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以史為鑒,理智地看待中俄之間的交往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在人們試目以待俄羅斯遠東石油輸出管道是從安加爾斯克鋪到中國的大慶(安大線)還是鋪到俄羅斯的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安納線)的時候,又有消息傳出,俄德兩國決定明年開始建設一條跨波羅的海從俄羅斯西北到德國的石油管道,提升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量來滿足歐盟的能源需求。另外,這條管道還可能進一步向西延伸到荷蘭和英國。這樣一來,疑問就不只是“安大”還是“安納”,還有俄羅斯遠東石油輸出管道鋪還是不鋪,石油輸出的重點向東還是向西的問題。石油輸出本身是經(jīng)貿(mào)關系,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俄羅斯外交的走向。所以,從中俄關系發(fā)展的特點和歷程角度來觀察,出現(xiàn)上述疑問就不奇怪了。
經(jīng)濟合作是中俄關系中的“軟肋”
十多年來,中俄關系的發(fā)展始終不均衡,與“熱”的政治關系和“溫”的軍事關系相比,經(jīng)濟關系則是“涼”的。石油輸出管道久拖不決、難有進展就是中俄關系不均衡發(fā)展的典型表現(xiàn)。
中俄關系中的亮點在無疑在政治方面。在國際政治舞臺,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朝核等問題上,中俄兩國的立場非常一致;
面對著美國試圖建立單極世界、擴大北約集團、強化美日軍事同盟、鼓吹新干涉主義以及部署“戰(zhàn)區(qū)導彈防御系統(tǒng)”和“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等方面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以及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中俄兩國更是緊密地站在一起,因為上述這些既不利于俄羅斯的和平與安全,也不利于中國的和平與安全。兩國的軍事關系也很引人注目,主要表現(xiàn)在俄羅斯對華的武器出售上。目前中國比較先進的飛機、軍艦以及防空導彈方面都與俄羅斯有著比較大的聯(lián)系。由于兩國良好的政治關系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共同利益,再加上俄羅斯國內(nèi)面臨的經(jīng)濟困難,中俄在這方面的合作雖然也有限度,但還可能進一步發(fā)展。
相比之下,中俄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卻是低水平的。在貿(mào)易往來方面,1998年,中俄雙邊貿(mào)易總額為54.8億美元,其中出口為18.4億美元,進口為36.4億美元,分別比1997年下降了10.5%、9.7%和10.9%;
1999年,中俄雙邊貿(mào)易總額為57.2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4.4%,其中出口14.97億美元,下降18.6%,進口42.22億美元,增長16%。而在這兩年,中美之間的貿(mào)易總額分別是549.36億美元和614.26億美元。到2002年,中俄貿(mào)易總額也只有119億美元,而中日、中美和中韓之間的貿(mào)易總額分別為1000億、920億和441億美元。在直接投資方面,到2002年底,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對華實際投資分別是398、363、215、152億美元,英法德三國合計為242億美元,而中俄之間的相互直接投資合同總額才不過幾億美元。總的看來,兩國經(jīng)濟合作水平與它們的大國關系是不相稱的,與它們的政治關系更不相稱。
造成這種反差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中俄兩國盡管在許多國際政治問題上與西方對立,但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卻又都以同西方的關系為重,而彼此之間有經(jīng)濟依賴性和互補性卻很小。所以,一方面,政治上兩國領導人頻繁地你來我往,友好條約和聲明一個接一個;
可另一方面,是經(jīng)濟上實質(zhì)性的和重大的合作難有進展。
中俄關系朝著“平淡”發(fā)展的趨勢
要看清楚“安大”和“安納”背后的東西,還應當考慮到中俄關系的縱向發(fā)展由“熱”到“溫”的趨勢。
第一,俄羅斯政治文化的“西傾性”在普京執(zhí)政以后越來越強烈。在歐洲大陸,可與法蘭西、德意志相提并論的大國就是俄羅斯。然而,在千百年的歷史演進中,由于處在東西方的交界線上,俄羅斯始終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地位,即東方國家將它視為西方國家,而西方國家卻將它視為東方國家。但從地緣、歷史、語言文化等方面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特別是在東方面前,俄羅斯更傾向自己的西方“出身”,F(xiàn)在俄羅斯高層領導人,多半為戰(zhàn)后出生的一代,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更注重俄羅斯內(nèi)政外交與西方的聯(lián)系,把與西方的交往放在首位。無論是國內(nèi)社會的價值取向方面,還是對外政策的重點方面,普京都把俄羅斯定位在“西方的歐洲”上面。
第二,中國人的“俄羅斯情結”和俄羅斯人的“中國情結”都進入了“終曲”階段。上個世紀50年代是中蘇關系的“蜜月”時期,而60~70年代則是“反目”時期,80年代又是兩國關系恢復時期。不論是哪個時期,好也罷,壞也罷,彼此都在對方心目中“重千鈞”,形成了一種“俄羅斯情結”或“中國情結”。經(jīng)過半個世紀,無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懷有這些情結的人越來越少。比如在中國,與50年代轟轟烈烈地“全民學俄語”的壯觀景象成為鮮明對照的是,現(xiàn)在是“全民學英語”,年輕的大學生成了“寄托”(對考GRE和TOFEL學生的戲稱)的一代。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姑且不論,可是,它肯定不利于兩國的交往。
第三,與上一條相聯(lián)系,在信息化時代,中俄兩國相互了解也呈“弱化”態(tài)勢,而對西方的了解則呈“強化”態(tài)勢,即通曉歐美的人多,知道俄羅斯的人少,了解中國的人少。對此可以用許多例子來說明,僅就因特網(wǎng)而言,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都是歐美的英文網(wǎng)站。無論中文網(wǎng)站還是俄文網(wǎng)站,實際上都是無法與之相抗衡的。在信息高速傳播時代,中俄兩國人民卻不太容易通過快捷的多媒體手段相互溝通。
中俄關系由“熱”變“溫”并不壞事,實際上也是一種正常的表現(xiàn)。但無論如何,相互了解的基礎“弱化”和彼此關系的“平淡”不能說是好事,其負面的影響已經(jīng)反映在俄羅斯人對石油輸出管道的態(tài)度和決策上面了。
國家利益與大國博弈
由于俄羅斯舉棋不定,遠東石油輸出管道攪得中國人心神不安,可能是“安大”線的時候則喜,可能是“安納”線的時候則怒,這種類型的喜和怒也時常出現(xiàn)在中俄關系中。在這方面,從1949年10月到1991年12月持續(xù)了43年的中蘇關系史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跋病睍r(40年代末到50年代后期),兩國關系定位極高,好得至少在表面上幾乎已經(jīng)無可復加,掩蓋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起作用的兩國、兩黨的歷史恩怨以及兩大民族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
“怒”時(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雙方新賬老賬一起算,文攻武圍不留余地,完全否定了曾經(jīng)有過的友誼與合作。這樣歪曲的中蘇關系對中國和蘇聯(lián)的社會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非同小可的負面影響,新中國前30年內(nèi)政外交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反蘇聯(lián)在一起。
這樣的教訓必須汲取,所以,應當以一顆平常心把俄羅斯的石油輸出管道當作一件平常事來看待。
首先,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俄羅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是至上的,各方有自己的考慮是正常和正當?shù)。所以,不能單從中國角度來觀察問題、來要求對方。有些從中國角度看是不合理的事情,從俄羅斯角度看可能就是合理的。反過來也是一樣,俄羅斯也不應該單從它們的角度處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理智,多一份平和。既不要一廂情愿地找“親密無間”的“摯友”,也不要妖魔化別人去樹立敵人。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國際關系中的至理。
其次,國家之間在國際舞臺上的交往是一種博弈,任何一方都希望從中得到好處,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拋開內(nèi)部諸多因素不說,只就當事各國而言,俄羅斯是在以日本為籌碼同中國講價,以中國為籌碼同日本講價,以西方為籌碼同東方講價。在合作對象之間的競爭中,俄羅斯的收益只能增加而不會減少。對此,別國也無可厚非。這樣的博弈告訴我們,俄羅斯不單獨指望中國,中國也不要單獨指望俄羅斯。中國應尋求多個合作伙伴并努力使它們處于與中國合作的競爭之中,從而獲得最大好處。中國的能源和其它許多需國際合作的領域一樣,既是巨大的需求,更是巨大的市場,歸根到底主動權還是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