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信仰
發(fā)布時間:2018-06-2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一般來說,一個人一生最多有三個29年,滄州獻縣苗莊村農(nóng)民趙文嶺卻用他最年富力強的那一個,去搜尋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抗戰(zhàn)事跡。
他和回民支隊,兩個時代人。素不相識,但通過某種精神上的聯(lián)系,等待著最終的相遇。搜尋的過程中,趙文嶺與回民支隊的精神,越來越接近,最終融為一體。
1989年,拍攝下第一名回民支隊老戰(zhàn)士馬國亭時,趙文嶺就“進入狀態(tài)”了。但他不會想到29年后,會有140多名老戰(zhàn)士進入他的鏡頭,積累了數(shù)萬張寶貴的圖片,寫下了一百多本尋訪日記,每個日記本的扉頁,都寫著四個大字:祖國至上。收集了許多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用過的武器、書信、生活用品等遺物。回民支隊參與的870次戰(zhàn)斗,趙文嶺能講出每一次的部署、戰(zhàn)況、戰(zhàn)績與付出的犧牲。新中國成立后,回民支隊出現(xiàn)的80多名將軍,趙文嶺能一一說出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戰(zhàn)功。
趙文嶺成為當今研究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活字典與回憶錄。還原了一個豐滿、真實、感人的抗日英雄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歷史軌跡。
1
剛懂事時,趙文嶺就善于觀察。會拿筆時,就喜歡畫畫。
一天,娘領他回家,拿鑰匙開門時,他指著門上那片火燒過的痕跡,問:“娘,咱這門咋回事兒?”
娘說:“這是當年日本鬼子給燒的。鬼子進村,就燒,就搶。不光抓大人,連小孩子也不放過。為了躲鬼子,我藏到村邊葦坑地里,老深的水,兩手緊緊拽著葦子,光露著腦袋,凍得渾身打哆嗦。”
趙文嶺或許與錢無緣,或許是愛好斷了財路。當了20年赤腳醫(yī)生,還北上南下,四處推銷汽車配件、建筑材料,可沒掙到錢。然而,當他攢夠了一千多元錢,毅然跑到北京買回了一臺相機。1988年初,普通公務員的工資一個月才64.5元。
這臺相機便成了改變“山崩”方向的那塊“石子”,趙文嶺一下子迷上了攝影。相機一到手,他就帶著它去銀川打工了。干完了建筑活,就挎著相機走大街穿小巷,見景就拍。一天,趙文嶺在南關大清真寺,遇到一位報社的攝影記者,聊得很投機。那位記者還介紹了個攝影師,給他指點。
趙文嶺在攝影師的指導下,照了一批照片,洗出來,送到報社。記者們圍攏過來,為趙文嶺的照片點贊。還說,他們正在搞一個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攝影大賽,并熱心地替他挑選參賽照片。
一晃到了9月底,趙文嶺早把這事兒忘了。偶然,趙文嶺從工友手中的報紙上看到攝影大賽揭曉,正在舉行展覽。趙文嶺拉著工友來到展覽現(xiàn)場,從前言看到最后一張照片,沒有自己的,也許是太緊張了。他又從結束處往前找,終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吹阶约旱恼掌兂勺髌,趙文嶺興奮地抱著工友跳了起來。很快,趙文嶺的一組作品,又登上了《寧夏畫報》。
得知趙文嶺要回家過年,《寧夏日報》的溫炳光對他說:“你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老鄉(xiāng),采訪馬本齋故里,可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兒!迸滤麤]經(jīng)驗,溫炳光還為他寫了個采訪題綱。
剛出正月十五,趙文嶺在自行車筐里裝上干糧,就奔了本齋村。就這樣,趙文嶺開啟了漫長的搜尋“英雄之路”的長征。
2
本齋村,原來叫東辛莊。1903年馬本齋出生在這里的一個貧苦回族家庭。1937年,面對日軍大舉進犯華北,馬本齋義憤填膺,動員本村青壯年,組織起抗日義勇軍,后編入回民支隊。
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奪城上百,殲敵數(shù)萬,被毛澤東稱為“百戰(zhàn)百勝的回民支隊”。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fā)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東莘縣。
為了紀念馬本齋,東辛莊改為本齋村。
趙文嶺的34歲,就這樣遇上了馬本齋的34歲。第一次到本齋村,他拍了馬母的兩間小祠堂,也許是他刻意渲染了上面的雜草,照片寄給了寧夏的媒體,沒有發(fā)表,但他收到了鼓勵的話語。
從此,趙文嶺沒了事,就騎車去本齋村轉悠。很快,他在村里遇到了馬本齋的老部下,回民支隊的馬國亭連長。
趙文嶺的快門打開了馬國亭的“話匣子”。當時,馬本齋在村里組織回民武裝時,馬國亭與弟弟馬國柱一起參加了回民抗日義勇軍。村里的馬瑞強、馬國文、馬維起都是回民支隊隊員?谷战Y束后,他們結伴從延安回到了家鄉(xiāng),過起了普通的日子。
采訪拍攝老戰(zhàn)士的過程,也是趙文嶺了解馬本齋的過程。老戰(zhàn)士們告訴他,馬本齋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從小受母親影響很大。母親教育他要愛人民,愛老百姓。1941年8月,日本人為了逼迫馬本齋投降,把馬母白文冠抓了起來,威逼她給馬本齋寫勸降信。馬母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為了不讓兒子擔憂,一心殺敵,馬母絕食而死。母親的犧牲,更激起了馬本齋的抗日斗志。
老戰(zhàn)士們說,馬本齋嗓門很大,像喇叭一樣,大聲說話幾千人都能聽見。馬本齋給回民支隊立下規(guī)矩,要有“六不怕精神”:不怕狂風暴雨,不怕山高路遙,不怕饑餓嚴寒,不怕槍林彈雨,不怕刺刀見紅,不怕流血犧牲。
了解得越多,趙文嶺對馬本齋越敬仰,對回民支隊感情越深。他陸續(xù)得到了更多健在老戰(zhàn)士的消息,一邊報道,一邊不斷在周邊進行更多的尋訪和拍攝。
29年里,趙文嶺上千次來到本齋村,用鏡頭記錄著村子點點滴滴的變化。最讓他欣慰的是,當年馬母兩間破舊祠堂,已變成占地100余畝的馬本齋紀念館和母子烈士陵園。紀念館里的很多珍貴物品,都來自趙文嶺的捐贈:回民支隊隊員的入黨轉正表,職務胸章,針線包等,當然,還有他歷盡艱辛拍下的一幅幅照片。
3
趙文嶺的尋訪,是以本齋村為圓心,以回民支隊老戰(zhàn)士為半徑進行的。
一次,馬國亭告訴趙文嶺,老戰(zhàn)士劉清瑞,在天津警備區(qū)任參謀長。得知這個消息,他背起相機就去了天津,這也是他走出本齋村的第一步。
尋訪過程中,趙文嶺找到了回民支隊1940年下半年的花名冊,名單上有3500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回民支隊隊員被派遣到各支部隊,分散在大江南北。為了尋找他們,趙文嶺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中國。他到過新疆三個泉邊防連,到過深圳的羅湖口岸,到過東北的雙鴨山,為140名老戰(zhàn)士留下了珍貴影像。
相關熱詞搜索:信仰
熱點文章閱讀