及近世之曾、左以至李鴻章,皆受其賜者也。又歷代君主,鑒興亡之由,講補救之術,其法日密一日,故貴族柄權之跡,至漢末而殆絕。漢光武宋藝祖之待功臣,優(yōu)之厚秩,解其兵柄;
漢高祖明太祖之待功臣,摭其疑似,夷其家族。雖用法寬忍不同,而削權自固之道則一也。洎乎近世,天下一于郡縣,采地斷于世襲,內外彼此,互相牽制,而天子執(zhí)長鞭以笞畜之。雖復侍中十年,開府千里,而一詔朝下,印綬夕解,束手受吏,無異匹夫,故居要津者無所幾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勸勉,豈必其性善于古人哉?亦勢使然也。以此兩因,故桀黠者有所顧忌,不敢肆其志,天下藉以少安焉。而束身自愛之徒,常有深淵薄冰之戒,不欲居嫌疑之地,雖有國家大事,明知其利當以身任者,亦不敢排群議逆上旨以當其沖。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者,滿廷人士,皆守此主義焉,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
逮于本朝,又有特別之大原因一焉。本朝以東北一部落,崛起龍飛,入主中夏,以數十萬之客族,而馭數萬萬之主民,其不能無彼我之見,勢使然也。自滇閩粵三藩,以降將開府,成尾大不掉之形,竭全力以克之,而后威權始統于一,故二百年來,惟滿員有權臣,而漢員無權臣。若鱉拜,若和珅,若肅順、端華之徒,差足與前代權門比跡者,皆滿人也。計歷次軍興除定鼎之始不俟論外,若平三藩,平準噶爾,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薩克布魯特敖罕巴達克愛鳥罕,平西藏廓爾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蓮教天理教,平喀什噶爾,出師十數,皆用旗營,以親王貝勒或滿大臣督軍。若夫平時,內而樞府,外而封疆,漢人備員而已,于政事無有所問。如順治康熙間之洪承疇,雍正乾隆間之張廷玉,雖位尊望重,然實一弄臣耳。自余百僚,更不足道。故自咸豐以前,將相要職,漢人從無居之者(將帥間有一二則漢軍旗人也)。及洪楊之發(fā)難也,賽尚阿琦善皆以大學士為欽差大臣,率八旗精兵以遠征,遷延失機,令敵坐大,至是始知旗兵之不可用,而委任漢人之機,乃發(fā)于是矣。故金田—一役,實滿漢權力消長之最初關頭也。及曾胡諸公,起于湘鄂,為平江南之中堅,然猶命官文以大學士領欽差大臣。當時朝廷雖不得不倚重漢人,然豈能遽推心于漢人哉?曾胡以全力交歡官文,每有軍議奏事,必推為首署遇事歸功,報捷之疏,待官乃發(fā),其揮謙固可敬,其苦心亦可憐矣。試一讀曾文正集,自金陵克捷以后,戰(zhàn)戰(zhàn)兢兢,若芒在背。以曾之學養(yǎng)深到,猶且如是,況李鴻章之自信力猶不及曾者乎?吾故曰:李鴻章之地位,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洲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有迥不相俟者,勢使然也。
且論李鴻章之地位,更不可不明中國之官制。李鴻章歷任之官,則大學士也,(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北洋大臣也,總理衙門大臣也,商務大臣也,江蘇巡撫湖廣兩江兩廣直隸總督也。自表面上觀之,亦可謂位極人臣矣。雖然,本朝自雍正以來,政府之實權,在軍機大臣(自同治以后,督撫之權雖日盛,然亦存乎其人,不可一例),故一國政治上之功罪,軍機大臣當負其責任之大半。雖李鴻章之為督撫,與尋常之督撫不同,至若舉近四十年來之失政,皆歸于李之一人,則李固有不任受者矣。試舉同治中興以來軍機大臣之有實力者如下:
第一 文樣沈掛芬時代 同治初年
第二 李鴻藻翁同龢時代 同洽末年及光緒初年
第三 孫毓汶徐用儀時代 光緒十年至光緒廿—年
第四 李鴻藻翁同龢時代 光緒廿一年至光緒廿四年
第五 剛毅榮祿時代 光緒廿四年至今
案觀此表,亦可觀滿漢權力消長之一斑。自發(fā)捻以前,漢人無真執(zhí)政者,文文忠汲引沈文定,實為漢人掌政權之嚆矢。其后李文正翁師傳孫徐兩尚書繼之,雖其人之賢否不必論,要之同治以后,不特封疆大吏,漢人居其強半,即樞府之地,實力亦驟增焉。自戊戌八月以后,形勢又一變矣,此中消息,言之甚長,以不關此書本旨,不具論。
由此觀之,則李鴻章數十年來共事之人可知矣。雖其人賢否才不才,未便細論,然要之皆非與李鴻章同心同力同見識同主義者也。李鴻章所訴于俾斯麥之言,其謂是耶。其謂是耶,而況乎軍機大臣之所仰承風旨者,又別有在也,此吾之所以為李鴻章悲也。抑吾之此論,非有意袒李鴻章而為之解脫也。即使李鴻章果有實權,盡行其志,吾知其所成就亦決無以遠過于今日。何也?以鴻章固無學識之人也。且使李鴻章而真為豪杰,則憑藉彼所固有之地位,亦安在不能繼長增高,廣植勢力以期實行其政策于天下。彼格蘭斯頓、俾斯麥,亦豈無阻力之當其前者哉?是故固不得為李鴻章作辯護人也。雖然,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于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zhí)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此吾于李鴻章之地位,所以不得置辯也。若其功罪及其人物如何,請于末簡縱論之。
第三章 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李鴻章之家世 歐力東漸之勢 中國內亂之發(fā)生 李鴻章與曾國藩之關系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父名進文,母沈氏,有子四人,瀚章官至兩廣總督,鶴章昭慶,皆從軍有功。鴻章其仲也。生于道光三年癸未(西歷一千八百二十三年)正月五日,幼受學于尋常塾師,治帖括業(yè),年二十五,成進士,入翰林實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也。
李鴻章之初生也,值法國大革命之風潮已息,絕世英雄拿破侖,竄死于絕域之孤島。西歐大陸之波瀾,既已平復,列國不復自相侵掠,而惟務養(yǎng)精蓄銳,以肆志于東方。于是數千年一統垂裳之中國,遂日以多事,伊犁界約,與俄人違言于北,鴉片戰(zhàn)役,與英人肇釁于南。當世界多事之秋,正舉國需才之日。加以瓦特氏新發(fā)明汽機之理,艨艟輪艦,沖濤跋浪,萬里縮地,天涯比鄰,蘇伊士河,開鑿功成,東西相距驟近,西力東漸,奔騰澎湃,如狂飚,如怒潮,嚙岸砰崖,黯日蝕月,遏之無可遏;
抗之無可抗。蓋自李鴻章有生以來,實為中國與世界始有關系之時代,亦為中國與世界交涉最艱之時代。
翻觀國內之情實,則自乾隆以后,盛極而衰,民力凋敝,官吏驕橫,海內日以多事。乾隆六十年,遂有湖南貴州紅苗之變,嘉慶元年,白蓮教起,蔓延及于五省,前后九年,(嘉慶九年)耗軍費二萬萬兩,乃僅平之。同時海寇蔡牽等,窟穴安南,侵擾兩廣閩浙諸地,大肆蹂躪,至嘉慶十五年,僅獲戡定。而天理教李文成、林清等旋起,震擾山東直隸,陜西亦有箱賊之警。道光間又有回部張格爾之亂,邊境騷動,官軍大舉征伐,亙七年僅乃底定。蓋當嘉道之間,國力之疲弊。民心之蠢動已甚,而舉朝醉生夢死之徒,猶復文恬武熙,太平歌舞,水深火熱,無所告訴,有識者固稍憂之矣。
抑中國數千年歷史,流血之歷史也,其人才,殺人之人才也。歷觀古今以往之跡,惟亂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則無英雄。事勢至道咸末葉,而所謂英雄,乃始磨刀霍霍,以待日月之至矣。蓋中國自開辟以來,無人民參與國政之例,民之為官吏所凌逼、憔悴虐政,無可告訴者,其所以抵抗之術,只有兩途,小則罷市,大則作亂,此亦情實之無可如何者也。而又易姓受命,視為故常,敗則為寇,成則為王。漢高明太,皆起無賴,今日盜賊,明日神圣,惟強是祟,他靡所云,以此習俗,以此人心,故歷代揭竿草澤之事,不絕于史簡。其間承平百數十年者,不過經前次禍亂屠戮以后,人心厭亂,又戶口頓少。謀生較易,或君相御下有術,以小恩小惠僥結民望,彌縫補苴,聊安一時而已。實則全國擾亂之種子,無時間絕,稍有罅隙,即復承起,故數千之史傳、實以膿血充塞,以肝腦涂附、此無可為諱者也。本朝既能興關外,入主中華,以我國民自尊自大蔑視他族之心,自不能無所芥蒂,故自明亡之后,其遺民即有結為秘密黨會、以圖恢復者,二百余年不絕,蔓延于十八行省,所在皆是。前此雖屢有所煽動,面英主繼踵,無所得逞,郁積既久,必有所發(fā)。及道咸以后,官吏之庸劣不足憚,既已顯著,而秕政稠疊,國恥紛來,熱誠者欲掃雰霧以立新猷,桀黠者欲乘利便以覬非分,此殆所謂勢有必至,理有固然者耶。于是一世之雄洪秀全、楊秀清、李秀成,因之而起;
于是一世之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因之而起。
鴻章初以優(yōu)貢客京師,以文學受知于曾國藩。因師事焉,日夕過從,講求義理經世之學,畢生所養(yǎng),實基于是。及入翰林,未三年,而金田之亂起,洪秀全以一匹夫揭竿西粵,僅二年余,遂乃蹂躪全國之半;
東南名城,相繼陷落,土崩瓦解,有岌岌不可終日之勢。時鴻章適在安徽原籍,贊巡撫福濟及呂賢基事。時廬州已陷,敵兵分據近地,為犄角之勢,福濟欲復廬州,不能得志。鴻章乃建議先取含山、巢縣以絕敵援,福濟即授以兵,遂克二縣。于是鴻章知兵之名始著,時咸豐四年十二月也。
當洪秀全之陷武昌也,曾國藩以禮部侍郎丁憂在籍,奉旨幫辦團練,慨然以練勁旅靖大難為己任。于是湘軍起。湘軍者,淮軍之母也。是時八旗綠營舊兵,皆窳惰廢弛,怯懦阘冗,無所可用;
其將校皆庸劣無能,暗弱失職。國藩深察大局,知非掃除而更張之。必不奏效。故延攬人才,統籌全局,堅忍刻苦,百折不撓,恢復之機,實始于是。
秀全既據金陵,驕汰漸生,內相殘殺,腐敗已甚。使當時官軍得人,以實力搗之,大難之平,指顧間事耳。無如官軍之驕汰腐敗,更甚于敵。咸豐六年,向榮之金陵大營一潰;
十年,和春、張國梁之金陵大營再潰,馴至江浙相繼淪陷,敵氛更甚于初年。加以七年丁未以來,與英國開釁,當張國梁、和春陣亡之時,即英法聯軍入北京燒圓明園之日。天時人事,交侵洊逼,蓋至是而祖宗十傳之祚,不絕者如線矣。
曾國藩雖治兵十年,然所任者僅上游之事,固由國藩深算慎重,不求急效,取踏實地步節(jié)節(jié)進取之策;
亦由朝廷委任不專,事權不一,未能盡行其志也。故以客軍轉戰(zhàn)兩湖江皖等省,其間為地方大吏掣肘失機者,不一而足,是以功久無成。及金陵大營之再潰,朝廷知舍湘軍外,無可倚重。十年四月,乃以國藩署兩江總督,旋實授,并授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于是兵餉之權,始歸于一,乃得與左李諸賢,合力以圖蘇皖江浙,大局始有轉機。
李鴻章之在福濟幕也,福嘗疏薦道員,鄭魁士沮之,遂不得授。當時謠諑紛壇,謗瀆言屢起,鴻章幾不能自立于鄉(xiāng)里。后雖授福建延邵建遺缺道,而擁虛名,無官守。及咸豐八年,曾國藩移師建昌,鴻章來謁,遂留幕中。九年五月,國藩派調湘軍之在撫州者,舊部四營,新募五營,使弟國荃統領之,赴景德鎮(zhèn)助剿,而以鴻章同往參贊。江西肅清后,復隨曾國藩大營兩年有奇。十年,國藩督兩江,議興淮陽水師,請補鴻章江北司道,未行;
復薦兩淮運使,疏至,文宗北行,不之省。是時鴻章年三十八,懷才郁抑,撫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為數奇,不復言祿矣。嗚呼,此天之所以厄李鴻章歟,抑天之所以厚李鴻章歟?彼其偃蹇顛沛十余年,所以練其氣,老其才,以為他日擔當大事之用。而隨贊曾軍數年中,又鴻章最得力之實驗學校,而終身受其用者也。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李鴻章之崛起與淮軍之成立 當時官軍之弱及餉源之竭
江浙兩省得失之關系 常勝軍之起 李鴻章與李秀成之勁敵
淮軍平吳之功 江蘇軍與金陵軍浙江軍之關系 金陵之克復
秦末之亂,天下紛擾,豪杰云起,及項羽定霸后,而韓信始出現;
漢末之亂,天下紛擾,豪杰云起,及曹操定霸后,而諸葛亮始出現。自古大偉人,其進退出處之間,天亦若有以靳之,必待機會已熟,持滿而發(fā),莫或使之若或使之。謝康樂有言:諸公生天雖在靈運先,成佛必居靈運后。吾觀中興諸大臣,其聲望之特達,以李鴻章為最遲,而其成名之高,當國之久,亦以李鴻章為最盛。事機滿天下,時勢造英雄,李鴻章固時代之驕兒哉。
當咸豐六七年之交,敵氛之盛,達于極點,而官軍凌夷益甚。廟算動搖無定,各方面大帥,互相猜忌,加以軍需缺乏,司農仰屋,惟恃各省自籌餉項,支支節(jié)節(jié),彌東補西,以救一日之急。當此之時,雖有大忠雄才,其不能急奏膚功,事理之易明也。于是乎出萬不得已之策,而采用歐美軍人助剿之議起。
先是洪楊既據南京,蹂躪四方,十八行省,無一寸干凈土,經歷十年,不克戡定。北京政府之無能力,既已暴著于天下。故英國領事及富商之在上海者,不持不目洪秀全為亂賊而已,且視之于歐洲列國之民權革命黨同一例,以文明友交待之,間或供給其軍器彈藥糧食。其后洪秀全驕侈滿盈,互相殘殺,內治廢弛,日甚一日。歐美識者,審其舉動,乃知其所謂 太平天國,所謂四海兄弟,所謂平和博愛,所謂平等自由,皆不過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實于中國古來歷代之流寇,毫無所異。因確斷其不可以定大業(yè)。于是英法美各國,皆一變其方針,咸欲為北京政府假借兵力,以助勘亂。具述此意以請于政府,實咸豐十年事也。而俄羅斯亦欲遣海軍小艦隊,運載兵丁若干,溯長江以助剿,俄公使伊格那面謁恭親王以述其意。
按歐美諸邦,是時新通商于中國,必其不欲中國之擾亂固也。故當兩軍相持,歷年不決之際,彼等必欲有所助以冀速定。而北京政府之腐敗,久已為西人所厭憚,其屬望于革命軍者必加厚,亦情勢之常矣。彼時歐美諸國,右投則官軍勝,左投則敵軍勝,勝敗之機,間不容發(fā)。使洪秀全而果有大略,具卓識。內修厥政,外諳交涉,速與列國通商定約,因假其力以定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豎子不悟,內先腐敗,失交樹敵,終為夷戮,不亦宜乎。而李文忠等之功名,亦于此成矣。
時英法聯軍新破北京,文宗遠在熱河。雖和議已定,而猜忌之心猶盛。故恭親王關于借兵助剿之議,不敢專斷,一面請之于行在所,一面詢諸江南江北欽差大臣曾國藩、袁甲三及江蘇巡撫薛煥、浙江巡撫王有齡等,使具陳其意見。當時極力反對之,謂有百害而無一利者,惟江北欽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凱之父也)。薛煥雖不以為可,而建議雇印度兵,使防衛(wèi)上海,及其附近,并請以美國將官華爾、白齊文為隊長。曾國藩覆奏,其意亦略相同,謂當中國疲弊之極,外人以美意周旋,不宜拂之。故當以溫言答其助剿之盛心,而緩其出師來會之期日,一面利用外國將官,以收剿賊之實效。于是朝廷依議,謝絕助剿,而命國藩任聘請洋弁訓練新兵之事,此實常勝軍之起點。而李鴻章勛名發(fā)軔之始,大有關系者也。
華爾者,美國紐約人也,在本國陸軍學校卒業(yè),為將官,以小罪去國,潛匿上海。當咸豐十年,洪軍蹂躪江蘇,蘇、常俱陷。上海候補道楊坊,知華爾沈毅有才,薦之于布政使吳煦。煦乃請于美領事,赦其舊罪,使募歐美人愿為兵者數十人,益以中國應募者數百,使訓練之以防衛(wèi)蘇滬。其后屢與敵戰(zhàn),常能以少擊眾,所向披靡,故官軍敵軍,皆號之曰常勝軍。常勝軍之立,實在李鴻章未到上海以前也。
今欲敘李鴻章之戰(zhàn)績,請先言李鴻章立功之地之形勢。
江浙兩省,中國財賦之中堅也,無江浙則是無天下。故爭兵要則莫如武漢,爭餉源則莫如蘇杭,稍明兵略者所能知也。洪秀全因近來各地官軍,聲勢頗振,非復如前日之所可蔑視,且安慶新克復,(咸豐十一年辛酉八月曾國荃克復)金陵之勢益孤,乃遣其將李秀成、李世賢等分路擾江浙,以牽制官軍之兵力。秀成軍鋒極銳,蕭山、紹興、寧波、諸暨、杭州皆連陷,浙撫王有齡死之,江蘇城邑,擾陷殆遍,避亂者群集于上海。
安慶克復之后,湘軍聲望益高。曩者廷臣及封疆大吏,有不慊于曾國藩者,皆或死或罷。以故征剿之重任,全集于國藩之一身。屢詔敦促國藩,移師東指,規(guī)復蘇常杭失陷郡縣,(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五日之中,嚴諭四下。國藩既奏薦左宗棠專辦浙江軍務,而江蘇紳士錢鼎銘等,復于十月以輪船溯江赴安慶,而謁國藩,哀乞遣援,謂吳中有可乘之機而不能持久者三端:曰鄉(xiāng)團,曰槍船,曰內應是也;
有僅完之土而不能持久者三城:曰鎮(zhèn)江,曰湖州,曰上海是也。國藩見而悲之。時餉乏兵單,楚軍無可分撥,乃與李鴻章議,期以來年二月濟師。
咸豐十一年十一月,有旨詢蘇帥于國藩,國藩以李鴻章對。且請酌撥數千軍,使馳赴下游,以資援剿。于是鴻章歸廬州募淮勇,既到安慶,國藩為定營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糧之數,悉仿湘勇章程,亦用楚軍營規(guī)以訓練之。
先是淮南迭為發(fā)捻所蹂躪,居民大困,惟合肥縣志士張樹聲、樹珊兄弟,周盛波、盛傳兄弟,及潘鼎新、劉銘傳等,自咸豐初年,即練民團以衛(wèi)鄉(xiāng)里,筑堡壘以防寇警,故安徽全省糜爛,而合肥獨完。李鴻章之始募淮軍也,因舊團而加以精練,二張、二周、潘、劉咸從焉。淮人程學啟者,向在曾國荃部下,官至參將,智勇絕倫,國藩特選之使從鴻章,其后以勇敢善戰(zhàn),名冠一時。又淮軍之初成也,國藩以湘軍若干營為之附援,而特于湘將中選一健者統之,受指揮于鴻章麾下,即郭松林是也。以故淮軍名將,數程、郭、劉、潘、二張、二周。
同治元年二月,淮軍成,凡八千人,擬瀕江而下,傍賊壘沖過以援鎮(zhèn)江,計未決。二十八日,上海官紳籌銀十八萬兩,雇輪船七艘,駛赴安慶奉迎。乃定以三次載赴上海。三月三十日,鴻章全軍抵滬,得旨署理江蘇巡撫,以薛煥為通商大臣,專辦交涉事件(薛煥,原江蘇巡撫也)。
此時常勝軍之制,尚未整備。華爾以一客將,督五百人,守松江。是年正月,敵眾萬余人來犯松江,圍華爾數十匝,華爾力戰(zhàn)破之。及鴻章之抵上海也,華爾所部屬焉,更募華人壯勇附益之,使加訓練,其各兵勇俸給,比諸湘淮各軍加厚。自是常勝軍之用,始得力矣。
松江府者,在蘇浙境上,提督駐劄之地,而江蘇之要沖也。敵軍圍攻之甚急,李鴻章乃使常勝軍與英法防兵合(當時英法有防兵若干,專屯上海自保租界。),攻松江南之金山衛(wèi)及奉賢縣;
淮軍程學啟、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諸將,攻松江東南之南匯縣。敵兵力斗,英法軍不支退卻,嘉定縣又陷,敵乘勝欲進迫上海,程學啟邀擊大破之,南匯之敵將吳建瀛、劉玉林等開城降。川沙廳(在吳淞口南岸。)敵軍萬余又來犯,劉銘傳固守南匯,大破之,遂復川沙廳。然敵勢猶雄勁不屈,以一隊圍松江青浦,以一隊屯廣福塘橋,集于泗濱以窺新橋。五月,程學啟以孤軍屯新橋,當巨敵之沖,連日被圍甚急。鴻章聞之,自提兵赴援,與敵軍遇于徐家匯,奮斗破之。學啟自營中望見鴻章帥旗,遽出營夾擊,大捷,斬首三千級, 俘馘四百人,降者千余。敵軍之屯松江府外者,聞報震駭,急引北走,圍遂解,滬防解嚴。
淮軍之初至上海也,西人見其衣帽之粗陋,竊笑嗤之。鴻章徐語左右曰:軍之良窳,豈在服制耶?須彼見吾大將旗鼓,自有定論耳。至是歐美人見淮軍將校之勇毅,紀律之整嚴,莫不改容起敬,而常勝軍之在部下者,亦始帖然服李之節(jié)制矣。
當時曾國藩既以獨力拜討賊之大命,任重責專,無所旁貸,無所掣肘。于是以李鴻章圖蘇,左宗棠圖浙,曾國荃圖金陵。金陵敵之根據地也,而金陵與江浙兩省,實相須以成其雄。故非掃蕩江蘇之敵軍,則金陵不能坐困,而非攻圍金陵之敵巢,則江蘇亦不能得志。當淮軍之下滬也,曾國荃與楊載福(后改名岳斌)、彭玉麟等,謀以水陸協進,破長江南北兩岸之敵壘。四月,國荃自太平府沿流下長江,拔金柱關,奪東梁山營寨,更進克秣陵關、三汊河江心洲、蒲包洲。五月,遂進屯金陵城外雨花臺。實李鴻章解松江圍之月也。故論此役之戰(zhàn)績,當知湘軍之能克金陵殲巨敵非曾國荃一人之功,實由李鴻章等斷其枝葉,使其餉源兵力,成孤立之勢,而根干不得不坐凋。淮軍之能平全吳奏膚功,亦非李鴻章一人之功,實由曾國荃等搗其巢災,使其雄帥驍卒,有狼顧之憂,而軍鋒不得不坐頓。東坡句云: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同治元二年間,亦中國有史以來之一大觀矣。
李秀成者,李鴻章之勁敵,而敵將中后起第一人也。洪秀全之初起也,其黨中杰出之首領,曰東王楊秀清,南王馮云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當時號為五王。
既而馮蕭戰(zhàn)死于湖南;
楊韋金陵爭權,互相屠殺;
石達開獨有大志,不安其位,別樹一幟,橫行湖南、江西、廣西、貴州、四川諸省,于是五王俱盡。咸豐四五年之間,官軍最不振,而江南之敵勢亦浸衰矣。李秀成起于小卒,位次微末,當金陵割據以后,尚不過楊秀清帳下一服役童子。然最聰慧明敏,富于謀略,膽氣絕倫,故洪氏末葉,得以揚余燼簸浩劫,使官軍疲于奔命,越六七載而后定者,皆秀成與陳玉成二人之力也。玉成縱橫長江上游,起臺颶于豫皖湘鄂,秀成出沒長江下口,激濤浪于蘇杭常揚。及玉成既死,而洪秀全所倚為柱石者,秀成一人而已。秀成既智勇絕人,且有大度,仁愛馭下,能得士心,故安慶雖克復,而下游糜爛滋甚。自曾軍合圍雨花臺之后,而于江蘇地方及金陵方面之各戰(zhàn),使李鴻章曾國荃費盡心力,以非常之鉅價,僅購得戰(zhàn)勝之榮譽者,惟李秀成之故。放語李鴻章者不可不知李秀成。
李鴻章自南匯一役以后,根基漸定,欲與金陵官軍策應,牽制敵勢,選定進攻之策。是歲七月,使程學啟、郭松林等急攻青浦縣城,拔之,并發(fā)別軍駕汽船渡海攻浙江紹興府之余姚縣,拔之。八月,李秀成使譚紹洸擁眾十余萬犯北新涇(江蘇地,去上海僅數里)。劉銘傳邀擊大破之,敵遂退保蘇州。
其月,淮軍與常勝軍共入浙江,攻慈溪縣,克之。是役也,常勝軍統領華爾奮戰(zhàn)先登,中彈貫胸卒,遺命以中國衣冠殮。美國人白齊文代領常勝軍。
是歲夏秋之變,江南癘疫流行,官軍死者枕籍。李秀成乘之,欲解金陵之圍,乃以閏八月選蘇州常州精兵十余萬赴金陵,圍曾國荃大營,以西洋開花大炮數十門,并力轟擊,十五晝夜,官軍殊死戰(zhàn),氣不稍挫。九月,秀成復使李世賢自浙江率眾十余萬合圍金陵,攻擊益劇。曾國藩聞報,大憂之,急征援于他地。然當時浙江及江北各方面之官軍。皆各有直接之責任,莫能赴援。此役也,實軍興以來兩軍未曾有之劇戰(zhàn)也。當時敵之大軍二十余萬,而官軍陷于重圍之中者不過三萬余,且將卒病死戰(zhàn)死及負傷者殆過半焉。而國荃與將士同甘苦,共患難,相愛如家人父子,故三軍樂為效死,所以能抗十倍之大敵以成其功也。秀成既不能拔,又以江蘇地面官軍之勢漸振,恐江蘇失而金陵亦不能獨全,十月,遂引兵退,雨花臺之圍乃解。
按自此役以后,洪秀全之大事去矣。夫頓兵于堅城之下,兵家所大忌也。向榮、和春,既兩度以此致敗,故曾文正甚鑒之,甚慎之。瞥忠襄之始屯雨花臺,文正屢戒焉。及至此役,外有十倍強悍之眾,內有窮困決死之寇,官軍之危,莫此為甚。乃敵軍明知官軍之寡單如此,其瘡痍又如彼,而卒不敢肉薄突入,決一死命,以徼非常之功于俄頃,而顧虧此一簣,忽焉引去,遂致進退失據,隨以滅亡,何也?蓋當時敵軍將帥富貴已極,驕侈淫溢,愛惜生命,是以及此。此亦官軍所始念不及也。曾文正曰:凡軍最忌暮氣。當道咸之交,官軍皆暮氣,而賊軍皆朝氣,及同治初元,賊軍皆暮氣,而官軍皆朝氣。得失之林,皆在于是。諒哉言乎。以李秀成之賢,猶且不免,若洪秀全者,冢中枯骨,更何足道。所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殷鑒不遠,有志于天下者,其可以戒矣。洪秀全以市井無賴,一朝崛起,不數歲而蹂躪天下之半,不能以彼時風馳云卷,爭大業(yè)于汗馬之上,遂乃茍安全陵,視為安樂窩,潭潭府第,真陳涉之流亞哉!株守一城,坐待圍擊。故向榮、和春之潰,非洪秀全自有可以不亡之道,特其所遇之敵,亦如唯之與阿,相去無幾,故得以延其殘喘云爾。嗚呼!曾洪興廢之間,天耶人耶?君子曰:人也。
又按此役為湘淮諸將立功之最大關鍵。非圍金陵,則不能牽江浙之敵軍,而李文忠新造之軍,難遽制勝,非攻江浙,則不能解金陵之重圍,而曾忠襄久頓之軍,無從保全。讀史者不可不于此著眼焉。
李秀成之圍金陵也,使其別將譚紹洸、陳炳文留守蘇州。九月,紹洸等率眾十余萬,分道自金山大倉而東,淮軍諸將防之,戰(zhàn)于三江口四江口,互有勝敗。敵復沿運河設屯營,亙數十里,駕浮橋于運河,及其支流,以互相往來,進攻黃渡,圍四江口之官軍甚急。九月廿二日,鴻章部署諸將,攻其本營。敵強悍善戰(zhàn),淮軍幾不支。劉銘傳、郭松林、程學啟等身先士卒,揮劍奮斗,士氣一振,大破之,擒斬萬余人,四江口之圍解。
常勝軍統領華爾之死也,白齊文以資格繼其任。白氏之為人,與華氏異,蓋權謀黠猾之流也。時見官軍之窘蹙,乃竊通款于李秀成。十月,謀據松江城為內應。至上海脅迫道臺楊坊,要索軍資巨萬,不能得,遂毆打楊道,掠銀四萬兩而去。事聞,李鴻章大怒。立與英領事交涉。黜白齊文,使償所攫金,而以英國將官戈登代之。常勝軍始復為用。時同治二年二月也。此實為李鴻章與外國辦交涉第一事,其決斷強硬之慨,論者韙之。
白齊文黜后,欲殺之,而為美領事所阻,遂放之。復降于李秀成,為其參謀,多所策劃,然規(guī)模狹隘。蓋勸秀成棄江浙,斬其桑茶,毀其廬舍,而后集兵力北向,據秦晉齊豫中原之形勢,以控制東南,其地為官軍水師之力所不及,可成大業(yè)云云。秀成不聽。白齊文又為敵軍購買軍械,竊掠汽船,得新式炮數門,獻之秀成。以故蘇州之役,官軍死于寶帶橋者數百人。其后不得志于秀成,復往漳州投賊中,卒為郭松林所擒死。
先是曾國藩獲敵軍諜者,得洪秀全與李秀成手諭,謂湖南北及江北,今正空虛,使李秀成提兵二十萬,先陷常熟,一面攻揚州,一面窺皖楚。國藩乃馳使李鴻章使先發(fā)制之,謂當急取太倉州以擾常熟,牽制秀成,使不得赴江北。鴻章所見適同。同治二年二月,乃下令常熟守將,使死守待援,而遣劉銘傳、潘佩新、張樹珊率所部駕輪船赴福山,與敵數十戰(zhàn)皆捷。別遣程學啟、李鶴章攻太倉昆山縣以分敵勢,而使戈登率常勝軍與淮軍共攻福山,拔之,常熟圍解。三月,克復太倉、昆山,擒敵七千余,程學啟之功最偉。戈登自此益敬服學啟焉。
五月,李秀成出無錫,與五部將擁水陸兵數十萬圖援江陰,據常熟。李鴻章遣其弟鶴章及劉銘傳、郭松林等分道御之。銘傳、松林與敵之先鋒相遇,擊之,獲利。然敵勢太盛,每戰(zhàn)死傷相當。時敵筑連營于運河之涯,北自北漍,南至張涇橋,東自陳市,西至長壽,縱橫六七十里,壘堡百數,皆扼運河之險,盡毀橋梁,備炮船于河上、水陸策應,形勢大熾。
鶴章與銘傳謀,潛集材木造浮橋,夜半急渡河襲敵,破敵營之在北漍者三十二。郭松林亦進擊力戰(zhàn),破敵營之在南漍者三十五。周盛波之部隊,破敵營之在麥市橋者二十三。敵遂大潰,死傷數萬,河為不流,擒其酋將百余人,馬五百匹,船二十艘,兵器彈藥糧食稱是。自是顧山以西無敵蹤;窜姶笳瘛A聟墙瓟硨⑼L降。
程學啟率水陸萬余人,與銘傳謀復蘇州。進破花徑港,降其守將,屯濰亭。七月,李鴻章自將,克復太湖廳,向蘇州進發(fā),先使銘傳攻江陰。敵之驍將陳坤書,均湖南、湖北、山東四大股十余萬眾,并力來援。鴻章、銘傳親覘敵勢,見其營壘大小棋列,西自江濱,東至山口,乃定部署猛進攻之。敵抵抗甚力,相持未下。既而城中有內變者,開門納降,江陰復。
時程學啟別屯蘇州附近,連日力戰(zhàn),前后凡數十捷。敵壘之在寶帶橋、五龍橋、蠡口、黃埭、滸關、王瓜涇、十里亭、虎邱、觀音廟者十余處,皆陷。而郭松林之軍,亦大捷于新塘橋,斬偽王二名,殺傷萬余人,奪船數百艘,敵水軍為之大衰。李秀成痛憤流涕,不能自勝。自是淮軍威名震天下。
敵軍大挫后,李秀成大舉圖恢復,使其部將糾合無錫、溧陽、宜興等處眾八萬余,船千余只,出運河口,而自率精銳數千,據金匱援蘇州,互相策應,與官軍連戰(zhàn),互有勝敗。十月十九日(二年),李鴻章親督軍,程學啟、戈登為先鋒,進迫蘇州城,苦戰(zhàn)劇烈,遂破其外郭。秀成及譚紹洸等引入內城,死守不屈。既而官軍水陸并進,合圍三面,城中糧盡,眾心疑懼。其裨將郜云官等,猜疑攜貳,遂通款于程學啟,乞降。于是學啟與戈登親乘輕舸造城北之陽澄湖,與云官等面訂降約,使殺秀成、紹洸以獻,許以二品之賞。戈登為之保人,故云官等不疑。然卒不忍害秀成,乃許斬紹洸而別。
李秀成微覺其謀,然事已至此,無可奈何,乃乘夜出城去(十月甘三夜)。甘四日,譚紹洸以事召云官于帳中,云官乃與曉將汪有為俱,見紹洸,即刺殺之,并掩擊其親軍千余人,遂開門降。廿五日,云官等獻紹洸首,請程學啟入城驗視。其降酋之列銜如下:
一、 納王郜云官 二、比王伍貴文 三、康王汪安均 四、寧王周文佳
(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五、天將軍范起發(fā) 六、天將軍張大洲 七、天將軍汪環(huán)武 八、天將軍汪有為
當時此八將所部兵在城中者尚十余萬人,聲勢洶洶。程學啟既許以總兵副將等職,至是求如約。學啟細察此八人,謂狼子野心,恐后不可制。乃與李鴻章密謀,設宴大饗彼等于坐艦,號炮一響,伏兵起而駢戮之,并殺余黨之強御者千余,余眾俱降。蘇州定,鴻章以功加太子少保。
先是八酋之降也,戈登實為保人。至是聞鴻章之食言也,大怒,欲殺鴻章以償其罪,自攜短銃以覓之。鴻章避之,不敢歸營。數日后,怒漸解,乃止。
按李文忠于是有慚德矣。夫殺降已為君子所不取,況降而先有約,且有保人耶?故此舉有三罪焉,殺降背公理一也,負約食言二也,欺戈登負友人三也。戈登之切齒痛恨,至欲弒刃其腹以泄大忿,不亦宜乎?雖彼鑒于苗沛霖、李世忠故事,其個或有所大不得已者存,而文忠生平好用小智小術,亦可以見其概矣。
蘇州之克復,實江南戡定第一關鍵也。先是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各以孤軍東下深入重地,彼此不能聯絡策應。故力甚單而勢甚危。蘇州之捷,李鴻章建議統籌全局,欲乘勝進入浙地,與曾左兩軍互相接應,合力大舉,是為官軍最后結果第一得力之著。十一月,劉銘傳、郭松林、李鴻章進攻無錫,拔之。擒斬其將黃子隆父子。于是鴻章分其軍為三大部隊:其(甲)隊,自率之;
(乙)隊,程學啟率之,入浙,拔平湖、乍浦、澉浦、海鹽、嘉善,迫嘉興府,左宗棠之軍,(浙軍)亦進而與之策應,入杭州界,攻余杭縣,屢破敵軍;
(丙)隊、劉銘傳、郭松林等率之,與常勝軍共略常州,大捷,克復宜興、荊溪,擒敵將黃靖忠。鴻章更使郭松林進攻溧陽,降之。
時敵將陳坤書,有眾十余萬,據常州府,張其翼以搗官軍之后背。李鴻章與劉銘傳當之,敵軍大盛,官軍頗失利。坤書又潛兵迂入江蘇腹地,出沒江陰、常熟、福山等縣,江陰無錫戒嚴,江蘇以西大震。李鴻章乃使劉銘傳獨當常州方面,而急召郭松林棄金壇,晝夜疾赴,歸援蘇州。又使李鶴章急歸守無錫,楊鼎勛、張樹聲率別軍扼江陰之青陽、焦陰,斷敵歸路。時敵軍圍常熟益急,苦戰(zhàn)連日,僅支。又并圍無錫,李鴻章嬰壁固守幾殆。數日,郭松林援軍至,大戰(zhàn)破敵,圍始解。松林以功授福山鎮(zhèn)總兵。
先是程學啟圍嘉興(此年正月起)極急,城中守兵,鋒銳相當,兩軍死傷枕籍。二月十九日,學啟激勵將士,欲速拔之,躬先陷陣,越浮橋,肉搏梯城。城上敵兵死守,彈丸如雨,忽流彈中學啟左腦仆。部將劉士奇見之,立代主將督軍,先登入城。士卒怒憤,勇氣百倍。而潘鼎新、劉秉璋等,亦水陸交進,遂拔嘉興。
程學啟被傷后,臥療數旬。遂不起,以三月十日卒,予謚忠烈。李鴻章痛悼流涕。
嘉興府之克復也,杭州敵焰大衰,遂以二月二十三日(十九嘉興克復),敵大隊乘夜自北門脫出。左軍以三月二日入杭州城,至是蘇軍(李軍)與浙軍(左軍)之連絡全通,勢始集矣。
程學啟之卒也,鴻章使其部將王永勝、劉士奇分領其眾,與郭松林會,自福山鎮(zhèn)進擊沙山,連戰(zhàn)破之。至三河口,斬獲二萬人。鴻章乃督諸軍合圍常州,使劉銘傳擊其西北,破之;
郭松林攻陳橋渡大營,破之;
張樹聲、周盛波、鄭國櫆等襲河邊敵營廿余;
皆破之。敗軍潰走,欲還入城,陳坤書拒之,故死城下者不可勝數。三月甘二日,李軍進迫常州城,以大炮及炸藥轟城,城崩數十丈,選死士數百人,梯以登。陳坤書驍悍善戰(zhàn)。躬率悍卒出戰(zhàn)拒之,修補缺口,官軍死者數百人。鴻章憤怒,督眾益治攻具,筑長圍,連日猛攻,兩軍創(chuàng)鉅相當。經十余日,李鴻章自督陣,劉銘傳、郭松林、劉士奇、王永勝等,身先士卒,奮戰(zhàn)登城,敵始亂。陳坤書猶不屈,與其將費天將共率悍黨,叱咤巷戰(zhàn),松林遂力戰(zhàn)擒坤書,天將亦為盛波所擒。銘傳大呼傳令,投兵器降者赦之,立降萬余。官軍死者亦千數。常州遂復,時四月六日也。至是江蘇軍(李軍)與金陵軍(曾軍)之聯絡全通,江蘇全省中,除金陵府城內無一敵蹤矣。
自同治元年壬戌春二月,李鴻章率八千人下上海,統領淮軍、常勝軍,轉斗各地,大小數十戰(zhàn),始于松江,終于嘉興常州,凡兩周歲至同治三年甲子夏四月,平吳功成。
按李鴻章平吳大業(yè),因由淮軍部將驍勇堅忍,而其得力于華爾、戈登者實多,不徒常勝軍之戰(zhàn)勝攻取而已。當時李秀成智勇絕倫,軍中多用西式槍炮,程劉郭周張潘諸將,雖善戰(zhàn),不過徒恃天稟之勇謀,而未曉新法之作用。故淮軍初期,與敵相遇,屢為所苦。李鴻章有鑒于是,故諸將之取法常勝軍,利用其器械者亦不少焉。而左宗棠平浙之功,亦得力于法國將官托格比、吉格爾之徒甚多。本朝之絕而復續(xù),蓋英法人大有功焉。彼等之意,欲藉以永保東亞和平之局,而為商務之一樂園也。而豈料其至于今日,猶不先自振,而將來尚恐不免有Great revolution.在其后乎。
先是曾國荃軍水陸策應,圍金陵既已二稔,至甲子正月,拔鐘山之石壘,敵失其險,外圍始合,內外不通,糧道已絕,城中食盡;
洪秀全知事不可為,于四月二十七日飲藥死。諸將擁立其子洪福。當時官軍尚未之覺。朝旨屢命李鴻章移江蘇得勝之師助剿金陵,曾國荃以為城賊既疲,糧彈俱盡,殲滅在即,恥借鴻章之力,而李鴻章亦不顧分曾之功,深自抑退,乃托言盛暑不利用火器,固辭不肯進軍。朝廷不喻鴻章之旨,再三敦促,國荃聞之,憂憤不自勝,乃自五月十八日起,日夜督將士猛攻地保城(即龍膊子,山陰之堅壘,險要第一之地也。),遂拔之。更深穿地道,自五月三十至六月十五,隧道十余處皆成。乃嚴戒城外各營,各整戰(zhàn)備,別懸重賞募死士,約乘缺以先登。
時李秀成在金陵,秀全死后,號令一出其手。秀成知人善任,恩威并行,人心服之,若子于父。五月十五日,秀成自率死士數百人,自太平門缺口突出,又別遣死士數百冒官兵服式,自朝陽門突出,沖人曾營,縱火嘩噪。時官軍積勞疲憊,戰(zhàn)力殆盡,驟遇此警,幾于瓦解獸散,幸彭毓橘諸將率新兵馳來救之,僅乃獲免。
六月十六日,正午,隧道內所裝火藥爆裂,萬雷轟擊,天地為動,城壁崩壞廿余丈。曾軍將叱咤奮登,敵兵死抗,彈丸如雨,外兵立死者四百余人。眾益奮發(fā),踐尸而過,遂入城。李秀成至是早決死志,以所愛駿馬贈幼主洪福,使出城遁,而秀成自督兵巷戰(zhàn),連戰(zhàn)三日夜,力盡被擒,敵大小將弁戰(zhàn)死焚死者三千余人。城郭宮室連燒,三日不絕,城中兵民久隨洪氏者男女十余萬人,無一降者。自咸豐三年癸丑秀全初據金陵,至是凡十二年始平。
按李秀成真豪杰哉。當存亡危急之頃,滿城上下,命在旦夕,猶能驅役健兒千數百,突圍決戰(zhàn),幾殲敵師。五月十五日之役,曾軍之不亡,天也。及城已破,復能以愛馬救幼主,而慷慨決死,有國亡與亡之志。推古之大臣儒將,何以過之,項羽之烏騅不逝,文山之漆室無靈,天耶人耶?吾聞李秀成之去蘇州也,蘇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禮葬王有齡,優(yōu)恤敗將降卒,儼然有文明國戰(zhàn)時公法之意焉。金陵城中十余萬人,無一降者,以視田橫之客五百人,其志同,其事同,而魄力之大,又百倍之矣,此有史以來戰(zhàn)爭之結局所未曾有也。使以秀成而處洪秀全之地位,則今日之域中,安知為誰家之天下耶!秀成之被擒也,自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幾三日間,在站籠中慷慨吮筆,記述數萬言。雖經官軍刪節(jié),不能備傳,而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焉。嗚呼!劉興罵項,成敗論人,今日復誰肯為李秀成、揚偉業(yè)發(fā)幽光者?百年而后,自有定評,后之良史,豈有所私。雖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曾、左、李亦人豪矣。
金陵克復,論功行賞。兩江總督曾國藩,加太子太保銜,封世襲一等侯。浙江巡撫曾國荃,江蘇巡撫李鴻章,皆封世襲一等伯,其余將帥恩賞有差。國荃之克金陵也,各方面諸將,咸嫉其功,誹謗讒言,蜂起交發(fā),雖以左宗棠之賢,亦且不免,惟李鴻章無間言,且調護之功甚多云。
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于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茍焉已耳。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